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尼茨的水下「盛宴」,二戰德軍潛艇日常飲食,營養不等於美味

2020-12-15 騰訊網

從古至今,世界各國軍隊夥食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海軍的夥食標準是各軍種中最高的,而海軍麾下的潛艇部隊更是優中選優。畢竟長時間在水下作戰與潛伏,對士兵精神和體力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不能在日常飲食和生活上給予一定的幫助,那麼對於戰鬥士氣會有極大的影響。

而在遙遠的二戰時期,各參戰國就在海軍潛艇飲食上下足了工夫,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有"海狼"之稱的德軍潛艇部隊。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好好地點評一下這支部隊的日常飲食。

一、滿載食物的"海狼"

在德軍序列中,潛艇兵的夥食標準為全軍最高,一些特殊的食品也都可以優先獲得。納粹鐵蹄自從佔領法國、丹麥、波蘭等地後,這些地方的食品物資都源源不斷地送往德國境內,再加上盟友和中立國家進口的食物,可以說最開始的德軍夥食狀況令他國軍隊都羨慕不已。

1944年,大嚼龍蝦的兩位德軍潛艇兵(擺拍)

潛艇上,士兵們將大量的生熟肉類、蔬菜、水果、奶酪、副食品往潛艇中搬運。看起來食物種類非常誘人,但實際上潛艇裡高溫高溼的環境會迅速讓生鮮食物快速腐爛發黴,所以真實情況是:士兵最開始會吃新鮮的食材,最後只能依靠罐頭和維生素片來續命。

如果作戰時間較長,那麼對於潛艇兵而言,他們吃到真正新鮮事物的機會也會越少,長期缺乏維生素造成的慢性疾病也會更快地侵襲他們原本健康的身體。

在潛艇設計上,每艘德國潛艇都配備了冰箱等儲存設備,後期一些型號還有冷凍室來貯存新鮮食物。但在遠距離作戰和潛伏期間,還是無法保證潛艇內食物的新鮮。在歐洲戰場作戰時,西班牙的港口可以為他們提供補給,德軍自己的補給船和綽號"奶牛"的XIV型補給潛艇也能幫上忙,但一旦遠離大陸抵達大洋深處,那麼就只能靠艇內的剩餘食物來度日了。

沒有補給船和補給潛艇的時候,德軍潛艇在太平洋作戰時可以去同為軸心國的日本去獲得給養;遇到民間漁船,德軍也能花錢去買魚,甚至看到一時半會沉不了的商船,潛艇兵也會冒險去上船搜刮一番。但絕大多數時間,士兵更願意去艇上釣魚來補充食物來源。

洗碗的士兵與釣鯊魚的士兵

根據潛艇人員配備,做飯的人員一般是水手三副和廚師兩個人負責,經常做飯的人一般被士兵戲稱為"老埋汰"(德語:Smutje)。能擔任這項業務的,除了在烹飪上有一手外,面對有限的食材時也要擁有做出不同種類的食物搭配的天賦,可見這一職務的重要性。

長時間的作戰行動,食物如何儲存也是一大問題。一般來說,潛艇輪機長和三副會充分利用潛艇空間將食物儘量地安置好,由於空間不足,因此食物儲存時要遵循以下三點:首先是食物必須固定牢靠,防止移位掉落;二是食物必須分開均勻放置,及時進行登記和補充;最後食物放置時不能影響潛艇和艙門正常運行。

堆滿食物的官兵休息艙

按照這一標準,潛艇底層、後段和電機室是存放食物的首選。另外生活區和走廊也是放食物的好地方,緊急情況下,就連衛生間都不能夠倖免。為此潛艇兵不得不自備馬桶來解決生理問題;而動力艙室和控制室,因為柴油汙染和操縱不便等原因,是不可以存放任何食物的。

