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12月16日訊 從江岸區花橋街聚才路往裡走,順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左拐繞進聚才南苑路,在幾間糧油、小吃店之間,是一間毫不起眼的彈棉花店,泛黃的玻璃門上貼著幾個大字「新疆棉出售15元/斤」。
16日,長江網記者走進小店,約20平方米的空間,幾乎被機器、棉絮填滿,36歲的楊積麒和妻子一人站一邊,勾線、鋪線,雪白的棉絮上,迅速鋪上了一張整齊的紅網,紅白相襯,煞是好看。
楊積麒和妻子何豔桂把棉絮壓實。記者陳俞 攝
前幾天,趕在寒潮來臨前,楊積麒又特地提前打好5床新棉被。考慮疫情常態化防控,他託社區工作人員幫忙轉送給轄區的孤寡老人。這已經是他夫妻倆連續13年免費給孤寡老人送棉被了。
「父母常說,遇到需要幫助的人,都不要空著手」
剛開店,他就給孤寡老人送了8床新棉被
楊積麒個頭不高,不善言語。戴著一頂紅色的舊帽子,棉衣外面套一件不太相襯的粉紅色薄外套。楊積麒幹起活來,勾線、鋪線手腳飛快。
楊積麒老家在湖南,20歲出頭時,他跟著老鄉學習彈棉花的手藝。2007年,他來到聚才社區租下這間門面,一幹就是十多年。
楊積麒在鋪絮。記者陳俞 攝
聚才南苑路周圍都是老舊小區,在這裡居住的老人偏多。小店對面就住著一位老人,以前每天買早餐都會從門前經過,有時會到店裡坐坐。楊積麒和老人聊天時得知,老人雖有子女,但平時都是一個人居住,他就給老人打了一床新棉被。老人年紀大了出門不便,他還經常跑腿幫老人買早餐。這樣堅持了好些年,一直到去年老人去世。
有一位家住蔡家田的老人,走路有點不方便。老人第一次來打棉被時,楊積麒幫老人把被子送回家。他看到老人家裡條件簡陋,而且是獨自一人居住,當老人第二次來要翻新舊被子時,楊積麒對老人說:「這個翻新了也不暖和。」他免費給老人打了一床六斤的新棉被,送到了老人家中。
把剛打好的棉絮鋪好。記者陳俞 攝
「只要遇見了無兒無女的,條件不好的,都送。希望他們像我們一樣,有一個溫暖的家。」開店第二年,楊積麒就免費給孤寡老人送去了8床新棉被。
十多年過去,這一習慣楊積麒堅持了下來。「父母常說,遇到有困難的,都不要空著手,能幫助的就幫助一下。」而對於曾經幫助過的人,他也從不問對方姓名。
「價格不能隨便漲,我們主要靠手藝賺錢」
六年來,加工費價格表沒變過
小店門前貼有一張加工費價格表。按照不同長寬度,加工費設有不同的價格區間,「我們6年來都是這個價格。」楊積麒告訴記者。
夫妻倆準備為顧客翻新舊棉被。記者陳俞 攝
記者在店裡先後遇到三波老顧客。家住附近的雷阿姨和楊積麒是老鄉,也是他的「忠實粉絲」。每逢家裡搬新房、兒女結婚,她就要過來彈幾床新棉被。「去年這個棉花18元錢一斤,今年還降價了。」雷阿姨在店裡稱了4斤棉花,共60元,加上加工費,一共花了100元。
家住楊汊湖的劉女士也趕來店裡,她媽媽不久前在店裡打了一床棉被。在媽媽的推薦下,她特地把家裡用了20年的三床舊棉被,拿過來重新翻新,改成兩床新被子。
像這樣的回頭客還有很多,有些還是從武昌、漢陽,甚至是沌口特地過來的。花橋街道聚才社區黨委書記蔡曉詩介紹,周邊共有4家彈棉花的店,楊積麒是開店時間最長的,價格也低。
「進貨價格低,我們就賣得低。都是老顧客,價格不能隨便漲,正是因為信任才推薦別人過來,我們主要靠手藝賺錢,只要做得好,回頭客就多。」楊積麒自信滿滿。
「他有顆善良的心,什麼都願意去做」
生活雖艱苦,他們依然樂觀
在楊積麒的小店裡,戴著口罩的妻子何豔桂話也不多,口罩上方露出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每次顧客剛下單,她就默默走到操作間把棉絮加工好。
何豔桂。記者陳俞 攝
何豔桂和楊積麒是相親認識的,第一次見面,何豔桂就被楊積麒的淳樸善良打動。這些年她已經成為丈夫的好助手,在她眼裡,丈夫「有顆善良的心,什麼都願意去做」。
她記得,有次一個老鄉的媽媽病重,沒錢看病,楊積麒毫不猶豫借給對方一萬塊錢。後來老人情況危急,救護車來了,但樓梯間狹窄,擔架抬不上去,他二話不說將老人從7樓背了下來。談起這些,何豔桂眼眶有點泛紅。
蔡曉詩對夫妻倆的印象很深,「每次社區有什麼需要幫忙,他們從不缺席。」在社區的動員下,楊積麒連續8年義務獻血,還帶動了周圍一批人參與義務獻血。
雖在漢打拼了十多年,但因為工價低,加上彈棉被只在秋冬季才有需求,店面每年一半以上的時間處於歇業狀態,夫妻倆至今還住在租來的房子裡。
夫妻倆現在有兩個孩子,都上了小學。孩子上學壓力大,每逢店面不開張的日子,楊積麒就會在工地上找些零工做,何豔桂進些蔬菜水果在菜市場賣。
「有沒有覺得生活很苦?」記者問何豔桂,她想都沒想,搖了搖頭。(記者陳俞 通訊員劉培 蔡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