2020年12月-2021年3月,「玉汝於成——潘玉良的藝術人生」展覽即將在成都博物館三層臨展廳面向公眾預展。說起「潘玉良」這個名字,想必不少人眼前浮現的是電影《畫魂》中的鞏俐,或者電視劇《畫魂》裡的李嘉欣。
1993年,著名演員鞏俐曾在電影《畫魂》中演繹了女畫家潘玉良的一生,2003年,香港美人李嘉欣再度飾演潘玉良,從嬌美丫鬟到優雅畫家,在劇中與潘贊化、田守信兩大角色上演了一場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李嘉欣
飾 潘玉良
然鵝,相比鞏俐、李嘉欣兩位的顏值,真正的潘玉良跟「美女」這兩個字壓根沒有半毛錢關係,甚至還「欠費」!
有圖有真相!
潘玉良
這是潘玉良年輕時的照片。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是潘玉良的友人,潘玉良為她繪製的油畫肖像還獲得過1973年法國藝術自由國家沙龍一等獎。據周小燕回憶:潘玉良走在街上是有回頭率的,但並非因為她美,而是因為獅子鼻、厚嘴唇,相貌可以說「醜」了。而且,潘玉良出身貧寒,目不識丁,聲音粗魯,愛喝酒划拳,跟明星飾演的美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畫魂》劇組的創作者會找李嘉欣出演,也許是想不通為什麼這樣的「灰姑娘」能被高富帥潘贊化相中,還會得到張大千、徐悲鴻這樣的畫界大咖青睞,最後還逆襲成首個參加義大利國家展覽會的中國女畫家、被譽為「中國早期西畫運動中的第一流人物」?
在任何時候都看臉的時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but,潘玉良做到了,而且,她的真人故事比你誤解中更精彩哦。
誤解一:潘贊化
「見色起意」(x) 「慧眼識珠」(√)
潘贊化何許人也?他是蕪湖海關監督,五官端正、風度翩翩、溫文爾雅——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瑪麗蘇男主的形容詞,都可以放在這位民國精英身上。
潘贊化
在旁人看來,彼時的潘玉良只是個地位卑微的18歲孤女,毫不起眼,唱個曲子還只會唱京劇的老生、黑頭,一點沒有小姑娘的嬌媚可愛。但潘贊化卻獨具慧眼,從她質樸的外表中一眼發現她骨子裡的倔強剛毅,是塊不得了的璞玉,於是帶她離開低人一等的困境,還請陳獨秀做證婚人,讓潘玉良成為自己的伴侶,之後又支持她讀書、學畫。
事實證明,潘贊化確實眼光毒辣。脫離泥潭、有了成長土壤的潘玉良,簡直開了掛似的「瘋長」。
22歲開始學素描,僅三年後便進入上海美專,成為中國第一所現代美術專科學院所招收的首批女學生之一,一年後又前往法國就讀裡昂中法大學,接著連續跳到巴黎、義大利,剛過30歲便成為了繪畫大師康洛馬蒂(Corimaldi)的高足。
潘玉良在義大利皇家羅馬學院畢業禮
在這期間,潘贊化與潘玉良寫信不斷,多年後潘玉良再度赴法,40年未能歸國,兩人依然書信往來,綿延一生的情誼大部分時間都建立在多年分隔兩地的情況之上,這足以證明,潘贊化對她靈魂的欣賞,一直高於對皮囊的評價。
誤解二:潘玉良
「君子好逑」(x)「一代畫魂」(√)
民國時期的文人傲氣異常,措辭辛辣,而且誰也不服誰,尤其是在藝術造詣上,很少有人能得到他們的一致認可,而這個「魔咒」到了潘玉良這裡,便成了「女士開展,八方點讚」。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西漂」八年,學成歸來的潘玉良舉辦了盛大的個人畫展。作為中國第一次舉辦女性油畫家的個展,整個文藝界都為之傾倒,無數名流、文人、畫家撰文誇讚,滿布報紙。
同盟會四大元老蔡元培、張繼、易培基、柏文蔚等聯名發表啟事,向世人推薦潘玉良。曾在法國為同門、後又成為同事的徐悲鴻大讚潘玉良是「三百年來無人可比的畫家」。
報紙紛紛報導
除了徐悲鴻,她還有不少「粉絲」:高度讚揚她的畫為「新白描」的「伯樂」陳獨秀,曾經受過她幫助的旅法畫家賀慕群,與她稱姐道弟的巨匠張大千,既是良師也是益友的劉海粟……
徐悲鴻在《中央日報》撰文稱讚潘玉良:真藝沒落,吾道式微,乃欲求其人而振之,士大夫無得,而得巾幗英雄潘玉良夫人。」
或許有人會認為,潘玉良是如電視劇裡一樣,身邊總是不乏追求者。而且,真正的潘玉良是個豪爽、不拘一格的「另類才女」,她不是靠女子的嬌媚,而是靠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粉絲」。
她性格主動,多次在不同的場合講話、表演,積極地表達自己,從不扭捏;她坦蕩、真誠,對素不相識的學生也能一視同仁地教導;她在經濟窘迫的情況下多次為藝術社團捐款、接濟同在國外的同胞;她不僅僅是個埋頭繪畫的藝術家,還是在國家陷入危難時,通過義賣、演講、捐款等實際行動支援祖國的愛國人士……
《中央日報》1933年關於潘玉良參加「援助義軍書畫展覽會」義賣作品、支援抗戰的報導
人們對潘玉良的愛,不是男女私情,而是對其人品性格的欣賞、對其藝術造詣的肯定,對其赤子之心的尊敬!所以,潘玉良才是當之無愧的一代畫魂。
潘玉良一生跌宕起伏,她的人生體會,獨特心性,她想要對世界說的話,都在一筆一划中落於畫布,無聲流傳。來成博,在「玉汝於成」展覽中,摘掉電視劇的濾鏡,從畫作裡尋覓真實的潘玉良,邂逅民國傳奇的逆襲女王。
目前,為保證廣大觀眾的健康安全,成都博物館已展開每日三次的全面消殺工作,並實行100%新風吹送和夜間強排風,每日接待參觀人數為每日人數上限的75%(15000人),觀眾需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碼並配合測量體溫後方可入館。希望每位到館觀眾都能擁有一段健康、愉快的觀展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