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自己的能力圈比走出舒適圈更重要

2021-02-22 樊登讀書


作者 | 樊登讀書 · 李紅紅

主播 | 樊登讀書 · 楊槍槍

最近在看《窮查理寶典》,書中有一段查理·芒格說過的話,引發了我的思考,他說:

你們必須弄清楚你們有什麼本領。

如果你們要玩那些別人玩的很好而你們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你們註定會一敗塗地。那是必定無疑的事情。

你們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必須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競爭。

如果想在不擅長的領域中取得成功,那你們的生活可能會過得一團糟。

看了這段話後,我不禁想起了「走出舒適圈」這個不絕於耳的口號。

網絡上大喊的「走出舒適圈」似乎和芒格說的「在能力圈內競爭」不大一樣。

先聊聊「走出舒適圈」這個說法吧。

不要盲目地「走出舒適圈」

以我對身邊大部分的有限觀察而言,我發現很多人對「走出舒適圈」的理解都有點自我感動。

大家都認為跳出舒適圈,就是「逼自己一把」,跳出自己熟悉的環境,不讓自己舒服,甚至是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樣才成功。

然後在這種自我感動,自我雞血的情緒下,開始給自己制定目標,期待自己破圈。

前段時間,在一個朋友的強烈推薦下,我參加了一個付費的「行動營」社群,是的,我也想要試試「走出舒適圈」。

這個行動營進去要先交押金,順利完成21天的打卡才能退還押金,因為交了錢,所以更能促使人去行動。我抱著一腔熱血入群了,兩天後,我就決定退群了。

我需要說明一下,不是這個行動營不好,而是因為,不適合我。

首先,因為我的本職工作就是做在線教育內容生產的,早前也做訓練營課程,所以這個行動營設置的學習內容,我基本都接觸過。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個行動營的打卡規則不太符合我的生物鐘。

早上7-8點就開始晨讀打卡,中間還會穿插很多分享活動,然後晚上10點半之前還要完成幾百字的分享打卡。

很可惜,我剛好是夜型人,白天一睜眼就開始忙工作,晚上孩子睡著後我才有時間和精力去搞自己的事情。

所以,晨讀和白天的分享我基本都參加不了,晚上10點半的打卡對我來說也有些勉強,因為還是有時候稍微睡晚一點我就會錯過打卡時間。

於是,剛開始我在心裡暗示自己:你要走出舒適圈,你要努力,堅持就能適應。

於是,預備營開營的第一天,我一會兒看手機爬樓,一會兒處理工作,一會被拉進各種小群去自我介紹去歡迎其他小夥伴,還要完成幾百字的打卡文字。

結果就是,混亂的一天,啥都沒做好,還焦慮得不行。

看著工作群的小紅點和行動營社群的小紅點,很想把手機給砸了,這時候,回到家如果女兒再鬧一鬧,簡直分分鐘崩潰。

為了想辦法適應這種狀態,我第二天6點鐘就起床了,因為前一晚我暗暗在心裡盤算:我每天早點起床,或許就可以完成這個行動營的內容了。

結果,我一整天都困懨懨、無精打採的。更嚴重的是,我開始覺得很喪。

所謂「喪」,幾乎都是來自對於自己無能的焦慮。於是,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癥結。

這個「行動營」要求參與者早起早睡,於是我就開始逼自己早起早睡,但說句實話,這有必要嗎?

本來每個人的生理時鐘就不一樣,有晨起型的人,有晚睡型的人,也有正常作息的人。

我剛好就是晚睡型的人,一到晚上精力特好效率也賊高,但當我有精力有時間的時候當天行動營的活動已經全部結束了。

我思來想去,決定退營,就在我開始背上心理包袱的時候,及時止損。因為還在預備營,所以也順利退了押金。

這件事情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都得找到自己的「節奏」。

這不是在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而是你得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能力和現狀,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去發力,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給自己定很多不切實際的目標,比如明明睡得很晚,還要逼自己早起;明明性格內向,還是個「社恐」,還要逼自己去參加各種聚會。

