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吸手指、依戀小毯子……知道真相後,媽媽後悔了

2020-12-21 親子派

01

朋友轉了一條視頻給我看。

視頻裡,一個小女孩站在晾曬的小毯子旁邊,一邊吮吸大拇指,一邊抓著小毯子,放在臉上摩擦。當媽媽把毯子拽開,她馬上拽回去,繼續摸索小毯子。

「孩子都7歲了,還有這種怪癖……」朋友惋惜地說。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類「怪癖」。

有抱著媽媽睡衣的;

有抱著布娃娃的;

有依賴安撫奶嘴的……

這些行為,並不是「怪癖」,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行為。

02

孩子為什麼會「戀物」?

英國兒科醫生、著名精神分析家Donald. W.Winnicott,將這些被孩子們所依戀的小物件,稱之為「過渡性客體」。

它通常是「柔軟的,有毛的,溫暖的」物品。比如,小毯子,小毛巾,媽媽的衣服。

孩子把過渡性客體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嬰兒一出生就處在「完全自戀期」,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自己是可以掌控世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意識到媽媽和自己並不是一體的,心理上就會有一種缺失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到3歲才能形成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只有在形成這個概念後,孩子才能承受與父母的長時間分離,否則孩子會將短暫的分離,視為被拋棄。

孩子的「過渡性客體」是正常的心理行為,並非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有了安慰物。

為了滿足這種缺失感,「安慰物」就出現了。當孩子感覺到焦慮、恐懼的時候,依賴這些「安慰物」安撫自己。而且,這種「安慰物」方便攜帶,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安慰。即使媽媽在身邊,孩子也會更加青睞自己的「安慰物」。

「安慰物」的出現,說明孩子進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他們開始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程。

美國的心理學家哈洛 ,做了一系列猴子和母親關係的實驗: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單獨隔離開,然後讓「兩個不同的媽媽」陪伴它:一個媽媽是絨布的,身上沒有奶瓶;一個是鐵絲做的,身上掛有奶瓶。

結果顯示,小猴子一天都跟絨布做的媽媽在一起,只有餓了,才跑到「鐵絲媽媽」身邊吃幾口奶,吃完又跑到「絨布媽媽」的懷裡。

在小猴子看來,「絨布媽媽」就是自己的「安慰物」,能夠帶給自己安全感。

堂姐因各種原因,在兒子半歲時離了婚。後來兒子上了幼兒園,前夫再婚,堂姐就把兒子接了回來。可是,她卻很苦惱,兒子有一個習慣,那就是睡覺的時候,喜歡摸著她的乳房。

因為之前缺席了兒子的成長,堂姐對於兒子這個「小流氓」的行為,也只能生悶氣,不知道如何管教。

孩子的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摸奶睡」,其實,是一種「退行」行為。當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那麼,他們的行為就有可能退行到嬰兒時期。

李雪在《遇見一個人》裡寫到:

「有退行現象的孩子,一方面說明有心理創傷,另一方面也說明父母給予的愛和自由多了,孩子開始相信愛了,才敢將創傷釋放出來了。」

03

動畫片《小豬佩奇》是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的一部動畫片。佩奇的弟弟喬治,不論去哪,都會帶著自己的小恐龍,上幼兒園帶著,睡覺也會放在枕頭旁邊,讓小恐龍陪著一起入睡。

而喬治的媽媽,從來沒有阻止過喬治。在喬治找不到恐龍的時候,還會幫忙一起找。

但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這麼淡定。有的家長誤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正常,孩子不需要「安慰物」。

於是,便出現了強制幫孩子戒掉「安慰物」的事情發生。

一個朋友家的女兒,從小到大,都喜歡抱著一個毛絨小熊入睡。走哪都帶著它,還經常會對小熊發出靈魂般的表白:「小熊是我最喜歡的。」

後來,她女兒患了鼻炎,醫生再三交代,讓孩子不要過多接觸毛絨玩具。

於是,表妹趁著女兒睡著,把小熊扔了。

女兒醒來後找不到小熊,急得要命,像是換了一個人,撒潑耍賴不說,到了晚上睡覺,在被窩裡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發抖。

