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觀察法」——從人類學到課堂

2020-12-14 海大山東法意西語中心

學生在海大法意西語中心學習語言和文化,為出國留學作出充分的準備。我們的老師也不放鬆,為了學生創造更好的課堂,在教學之外的時間,通過內部和外部的培訓和學習,反思創新,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聽課是最常見的老師們互相學習交流的方式,那麼老師怎樣聽課才能最有效呢?

首先,郭老師給大家介紹了何為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法」是人類學調查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觀察。 本次培訓將會以著名人類學家丹尼·喬金森(Danny L.Jorgensen)的著作《參與觀察法》為導引,梳理出該方法的核心理念,並探討在教師聽課的過程中如何將「參與觀察法」進行應用。

1.「局外人」視角的不足

任何局外人的出現都會一個集體構成很大的侵擾。人們把你當作外來人來打交到,而並不是作為他們已適應環境中的部分。這會導致懷疑、蔑視、敵意、冷漠、好奇、友善或者是敬重。

例子:當有主管教師或者其他教師參與聽課時,某些平時課堂上表現不好的同學,反而會在此次課堂中表現出與平時不符的積極性。

2. 局內人的關鍵詞

參與觀察法的主要目的是用局內人的觀點定義關鍵概念。想要準確描述一種文化、亞化或生活式,第個步驟就是列出該化內成員常用的關鍵詞。 舉個例,斯普拉德利(Spradley, 1970)對城市流浪者的世界(亞文化)感興趣。局外會給他們貼上社會棄兒、酒鬼、流浪漢等標籤。然而這些卻使用「遊民」這個詞來描述己,並強調了以上詞語與他們之間極為重要的區別。

例子:老師會給不同的學生進行性格特點的定義,但應注意學生如何定義

3.鞏固融洽的關係

也許,想要鞏固融洽一段關係,最有效的策略是深度介該團體內人們的活動。共同去參與和創造一段經歷,這段經歷便會成為建立相互關係和友誼的重要紐帶。

自我暴露也是建立融洽關係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常識性策略。你告訴某人一些你不會告訴其它人的關於你自己的詳細情況,如個人的隱私。在自我暴露的同時,你往往要提醒對方一定注意保密。這便構成了二者之間的聯繫。

例子:老師跟同學個別溝通的過程中,可適度運用這種方式建立與學生的信任

4. 扮演多重角色

參與觀察者可以在整個的研究過程中擔任許多不同的。多重色的扮演擁有其獨特優勢,能夠獲得不同的視角和觀點。

例子:旁聽課程的老師可以扮演助教的角色

接下來,義大利語組的於老師對概念進行了補充:「參與觀察法」的義大利語是Osservazione partecipante, 「partecipante」是分詞,用來修飾「osservazione」。

所以重點是觀察。

在使用該方法旁聽課程的時候,聽課的老師一定注意不要過度介入課堂。

隨後老師們圍繞著「參與觀察法」針對實際在聽課當中的各種情況進行了討論。在聽課中可以學習到以下幾個方面,比如:如何設計和完善自己的教學,如何增加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如何評估教學效果,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加強學生興趣,等等。

理論結合實際大量的案例,讓老師們討論得興致勃勃。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教與學不但會用在學生身上,也能讓我們的老師從中找出自己的問題和欠缺,不斷受益,不斷精進,從而建立更好的課堂。