二、看似豐盛的飲食

一艘德軍潛艇由55名艇員組成,假設一次航行需要12周,那麼潛艇至少要攜帶12583kg的食物與飲品。具體包括:224kg的生熟肉類、108kg的香腸、2330kg的肉罐頭和魚罐頭、1100kg的麵包、3300kg的土豆和其他蔬菜、雞蛋270kg、水果716kg(包括富含大量維C的柑橘和檸檬)、以及黃油、乾酪、茶葉等諸多副食品。

當然了,根據作戰任務和情況的不同,每次出航攜帶的食物種類和數量也是隨時變化的,像脫水食品、各種果醬、果汁等也是潛艇上常見的食物。有些潛艇雖然噸位不及大型潛艇(如VII型潛艇),但因為人數也較多,因此食物攜帶量上也跟大型潛艇差不多。

一般做飯時,德軍會在潛艇的廚房裡來製作。雖然裡面各種設施一應俱全,但因為空間狹小和布局不佳,這頓飽飯到底能做出什麼樣,就只能憑廚師的手藝和奇思妙想了。加上居住艙室食品堆積不堪,氣味難聞,想有個好胃口確實也為難這些年輕的士兵了。

擁擠的乘員艙,士兵一般在這裡吃飯

潛艇上的士兵有時也能吃好一些好東西,從一份1942年1月德軍U-93潛艇的一周食譜來看,早餐必不可少的就是咖啡與各種麵包,搭配黃油、果醬等佐餐調味品;中餐則豐儉由人,有時是香腸、火腿等"硬菜",而有時就只能是捲心菜、土豆、菠菜、水煮蛋等素食。

而作為一天中最為豐盛的晚餐,U-93潛艇的士兵則可以享用多種新鮮肉類和罐頭食品,另外德國人喜歡的酸菜、香腸、土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時甚至還能吃到一些廚師自製或獨創的冷盤和開胃小吃。每個周四還是改善夥食的"雷神日"(德語:Donnerstag),估計當天的食物能夠更為豐盛一些。

主食補充上,德軍使用裝有電烤爐的XIV型補給潛艇補給新鮮出爐的麵包。按照一名在該類型潛艇服役的士兵所說,電烤爐可在10小時內烤制出80條重約1kg的麵包,一晚上的時間就能製作800條麵包,味道上也是十分美味,而且保質期上也十分長久。

德軍的補給潛艇

這樣的情況比較還是少數,大多數時間裡,德軍潛艇官兵吃的食物還是難以下咽的麵包和罐頭肉,有時還要搭配快要腐敗生黴菌的奶酪來食用。總體上來說,德軍潛艇兵看起來並不是光鮮亮麗的,至少在日常飲食上是這樣。

三、官兵對食物的吐槽

在歐洲紛亂複雜的戰場上,如何妥善地儲存主食麵包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這棘手的問題對於德軍潛艇兵來說也是頭疼不已。潛艇兵管放了一段時間的麵包叫"兔子"——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發黴長毛的麵包外表看起來像兔子的皮毛。德軍王牌艇長萊茵哈德·舒倫(Reinhard Suhren)(下圖)在晚年時就曾這樣說到——

"在艦船上,吃上保存完好的麵包絕對是奢求。我們把麵包放在吊床上,讓它儘量保持乾爽和透氣,但不久後還是會發黴,生滿黴菌的麵包看起來就像兔子皮毛一樣。我們只能去掉發黴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吃剩下的"。

除了新鮮麵包之外,潛艇裡還有大量罐裝麵包,其消耗量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士兵和軍官都不允許多吃多佔。味道究竟咋樣,一位被德軍俘虜的英國船長埃裡克·莫克頓最有發言權了——1942年11月21日,他本人在德軍U-163潛艇吃到了被俘後的首次早餐,船長回憶道:"7點鐘開飯,有咖啡、黃油、奶油湯和果醬三明治......麵包都被封在小罐子裡,除了有點幹之外,味道還是不錯的"。