表妹想陪著她入睡,卻被拒絕了。看著女兒含淚睡去,表妹後悔不已。只得買了一隻一模一樣的小熊送給她,可卻被女兒扔進了垃圾桶。

家長的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會讓他們的性格發展也受到影響。

一般來說,孩子對「安慰物」的依戀,是不需要幹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安全感建立好了,他們會自行遠離「安慰物」。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7歲了還在吮吸大拇指,家長就要注意了。長期的吸吮可能會導致手指變形,而且,也不衛生。家長可以幫助「戒掉」,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平時生活中,一旦發現孩子有需要「安慰物」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給孩子講個故事,或者邀請孩子一起玩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慢慢淡忘「安慰物」的存在,可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父母們可以嘗試一下。

多擁抱孩子

因為缺失安全感,寶寶們很有可能就會有「肌膚饑渴症」。主要是以肌膚的接觸的方式獲取安全感。它並不是一種病,只是一種情感上的迫切需求。

情感作家張小嫻說:「擁抱的感覺真好,那是肉體的安慰,塵世的獎賞。」

多擁抱孩子,告訴你愛他,這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最直接有效的一種方式。

睡前陪伴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Stephan Valentin博士認為,睡覺是一種孤獨的狀態,入睡儀式能幫助寶寶做好和父母分開的準備。當事情每天有順序地,以同一種方式發生的時候,寶寶每天的期待就能得到滿足,父母細心的照料也讓寶寶感到舒適,所有的這一切,會讓寶寶有安全感。

我女兒一周歲左右,我因工作需要出差半個月。婆婆沒有辦法,給用了安撫奶嘴,有了這個孩子,女兒會很快入睡。

兩歲多,因患了口腔炎,無法吮吸安撫奶嘴入睡,只能戒了。但是,她卻「研發」了新的入睡方法——捏我的耳朵。

每次哄睡,我都特別痛苦,耳垂被捏得火辣辣的。

後來,為了打破她這個習慣。我在她睡前,製造了一種儀式感。放著柔和的音樂洗漱,然後,我們一起上床,由她選擇一個故事,我來講給她聽。講完故事,我會跟她說:「晚安,小丫頭,媽媽愛你。」

一開始,她有一點不習慣。我就輕聲對她說:「睡吧睡吧,媽媽會在這裡陪著你。」

後來,孩子果然忘記捏耳朵了。

當孩子從媽媽那裡獲得了豐盈的愛,足夠的安全感,內心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強大,逐漸擺脫對安慰物的依賴。

