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現在的人談到佛系生活,往往第一時間會想到自甘墮落,不求上進,拒絕進步,得過且過……但其實這只是基於對佛法的錯誤理解,我們今天就以「否定」為例,來簡單說一下。
無論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犯錯是不可能的,基於人類的本性,一旦犯了錯,幾乎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我搞砸了」,然後緊接著延伸出兩個意識,第一個意識是趕忙給自己做個判斷,把一切錯誤歸結到自己身上,進行自我否定,「我太沒用了」,「我太笨了」……
第二個意識是把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是他幹的」,「要不是他,我不會這麼做」……表面上看,這是在通過指責別人,撇清自己,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但從潛意識裡,這是一種通過指責別人的手段,進行的自我否定,是因為我覺得自己錯了,所以指責別人可以讓我好受些,與第一個意識並沒有什麼不同。
無論是打壓自己,還是打壓別人,當這樣的行為做得多了以後,人就會產生自卑心理,要麼迷失在這樣的行為中,變本加厲,要麼產生迷茫的情緒,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在哪裡。
當自我否定發展到極端時,還會因此產生憤怒的情緒。比如,在職場中你經常會看到的那種脾氣極差的管理人員或者老闆,他們學歷一般,能力一般,長相一般,卻經常以嚴厲甚至苛刻的態度對待下屬和員工,生活中,寬以待己,嚴以待人,這並不是他們本身的性格所致,而是想要通過極具攻擊性的姿態,來達到隱藏內心自卑的目的。
與之相反的表現,就是逃避。比如時下流行的宅文化、抑鬱,還有「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等諸如此類的言語和行為,以及精神狀態,「佛系生活」中的表現,很多以此為例,似乎「佛系」與這些行為都劃上了等號,真是大大的不妥。
佛法從來沒有教導人們像這樣生活,要說人們會誤解,那一定是因為佛法教導人們不要枉下判斷,在普通人看來,這是一種逃避和消極的表現,是不做正面回應的示弱,其實恰恰相反,這是避免自我否定的方法。
每個人都知道不能輕易地進行自我否定,於是,當產生這樣的念頭後,下意識地會想要尋求解決辦法,結果因為這些辦法,產生了新的問題,從而導致不僅沒有糾錯,反而錯上加錯,所以,佛法會教授大家先不要急著做判斷,從根源上制止了因判斷錯誤產生的自我否定。
可是,面對事與願違的事情,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難道不是人的本能反應嗎?當然是的,人永遠無法避免犯錯,關鍵在於你怎樣對待錯誤,消極的情緒無疑對解決事情是沒有任何幫助的,自我否定作為消極情緒中的重要一種,自然也是沒有必要的。
因此,佛法的本意不是讓你停止自我否定,而是面對這樣的情緒時,要正確地對待,把精神集中於怎樣解決當下的問題上來,與自己的內心和整個世界和解,這樣你才不會被任何困難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