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轉了一條視頻給我看。
視頻裡,一個小女孩站在晾曬的小毯子旁邊,一邊吮吸大拇指,一邊抓著小毯子,放在臉上摩擦。當媽媽把毯子拽開,她馬上拽回去,繼續摸索小毯子。
「孩子都7歲了,還有這種怪癖……」朋友惋惜地說。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類「怪癖」。
有抱著媽媽睡衣的;
有抱著布娃娃的;
有依賴安撫奶嘴的……
這些行為,並不是「怪癖」,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行為。
02
孩子為什麼會「戀物」?
英國兒科醫生、著名精神分析家Donald. W.Winnicott,將這些被孩子們所依戀的小物件,稱之為「過渡性客體」。
它通常是「柔軟的,有毛的,溫暖的」物品。比如,小毯子,小毛巾,媽媽的衣服。
孩子把過渡性客體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嬰兒一出生就處在「完全自戀期」,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自己是可以掌控世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意識到媽媽和自己並不是一體的,心理上就會有一種缺失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到3歲才能形成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只有在形成這個概念後,孩子才能承受與父母的長時間分離,否則孩子會將短暫的分離,視為被拋棄。
孩子的「過渡性客體」是正常的心理行為,並非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導致孩子有了安慰物。
為了滿足這種缺失感,「安慰物」就出現了。當孩子感覺到焦慮、恐懼的時候,依賴這些「安慰物」安撫自己。而且,這種「安慰物」方便攜帶,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安慰。即使媽媽在身邊,孩子也會更加青睞自己的「安慰物」。
「安慰物」的出現,說明孩子進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他們開始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程。
美國的心理學家哈洛 ,做了一系列猴子和母親關係的實驗: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單獨隔離開,然後讓「兩個不同的媽媽」陪伴它:一個媽媽是絨布的,身上沒有奶瓶;一個是鐵絲做的,身上掛有奶瓶。
結果顯示,小猴子一天都跟絨布做的媽媽在一起,只有餓了,才跑到「鐵絲媽媽」身邊吃幾口奶,吃完又跑到「絨布媽媽」的懷裡。
在小猴子看來,「絨布媽媽」就是自己的「安慰物」,能夠帶給自己安全感。
堂姐因各種原因,在兒子半歲時離了婚。後來兒子上了幼兒園,前夫再婚,堂姐就把兒子接了回來。可是,她卻很苦惱,兒子有一個習慣,那就是睡覺的時候,喜歡摸著她的乳房。
因為之前缺席了兒子的成長,堂姐對於兒子這個「小流氓」的行為,也只能生悶氣,不知道如何管教。
孩子的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摸奶睡」,其實,是一種「退行」行為。當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那麼,他們的行為就有可能退行到嬰兒時期。
李雪在《遇見一個人》裡寫到:
「有退行現象的孩子,一方面說明有心理創傷,另一方面也說明父母給予的愛和自由多了,孩子開始相信愛了,才敢將創傷釋放出來了。」
03
動畫片《小豬佩奇》是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的一部動畫片。佩奇的弟弟喬治,不論去哪,都會帶著自己的小恐龍,上幼兒園帶著,睡覺也會放在枕頭旁邊,讓小恐龍陪著一起入睡。
而喬治的媽媽,從來沒有阻止過喬治。在喬治找不到恐龍的時候,還會幫忙一起找。
但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這麼淡定。有的家長誤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正常,孩子不需要「安慰物」。
於是,便出現了強制幫孩子戒掉「安慰物」的事情發生。
一個朋友家的女兒,從小到大,都喜歡抱著一個毛絨小熊入睡。走哪都帶著它,還經常會對小熊發出靈魂般的表白:「小熊是我最喜歡的。」
後來,她女兒患了鼻炎,醫生再三交代,讓孩子不要過多接觸毛絨玩具。
於是,表妹趁著女兒睡著,把小熊扔了。
女兒醒來後找不到小熊,急得要命,像是換了一個人,撒潑耍賴不說,到了晚上睡覺,在被窩裡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發抖。
表妹想陪著她入睡,卻被拒絕了。看著女兒含淚睡去,表妹後悔不已。只得買了一隻一模一樣的小熊送給她,可卻被女兒扔進了垃圾桶。
家長的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會讓他們的性格發展也受到影響。
一般來說,孩子對「安慰物」的依戀,是不需要幹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安全感建立好了,他們會自行遠離「安慰物」。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7歲了還在吮吸大拇指,家長就要注意了。長期的吸吮可能會導致手指變形,而且,也不衛生。家長可以幫助「戒掉」,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平時生活中,一旦發現孩子有需要「安慰物」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給孩子講個故事,或者邀請孩子一起玩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慢慢淡忘「安慰物」的存在,可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父母們可以嘗試一下。
多擁抱孩子
因為缺失安全感,寶寶們很有可能就會有「肌膚饑渴症」。主要是以肌膚的接觸的方式獲取安全感。它並不是一種病,只是一種情感上的迫切需求。
情感作家張小嫻說:「擁抱的感覺真好,那是肉體的安慰,塵世的獎賞。」
多擁抱孩子,告訴你愛他,這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最直接有效的一種方式。
睡前陪伴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Stephan Valentin博士認為,睡覺是一種孤獨的狀態,入睡儀式能幫助寶寶做好和父母分開的準備。當事情每天有順序地,以同一種方式發生的時候,寶寶每天的期待就能得到滿足,父母細心的照料也讓寶寶感到舒適,所有的這一切,會讓寶寶有安全感。
我女兒一周歲左右,我因工作需要出差半個月。婆婆沒有辦法,給用了安撫奶嘴,有了這個孩子,女兒會很快入睡。
兩歲多,因患了口腔炎,無法吮吸安撫奶嘴入睡,只能戒了。但是,她卻「研發」了新的入睡方法——捏我的耳朵。
每次哄睡,我都特別痛苦,耳垂被捏得火辣辣的。
後來,為了打破她這個習慣。我在她睡前,製造了一種儀式感。放著柔和的音樂洗漱,然後,我們一起上床,由她選擇一個故事,我來講給她聽。講完故事,我會跟她說:「晚安,小丫頭,媽媽愛你。」
一開始,她有一點不習慣。我就輕聲對她說:「睡吧睡吧,媽媽會在這裡陪著你。」
後來,孩子果然忘記捏耳朵了。
當孩子從媽媽那裡獲得了豐盈的愛,足夠的安全感,內心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強大,逐漸擺脫對安慰物的依賴。
所以,請相信孩子,他們沒有「怪癖」。請多一點耐心,陪伴孩子順利渡過這個特殊的成長期。
————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