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圖保持大一統究竟有多重要?深度分析歐洲和亞洲的地緣對比

2020-12-15 家國視野

作者:張文木

原載:《太平洋學報》2016年第一期

世界有影響力的國家多集中於北半球,它們分別是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不同的歷史形成不同的地緣政治版圖,不同的版圖形成不同的政治結果。

國家的版圖基本上是它長期外交政策的「活化石」。國家與人一樣,多大身板幹多重的活。國家的「身材」就是它的版圖,其存在形態對國家外交政策有重大影響。

01

我們先看歐洲。

歐洲的特點是什麼?

歐洲的特點是中間碎小,周邊龐大,這樣的版圖對其中的國家發展最為不利。它這個破碎是從中間開始,與亞洲正好相反。亞洲是中間龐大周邊碎小,破碎地帶在中國四周,與中國不對稱共存。地區最怕的是歐洲式的對稱性分裂。物理幾何學有個原理叫做「兩個矢量的夾角越大合力越小」,歐 洲可不是一個矢量而是好幾個矢量對衝,義大利和德國對衝,法國和德國對衝,西班牙和法國對衝,這幾個對衝實際上是零和遊戲,誰都起不來,由此造成中心國家越吵周邊國家獲利越大。

19世紀初,法國和英國衝突。拿破崙想統一歐洲,他認為英國就是利用歐洲的破碎來操縱歐洲的,英國不倒,歐洲實現不了統一。為此, 拿破崙在英國的西面再扶持了一個大國,這就是美國,造成兩面牽制的形勢。1803年英法開戰,拿破崙把路易斯安那一次性地賣給了美國,此後美國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大國。

此前美國才十三個州,比以色列大一點,美國中央政府沒有權威,稅收沒有權,組建軍隊沒有權,總統什麼都權沒有。但自從購得法屬路易斯安那,版圖大幅擴張,總統權力也大了起來,政府權力也更加集中了,隨後美國就迅速向西推進至北太平洋東岸。1853年至1856年,俄國和法國、英國在克裡米亞又打仗,俄國打輸 了。俄國為了報復英國,與拿破崙的考慮一樣,1867年又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這些為美國後來成長為世界帝國奠定了比較好的地緣政治基礎。美國在大國成長的道路上如此幸運,全仗歐洲的分裂,以至傑出的美國外交史學家塞繆爾·弗拉格·比米斯1926年寫的《平尼克條約——對歐洲災難和美國機會的研究》一書中 就將「歐洲的災難」當作「美國的機會」。同樣的道理,中國要想保持大國地位,就絕不能讓歐洲分裂的悲劇在亞洲重演。

02

歐洲的歷史告訴我們大陸版塊國家和島國的政治關係是一個反比關係:如果大陸版塊有一個像中國這樣相對主體國家,或乾脆就是像美國這樣一個絕對主體國家,島國就被邊緣化;如果大陸版塊是一堆破碎的國家群,島國就是地區中心。這是一對結構性且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島國不希望大陸是一個整體版塊,希望大陸是破碎的。

理解這一點,也就理解2015年2月份在烏克蘭召開的明斯克會議上法國和德國兩家為什麼不找英國和美國,而直接找普京;他們知道,島國與大陸國家的矛盾是結構性且不可調和的,英美本能地不希望大陸國家團結和好。結果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德法俄三家直接把烏克蘭給分了。可以說,2015年的明斯克會議 是1938年慕尼黑會議的再版。這說明,今天的國際鬥爭、國際政治跟二戰時期沒有大的變化。目前烏克蘭主權名義上還在,但東部已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西部則是德法控制著。這又是20世紀東德西德模式的在21世紀的再現。

東烏克蘭與母國分離已勢成騎虎。克裡米亞多是平原,平坦的道路對於坦克的運用,對於大部隊作戰是非常有利的,而陸軍正是俄羅斯的強項。默克爾明白這一點,烏克蘭這一地區,歷史上許多時候都是俄羅斯控制的,假如德國和法國能在烏克蘭取得軍事勝利,那他們就不會在明斯克會議上與普京妥協。