後續每周中心都會組織關於學習方法的課程想了解更多學習方法記得掃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用戶研究:觀察法的使用
    觀察法就是其中的一種採集方式,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在設計時不僅僅是在開始時需要進行數據採集,在設計中、設計後更是需要進行一定的數據採集來幫助設計的執行和復盤。設計進入用戶體驗階段後,對原始數據的採集變得尤為重要,手段可以更加的多元化,更注重定性的深入了解用戶。
  • 課程乾貨 | 「自然觀察家們」的五感觀察法
    味覺我們吃的水果,蔬菜,都有不同的味道,可以嘗試讓孩子去嘗嘗酸甜苦辣,一方面是讓他接觸到不同食物的味道,同時讓他知道人生可以多嘗試,不是只有一種味道。孩子們在自然中觀察它的萬物、聆聽它的聲音、嗅它的氣味、品嘗它的味道、觸摸它的感受,自然才是孩子們成長中最需要的,而五感觀察法是生活中讓我們帶領孩子們做自然觀察,閱讀大自然又有趣又簡單的方法之一。舉個實際的例子:如何去觀察一塊木頭?
  • 狂犬病的「十日觀察法」並未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
    有媒體報導了關於「十日觀察法」的建議,也歡迎各位網友一起來探討「十日觀察法」是否適用於中國。「十日觀察法」是指被可能攜帶有狂犬病毒的動物抓傷或咬傷後,講動物系留觀察十天,如果動物在十天的觀察期內保持健康,或經可靠的實驗室診斷技術診斷動物不攜帶狂犬病毒,則可以停止注射剩下的疫苗。
  • 陳晉:走出人類學的自戀
    一個英俊少年,天天到湖邊去欣賞自己的美貌。他對自己的容貌如痴如醉,竟至有天掉進湖裡,溺水身亡。他落水的地方,長出一株鮮花,人們稱之為水仙。奧斯卡·王爾德卻不是這樣結束故事的。他寫道,水仙少年死後,山林女神來到湖邊,看見一潭淡水變成了一潭鹹鹹的淚水。「你為何流淚?」山林女神問道。「我為水仙少年流淚。」湖泊回答。
  • 五感觀察法不可缺
    五感觀察法是關鍵!五感,即五種感覺,包括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觸覺。視覺,就是看到的樣子,包括外形和顏色等;味覺,就是吃起來的感覺;嗅覺,就是聞起來的感覺;聽覺,就是聽起來的感覺;觸覺,就是用皮膚接觸的感覺。五感觀察法,即通過這五種感覺來描寫狀物作文。
  • 論史前史與體質人類學的關聯
    在博物館和學者中不斷增多的資料,逐漸促進了正在形成中的不同學科:對於史前史來說的工具與骨骼化石,對於體質人類學來說的顱骨模型和晚近的人類遺骸,對於社會人類學來說的近代工具、問卷調查的回答和當地文本的彙編。挑選工作並不是一個預先設計好的計劃,而是伴隨著發現 和摸索而進行的。攝影術也引起了不安:它所記錄的是一個種族類型還是生活方式?
  • 文化人類學研究什麼?
    要說文化人類學對我最大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是更加接受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理解不同於自己的個體或者團體所具有的不同思維模式和習慣。當我們去看某些部落的社會的生產狩獵生活方式,信仰,裝扮,語言,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們接觸各色人種和各個文化,我們每天看到不同長相打扮,社交方式,對人類多了一點理解,對別人少一些狹隘的評判,更多的是觀察和欣賞。
  • 《馬林諾夫斯基》:「誤入」人類學的田野
    他提出了功能主義的研究方法,打破了古典人類學的進化論和傳播論觀點,使人類學真正從古典時代走向現代。提及馬林諾夫斯基的傳奇程度,恐怕鮮少人類學家能匹敵。 這是一本野心勃勃的傳記,它用了64萬字的篇幅來描述馬林諾夫斯基的前半生——從出生起至帶著厚厚的一疊田野資料從澳大利亞返回英國止。這個時期是馬林諾夫斯基尚未成為人類學的一代宗師,但已經稍有萌芽的時期。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中國人類學者參與到共同的學術命題中貢獻自己的知識生產、洞見和發現,「去本土化」意味著探索的道路上對知識盲點(blind spot)的不斷觸碰,同行意識的不斷激發與借鑑。建立在共生的基礎上,本土化作為材料,而不是方法,從而為研究提供動力。最後她總結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值得探討的六點問題。一、都市人類學取得長足的發展。
  • ——同性戀研究的人類學視角
    總體而言,社會建構論強調相同生理行為擁有在不同社會中的重要性和主體意義的可能性,這取決於性在變遷的文化和歷史時空如何被界定和理解。社會建構論的視域很廣,包括性行為、性身份、性社群、性選擇、性慾望和主體性等,並鼓勵不同學科的討論和參與。社會建構論和人類學的文化影響模式雖互有疊壓,但人類學更感興趣的是探求文化的無限可能。
  • 淺析社會人類學發展的黃金時代
