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25日·線上】非編碼RNA與外泌體研究策略+數據分析網絡實戰班

2021-02-25 醫藥加學習班
要點預覽


非編碼RNA與外泌體研究策略及數據分析網絡實戰學習班

             2.20-21號兩天+22-25號四晚  醫藥加Zoom網絡會議室


為幫助開展非編碼RNA,外泌體方向的科研人員,迅速提升課題的設計能力,考慮目前在疫情期間的實際情況,醫藥加決定召開【非編碼RNA與外泌體研究策略及數據分析(網絡實戰班)】,為了保證學習效果,我們採用Zoom網絡會議平臺授課,效果體驗好!---專家把手教你,兩天+4晚高強度訓練,理論與實操結合,專家微信群答疑,課後給全程回放視頻!

會議背景:

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ncRNA)研究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發展最迅速的前沿領域之一。非編碼RNA在生命調控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經常入選CNS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目前在高等生物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尚未被完全發現的RNA世界。人類基因組轉錄區高達76%,但轉錄產物中只有不到2%是編碼蛋白質的mRNA,其他都是非編碼RNA,其中microRNA (miRNA)、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環狀RNA(circular RNA,circRNA)等調控性ncRNA因其重要的調控功能,受到科學家們廣泛關注。近年來,非編碼RNA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鼓勵申報的重要領域。該研究將從全新的角度揭示生命調控的分子機制,並為人類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新的技術。

Exosomes可以由多種細胞類型(免疫細胞、心血管細胞、神經細胞、幹細胞、腫瘤細胞)釋放,因此,exosomes也會參與多種生理或病理過程,如抗原呈遞、RNA轉運、組織修復、神經退行性疾病、腫瘤轉移、代謝重建等。Exosome中含有細胞特異的蛋白、脂質和核酸,能作為信號分子傳遞給其他細胞從而改變其他細胞的功能。Exosome在體內存在的廣泛性和獲取的便捷性,已經成為了疾病診斷治療的潛在有效方式,在精準醫學發展上有著光明的前景。開展本次研討會的目標是為了讓剛接觸外泌體領域的年輕科研人員能掌握儘快上手做這方面的研究方法,為一些已經在外泌體研究中碰到問題的研究者解決實際科研問題。

適合人群:

從事醫學、動物、植物學等生物學方向的科研工作者。無需有工具操作和程式語言基礎。

會議預期:

1、了解非編碼非編碼RNA與外泌體研究的研究策略、研究方法,以及相關課題設計的思路和要點

2、掌握非編碼RNA相關資料庫/工具的使用、分析思路和實用操作知識點,設計貼合自身研究課題的方案。

講師簡介:

理論部分:孫教授,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專注於非編碼RNA研究十餘年,長期活躍於科研一線,熟悉非編碼RNA的研究現狀和研究策略,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驗技能。主持承擔10餘項miRNA、lncRNA和circRNA等ncRNA相關科研項目(包括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單篇最高他引110多次(年均他引20餘次)。

實操部分:交大生物信息學博士,參與完成了近百篇軟體著作權和發明專利的撰寫和申請;肺癌、胰腺癌、骨肉瘤、胃癌等資料庫的分析和構建;完成個體基因檢測流程和無創唐篩流程的開發。有近十年的生信分析經驗,擅長方向有轉錄組測序分析、晶片數據分析、疾病機理研究分析、疾病預後與基因關聯分析、項目分析思路設計以及個性化分析等,精通perl、R等程式語言。

講課經歷:在上海、瀋陽、濟南、武漢等城市舉辦過幾十場培訓班。培訓的對象有:醫生、學生、科研工作者、生信愛好者等。

會議時間:

2021年2月20-21日,兩天為理論班,

22-25號四晚為實操班

會議地點:醫藥加ZOOM網絡會議室


收費標準:

會務費:理論部分 2800元/人,實操部分2800元/人

可單獨只參加一部分的學習,同一人兩部分都學習則會務費為4600元/人

單獨一個班的優惠政策:

1. 提前確認報名及轉帳的,可以提前拿到學習材料

2. 三人組團報名,每人優惠100元

3. 四人組團報名,每人優惠200元,

4. 五人組團報名繳費,額外帶一人免費註冊! 

5. 理論+實操一起學最低是4600

可以開正規會務發票,紙質邀請函(蓋紅章)。 

注意事項:攜帶攜帶電腦,最好是windows系統

上課所用軟體為Cytoscape、GSEA。軟體安裝包可提前向主辦方會務組索要

交費方式:

A:銀行轉帳

帳戶名稱:上海循掘生物科技中心    帳戶號:1001064709100016561

開 戶 行: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永泰路支行

B:支付寶轉帳

收款人:yonghong1028@126.com     戶  名:金永紅

C:現場刷卡

報名方式: 

           