03

我們再來看中國,中國跟歐洲剛好相反,這是我們的幸運。我們在歷史上有好多次差點被分成歐洲那樣的版圖,比如1900年《辛丑和約》籤訂後西方人一起動手來分中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他們在中國力量被調回國打仗,我們就有了機會,到1926年北伐,中國大部分地方就接近統一了;20世紀上半葉日本藉助西方的力量,利用西方把中國打碎的形勢,繼續挑撥中國內亂,到40年代,已把中國還分成四五塊了。東北已經分了,河北間接地分了,緊接著汪精衛一塊, 四川一塊,新疆一塊,外蒙古一塊,陝北又是一塊,如果這幾塊固定下來,那今天世界就很難說了。

明白這一點,就能明白日本為什麼在1937年向中國全面開戰。因為中國在1936年12月12日國共兩黨實現了合作,日本等不到明末李自成和崇禎龍虎相爭、兩敗俱傷的結果了,在「西安事變」後的第二年即1937年便全面向中國開戰。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美國、蘇聯、英國又背著中國秘密搞了個「雅爾達協定」,美蘇兩家沿長城將中國一分為二。如果當時中國沒有像毛這樣的人頂住史達林的壓力,堅決過江的話,今天中國就不可想像了,那今天的臺海分裂,基本上就移至長江,在長江南北兩邊存在的就是所謂的天主教中國和北方的儒教中國或者紅色中 國,長江弄不好還會成了「國際航道」。如此一來,時間長了,長江兩端所謂的「國家」就會越分越多了,經過三四十年後,中國就會成了象奧地利那樣得用放大鏡才能找到的國家。最後,中國可能還在,在哪呢?在河南,又回到黃帝舊居之地。歷史上一些關鍵時刻我們中國人很幸運,有比較好的領袖,還有我們有好的機遇。不然,中國一旦被日本或西方國家肢解,就會虎落平川,一點辦法都沒有。

04

研究歐洲版圖的地緣政治意義,有利於認識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日本之於中國的地緣政治位勢相當於英國之於歐洲。與英國之於歐洲大陸比,日本右翼分子更想分裂中國。他們知道,日本要想要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帝國或者由日本主導亞洲的幻想,就得分裂中國,造成中國內鬥,最終導致亞洲大陸碎片化。

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已被他們弄成四五塊,當時這種形勢如果固定下來,今天的日本就會成為亞洲中心國家。近代以來的中日之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大陸分裂還是統一的鬥爭。所以,只要日本不棄帝國野心,日本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那就是結構性的矛盾。對日本來說,做一個瑞士那樣的國家,它最幸福。他的版圖北邊是俄羅斯,東邊是美國,西面是中國,都是大版塊國家。它長得像蝦米一樣,在大國之間想搞出點名堂來真是不容易。

政治家的本領不在打架,而在擺積木即謀篇布局,在擺出積木結構中讓對方動彈不得而自己則可以自由行動。東條英機就是那種只會打架的「政治家」。他一上來兩年 就把日本折騰完了。如果日本當年不過多地佔地,不要走很遠的話,事情也就很難說了。日本國力這根皮筋,在東條英機手裡迅速拉到菲律賓,拉到緬甸,到此基本就拉斷了。戰爭結束後,日本成了「權力被關在籠子裡」的國家。

日本的悲劇源於它近代崛起之初無哲學的戰略設計。它在起步階段就不守「福」道。明治維新後日本雄心勃勃,可第一步就踩錯了點。甲午戰爭後它佔了臺灣,這等於讓日本在青少年時便穿上的「高檔皮鞋」,接著就要為其根本擔負不起的那一身翻倍加碼的昂貴「行頭」而打拼。這為1945年日本大毀滅埋下了伏筆。

20世紀初日本國勢飆升,與德國俾斯麥時期不同,這時的日本的戰略思想尚顯年輕。俾斯麥兵抵維也納城下而撤回,就是因為他知那是俄法可以容忍的底線;日本甲午勝利後直取臺灣,這也就觸動了當時英國及後來美國遑論中國可以容忍的底線。因為臺灣是整個亞洲的樞紐,特別是西太平洋的樞紐。誰佔了臺灣,誰就得了黃海,得黃海的人就能佔南海。為了保住臺灣,日本的防禦半徑就必須劃到整個南太平洋,這樣在傷害中國之後又要得罪美國。由此也就有了中日戰爭,繼而太平洋戰爭。以及 1945年日本的玉碎式戰敗。

