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最大的伊400型潛艇,為何沒有在二次大戰中展現實力?

2020-12-23 騰訊網

提起二戰的海洋強國,日本絕對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存在。無論是舉世矚目的「大和號」航空母艦,還是「出雲號」裝甲巡洋艦,又或是「瑞穗號」水上飛機母艦。每一艘戰艦的背後,都凝聚著日本這個工業強國的科技成果。

在這些科學技術加持的產物中,有一艘大型戰艦卻十分惹人注目。除了體積大、人數多這樣的基本要素外,最關鍵的是它還是一艘潛艇,一艘可以搭載艦載機的潛艇。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77年前,一起來回顧這艘「超級潛艇」的前世今生。

一、時代的產物

這艘神奇的潛艇就是日本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伊400型」潛艇,它的誕生還要追溯到人們最早對潛艇的認識上來。在早期雷達沒有被發明出來時,水面上航行的艦艇要想判斷敵我,就只能靠最原始的目視來判斷,而肉眼最大觀測距離不超過6英裡。對於水面艦艇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更不用說是在水下航行的,有著「寂靜殺手」稱號的潛艇了。

於是,突發奇想的科研人員決定將潛艇和飛機——兩個毫無關聯的戰爭武器相結合,打造一款當時超先進的武器「潛水航母」。而德國海軍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15年1月6日,德軍使用現有的FF.29a水上飛機搭配德軍著名的U-12號潛艇悄悄地來到了英國海岸不到15公裡的地方。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FF.29a水上飛機從浮出水面的潛艇上起飛,向英國肯特郡的英海軍軍港進行了突然襲擊。措手不及的英軍損失慘重,而德軍飛機與潛艇毫髮無損地回到了基地。這也是「潛水航母」歷史上的首次行動案例。

受到刺激的世界各國,也在隨後加緊了「潛水航母」的研製開發工作。1916年起,英國、美國、義大利和法國先後開展了潛艇搭載飛機的試驗,但都由於作戰風險過大而不了了之。此時位於東方的日本,也看準了這一契機,首先在德國U-1飛機的基礎上製造了自己的潛艇艦載機「橫所1-GO」,然後將其放置在國產伊-21潛艇上。此後不久又研發了E14Y1水上偵察機,日軍成功將其放置在伊-51和伊-5、伊-6潛艇上,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時間轉眼來到了1942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對美國進行了小規模的騷擾。同年11月,日軍派出一架E14Y1水上偵察機從潛艇上起飛,向大洋彼岸的美國俄勒岡州森林投擲了兩顆燃燒彈。此次攻擊讓日軍深受鼓舞,決定新研製一艘大型潛艇用於此後更多進行騷擾任務。

1943年1月18日,根據日軍大本營要求,日本吳海軍工廠正式開啟了新式潛艇的製造,該潛艇被正式命名為「伊號第四百型潛水艦」,它後續的型號「伊401」、「伊402」不久以後也在佐世保船廠開工建設。1944年12月30日,「伊400」建造完畢,隸屬於日軍聯合艦隊第6艦隊第1潛水隊。「伊401」和「伊402」也在1945年1月和7月相繼完工。

二、探究「伊400」

從外形上來看,「伊400」的船體外觀較為特殊,外殼採用了橫向雙筒的方式建造,從橫截面來看類似於一副眼鏡。目的是為了增加機庫的容量,提高攻擊水平,它的長度達到了122米,在水面時排水量可以達到3550噸,而水下時,這個數據就變成了6560噸,「伊400」在實戰中僅需56秒就可完全沉入水中。

在內部艙室設計方面,「伊400」將原本潛艇上正中的艦橋和指揮塔挪到了中間偏後的位置,這使得它水下操作魚雷時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但卻能保持這艘龐然大物的穩定,可謂一個奇葩的設計;該潛艇能容納157名官兵,後期改進版本能達到213人,最大極限為220人。由於是遠洋作戰,「伊400」上有眾多的食品和補給品,這些物資大大限制了士兵在艇內活動空間。