報名請識別二維碼添加小編微信

朱老師:18117064991

相關焦點

  • 這六個外泌體分析神器,為你的科研助力!
    在火熱的生物信息分析領域,外泌體數據研究也成為熱點之一,相比於病理組織測序進行生信分析,外泌體生信分析具有更高的創新型,研究結果也可能會在臨床實驗上更加受益。今天為大家分享六個分析外泌體的在線資料庫,助你在外泌體領域進行生信分析遊刃有餘。
  • 外泌體與疾病診治
    外泌體所具有的可以將其與其他生物囊泡區分開的一大特徵就是含有大量核苷酸,在外泌體中已經發現了DNA、RNA、miRNA及非編碼RNA等。在外泌體中發現的mRNA為功能性RNA,轉運到靶細胞後可以翻譯為蛋白質。外泌體miRNA可以穩定地存在於血液、尿液和其他體液中。通過外泌體表面的特異性蛋白可以確定其組織或細胞來源。
  • 每周外泌體速遞:20191014期
    本周小編為大家挑選近期外泌體相關的6篇文獻。第一篇介紹外泌體長鏈非編碼RNA LNMAT2促進膀胱癌淋巴轉移。第二篇介紹微流控超聲組裝外泌體膜包被納米顆粒用於免疫逃避介導的靶向治療。第三篇為長非編碼RNA和外泌體lncRNA:乳腺癌轉移和耐藥性的分類及其機制的研究。第四篇介紹治療性納米顆粒在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中的有效包囊:利用外泌體的生物生成途徑獲得空心金納米顆粒-雜交體。
  • 脂聯素與MSC外泌體
    外泌體被認為在正常和病理條件下穩定地轉移活性蛋白、脂質、mRNAs和小的非編碼RNA,從而介導細胞間的通訊,並在代謝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被認為通過調節細胞的免疫功能或刺激組織修復發揮器官保護作用。    脂聯素基因缺失可使外周血外泌體水平降低,體內脂聯素過表達可使外周血外泌體水平升高。因此,脂聯素可促進外周血外泌體的生物合成。
  • |運用多層組學研究非編碼RNA在肝癌的發生和轉移
    揭示了非編碼RNA在肝癌發生和轉移中的作用,為肝癌確定診斷和治療靶點提供新的途徑。儘管臨床檢測和治療策略不斷進步,但由於早期診斷,術後高復發率和轉移,HCC患者的預後仍然很差。由於尚未完全闡明HCC的腫瘤發生和轉移的分子機制,因此鑑定關鍵的促癌分子將有助於了解HCC的發病機理並確定潛在的治療靶標。近期研究發現lncRNA和小RNA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些lncRNA可以產生或調節小RNA。
  • 香港股市策略:11月20日淡倉數據分析
    截至 11 月 20 日當周行情概述上周五,香港證監會公布了 11 月 13 日累計淡倉數據。我們根據以下三個標準分析哪些公司可能較受到賣空活動的影響:(i)11 月 6 日至 11 月 13 日之間的淡倉淨變動;(ii)淡倉佔自由流通量的比例;(iii)淡倉的絕對金額。
  • 外泌體明星分子:miRNA
    分析了許多不同細胞系和它們各自分泌的外泌體中miRNA的表達水平,發現一些miRNA亞群,如miR-150, miR-142-3p, miR-451更偏好於進入外泌體。類似的是,Ohshima et al.
  • 線粒體非編碼RNA再登頂刊:浙大林愛福團隊建立細胞器非編碼RNA圖譜,並解析其功能
    細胞內膜系統失調導致細胞代謝穩態失衡,胞內信號網絡調節異常,造成不可控的細胞惡性調控,促使腫瘤等惡性疾病發生。不同細胞器具有各自獨特的核酸、蛋白、代謝物質組成,促進了各類生化反應的高效運轉,支持其各自獨特能量代謝等功能。對細胞器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分析有效揭示了各細胞器在能量代謝平衡等重要細胞活動規律中的獨特功能和動態關聯。
  • 外泌體實驗不會做,高質量文獻不會找,EV-TRACK幫你搞定哦~!
    故而EVs研究方法的實施需要有充足的實驗條件參數來進行嚴格的質控,否則便會導致難以解釋和複製的實驗數據。鑑於此,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引入EVs研究最低要求標準。EV-TRACK基於促進EVs研究的標準化目標,收錄有關EVs生物學和方法學研究文獻數據,在研究人員之間建立EVs相關實驗條件參數的交流渠道,便於將實驗規範應用於實際研究中,進而提高EVs研究相關實驗數據的透明度、再現性和解釋性。
  • 一個小泡泡的大明星之路 外泌體
    不僅如此,外泌體內含物也是異常豐富。根據外泌體資料庫(ExoCarta,http://www.exocarta.org)最新數據報導,不同組織細胞所產生的外泌體中含有9,769種蛋白質,3,408種mRNA,2,838種miRNA及1,116種脂類記錄。此外,已有報導稱外泌體中穩定存在著snRNA,lncRNA,circRNA等。
  • 國內外泌體領域進展總結(2018年01月)
    2017年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01月份國內新出的外泌體和細胞外膜泡領域論文不完全統計有44篇。對外泌體的進一步研究將探索其在轉化醫學上的潛力,並提供創造有效臨床診斷和治療策略的新途徑;在這些應用中使用外泌體可以稱為外泌體(exosome)理論。這篇綜述描述了外泌體形成和攝取的基本過程。此外,還闡述了外泌體在生物學中的生理學和病理學作用,重點說明外泌體如何被利用或設計為轉化醫學中的有力工具。8.
  • 外泌體正式進入臨床檢驗,路還有多遠?
    雖然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外泌體及其內容物具有成為新型診斷標誌物的潛能,但其進入臨床仍面臨很多障礙。一、外泌體檢測的興起1986年,Johnstone等[1]在體外培養的綿羊紅細胞培養液上清中發現外泌體,1996年Raposo等[2]發現B淋巴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攜帶MHC-Ⅱ類分子、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因子。