需要說明的是,此間日本至少在在戰役層面基本是贏的,隨著戰役性戰果的遞增,最終卻在戰略上輸了;比較而言,在世界歷史上,日本還是一個輸得最慘的國家,挨了原子彈。挨原子彈不是個小事,若不一根筋走到極點,人家也不會恨到如此以至向日本扔原子彈。為什麼呢?日本放棄不下臺灣,而臺灣就象前述那雙青年穿的高檔皮鞋,使它戰線越拉越長,防衛半徑及其成本不斷飆升,最終將日本壓垮。拉皮筋與戰略設計遵循同一道理,原則是皮筋不能拉得太過,不能拉得回不來。近代日本失敗的問題就出在這,今天的日本仍不悔悟,還要走老路,這說明日本沒有反思。沒有反思能力的日本在這個問題上還要翻船。

05

作為學術意義上的「小日本」的概念是一個叫石橋湛山的日本政治家提的。石橋在大學的專業是哲學,在上世紀20年代就提出「小日本」理論,石橋大學畢業後,一開始在東京《每日新聞》工作,後來進入《東洋經濟新報》。在日本軍部不斷擴大對華侵略時,石橋以《東洋經濟新報》為陣地,反對幹涉中國內政,1911年就明確提出了「小日本主義」。從1912年開始,他先後執筆撰寫了《欠缺智慮的國民》、《放棄滿洲論》等社論。他在社論中寫道:「我們對發動甲午戰爭時沒有一個人主張反對戰爭至今都感到遺憾。同樣,在日俄戰爭前夕,也沒有就反對戰爭展開充分的議論,這太讓人遺憾了。」

「小日本主義」的核心是放棄滿洲。日本在取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後,開始有了要吞併朝鮮、滿洲的要求,石橋用「小日本主義」來反對當時的這種社會思潮。石橋以大量的統計資料證明,擁有殖民地在經濟上沒有價值,大日本主義只是個「幻想」。1920年,石橋撰寫了《日美衝突的危險》一文,認為日美兩國不斷朝帝國主義的方向發展,如果在中國迎頭相撞,肯定會導致衝突,戰爭難以避免。」今天看來石橋用「小日本主義」代替「大日本主義」是符合日本國情,但日本人就是不聽。1956年石橋出任為時不長的日本首相,毛接見了石橋湛山。能受到毛接見,說明這個人有哲學;周、陳毅也接見了他。但日本到現在許多人都不知道他。

日本確實不合適有「大日本」的思想,這是日本的地緣政治特點所決定。與英國一樣,日本做所謂「大日本」的前提必須就是亞洲大陸的破碎化,要達到這樣的目標, 對日本而言幾乎是老虎吃天。李登輝鼓勵日本向中國挑戰,他在《臺灣的主張》一書裡鼓吹分-裂-中國。李登輝提出自己的方案:「最理想的狀況,是中國大陸擺脫大中華主義的束縛,讓文化與發展程度各不同的地區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如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大約分成七個區域,相互競爭,追求進步,亞洲或許會更安定。」 李登輝知道只要中國統一,「臺毒」就是不需太複雜推論,只用幾何物理學就可計算出是不可能有前途的。為此,李登輝只有藉助日本。他始終拉著日 本右翼在亞洲興風作浪,搞得日本人民痛苦至極。目前日本的和平力量較弱,我們中國要做好防止日本右翼鹹魚翻身的準備。

中國版圖能保持大一統,是整個亞洲的穩定所在,如果中國內部分裂了,按照歐洲的經驗,中國整個周邊小國都要變大,尤其日本,那樣的話,周邊海域國家就起來了,中國的形勢就跟歐洲一樣了。歐洲這種形勢是打仗的形勢,兩次世界大戰都在這裡爆發。這說明歐洲的內耗是結構性的,一旦陷入其中,再加外力幹涉,誰也沒有辦法。在亞洲,中國與周邊國家處於不對稱的破碎狀態,這增強了亞洲國際關係的靈活性但不影響亞洲的穩定性。這是中國能長期保持大國地位的重要的地緣政治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亞洲以中國為主體的版圖是亞洲之福。