所以,請相信孩子,他們沒有「怪癖」。請多一點耐心,陪伴孩子順利渡過這個特殊的成長期。

————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相關焦點

  • 孩子摸乳房,依戀布娃娃、小毛毯……這些細節,千萬不能忽視
    有的孩子可能不依戀具體的物品,但也會保持著一些睡前的小小行為癖好:揉捏衣角、被角、媽媽的乳房/耳朵……一位很容易焦慮的朋友曾說,自己到上小學還天天要抱著一個小兔毛絨玩具,因為媽媽常年在外打工,她覺得這個小兔子就是童年最體貼的小夥伴。
  • 《阿文的小毯子》:了解「過渡性客體」,懂得孩子「戀物」心理
    其實孩子所依賴的這一件非生命體對於他們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有一部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專門將孩子的這種依賴呈現了出來,向家長描述了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多麼重要。繪本的語言生動形象,畫面溫馨有趣,主要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他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暖的故事。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阿文對毯子的依賴繪本故事中,小老鼠阿文對一條毯子情有獨鍾,走到哪兒都帶著它,於是阿文父母為了讓阿文擺脫這種壞習慣,想方設法地要奪走毯子,但阿文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不從。最後媽媽想了個辦法,將毯子剪成了很多的小手絹順利解決了阿文戀物的問題。
  • 吸手指的孩子
    那我們要去想,這個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她是不是心已經離開了這個孩子?有人說,孩子這麼小,媽媽怎麼會離開孩子呢?       實際上,有兩種情況都算是離開孩子。第一種情況就是,這個媽媽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地方去了,所以她對孩子沒有以前那麼上心了,這個最常見的就是二胎現象。
  • 孩子去哪裡都帶著毛巾和娃娃?知道這兩點,給孩子寶貴的安全感
    隔壁阿姨又出了一招就是讓爸爸媽媽把小毯子泡在醋裡。可是阿文把毯子放在沙裡搓又埋在花園裡,雖然小毯子還是有一點味道,可是阿文還是每天帶著它、披著它、拖著它、抱著它……要開學了,阿文爸爸媽媽很擔心,隔壁阿姨告訴爸爸媽媽應該堅決告訴阿文上學不可以帶著小毯子,阿文哭得很傷心……爸爸媽媽帶著阿文一起想辦法,媽媽有了一個好辦法,她把小毯子剪成一塊一塊做成了很多小手絹兒。
  • 如何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阿文的小毯子》:善用共情思維來幫助
    如果家長可以認真觀察會發現孩子都會有一個自己非常喜歡和依戀的東西。比如說毛絨玩具,比如說小毯子等等。對於孩子依戀非生命體的行為會有不少的寶媽陷入到焦慮情緒當中,害怕孩子因為對於某件物品的過度依賴而忽視了正常親密關係的建立。但其實這個非生命體對於孩子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 還記得離開毯子就不能活的萊納斯嗎?孩子戀物行為的秘密一次講透
    當孩子將這種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精心挑選」的物品上時,會對這件物品產生特殊的情感寄託,在外界環境變化的同時寶寶仍然可以從這一件隨身的物品中獲得熟悉感和安全感。繪本《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一直帶著用到大的髒髒的小毯子,即使媽媽想要給他換新的都不願意。
  • 愛閱精讀 |《阿文的小毯子》
    其作品最大特色,在於創作主題緊扣孩子的內心世界 ,反映出孩子的心聲。他創作了一系列以老鼠為主角的作品,廣受讀者歡迎,成了家喻戶曉的小老鼠明星,也為他贏得多項大獎。今天我們來精讀的是他的另外一本書  《阿文的小毯子》,本書榮獲2004年美國凱迪克銀獎,更適合3歲左右面臨分離焦慮的寶貝們閱讀。
  • 孩子喜歡抱著指定小毛毯,就是「小怪癖」?不,孩子正在走向獨立
    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閨蜜發現孩子身上多了個「小怪癖」,小傢伙睡覺的時候手裡一定要拿著一條小毛毯。近來天氣比較熱,可是孩子仍然不允許媽媽把小毯子收起來。閨蜜覺得很奇怪「這條毯子看起來很普通啊!為什麼孩子會如此偏愛呢?」
  • 孩子摸媽媽乳房、依戀布娃娃、愛摸私處……父母千萬別忽視
    最近有位媽媽留言,說孩子斷奶很久了,還特別愛摸自己的胸部,而且是不分場合的都要掀開衣服摸。雖然是自己的孩子,但也很尷尬,這種「耍流氓」的行為,會不會是性早熟?另一邊又有家長來問,孩子一天到晚就愛抱著個破舊小枕頭,去哪兒都不撒手。
  • 娃就愛抱著小毯子睡,這般「戀物」要管嗎?