然後還要告訴自己「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不能在舒適圈混吃等死」,不喪才怪。

所以,不要盲目地去「跳出舒適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你得在你的能力圈內發力

還記得去年的時候,有一款遊戲叫做」動物森友會」的,特別火。

當時身邊幾乎人手一臺switch,下班休息就約聯機打遊戲,算是當時身邊人的一種社交方式吧。

我也隨大流地買了這款遊戲,結果沒玩兩天,就變成我女兒在幫我「猛男撿樹枝」了。

因為我從小就不喜歡玩遊戲,遊戲自然玩得很菜,即便很多人都覺得簡單又好玩。

但它依然屬於我能力圈和興趣圈之外的事情,我不能違背自己內心的感受,我是真的不喜歡玩。

雖然,當時這款遊戲已經成為了我身邊大多數朋友的社交工具,聚會什麼的都在玩。

但我也沒有強迫自己一定要花時間去學會玩這款遊戲,而是選擇去做我擅長且喜歡的事情,學習投資理財。

因為喜歡賺錢的感覺,也通過理財小小的賺了一些。

於是跟身邊的朋友聚會聊天都是在聊哪只基金很不錯,哪只新股可以打,什麼行業板塊可以關注一下,每次都聊得不亦樂乎。


查理·芒格說的:

我們成功的訣竅是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而不是去解決難題。

這些「簡單的事情」就是指我們有能力並有興趣去做的事情,而「難題」就像是我永遠學不會也不想學會的遊戲一樣。

比如,你讓一個遊泳冠軍去打籃球,他再努力也沒辦法獲得他在遊泳上面的成功。

跨界成功,哪有這麼容易?

可能你要說,你看人家薇婭,帶貨網紅主播不也參加跨界歌王嘛,不也做得很好?

但你可知道薇婭原本就是女團出身,她之前就是歌手啊!

當時,薇婭剛出道的時候,面臨著競爭淘汰壓力超強的娛樂圈,她毅然決定退出做起自己的服裝生意,開起了淘寶店,結婚生子,然後進入網紅帶貨行列。

她憑藉自己超強的業務能力(擅長)獲得了成功,再迂迴作戰,在自己人氣爆棚的時期再戰娛樂圈。

你看,薇婭不也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努力嗎?不然,她咋不去打NBA呢?

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盲目地跳出能力圈去和自己「死磕」,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牛人和大神們除外)。

普通人獲得成功的捷徑就是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並堅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如何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在哪兒?去做!

如果你現在也搞不清楚你的能力圈在哪兒,以下三點建議可供參考:

比如,你對自媒體感興趣,那就去寫它幾十篇文章,去投稿,去各種平臺發布。

根據市場的反饋,你可以判斷出自己是不是擅長寫文章,或許你寫了一堆垃圾,又或許你真的寫了很多有用且有溫度的文字。

又或者你想做短視頻,那就去拍點素材、學習如何剪輯,可能在做剪輯的時候你就放棄了,也可能做出來的視頻收穫了很多粉絲。

誰知道呢?你得去嘗試。

我認識的是一個全職媽媽就是在為家人配置保險的過程中,把自己研究成了半個專家。後來,她就開始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買保險的心得,再後來,她開始做諮詢,為別人提供保險配置方案。比如,你也是一個全職媽媽,每天帶娃帶出了心得,那就寫一寫育兒文章,記錄和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收穫的經驗,說不定,也能圈一波媽媽粉。
即便是擅長的事情,也需要通過時間的積累,去不斷精進。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就是這樣,他花了75年的時間,每天5點出發,晚上10點回家,專注做手握壽司,經過幾十年的練習,才讓他的手法舉世無雙。