    1885年象徵性地標誌了歐洲人類學與它的研究對象之間的再次聯合。正是在這一年, 弗朗茲· 博厄斯在德國完成學業之後,前往加拿大去研究他在柏林時就熟 識的貝拉庫拉印第安人。博厄斯在美國開啟他的學術職業生涯,並且持續性地影響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的人類學。尤其是對1902年創辦的美國人類學協會來說,博厄斯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 李濟:人類學的好處
    李濟十五歲便考入清華學堂,七年後赴美留學,先後拿到心理學學士、社會學碩士以及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博士學位。此前,中國還沒人步入該領域。其博士論文《中國民族的形成》在海外頗具影響,哲學家羅素寫作《中國問題》時曾大段引用李濟的文章,讓年輕的李濟聲名鵲起。留美之初,李濟和徐志摩是同學,當時徐志摩總考第一,李濟次居第二,頗有些「學霸」惺惺相惜的味道。
  • 川普人類學(一):手、謊言與#魔法抵抗
    本文作者選編了一些川普相關的人類學論文,這些文章將有助於讀者「觀看」理解這位美國總統的謝幕表演,同時也可作為思考更廣泛意義的「川普主義」與「後川普時代」的切入點。本文原載於《結繩志》,原題為《川普人類學(一):手、謊言、#魔法抵抗》,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 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佛教在線訊 2020年12月5日,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線上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雲南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近20位資深專家學者和年輕學人參會
  • 文學原創區分版|歷史人類學在法國
    有所不同的是,年鑑學派的發展,讓人逐漸認識到科學理性的缺陷,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歷史觀與時間觀。年鑑學派代表了法國科學史學的深化。但對於年鑑學派的創始者們來說,以往的日常生活史只是研究經濟史和社會史的一種方法,把日常生活史這塊招牌翻新一下並不能稱之為歷史人類學。
  • 什麼是10日觀察法?
    而且,如上所述,傳播的方式主要是被它咬到並且咬破了皮膚,皮膚上出現了破損;或者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這狗的新鮮唾液通過其他方式接觸了身體黏膜或皮膚破損處。只要不發生這兩種情況,哪怕這狗真的已經病發、真的是在傳染期,你仍然不可能被傳染!假設你摸了它、抱了它、甚至親了它,只要沒有發生上述兩種情況,你仍然是安全的,不用有任何擔心!
  • 狂犬病的十日觀察法並沒有被世界衛生組織承認
    問題22直接提到了10日觀察法,看看是怎麼說的。問題18:被動物咬傷應該如何治療?儘快帶患者到醫院,接受醫生的評估和治療。最好能安全地限制咬人的動物,收集被咬的信息,以便向專業人員提供信息。將咬人的動物關在籠子裡觀察10天。向當地政府諮詢如何正確報告被狗咬傷和咬人的情況。
  • 西方人類學的「歷史性」研究:概念、表達與路徑
    一、 「歷史性」概念的發展  「歷史性」(Historicity)最早來自哲學,自19世紀以來,為黑格爾、海德格爾等哲學家頻繁使用,隨後被援引到歷史學、人類學等其他學科。人類學家為了探究這些群體參與「過去」的不同方式,引入了時間邏輯。  三、「歷史性」的時間邏輯  「時間」在人類學理論發展過程當中從未缺席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更是成為社會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制度。
  • 什麼是十日觀察法?
    傷口較大或者面部創傷影響面容或者功能時,確需縫合的,在完成清創消毒後,應當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做傷口周圍的浸潤注射,使抗體浸潤到組織中,以中和病毒,數小時後(不少於2小時)再行縫合和包紮,傷口深而大者應當放置引流條,以利於傷口汙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當然人類學博物館並不總是和殖民主義相伴隨,到了20世紀的30、40年代以後自身有一個轉型和變化。蓋布朗利博物館展覽現場早期人類學博物館的核心工作是關注所謂的「遠方文化之謎」,它關注「非我」的部分,就是「other」,我們後來把「other」翻譯成了他者/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