    娃就愛抱著小毯子睡,這般「戀物」要管嗎?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媽媽們越看越喜歡,然而各種煩惱也層出不窮。比如寶寶特別喜歡某個東西,總是愛不釋手甚至寸步不離,這個東東可能是一件小毯子、一個小玩具……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否該糾正呢?
  • 小孩整天吸手指怎麼辦?聽聽美國心理學家和小兒牙醫的意見
    三年後的今天,她仍然沒有絲毫要放手的意思。媽媽說:這令她安全和舒服。因為每當Addie感到有壓力時,她就會不由自主的開始吸手指,而她會因此瞬間平靜下來。但是一個3歲的孩子還應該繼續吮吸她的拇指嗎?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和兒童牙科說,父母可以適當的做一些事情,來幫助孩子逐步戒除這個習慣。
  • 為什麼孩子睡覺喜歡抱著舊毯子?專家揭秘孩子「戀物」背後的原因
    有個媽媽最近很苦惱,原因是她的孩子有一條從出生就蓋的小毯子,到現在3年多了,毯子已經破舊不堪甚至蓋不住全身了,可是孩子就是不願意換條新的。 一定要蓋著這條舊毯子才能入睡,即使出去玩也要隨身攜帶,否則會睡不著覺。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聽老師說,小女孩在幼兒園幾乎和毛毛熊形影不離,一起吃飯、上廁所、午睡。同學知道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孩子在家也喜歡那隻髒兮兮的小熊,同學提出是要給孩子新買一隻小熊代替舊的,可是孩子不同意。同學不免有點擔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正常嗎?
  • 孩子摸乳房、依戀毛巾、抱毛絨玩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走向獨立
    跟我家孩子一樣,身邊的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的「怪癖」,有的孩子喜歡摸著媽媽的乳房睡覺,有的孩子非要摸著媽媽的長頭條睡覺,有的孩子對毛絨玩具情有獨衷,我還認識一個朋友,她家的孩子五歲了還蓋著嬰兒時蓋的被子,原因是孩子不讓換,換成別的被子就大哭大鬧。朋友試圖又做了一條跟這個一模一樣的大被子,誰知道放在孩子面前孩子一眼就認出不是原來那條,非要找到那條才睡覺。
  • 「丟不掉的小毛毯」,孩子痴迷玩具,竟和媽媽脫不了關係
    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寶寶兩歲了,不管是睡覺還是出去玩,都要抱著自己的小毛毯。媽媽試圖把髒了的毛毯洗洗,孩子都要大哭大鬧不願意,更別說拿走或扔掉了。當孩子心情不好時,只要和小毛毯在一起,很快就會安靜下來,這位媽媽不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那已經髒得不像樣的小毛毯。父母眼中所看到的破爛小毛毯,或者缺胳膊少腿的玩具,在孩子眼裡不只是簡單的物品而已,而是一個神聖的替代物品。
  • 孩子喜歡吃手指,雖是小行為卻暗藏大問題,很多爸爸媽媽忽視了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因為疫情原因,很多父母回家過年後,都沒法像往年一樣急匆匆地趕回上班,也就意味著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了,對孩子的關注點自然也就更足。
  • 孩子睡前總盤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們思維細膩更獨立
    威斯康星大學的兒童心理學者理察·帕斯曼在1979年一項研究中發現:約60%的孩子在三歲之前,對某樣玩具、毯子或奶嘴具有依戀感。心理學家們把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稱為「軟物依戀」,研究還發現依戀柔軟物品的行為,和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之間,並不成正比例關係。
  • 怎麼都丟不掉的毛絨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為背後的小心思您知道嗎
    而戀物呢,更多的是對某個特定物品的特殊依戀,比如上面開心爸爸說過的小毛毯啊,小玩具啊等等。一旦與這些物品分開的話,孩子就會出現哭鬧或者急躁的表現。所以說二者實際上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種行為。比如小月齡的孩子喜歡吃手,一方面是他們探索世界靠的主要是嘴巴,另外一方面就是孩子自己的手,象徵著媽媽的乳房,這是能夠帶給他們安慰以及穩定的物品。所以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往往會選擇用手指作為過渡性客體,來代替媽媽給自己安慰。比如眾所周知的安撫奶嘴。
  • 媽媽說 孩子愛摸媽媽的」奶奶「,怎麼破?
    要怎樣才能幫助孩子糾正這一習慣呢?不妨來聽聽專業的解答:媽媽的乳房是孩子愛的象徵,很多孩子在離乳後依然要求摸或吸吮媽媽的乳房,比如在睡覺前、用奶瓶吃奶或喝水的時候,無聊的時候,都會向媽媽抽出這樣的要求。媽媽需要給孩子一個過渡的時間,讓孩子逐漸脫離對乳房的依戀。過渡的時間以不超過3個月為好,不可以在孩子斷奶後就斷然拒絕孩子對乳房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