近似於當時的罐頭麵包

除了麵包之外,每艘潛艇在出徵時還會攜帶至少300kg的生麵團,以及一大堆硬餅乾,前者因為操作麻煩幾乎不會去做,而後者一般是用馬鈴薯粉、小麥粉等物質製造而成,雖然保質期很長,但口感極其堅硬和乾燥,長時間食用會導致嚴重的消化不良和胃病,士兵們將其戲稱為"裝甲板"(德語:Panzerplatten)。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使用大豆蛋白製造的人造肉餡也是潛艇兵最常食用的一款食物,一般會被製成漢堡肉排。但因為口味單一加上製造工藝不佳,因此許多士兵基本上也都很少會吃。

人造肉三明治,味道就不得而知了

被搬上潛艇的食物一般會可包裝破裂的版本先食用,另外因為包裝標籤脫落,罐頭裡是什麼食物也都無法考證。因此當新鮮事物全部吃完後,剩下時間該吃什麼,就只能靠運氣了。

總的來說,二戰期間德國潛艇的夥食算是中規中矩。消耗食物還是先從新鮮的來,當新鮮食材全部吃完後,才會選擇罐頭和其他輔助食物,在營養上肯定都符合要求,但味道如何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結語

二戰德軍潛艇飲食,雖說不上豐盛異常,但在基本食物的搭配上還是符合基本作戰需求的。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海軍唯一能拿的出手戰力就是這些"深海惡狼"了,它們的"狼群戰術",令後世的軍事愛好者為之驚嘆。

之所以能有如此優異的成績,除了鄧尼茨等人指揮得當外,潛艇的食物很可能也發揮了出其不意的作用(可能是為了早打贏早上岸吃好東西,睡個安穩覺),是否真的如此就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