人啊,一生中要完成無數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也就是常說的「升級打怪」,不必要求自己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到最佳,這太反人類了。有些事情你就是能輕鬆做好,有些事情你不擅長,也沒必要去死磕,這很正常。你需要認清楚自己是誰,認清楚你的能力圈在哪裡,然後在你的能力圈去努力,而不是盲目地跳出舒適圈,去一個不擅長的領域浪費時間。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樊登讀書。每晚7點,陪你用讀書點亮生活。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有多重要
    人們總說,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可我們似乎忘了我們努力奮鬥的終極目標不就是要走入一個令自己舒服的生活狀態嗎。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會發現天壤之別!我們一直對舒適圈沒有過一個清晰的認知,對這三個字背後的那種生活狀態也幾乎是沒有什麼抵抗力。我們做任何事也總是容易把自己引誘到一個舒適圈,它帶給人的安全感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我們無法規避。但這就意味著人的歸宿就是舒適圈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既然我們總會停留在舒適圈,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拼命出逃呢?
  • 聽說你走出舒適圈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
    從競爭和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走出舒適圈的成本,是極其高昂的。這一點,對剛踏入社會工作的畢業生和中年職場人尤其重要。拿畢業參加工作的畢業生來說,選擇你專業相關的崗位,這是舒適圈;如果貿然進入與你大學所學專業無關的崗位,這就意味著你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
  •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02 適時走出舒適圈,遇見更精彩的自己白巖松在一次的採訪中曾說過,那個時候大家都覺得報紙行業是鐵飯碗,很穩定,因為電視傳媒在當時還沒有普及。電視傳媒剛興起時,電視臺的環境也不是很好,比不上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的紙媒行業。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走出舒適圈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無關失敗與成功,只是很容易自信滿滿,因為我們都那樣努力奮鬥過。走出了舒適圈,才覺得生命如此短暫,時間總是不夠去思考,常常覺得上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會忘記。如此緊密的人生,才是我們回憶起來都會發笑的時刻。人生不應該是恍恍惚惚輕輕鬆鬆地度過的。
  • 職場上,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走出去? 我們來看下「舒適圈」的名詞解釋:「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那麼說到這,我想肯定會有朋友要問道,既然這個圈子讓我們輕鬆,自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離開呢?
  • 走出舒適圈,獲得更好自己
    小密語錄: 練習瑜伽能夠讓人在身體和精神上找到更好的自己。「舒適圈」是現在很火的一個詞彙, 又稱「蘇軾圈」,指的是在這個圈子裡,人們傾向於活得更加放鬆和自由。想吃就吃,不用在乎身材;想玩就玩,不用在乎學習和工作;隨心所欲的後果往往是人們對自己缺少要求和目標,缺乏自律的體現。
  • 走出舒適圈,邂逅更精彩的自己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在舒適圈中,我們很容易感到滿足,甚至會依賴無憂無慮的熟悉感。但是,時代的變化在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科技和事物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像一趟高速列車,駛向更美好的未來。而我們只有剝離舒適圈,才能在新時代的語境中擁有選擇權。
  • 「你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走出舒適圈,未來更精彩
    很多人都因把自己困在舒適圈裡,最終碌碌無為一生。在舒適圈中,我們很容易感到滿足,甚至會依賴無憂無慮的熟悉感。時代在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科技和事物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只有走出舒適圈,才能在未來擁有更多選擇權。
  • 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應該怎麼走?
    最近有網友留言問:雞湯上總是說要走出舒適圈,那我們到底該不該走出舒適圈去?雞湯對你大喊:走出舒適圈。你聽完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過得這麼舒服,原來是錯的。隨後覺得自己應該越級而立,應該得挑徹底不會幹的事兒幹?
