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戰的海洋強國,日本絕對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存在。無論是舉世矚目的「大和號」航空母艦,還是「出雲號」裝甲巡洋艦,又或是「瑞穗號」水上飛機母艦。每一艘戰艦的背後,都凝聚著日本這個工業強國的科技成果。
在這些科學技術加持的產物中,有一艘大型戰艦卻十分惹人注目。除了體積大、人數多這樣的基本要素外,最關鍵的是它還是一艘潛艇,一艘可以搭載艦載機的潛艇。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77年前,一起來回顧這艘「超級潛艇」的前世今生。
一、時代的產物
這艘神奇的潛艇就是日本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伊400型」潛艇,它的誕生還要追溯到人們最早對潛艇的認識上來。在早期雷達沒有被發明出來時,水面上航行的艦艇要想判斷敵我,就只能靠最原始的目視來判斷,而肉眼最大觀測距離不超過6英裡。對於水面艦艇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更不用說是在水下航行的,有著「寂靜殺手」稱號的潛艇了。
於是,突發奇想的科研人員決定將潛艇和飛機——兩個毫無關聯的戰爭武器相結合,打造一款當時超先進的武器「潛水航母」。而德國海軍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15年1月6日,德軍使用現有的FF.29a水上飛機搭配德軍著名的U-12號潛艇悄悄地來到了英國海岸不到15公裡的地方。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FF.29a水上飛機從浮出水面的潛艇上起飛,向英國肯特郡的英海軍軍港進行了突然襲擊。措手不及的英軍損失慘重,而德軍飛機與潛艇毫髮無損地回到了基地。這也是「潛水航母」歷史上的首次行動案例。
受到刺激的世界各國,也在隨後加緊了「潛水航母」的研製開發工作。1916年起,英國、美國、義大利和法國先後開展了潛艇搭載飛機的試驗,但都由於作戰風險過大而不了了之。此時位於東方的日本,也看準了這一契機,首先在德國U-1飛機的基礎上製造了自己的潛艇艦載機「橫所1-GO」,然後將其放置在國產伊-21潛艇上。此後不久又研發了E14Y1水上偵察機,日軍成功將其放置在伊-51和伊-5、伊-6潛艇上,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時間轉眼來到了1942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對美國進行了小規模的騷擾。同年11月,日軍派出一架E14Y1水上偵察機從潛艇上起飛,向大洋彼岸的美國俄勒岡州森林投擲了兩顆燃燒彈。此次攻擊讓日軍深受鼓舞,決定新研製一艘大型潛艇用於此後更多進行騷擾任務。
1943年1月18日,根據日軍大本營要求,日本吳海軍工廠正式開啟了新式潛艇的製造,該潛艇被正式命名為「伊號第四百型潛水艦」,它後續的型號「伊401」、「伊402」不久以後也在佐世保船廠開工建設。1944年12月30日,「伊400」建造完畢,隸屬於日軍聯合艦隊第6艦隊第1潛水隊。「伊401」和「伊402」也在1945年1月和7月相繼完工。
二、探究「伊400」
從外形上來看,「伊400」的船體外觀較為特殊,外殼採用了橫向雙筒的方式建造,從橫截面來看類似於一副眼鏡。目的是為了增加機庫的容量,提高攻擊水平,它的長度達到了122米,在水面時排水量可以達到3550噸,而水下時,這個數據就變成了6560噸,「伊400」在實戰中僅需56秒就可完全沉入水中。
在內部艙室設計方面,「伊400」將原本潛艇上正中的艦橋和指揮塔挪到了中間偏後的位置,這使得它水下操作魚雷時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但卻能保持這艘龐然大物的穩定,可謂一個奇葩的設計;該潛艇能容納157名官兵,後期改進版本能達到213人,最大極限為220人。由於是遠洋作戰,「伊400」上有眾多的食品和補給品,這些物資大大限制了士兵在艇內活動空間。