相關焦點

  • 軍史趣談,二戰期間德國有哪些不甚出名卻逆天的武器?
    一方面,自己的王牌武器虎式坦克,雖然野戰無敵,但是巷戰中就拿一些重要的工事目標辦法不多。88炮打坦克在行,打步兵有點找不到感覺。另一方面,看到蘇式坦克「大炮上車」的啟發,德軍也深受啟發,原來簡單粗暴的1+1是可以等於2的。
  • 二戰中德國海軍為什麼以潛艇為主要兵器呢?
    而一戰中已經嶄露頭角的潛艇以其攻擊力強,隱蔽性好、造價與維護費用低的特點迅速贏得了奧地利下士的支持。再加上一戰中德國潛艇部隊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戰績,又有鄧尼茨這樣的青年才俊深入思考研究潛艇戰,因此二戰前德軍潛艇部隊的發展權在海軍中的優先級可以說是坐頭把交椅的。納粹的潛艇官兵都受到了嚴格的訓練,所以在開戰後僅以區區46條潛艇(其中24條還是老式的250噸級Ⅱ型潛艇,無法進行遠洋作戰。)
  • 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裡,德國潛艇的那些黑科技都是真的嗎?
    圖1: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海報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是以一支盟國的護航船隊穿越大西洋深處沒有空中掩護的「黑窟」地帶,與德軍潛艇展開殊死搏殺的經過為背景,在這部影片裡,德國潛艇的那些黑科技都是真的嗎?
  • 潛艇為何害怕驅逐艦,要立即下潛遁走,而不是衝上去跟敵艦決戰?
    除了動力系統原因,潛艇水下航速過低,也是二戰潛艇大多數時間在水面航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式潛艇的水面航速都比水下航速高,所以只能在到達目標附近時再下潛。直到德國21型潛艇面世以後,開始採用流線型的艇體,而之前的潛艇都是船型的。這就讓21型在水下的航速大大提升,超過了水面航速——21型的水下航行時間也比起老U艇大為提高。各種新式火控設備讓其武器威力也大大提升。
  • 震懾邱吉爾的「群狼之首」鄧尼茨授權德國投降|卡爾·鄧尼茨|...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拋棄了戈林和希姆萊等親信而選擇鄧尼茨?1891年9月16日,卡爾·鄧尼茨出生在柏林近郊的一個小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擔任潛艇艇長,1918年10月被英軍俘虜。1919年7月鄧尼茨才被釋放。他留在英國,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國,並再次加入德國海軍。回國後,鄧尼茨傾心研究潛艇戰術,利用「一戰」的經驗並與外國合作,私下研究潛艇,訓練潛艇人員,復甦德國潛艇力量。
  • ...號擊沉3艘潛艇,被稱為神劇,二戰美軍1艘驅逐艦擊沉了6艘日本潛艇
    在電影《灰獵犬號》裡面,美軍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參加了前往英國的護航行動,在護航的途中遭到德國潛艇的襲擊,美國驅逐艦和英國、加拿大的護航艦艇在途中與德軍潛艇鬥智鬥勇,在戰鬥中擊沉了3艘德國潛艇。由於劇中德軍潛艇的異樣表現被人們稱為抗德神劇,因為潛艇遇到護航軍艦隻能進行躲避,而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被人詬病的地方。
  • 二戰日本最大的伊400型潛艇,為何沒有在二次大戰中展現實力?
    除了體積大、人數多這樣的基本要素外,最關鍵的是它還是一艘潛艇,一艘可以搭載艦載機的潛艇。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77年前,一起來回顧這艘「超級潛艇」的前世今生。 一、時代的產物 這艘神奇的潛艇就是日本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伊400型」潛艇,它的誕生還要追溯到人們最早對潛艇的認識上來。
  • 小人物也要撬動世界,德國潛艇王牌弗裡茨·朱利葉斯·萊姆普
    1939年9月3日下午,英國和德國宣戰,幾小時後客輪雅典尼亞(Athenia)號即被一艘德國潛艇擊沉,有幸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沒的第一艘船,也是U艇部隊在二戰中取得的第一個戰果。
  • 潛水員清理海底漁網,撈出75年前德軍密碼機,字母按鍵清晰可見
    水下考古學家弗洛裡安·休伯是這個三人潛水小組的成員之一,他和同伴最初以為不過是一臺老式打字機,卻沒想到竟是一臺非常罕見的二戰德軍密碼機。有著20年潛水經驗的休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過去已經從水下找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物品,但是即便在他最瘋狂的想像中也從未想到自己能夠發現這種頗具傳奇色彩的機器。
  • 第三帝國最成功的袖珍潛艇,德國海軍XXVIIB「海豹」
    二戰中德國海軍曾建造多種袖珍潛艇,如「黑人」、「海狸」等型號,其中最成功的當屬戰爭末期建造的XXVIIB型「海豹」(Seehund)。