相關焦點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個大一統時代:元清完成了大一統的升級
    我們總是說,中國從秦朝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歷史上,分裂和統一總是交替出現,而統一的規模在每一個時代也不太一樣。在傳統的觀念中,認為秦漢、西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的9個大一統時代,當這其中的統一的概念是有區別的,我們必須進行了一定的區分。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黃帝時代定都有熊,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新鄭附近。夏商周三代,控制河南並定都於此,是一個國家政權是否合法的標誌。這個特定的區域被稱為「中國」,即佔據了中原,才具有正統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國家觀念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標誌就是海內為郡縣,這個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手裡得以實現。同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治措施,使得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 2千多年了,中國把很多東西大一統,卻唯獨沒有把文化大一統!
    從諸子百家來看,他們的思想主張極其講究功用性、時效性和針對性。他們本人身體力行,以義服人。如何評論中國原本的道術被天下所裂這一現象呢?我覺得按照歷史的發展,大道文化被分裂,這是必然的事!大道文化被分裂,這其中有兩個好處。一是讓更多的人參與文化建設;二是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但這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大道被天下分裂,再難以相合。
  • 張曉通 許子豪:「一帶一路」海外重大項目的地緣政治風險與應對...
    當前,有三個地緣戰略區已經形成:大西洋與太平洋貿易依賴的海洋區、歐亞大陸俄羅斯心臟地帶以及混合型大陸兼海洋的東亞區。近十年來,全球主要的地緣政治危機幾乎都在五個「地中海」地區發生:南海、東北亞「地中海」、波羅的海、黑海和歐洲—北非地中海。這五個「地中海」處於東亞、阿拉伯伊斯蘭、歐亞大陸與海洋四大地緣戰略板塊的交界處。
  • ​富景筠:商業理念還是地緣政治——歐美在歐洲對俄天然氣進口...
    隨著歐洲對俄天然氣進口依賴增強與美國制裁力度加大,美國、歐洲和俄羅斯面臨經濟制裁與國家治理(statecraft)的困境。這一困境可能導致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裂痕加深。顯然,天然氣貿易的地緣政治風險已經超出生產國、消費國和過境國的傳統三方博弈的範圍。第三國的戰略行為或對外政策日益成為影響地區性和國家間天然氣關係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躍升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
  • 近代的亞洲遠東地區,為什麼只有中國、泰國以及日本保持了獨立?
    在數百年的資本主義殖民浪潮中,亞洲大部分地區都成為了列強們的殖民地,有些土地甚至直接被外國所吞併了。但從近代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遠東地區僅有泰國、中國以及日本保持了國家的獨立,並沒有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有句話概括起來其原因,還是挺有意思的,就是「中國太大、日本太強、泰國太巧。」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一中國都用了多久?保持統一的局面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上共有八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元、明、清。大一統王朝簡史一、秦朝西周孝王時期,贏氏祖先秦非子因養馬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封地於秦邑,這就是秦國的由來。到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因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自此,秦朝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緊密聯繫,為多民族的「大一統」觀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礎;而在「大一統」觀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間的互動與治理方式的借鑑吸收,則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鞏固、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動力。  在關於歷史上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展的研究中,「大一統」和「華夷」的關係是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