武器方面,「伊400」及後續型號搭載了20枚魚雷,從艦首的8管魚雷發射口中發射;艦身上還安裝了1門14公分艦炮和10挺九六式25m高射機炮,內部機庫中還配備四式一號10型彈射機一架,新研發的「晴嵐」攻擊機3架;動力上採用艦本式22號10型柴油引擎4座,電動機2座,功率達到了7750匹(柴油引擎),電動機達到2400匹。這樣的配備讓它擁有了18.7節水面航行速度,水下時的速度也有6.5節;續航能力上,水面上的「伊400」可以達到14節,水下可以達到3節。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見,「伊400」無論在外形、動力還是武器配備上,日軍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尤其在武器方面,為了更好地配合「伊400」作戰,日軍研製了「晴嵐」式攻擊機,出自愛知飛機製造公司的它可以攜帶1枚800公斤炸彈或魚雷,它採用的引擎有1400匹的馬力,最大航程可以達到1540公裡。為方便裝載,「晴嵐」的機翼可以摺疊,並在起飛時依靠艦上甲板的彈射器進行起飛,這可以讓飛機搭載更多的燃油進行作戰。

三、未進行的實戰

「伊400」正式服役之後,日軍就已經為其制訂好了作戰計劃:PX行動,具體是出動10架「晴嵐」攻擊機向美國西海岸和太平洋的一些人口稠密地區投擲細菌武器。但就在1945年3月26日行動前夕,日軍緊急叫停了這項計劃,原因是「使用細菌武器會導致全人類陷入災難,日本亦不能倖免」。

由於此時日軍已經來到了戰爭失敗的前夕,日軍只能將作戰制訂為最大程度打擊美軍目標的戰鬥,經過一系列的討論,日軍高層決定對駐紮在烏利提環礁的美軍船隊進行打擊。1945年7月4日,「伊400」和「伊401」大型潛艇與「伊13」、「伊14」兩艘中型潛艇準備前往烏利提環礁的指定地點進行集結,準備開展攻擊行動。

但此後一系列的意外接踵而至,先是「伊13」在出發後不久,在本州島以東海域被美軍艦起飛的艦載機發現,雖然「伊13」進行了多次抵抗,但依然逃不過被擊沉的命運。而「伊400」也在途中發生了火災,雖然火勢被及時控制,但船上部分設備還是受到了一定影響;「伊401」號則是遭遇了風暴,船隻差點沉沒。只有「伊14」成功趕到指定地點,並布置了兩架「彩雲」偵察機,只等待著另三艘船隻的到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三艘艦艇的官兵感到意外,經過深思熟慮,三艘軍艦決定遵循天皇的「詔令」,將潛艇升至海面上方,銷毀了所有的艦內資料,將魚雷等所有武器全部拋棄,向美軍部隊投降。8月28日,「伊400」和「伊401」號潛艇全體人員的投降請求被美軍接受,隨後「伊400」自沉於瓦胡島。「伊401」也在夏威夷近海沉沒。

其它的潛艇也走完了它們的戰鬥生涯,「伊402」號在長崎五島列島處被作為靶艦擊沉;「伊403」號在建造途中遭受美軍空襲,船體受損嚴重後被放棄,已建成的船體戰後被拆解;「伊404」號在完成95%的建造後,由於船廠遭受美軍的轟炸,該船被迫沉於瀨戶內海,直到1951年船體才浮出水面,隨後也被拆解;而「伊405」還未開始建造,只停留在了圖紙上。

結語

「伊400」號及其後期衍生型號,在沒有經歷一次實戰的考驗的條件下,就這樣完成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於船體本身來說是一件略為遺憾的事,但也是日軍大多數武器的最後歸宿。畢竟科技感再強,技術能力再先進的武器,只要是站在邪惡的一方,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秩序造成破壞,那麼等待它的結局也必然是狼狽的落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資料:

1. 《日本的軍艦:二戰篇》

2. 《伊400:二戰最大潛艇的最後歲月》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大全:艦船篇》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最大的潛艇,日本海軍當時最好武器之一,伊-400潛艇
    在二戰期間,大洋深處的「狼群戰術」被德國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在潛艇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日本就曾在二戰的時候,造出了當時最大潛艇伊-400潛艇。伊-400有多大呢?在核動力潛艇出來之前,可以說它就是潛艇「扛把子」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也讓日本走上「工業時代」,從而進行了對外的侵略和擴張。日本在20年代末期就進行了潛艇的研究,當時泰國和日本的關係走到很近,從日本買走的幾艘潛艇,也讓當時泰國的潛艇部隊成為了「亞洲第二」。這說明當時日本在潛艇製造的水平還是非常先進的。
  • 最早的水下航母並不是伊-400,而是日本的老師造的
    【話說軍世】說到潛水航母,日本在二戰時期製造的伊-400型潛艇是繞不開的,這種續航力可以繞地球航行一圈半的常規潛艇,擁有放飛3架飛機的能力,被稱為稱「水下航母」,也就潛水航母,不過最早的水下航母並不是伊-400,而是由日本的老師英國建造的。
  • 日本研製最大潛艇,作戰半徑可以達到世界任一角落,威力媲美航母
    說起航母,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海上霸主」,自二戰結束至今,各國在航母領域的研製工作中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全球都開始將航母作為彰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象徵。但是,海軍的主要作戰武器其實並不只局限於航母,除了航母之外,潛艇也是最能代表海軍實力的武器之一。
  • 二戰十大差評武器,德國日本最多
    1943年7月L·R·達斯皮特艇長曾指揮的「黑鯵」號潛艇伏擊日本最大油船「南都丸」號,艇長以近乎完美的角度向這艘油船發射了15枚魚雷可只有一枚爆炸。隨後工程師對這種魚雷進行了拆解才發現是引信在設計上出現了重大失誤。由於這種魚雷大而昂貴因此在被製造出來後一直都沒有進行有裝藥的實彈測試因此直到開戰都沒有發現這種問題。 美國潛艇使用這種魚雷不知道錯過了多少戰機。
  •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送完原子彈後被日本潛艇擊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上,不同於德國潛艇神出鬼沒的作戰手段,雖然日本同樣發展了一系列潛艇,而且其排水量也很大,但是日本的潛艇的戰果相比於德國,少的可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日本潛艇在二戰期間毫無建樹。比如二戰期間曾經派遣其潛艇攜帶戰略物質和相關的技術資料穿越大半個地球,抵達歐洲德國的勢力範圍,讓二戰期間兩個邪惡國家相互勾結。此外,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潛艇還是有一定戰果的,比如在二戰後期,日本的一艘潛艇,擊沉了一艘美軍重型巡洋艦,造成了800多名美軍官兵死亡,被稱為二戰期間德國海軍最大的一次災難。
  • ...號擊沉3艘潛艇,被稱為神劇,二戰美軍1艘驅逐艦擊沉了6艘日本潛艇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美軍開始生產條約型驅逐艦,到二戰結束美國的艦隊驅逐艦共有509艘,而且這不包括1917年度生產的266艘老式驅逐艦。而且為了應付護航軍艦不足的問題,美國海軍在1941年8月開始建造體積更小、價格更便宜的護航驅逐艦,到1955年該批次的訂單結束共建造了6個級別563艘護航驅逐艦,這些護航驅逐艦不僅美軍自己使用,也在戰爭期間援助給英國使用。
  • 人民海軍自建潛艇的開端——03型常規動力潛艇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下達到海軍作用的最大化,航空兵、潛艇和快艇則成為當時海軍發展的重點。在其中潛艇的發展當中,人民海軍首次嘗試建造的就是引進蘇聯技術的03型常規動力潛艇,為之後中國仿製033型潛艇和設計035型潛艇鋪平了道路,拉開了中國潛艇的發展之路。
  • 二戰日本海軍艦艇的噩夢:美軍潛艇刺鮁魚號,絕不留一個俘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種水下武器使得勇士們能夠在大洋的兇猛波濤之下作戰,憑藉狡黠、武力、以及堅韌,他們可以隱蔽向敵人發起反擊既有革新,也不乏原始,他們孤注一擲,以求改變戰爭形勢的走向,他們的故事便是一段傳奇。這便是有著水下地獄之稱的二戰潛艇戰。
  • 二戰末期,日本妄圖用這4大黑科技武器翻盤,結果淪為笑柄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搗騰出不少堪稱是那個年代的「黑科技武器」。作為二戰亞洲策源地的日本也沒閒著,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上跟美軍交手吃了大虧,便寄希望於研發一些獨門武器,來扭轉戰局。決定戰爭勝負的絕不僅僅是幾件先進的武器,況且臨時抱佛腳,日本研發出的武器,不但沒能發揮作用,反而淪為了笑柄。
  • 二戰中德國海軍為什麼以潛艇為主要兵器呢?
