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穩定是很多人嚮往的生活,但裡面總有一些其他期盼,比如穩定且富足、穩定且舒心、穩定且幸福等等。
如果給穩定換一個形容詞,那麼嚮往的人可能就會變少了,比如穩定但沒有尊嚴、穩定但沒有價值、穩定但毫無變化、穩定但無法應對危機。
所以,人們所嚮往的穩定生活是一種完美狀態,即長久的和諧、美好。
事實上,每件事都有兩面性,現實實踐或物質上穩定的生活總是伴隨著種種遺憾。也就是說,精神富足需要現實的碰撞,毫無波瀾的生活註定索然無味。
想要滿足精神需求,現實就會有一些曲折。畢竟矛盾是無窮的,只有不滿足才會有動力,真正的和諧狀態是人或事的死亡。
穩定是無窮無盡的
人們之所以嚮往穩定,是因為還沒有穩定,這就是一種矛盾。達到了人們所嚮往的物質穩定,就會滋生出精神的不穩定。
因此,「穩定」本身是個無窮無盡的目標,大部分人追求的是物質穩定,沒有風險,而負面就是失去賺取更多價值的創造力。
這個現象之所以那麼普遍,是因為人們的思想還在被歷史影響。從古至今,中國已經存在了五千年,相比而言,新中國還是個稚嫩的少年。
少年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有創造力,追求冒險,追求發展。在這個時代的人們,自然也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特別是90後、00後,人們生活的目標更多地從求存變成了求意義。
尋求意義也就意味著找到自己的獨特性,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心理學上,尋求意義叫做尋求自我同一性,指的是人們找到生活的目標,並努力為之奮鬥,以求內在和外在統一。
求存的意義
在接受新挑戰的同時,人們還受到「求存」精神的影響,求存就是求穩定。在雙重壓力下,才會滋生出一個話題——是否應該追求穩定。
如果人們並沒有質疑「求存」的意義,也沒有對自己產生其他要求,便不會否定「嚮往穩定」。
人們並不是一心一意地追求穩定生活,而是在不斷懷疑自己的同時,傾向於走一條更簡單、更安全的路。
遵循舊模式,是人們的思維慣性,也可以稱之為人的自然特徵。只有在面對某些危機時,人們才會徹底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事實上,思維的慣性會使人們的行動比現實滯後,這也是為什麼精英總是少數的原因。
大多數人是不願意直面現實改變的,或者說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察覺現實生活的變化,但改變已經從細微的裂縫中滲入人們的生活。
穩定不足以應對外部世界
一味追求穩定是不太明智的人生目標,這個穩定只是人們心中的幻想,早已在現實中悄悄變化了。
比如,人們認為考公務員是鐵飯碗,就是最大的穩定,而實際上,不能提供價值的人是無法保住自己職位的。
20年前人們的生活節奏並不算快,對人們的技能要求也不算特別高。把眼光停留在20年前,自然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我們忘記了國家需要能幹實事的人才,要求很高。
人們所期待的輕鬆、福利好、穩定的工作早已不是想像中的模樣,繼續生活在象牙塔裡,只會離世界越來越遠,就像當初清政府閉關鎖國,自認為強大,結果一敗塗地。
我們應該換一個方式去理解「追求穩定」,把穩定理解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自己不斷進步,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物質生活才會處於一種非常穩定的狀態。
這和人們所幻想的穩定截然相反,後者是在精神上、能力上汲取營養,推進或保持自身狀態穩定。
世界對人的要求一直都是這樣:不斷進步、不斷更新自己,從沒變過,任何時代都符合這個規律。只有緊跟時代步伐的人,才會獲得內心安寧,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