  • 歐洲歷史上,同樣有過重男輕女的思想,為何近代歐洲有很多女王?
    這其中基督教對婚姻和繼承人的態度,女性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這些都是女王產生的重要原因,然而在這個問題上,將歐洲區別對待也是有必要的,畢竟法國這個傳統歐洲強國就從來沒有產生過什么女王。,這和古代中國是一致的。
  • 李零:文字大一統和國家大一統是配套的
    種地的跟騎馬、航海的不一樣,小國和大國不一樣,鬆散聯合和高度集中也不一樣。中國大一統,沒有文字,不可想像。其實,我們應該分析的是,什麼樣的國家不需要文字,什麼樣的國家沒文字不行。鄭也夫說,「唯國家權力可望產生文字,並不意味著所有國家都一定會創造文字。
  • 趣談歐洲地理:歐洲面積有多小?中國加日本都幾乎等於歐洲
    洲有大有小,大的如亞洲4458萬平方公裡,小的如大洋洲只有867萬平方公裡,亞洲是大洋洲的5倍多,大洋洲甚至還沒有中國的面積大。歐洲姑娘而除了大洋洲以外,最小的洲就是歐洲了。歐洲,歐羅巴洲的簡稱,意為西方日落之地。
  • 進軍比利時,愛馳汽車歐洲版圖再擴充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節奏逐步恢復正軌,其位於國內的推新、線下渠道擴張也將繼續提速。距離2020過去已有幾天的時間,在和許多汽車行業相關人士交談後發現,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去年,足以被稱作新勢力造車真正開啟攻勢的元年。而進軍歐洲市場,則成為了大多人擴張版圖的新出口。在這其中,愛馳汽車成為了率先走出去的存在。
  • 是什麼原因阻滯了歐洲的大一統?又是誰,統治歐洲千年之久?
    都說歐洲沒有實現大一統,是文化之殤,是這樣嗎?事實上,歐洲的文化至少統治了歐洲上千年,只是這種統治,始終停留在了諸侯列國獨尊天子的時代。以至於最終的歐洲大陸落得個現在這個樣子,真可謂是諸侯百家,列國各自為政,即使如今有了一個歐盟,也不過是像我國當年的周天子一樣,有名無實了。
  • ATP主席對亞洲賽季和歐洲室內賽表示樂觀,費德勒不退役另有原因
    一個月前,ATP官方公布了今年剩餘賽季八月份和九月份的賽程安排,其中包括美網和法網在內的北美硬地和歐洲紅土賽季一共七項賽事。此後,關於十月份的亞洲賽季和之後的歐洲室內賽季能否如期舉辦,ATP始終也沒有給出明確說法。而WTA則一股腦地把剩餘賽季十九項賽事全部公布了出來,包括在中國舉辦的七項比賽,這也讓中國球迷對ATP亞洲賽季充滿了期待。
  • 中華文化的大一統
    中華民族大一統是文明的大一統、文化上的高度統一集中。要想弘揚中國文化,那麼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中國文化,這其中又包含哪些含義。現在一談到中國文化,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大家自然都會想到與文化相關的元素,兵馬俑、龍圖騰、旗袍之類的,當然這是中國元素的重要內容,但這不是中國元素的全部。
  • 深度分析究竟保羅和隆多誰更強?頂級後衛的比拼
    隨著全球疫情的持續蔓延,各大體育賽事紛紛停擺,在沒有比賽的日子裡,就由小編給大家盤點點NBA賽場外的事兒,好了,話不多說,今兒給大家深度分析下保羅和隆多究竟誰更強,不可否認的是,他倆都是聯盟的頂級後衛,徵戰NBA這麼多年,都可謂是經驗豐富的老將,相信他倆在場上給我們留下的經典,是每個球迷朋友茶餘飯後的談資。
  • 歐洲和中國地域相似,為何歷史上歐洲長期分裂,中國長期統一
    中國和歐洲在歷史上很相似,都是一個相互之間關係非常密切的地域。可是歐洲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而中國卻長期處於統一狀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在歐洲大陸上,也曾多次有過試圖統一的時候。比較典型的時期,就是拿破崙試圖統一歐洲,還有就是希特勒也試圖統一歐洲。不過這兩個時期,最終都沒有成功。
  • 中國的大一統思想從哪裡來?
    大一統思想探源中國「大一統」一詞的正式提出,始見於《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的大不是形容詞大,是動詞「尊大」的大,也就是以一統為尊。為什麼要尊大一統呢?大一統是不是公羊高提出的呢?當然不是,大一統的思想本來就蘊含在《春秋》裡面,公羊高只是把這一點闡發出來罷了。在《春秋》裡,「王正月」一詞出現頻繁,所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奉周王的正朔,突出周王的地位,強調天下一統。這種大一統的思想最起碼在《春秋》成書的時候就已經存在。
  • 中國古代深目高鼻、且白皮膚的胡人,跟歐洲人的祖先有什麼不同?
    遍布在中國大地各地,且不是零散單一,而是批量級的出現,有鐵一般的事實告訴我們,在遙遠的古代,亞洲出現過黃種人、白種人混搭的時期。 白種人並非在明清之後,才進入中國的「稀罕物」,黃人、白人很早就幸福的相互生活、繁殖。甚至我們一些鐵定是黃種人的歷史人物、活躍地區,深挖出來有不少白種人的影子。
  • 前三季度全球GDP前十名單出爐,美洲和歐洲各4席,那亞洲呢?
    亞洲:4席亞洲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版圖之一,擁有中、印兩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最發達國家之一的日本。近年來,亞洲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9年亞洲經濟佔世界比重已提升至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