  • 外泌體與皮膚系列九| 外泌體在抗皮膚老化中的作用
    外泌體作為無細胞治療的替代方法,規避了幹細胞移植治療中存在的免疫排斥、乾性維持、細胞衰老和致癌等風險[2] ,有望成為抗衰老領域的新方向。外泌體進入成纖維細胞後主要聚集在細胞核周圍,外泌體可將miR21-3p 轉運到細胞內,下調抑癌基因PTEN 及SPRY1 表達, 從而激活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蛋白質絲氨酸蘇氨酸激酶(AKT)和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RK1/2)信號通路,調節細胞功能,且外泌體作用強度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弱。
  • 國內外泌體領域進展總結(2019年2月)
    IF=7.36淋巴網絡重塑可以指導前哨淋巴結(SLN)中的腫瘤轉移。雖然腫瘤來源的外泌體已被證明可以改變相鄰器官的微環境並引發轉移前的生態位,但它們對SLN中淋巴網絡的影響尚未得到解釋。該研究顯示CT26細胞外泌體促進淋巴內皮細胞的增殖和SLN淋巴網絡的形成,促進結直腸癌(CRC)的SLN轉移。巨噬細胞對外泌體的攝取在體內和體外均促進VEGFC分泌。
  • 『Nature Genetics』兒中心與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運用cis-X新算法...
    近年來,腫瘤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的大量積累促進了對非編碼基因組變異的分析,但由於對非編碼基因組中轉錄調控功能元件及其發揮調控分子機制的理解尚不充分,目前已有的分析方法僅能發現高重現性的變異,導致對基因組非編碼區域變異的研究依賴於大樣本量的分析,極大地限制了對該類變異的分析和理解,也使得非編碼基因組變異分析在精準醫療中的應用成為空中樓閣。
  • 小RNA解決頭等大問題:程柯團隊發現外泌體中的miRNA是促進頭髮再生...
    此項研究發現了一種可以促進毛髮再生的miRNA——miR-218-5p,這一由毛乳頭細胞(DP細胞)分泌的外泌體中的miRNA,可以有效促進毛囊生長,或可用於開發治療脫髮和謝頂的潛力候選藥物。古往今來,脫髮和謝頂一直是一個令人類十分惱火的難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曹丕、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名家都飽受脫髮問題的困擾。
  • 外泌體成為胰腺癌液態活檢早期指標 經典再讀
    但是腫瘤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在循環體液中尚沒有特異性的檢測,缺乏相應研究。2. 早期胰腺癌在臨床上很難發現,術後生存率低。來源於腫瘤的外泌體中的成分,是否可以作為胰腺癌早期的診斷生物標識,這是值得探究的問題。1. 採用蛋白質質譜的方法分析多種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和非腫瘤細胞外泌體蛋白質組成差異,分析癌症細胞特有富集的外泌體蛋白成分。2.
  • 國內外泌體領域進展(2017年10月)
    年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10月份國內外泌體方面的新出的外泌體和細胞外膜泡領域研究論文不完全統計有27篇。在短暫的大腦中動脈閉塞(MCAO)小鼠模型中,經工程化c(RGDyK)修飾的外泌體(cRGD-Exo)在靜脈內給藥後可靶向缺血性腦損傷區域。此外,將薑黃素加載到cRGD-Exo上,外泌體的施用對病變區域的炎症反應和細胞凋亡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總之,該研究結果表明外泌體作為靶向缺血性腦損傷的遞送載體的可能性,並提供了快速和大規模生產功能化外泌體的策略。2.
  • ​生物玻璃增強細胞的外泌體分泌並改善其生物學功能
    外泌體具有循環穩定性高、免疫排斥低、靶向性好、多功能調節受體細胞行為等優點,在組織修復和再生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組織修復中外泌體的實際應用仍然受到分泌能力的限制。因此,如何提高外泌體的產量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生物玻璃(BG)是第三代生物活性無機材料之一,已被廣泛研究並應用於傷口修復。
  • 生物物理所等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長非編碼基因SLEAR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共發現超過100個與SLE易感性相關的單個核苷酸多態性(SNPs)位點,其中大部分位點並沒有改變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GWAS側重於發現蛋白質編碼基因及其調控區的疾病易感位點,而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非編碼基因區的易感位點,從而忽視了非編碼基因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