  • 職場人要想走出舒適圈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首先,對於有走出舒適圈想法的人來說,要想真正走出舒適圈,需要做好三方面的準備,其一是有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其二是自身的能力特點和資源整體情況能夠支撐自己走得更遠;其三是要有一個能夠支撐自己發展的團隊。對於很多有想法但是無法實施的人來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目標不夠明確,而且經常根據別人的發展情況來頻繁更換自己的發展目標,這導致長期無法擺脫舒適圈的束縛。按照歷史經驗來看,要想有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首先要對該目標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只有自身的認知能力提升了,才能夠堅定自己的發展路線,這往往也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
  • 為什麼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
    於是乎,「走出舒適圈」這句話,風靡一時。仿佛不管在什麼場景下,不論是大學的開學典禮,還是各種勵志課程的開課儀式,這句話總是會被有意無意地提起。確實,許多成功人士的例子證明了,走出舒適圈,是讓他們從平庸的生活裡解放出來,登上人生巔峰的重要成因。
  • 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之後就是上進了嗎?
    網絡上最近興起的熱門話題,你還沒有走出舒適圈嗎?當今社會,我們對舒適圈的定義好像就是小城市穩定的朝九晚五,那些在北上廣努力拼搏賺錢的人,才是真的上進。人們將大城市定義為"希望孵化器",而將小城市定義為"社會舒適圈"——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聽起來好像是那麼一回事,畢竟老歌有唱"愛拼才會贏",可是不走出舒適圈≠不上進。上進顧名思義就是向上奮進,留在舒適圈也能上進。
  • 走出舒適圈的你,如今怎麼樣?
    「舒適圈」網絡詞語,泛指一個環境,周邊都是熟悉的人物、事物,熟練的路線、熟練的工作,一個輕鬆自在的環境。那麼你有嘗試過走出這個圈子或者被迫踏出這個圈子麼?今天想討論下大家如何踏出舒適圈來適應下一個生活工作環境。
  • 走出舒適圈,你才能看到更廣袤的世界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產生這麼一種感覺:每天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情,每天的工作過程顯得重複而枯燥。看似一切順風順水,人卻有了更多的迷茫,找不到生活的盼頭。這都是因為他們活在了舒適圈中。在這個圈裡,一切都在以凝滯的姿態拒絕著變化、侵蝕著熱情,人在其中,久而久之就會變得無趣與怠惰。
  • 是否要打破固有生活方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她們有演技超群的實力派,有實力唱將,有家庭美滿幸福的妻子,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擅長的領域小有成就。卻撕掉了現有的標籤,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勇敢的來參加這場選秀。不禁讓我們思考,人們是否要走出自己所適應的環境,去面對挑戰呢?
  • 王鷗走出舒適圈,滑冰攀冰,挑戰更多可能
    01在《我家那閨女2》中,王鷗表示自己已經有了中年危機,對很多事物沒了新鮮感,也不想認識新的人,交新的朋友,而是只想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覺得這樣就挺好,不想走出去。沉浸在舒適圈裡,就像是溫水煮青蛙,在安逸的生活中呆得久了,鬥志便會慢慢地被消磨掉。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之後,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走出舒適圈,做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挑戰更多的可能。
  • 走出舒適圈,是你精彩人生的第一步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監獄就是在你身邊的隱形牢籠,或許一開始你充滿了牴觸心理,有著勇敢走出去的決心。可是慢慢的你會放棄抵抗,覺得抵抗太累了,還是得過且過選擇安逸吧。
  • 寒假=放縱自己?不能繼續墮落下去!走出舒適圈去突破極限
    唯一出門的時間就是去補充"肥宅快樂水"的庫存,完全陷進了"舒適圈"。舒適圈也叫心理舒適區,就是所謂的"comfort zone"。任何讓人感覺熟悉、舒適、有安全感的事物、行為和心理狀態都包含在舒適圈內。舒適圈是我們每個人認知不會被顛覆的"小小世界",在這之內的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而"外面的世界"則有著太多危險。
  • 突破自我,打破自己的舒適圈
    都說要想要進步,一定要邁出自己的舒適圈。導師是一位很優秀的教授,不但在學問上出類拔萃,生活中也是如此。那一年他帶我們八個研究生,第二天我們就要各奔東西,走向工作崗位。教授請我們這些學生聚餐吃飯話別。吃完飯後,我們請教授贈言。
  • 《海上鋼琴師》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
    有人認為他終將被時代拋棄,囿於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中,顧影自憐,自怨自艾,不曾感知外在世界的美好;有人說他是強者,是那個時代堅持自我,堅持信念的勇士。純真理想若渴追求,教化世人堅持自我,他是活出個性的典範。於我而言,他是懦夫和勇士的結合,他是當代人是否應該走出/停留在舒適圈的很好的啟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