  • 印度國防採購驚現兩項特殊設備:飛行員紙尿褲,為潛艇買國產馬桶
    未來在空中飛行時間會越來越久 「人類的耐力不應該成為駕駛艙內的限制因素」,空軍上將霍米·馬傑少校對此表示了肯定。潛艇馬桶也是個技術活 印度方面稱,在海裡航行潛艇可能是最危險的,因為如果馬桶水箱在水下數百英尺處過度增壓,汙水立即流回,並嚴重衝擊水手的情況並不鮮見。
  • 巴鐵打造百噸級微型潛艇,二戰時表現優異,曾擊沉萬噸級戰列艦
    比如巴基斯坦國防生產部2015至2016年鑑中曾記錄:2017~2018年將啟動一項研製新一代微型潛艇的項目。同時還要求巴基斯坦軍工必須在不藉助任何外力的情況下,通過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方式來打造新一代微型潛艇。美媒指出,根據美國最新發布的衛星圖像來看,巴軍工部門可能已按照國防部的要求自主研製出了新一代微型潛艇。
  • 二戰時最大的潛艇,日本海軍當時最好武器之一,伊-400潛艇
    在二戰期間,大洋深處的「狼群戰術」被德國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在潛艇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日本就曾在二戰的時候,造出了當時最大潛艇伊-400潛艇。伊-400有多大呢?它長122米,水上的排水量為3550噸,水下的排水量為6560噸。它攜帶的燃料能讓它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甚至還能繞地球航行一圈半。在核動力潛艇出來之前,可以說它就是潛艇「扛把子」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也讓日本走上「工業時代」,從而進行了對外的侵略和擴張。
  • 潛艇兵是怎麼解壓的?美軍燒烤,俄軍釣鯊魚,德軍呢?
    導語:潛艇兵是怎麼解壓的?美軍燒烤,俄軍釣鯊魚,德軍呢?眾所周知,海軍中的艦艇實力大小會很大程度上反映這個國家的實力,而但凡擁有潛艇的國家,其實力也不會差到哪去。因為潛艇可以說是一個國家非常神秘的力量,其可以潛伏在海底幾個星期甚至一兩個月不露面,卻可以隨時對敵方發動軍事打擊。
  • 二戰前後 日軍潛艇兵夥食到底如何 魚罐頭螃蟹罐頭吃到營養不均衡
    日本潛艇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伊始,在1905年的時候,日本海軍第一批潛艇~五艘美國造潛艇的部件,被運送到橫須賀後,在美方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重新組裝完成。到了1906年,神戶川崎造船所製造出了兩艘日本國產潛艇,其中的第6號潛艇在1910年4月,於山口縣新湊海域訓練時沉沒,包括佐久間艇長在內的14名乘員的葬身於大海。有了潛艇以及製造這種兵器的能力,潛艇乘員制定給食制度自然也提上了軍事會議的議程。1921年日本成立了兵食調查委員會,對士兵的夥食供給以及營養搭配等問題進行研究完善。
  • 二戰德國為何制訂南極「新施瓦本」計劃?小鬍子到底在南極做啥?
    很多人不知道,二戰時德國小鬍子除制訂了進攻波蘭的「白色計劃」、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莎」計劃、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外,他還特意制訂了一項旨在針對南極的重大軍事行動——新施瓦本計劃!據資料顯示,小鬍子曾指示當時的德國潛艇部隊指揮官鄧尼茨在德雷克海峽及南極邊緣展開破交戰,鄧尼茨指揮德國潛艇部隊,發揮「狼群戰術」,僅1941年1月,就在南極圈附近俘獲了14艘挪威籍捕鯨船。
  • 二戰布拉格戰役,蘇軍為何阻止舍爾納向美軍投降?要秋後算帳
    布拉格戰役,是二戰歐洲戰場收官之戰,雖然德軍擁有90萬的雄厚兵力,但在蘇軍三個方面軍200萬大軍壓境下,僅5天時間就投降戰敗。那麼,一向標榜所向無敵的德軍為什麼在這場戰役中敗得毫無亮點呢?首先,布拉格戰役是對德軍秋後算帳之戰,蘇軍不達目的不罷休200萬對90萬,從數量上看,蘇軍明顯佔有優勢,如果再把蘇軍在此時的裝備與德軍相比,完全今非昔比。因此,布拉格戰役從一開始就不存在誰輸誰贏的問題,這是一場秋後算帳的戰役。
  • 二戰時期日軍和德軍開戰誰會贏?德國軍隊哪怕百萬大軍,也要餵魚
    有網友問:二戰時期的日軍和德軍軍事實力誰更強?如果當時這兩國開戰誰會贏?如果二戰,其他國家中立,日本和德國開戰。如果是德國進攻日本,那德軍還沒看到日本,就都會餵魚了。
  • 美潛艇消失75年,在我國東海水下435米被找到,美方:禁止打撈
    此前就有潛水愛好者在我國東海水下435米的地方,發現了一艘已經神秘消失75年的美國潛艇,而美方在確認後表示:禁止打撈這艘潛艇。這艘潛艇的故事應當要從二戰講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日兩國就在太平洋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海陸空三軍齊齊上陣。雖然美國的珍珠港軍事基地曾遭到了日本偷襲,但美國很快就恢復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並公開對日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