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媽媽最近很苦惱,原因是她的孩子有一條從出生就蓋的小毯子,到現在3年多了,毯子已經破舊不堪甚至蓋不住全身了,可是孩子就是不願意換條新的。
一定要蓋著這條舊毯子才能入睡,即使出去玩也要隨身攜帶,否則會睡不著覺。
媽媽曾嘗試偷偷把毯子藏起來,卻引發了孩子強烈的不滿,哭著喊著要找回來。
媽媽疑惑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心理問題了,對這條毯子如此迷戀,於是來到湖南省婦幼保健院(湖南省生殖醫學研究院)心理門診詢問醫生。
過渡客體——母親的替代品
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
我們常能見到一些小朋友甚至成年人有自己不能分離的物體,比如枕頭、抱被,或者是布娃娃、圍巾等。
即使因為長期的使用,這些物品已陳舊,甚至破爛不堪,但主人卻不願意丟棄,不論去哪裡都要隨身攜帶,否則難以入眠。
孩子為何會如此依戀某一件物品?
其實,這些物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過渡客體。
就是一些充當母親替代物的特殊玩具和玩物,它們是幼兒自己發現和創造的。
可以在母親離開幼兒的視力和聽力範圍時替代母親,提供給幼兒以溫暖和舒適感,幫助對抗焦慮、寂寞,直至成長到內心可以安全地擁有母親。
如果你家的寶寶有過渡客體,家長該如何做呢?
心理專家建議:如果嬰幼兒有過渡客體,家長一定不要緊張,應保持一種接納的態度,不要過於幹涉,但在親子關係上應注意給予更多的陪伴,尊重嬰兒內心發展過程,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成年人也有過渡客體
如果到了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時期還保留了兒童時期的過渡客體,這是否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呢?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基本到三歲以後,兒童就可以自發地產生想像中的母親表象。
這時,母親的缺席就變得不那麼令人難過了。
不過,兒童在整個兒童期都會繼續擁有過渡客體甚至到成年期,作為對抗拋棄的保護。
而成年人也有自己的過渡客體,尤其是常常漂泊在外的人,會隨身攜帶家裡的紀念品,比如一張照片,一個枕頭,作為家庭提供安全感的具體提醒物。
此外,並不是所有的人與母親分離都那麼完美,有些人終其一生也必須藉助於過渡客體來安撫自己與親密的人分離時緊張焦慮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對兒童的世界缺乏理解和關懷。
作為撫養者,學習諸如「過渡客體」等有關兒童心理的知識對我們科學育兒實在重要了!
(編輯Rainbow。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首發來源: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微信公眾號)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婦幼保健院(湖南省生殖醫學研究院)內科 心理門診 王玉婷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