武器方面,「伊400」及後續型號搭載了20枚魚雷,從艦首的8管魚雷發射口中發射;艦身上還安裝了1門14公分艦炮和10挺九六式25m高射機炮,內部機庫中還配備四式一號10型彈射機一架,新研發的「晴嵐」攻擊機3架;動力上採用艦本式22號10型柴油引擎4座,電動機2座,功率達到了7750匹(柴油引擎),電動機達到2400匹。這樣的配備讓它擁有了18.7節水面航行速度,水下時的速度也有6.5節;續航能力上,水面上的「伊400」可以達到14節,水下可以達到3節。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見,「伊400」無論在外形、動力還是武器配備上,日軍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尤其在武器方面,為了更好地配合「伊400」作戰,日軍研製了「晴嵐」式攻擊機,出自愛知飛機製造公司的它可以攜帶1枚800公斤炸彈或魚雷,它採用的引擎有1400匹的馬力,最大航程可以達到1540公裡。為方便裝載,「晴嵐」的機翼可以摺疊,並在起飛時依靠艦上甲板的彈射器進行起飛,這可以讓飛機搭載更多的燃油進行作戰。
三、未進行的實戰
「伊400」正式服役之後,日軍就已經為其制訂好了作戰計劃:PX行動,具體是出動10架「晴嵐」攻擊機向美國西海岸和太平洋的一些人口稠密地區投擲細菌武器。但就在1945年3月26日行動前夕,日軍緊急叫停了這項計劃,原因是「使用細菌武器會導致全人類陷入災難,日本亦不能倖免」。
由於此時日軍已經來到了戰爭失敗的前夕,日軍只能將作戰制訂為最大程度打擊美軍目標的戰鬥,經過一系列的討論,日軍高層決定對駐紮在烏利提環礁的美軍船隊進行打擊。1945年7月4日,「伊400」和「伊401」大型潛艇與「伊13」、「伊14」兩艘中型潛艇準備前往烏利提環礁的指定地點進行集結,準備開展攻擊行動。
但此後一系列的意外接踵而至,先是「伊13」在出發後不久,在本州島以東海域被美軍艦起飛的艦載機發現,雖然「伊13」進行了多次抵抗,但依然逃不過被擊沉的命運。而「伊400」也在途中發生了火災,雖然火勢被及時控制,但船上部分設備還是受到了一定影響;「伊401」號則是遭遇了風暴,船隻差點沉沒。只有「伊14」成功趕到指定地點,並布置了兩架「彩雲」偵察機,只等待著另三艘船隻的到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三艘艦艇的官兵感到意外,經過深思熟慮,三艘軍艦決定遵循天皇的「詔令」,將潛艇升至海面上方,銷毀了所有的艦內資料,將魚雷等所有武器全部拋棄,向美軍部隊投降。8月28日,「伊400」和「伊401」號潛艇全體人員的投降請求被美軍接受,隨後「伊400」自沉於瓦胡島。「伊401」也在夏威夷近海沉沒。
其它的潛艇也走完了它們的戰鬥生涯,「伊402」號在長崎五島列島處被作為靶艦擊沉;「伊403」號在建造途中遭受美軍空襲,船體受損嚴重後被放棄,已建成的船體戰後被拆解;「伊404」號在完成95%的建造後,由於船廠遭受美軍的轟炸,該船被迫沉於瀨戶內海,直到1951年船體才浮出水面,隨後也被拆解;而「伊405」還未開始建造,只停留在了圖紙上。
結語
「伊400」號及其後期衍生型號,在沒有經歷一次實戰的考驗的條件下,就這樣完成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於船體本身來說是一件略為遺憾的事,但也是日軍大多數武器的最後歸宿。畢竟科技感再強,技術能力再先進的武器,只要是站在邪惡的一方,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秩序造成破壞,那麼等待它的結局也必然是狼狽的落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資料:
1. 《日本的軍艦:二戰篇》
2. 《伊400:二戰最大潛艇的最後歲月》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大全:艦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