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以「用腕」為主的觀點由來已久。南宋姜夔的《續書譜》中說:「大抵要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這種觀點後來又經康有為、沈尹默等人提倡而深入人心。
香港書法家協會黃簡認為書法的核心是用腕,他說:「我是堅決地搖腕派,沈尹默先生以為轉指必破壞筆力,這是真知灼見,我深然……幾乎所有的點畫都可以用搖腕寫出來。所以,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書法創作時手腕怎樣運動?黃簡推崇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的「使轉」說。他認為「直線」是「使」;「弧線」是「轉」。手腕運動分為左右運動、上下運動、旋轉運動。左右、上下運動產生「直線」,旋轉運動產生「弧線」,這兩種線的組合如汽車的「方向盤」,構成了千變萬化的書法線條。
手腕的左右運動相對簡單,只要運筆過程中手腕左翻或右翻就可以了。那麼,手腕的旋轉運動該如何處理呢?
概括來講,手腕的旋轉運動有正、反(順時針、逆時針)兩個方向,是寫圓弧線條用的。黃簡說:「這世界的基本線條只有兩種,直線和弧線。直線因為方向不同, 因此有了橫豎。弧線因為旋轉的方向有順時針和逆時針之分,因此也有兩條。」
在書法中,圓形是左半圓弧和右半圓弧的合成。圓形寫起來比直線難,形態多。平時要多轉轉手腕,有關肌肉用多了,才會靈活。具體來說,學好旋轉運動,需要掌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內旋外拓避「絞鋒」。
書法中的轉圈,以半圈為一單位,超過半圈毛筆的內外圈毫毛就會絞在一起,引起絞鋒。「絞鋒點」是「內旋」(由外向內拉)與「外拓」(由外向內推)的交會點。東漢《曹全碑》的「父」字中,兩根是順時針內旋,兩根是逆時針內旋,撇到捺的筆鋒飛度是沿著「外拓圈「行筆的。外拓往往是點畫間的聯繫。除了鉤,楷書點畫基本上不用外拓。
虞世南《筆髓論》中說:「行書之體……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要想實現「環轉紓結」就要避免絞鋒點的出現,就得減少連筆時「外拓」造成的麻煩。為此可以用「飛度」(空中運筆,避開絞鋒點)、「畫小圈」(把外拓圈儘量寫小,縮成一個節點)、「牽絲」(短鋒硬毫,提筆以筆尖外拓,縮成細線)、「分筆」、「增加節點」等辦法解決。
第二,順向弧線會「滾動」。
《集韻》將「滾」解釋為「大水流貌」。「滾動」就如波浪一上一下的翻滾,是起伏式運動。黃簡說:「(滾動)其實就是兩個方向的弧線運動。」也就是說「滾動」是相反的弧線所構成的連續組合,如弧線A是逆時針轉動的,組合順時針弧線B以求連續,這就是「滾動」。
黃簡認為「五勢」中的「袞筆勢」就是滾動的例子。
第三,逆向弧線會「轉動」。
「轉動」是同方向弧線的邊續。比如,弧線A是順時針旋轉的弧線,弧線B也是如此,那麼,兩者連接起來組成的運動就是「轉動」;再加上同樣順時針方向旋轉的C,就會繼續轉動。
黃簡認為「五勢」中的「勾裹勢」就是「轉動」的例子。
第四,順逆結合會「使轉」
書法中既有直線與直線的組合、曲線與曲線的組合,也有直線與弧線的組合。直線與弧線的組合,就是《玉堂禁經》中的「鉤努勢」。「永字八法」中的「橫折鉤」就是直線與弧線的組合。「鉤努勢」既包括逆向的組合——橫寫完後,寫逆時針的弧線(折筆內擫,可用明節點轉折);也包括順向的組合——橫寫完後,寫順時針的弧線(轉筆外拓,多用暗節點轉折)。
黃簡認為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所說的書法四字訣——「執、使、轉、用」中,「使」是直線,「轉」是曲線,兩者結合組成了書法的結字規律。黃簡說:「使轉概念來之於草書,後成為組字的規則。真行草三體,都用使轉來組字……一使一轉,這就是書法家的思維。至於字屬於什麼部首,那是文字學的思維。書法只看它是一使一轉。」
從這個方面來講,「使」「轉」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表現在書體中,就是楷書與草書的統一。楷書多「使」,草書多「轉」,但是這兩者又對立統一,因此唐人孫過庭說:「真(楷書)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所以,書法進步,在用腕上既離不開左右運動,也離不開旋轉運動,它們都是值得好好學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