    德國海軍在一戰中的日德蘭痛揍了皇家海軍。所以,在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大搞「衣阿華」、「喬治五世」、「大和」的時候。德國人只能玩點萬把噸的「袖珍戰列艦」。這當然耽誤了德國海軍的大艦發展計劃。再加上奧地利下士迫不及待地要發動戰爭。結果到了戰爭爆發之際,德國海軍只有2條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若干重巡而已。
  • 拳打日本腳踢德國,從一戰用到二戰的平甲板驅逐艦
    船塢中批量建造的沃德號,該艦建造了多達111艘,在美國海軍歷史上位列第五如果說考德威爾級驅逐艦還是美國海軍的小試牛刀的話,威克斯級驅逐艦就算得上是美國工業實力的充分展現了。平甲板型驅逐艦的適航性優良,同時還搭載了反潛魚雷,所以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一戰時急需補充的兵力。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現在日本軍事實力強大,而德國默默無聞
    在國際社會中,德國和日本一直是比較受到關注的兩個國家。自二戰戰敗之後,德國和日本都接受了強國的「指導」,各自踏上了新的發展道路。時至今日,日本已經是全世界第二發達的國家,其軍事實力也是穩居世界前列。而反觀德國,除了工業同樣發達之外,似乎並沒有展現出什麼軍事實力。
  • 德國曾是二戰王者,軍事實力有多強,看這幾樣裝備你就知道了!
    一直以來,對於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的軍事實力,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來自於他們強大的陸軍和空軍武器方面,但其實除了陸戰坦克、輕武器以及戰鬥機之外,他們的海上武器的科技含量,同樣不遜於他們的其他武器,比如以下這三種海上武器:1、U型潛艇U型系列潛艇在一戰之後研發出來的水下武器,由於經濟制裁的原因
  • 二戰兵器全集-法國「速科夫」級潛艇
    大部分海權強國都曾經嘗試過「巡洋潛艇」的概念,通常來說「巡洋潛艇」的尺碼比一般潛艇要大,水面作戰武備齊全,自持力較久,有些「巡洋潛艇」還搭載了飛機,大大增加了偵察範圍,在這些「巡洋潛艇」中相對來說設計較為成功的是法國「速科夫」號潛艇,法國海軍於1926年訂購,同級艇計劃建造三艘,但實際最終僅建造了一艘,雖然它比美國的「獨角鯨」
  • 二戰日本一年造出噴氣機,完全仿造Me.262,用來執行自殺攻擊
    但二戰日本噴氣機從無到有的這個過程,則是十分值得探討一番的。但日本人十分懂得外交,在遭到拒絕後,日本派遣了一艘編號為伊-29的潛艇,攜帶"禮品"去登門拜訪。這艘潛艇歷經千難萬險,穿過印度洋最終抵達了法國的西海岸,將"禮品"送給了德國人。
  • 二戰日本最後的掙扎:從德國換來「黑科技」研製火箭戰鬥機
    苦難的開始二戰期間的日本「秋水」火箭式飛機源於德國的Mel63火箭飛機。1944年3月30日,一艘德國潛艇由基爾軍港秘密出航。它是根據《德日兩國軍事技術交換協定》轉讓給日本海軍的,舷號為U-1224(日本名為「呂」501號)。
  • 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裡,德國潛艇的那些黑科技都是真的嗎?
    到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拉開帷幕,這時德國海軍潛艇才剛剛發展了短短四年,總共才只有57艘潛艇,其中適合遠洋作戰的潛艇才區區22艘,可以說,在潛艇方面,德國海軍還沒有擁有應付戰爭的足夠力量,正如鄧尼茲在1945年6月接受審判時所承認的,「早在戰爭爆發時,我們就已經被打敗了,因為德國並沒有在海上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這麼點潛艇,只夠刺一下英國人!」
  • 百年潛艇8: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在一戰刺激下迅速崛起的美國潛艇
    而霍蘭-602型是一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潛艇之一,共生產70艘。英國H級潛艇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還在俄國、智利、加拿大、義大利海軍中廣泛服役。 裝備2 臺300馬力柴油發動機和2 臺150馬力電動機(品牌不同),比L級遠洋潛艇小不少。 水上航速13節,水下航速11節,續航力6500公裡,可容納25-29名軍官和士兵。武器是4具18英寸魚雷發射管,8枚魚雷,沒有甲板炮。 一戰中它們在美國東北海岸巡邏,1922年第1組被調到新倫敦潛艇學校,1926年退役。
  • 潛艇為何害怕驅逐艦,要立即下潛遁走,而不是衝上去跟敵艦決戰?
    在很多潛艇戰的電影裡,經常有潛艇突然遭遇敵人的驅逐艦,於是警鈴大作,潛艇緊急下潛的情節。很多人會問,這時候潛艇為何要立即下潛,而不是衝上去與敵艦決戰?在二戰中,不是沒有潛艇在水面與驅逐艦交戰的記錄。除了動力系統原因,潛艇水下航速過低,也是二戰潛艇大多數時間在水面航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式潛艇的水面航速都比水下航速高,所以只能在到達目標附近時再下潛。直到德國21型潛艇面世以後,開始採用流線型的艇體,而之前的潛艇都是船型的。這就讓21型在水下的航速大大提升,超過了水面航速——21型的水下航行時間也比起老U艇大為提高。各種新式火控設備讓其武器威力也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