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拒絕加入家長群,真相引人深思,究竟什麼才是好的教育?

2020-12-23 樂觀媽媽

汪涵最近在接受採訪時說:「拒絕加入家長群,雖然太太多次催促,也堅決不加入。」

為什麼?

他給出的理由是,不想讓孩子被比較,父母喜歡比孩子,比成績、比身高......

家長的這種攀比心理,也會帶動孩子,孩子則比父母家庭、比吃穿用度。孩子的這種攀比心理,就連比爾蓋茨也曾遇到,看他是如何處理的。

他的兒女曾向他抱怨「其他同學都有手機了,我是班上唯一一個沒有手機的人,太尷尬了。」

比爾蓋茨並沒有因此而打破規則,因為他們的家規是,13歲時才可以得到手機。

世界首富不是買不起手機,而是選擇不買手機。富人的教育理念是再富不能富孩子。

反觀我們很多經濟條件並不好的家庭,怕孩子被比下去,怕孩子有自卑心裡,本著「再窮不能窮孩子」的理念,即便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也要滿足孩子的虛榮心。

這就是窮人和富人教育理念的差別!真正的貴族貴的不是生活,而是教育。

比爾蓋茨雖說世界首富,但在金錢從不放任孩子,孩子的零花錢是需要做家務來獲得的,要讓孩子們認識到,金錢是要付出勞動才能獲取,從小就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富觀。

在首富的子女身上看不到半點富家子弟的紈絝之風,他的女兒和普通女孩一樣,沒有昂貴的奢侈品,穿衣打扮都極樸素。

比爾蓋茨在接受《Newsnight》訪問時表示,將把自己580億美元全數捐給名下慈善基金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一分一毫也不會留給自己子女。

他會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讓他們自由嘗試任何東西,但不是將大量金錢直接傾倒在他們身上。這樣對子女沒有任何好處。

有一句話說的好,透過一個人的花錢,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格局。

李湘的消費觀一直被網友們詬病,給上幼兒園的孩子就背著幾萬多的包包,渾身上下全名牌,滿滿的土壕範。

李湘在節目中曾說:「她們家一個月的生活費就是65萬,夥食費都要7萬。」

網友「真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金星說的一段話被網友們瘋狂點讚「孩子是單純的,只知道冷了加衣服,孩子根本沒有名牌意識,孩子穿名牌滿足的是大人的虛榮心。」

深以為然!家長才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喜歡炫富,孩子將來就會形成愛慕虛榮攀比的性格。

郭晶晶和霍啟剛算是頂級豪門了吧,但是郭晶晶和霍啟剛生活過得卻十分的接地氣,這豪門公子搬家就背著個大編織袋。

郭晶晶,很少能看到她穿什麼大牌,低調的簡直都不像是豪門媳婦,國慶閱後時只戴個5毛錢的發圈。

孩子也從不嬌慣,有記者拍到給孩子買20元一件的衣服,夫妻倆帶著4歲兒子在街邊賣旗籌款做善事,孩子穿的鞋也被眼尖網友認出,說是和自己家寶寶的是同款,只有200元。

他們還帶著孩子體驗生活,來到農田裡插秧。

他們對孩子的富養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這也是土壕和貴族教育的區別。

中國人對「貴族」有著特殊的情結,很多有錢人把孩子送到英國上貴族學校,希望孩子到貴族學校沾染貴族氣息,但當他們發現即使是英國最「貴」的學校——伊頓公學的學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每天還要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比普通學校的學生還要苦。

他們怎麼也弄不明白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貴族精神究竟有何聯繫。

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裡,富與貴是一樣的,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的。

在西方眼中的貴族精神,不是養尊處優,貪圖享樂,而是有文化、有教養、有擔當、有自由靈魂精神富足的人。

精神上越富足的人,對物質的要求就會越少。

最近播出的《嘿,你在幹嘛呢》欄目,曝光了何炅的私宅,相比李維嘉、杜海濤溫馨奢華的豪宅生活相比,他的家顯得單調而又冷清。

裝修極其簡單,除了生活必需品,看不到多餘的物品。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越是頭腦簡單的人越需要點綴和填充,而頭腦複雜的人,則對簡潔有著特殊的心理需求。

當孩子有炫耀和攀比心,證明孩子精神世界的匱乏和單調,所以才會在意他人的注意和評價,想通過外在的肯定來滿足自己的內心。

父母平時就要重視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給孩子講講上面的故事,多帶孩子看有益的書籍,精神上富足了,攀比之心自然也就降低了。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

感謝大家閱讀,我是樂觀媽媽,喜歡閱讀、思考和分享,希望我的心得能對你有所啟發,歡迎關注,願與你一同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學生家長的一句「媽的,收到」,引人深思,家長群的意義在哪?
    文/張佳佳聊教育隨著時代的變化,電子產品的出現方便了一些人,也讓一些人產生了「不便」。現在學校班級的信息發布,不再是口頭轉告或者紙質通知了,而是變成了「群內傳達」。雖然聯繫方便了,但也帶來了不少麻煩。學生家長的一句「媽的,收到」引人深思隨著開學季的到來,很多學校恢復了正常的教學授課。課程的變化與孩子學習成了家長群裡主要探討的話題。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家長群,但最近一位學生家長的回覆,引人深思。
  • 汪涵堅決退出家長群:為人父母的最好修養,就是不拿孩子進行攀比
    前段時間,46歲的汪涵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到現在為止,都拒絕加入任何家長群,就是因為很多家長喜歡攀比,自己既不願意被「別人家的孩子」打擊,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和別人去對比。這是為人父母最好的修養。
  • 爸媽爭著入家長群,寶爸汪涵卻堅持不進:知道真相,人人為之動容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娛樂圈裡的人,無論是明星還是主持人,鎂光燈下的他們對於我們來說,總帶著一種距離感。可當離開了鏡頭之後,他們也是一個普通人,和大多數人一樣,有著自己的家庭生活。
  • 汪涵為什麼對大張偉那麼好?
    應該兩個人的關係好我認為有兩件事,一是一次大張偉維護汪涵形象,還有就是汪涵突破了大張偉的心理防線,做成朋友。1、就是汪涵在《天天向上》的錄製現場當中發飆,而王一博的粉絲遭到了汪涵的訓罵,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家長群最近成為了焦點,家長群真的是百害無利嗎?
    @qd3691:變味的食品不能吃只能當垃圾處理,變味的家長群不如不要。有也只能作為老師與家長之間發通知,或家長諮詢老師用就可以了。老師與家長,還是回歸本真關係回歸初心的好!如果某個孩子有問題,老師都是個別和家長溝通,而不是在家長群裡說,只有一些全班共性問題,才在家長群裡說。
  • 你恭維我討好,家長群變成什麼群 | 睡前聊一會兒
    就像很多工具一樣,家長群也有「兩面性」,而關鍵在使用者如何掌握好度。家長群的種種問題,其實也是個「度」的問題。有的是因為在頻度上過了,一天在群裡@老師很多次,或者索性將家長群當做曬娃自留地,讓其他家長不堪其擾、不知所措。有的呢,是老師在界限上過了,將家長群變成了唯我獨尊的舞臺,教訓完孩子開始訓斥家長,同樣讓孩子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 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家長群,別成了壓力群。  安徽合肥某學校家長  我們是QQ群,但是是禁言的,學校有什麼活動會發一下,正常我們是不交流的。每天老師送到門口,真的有問題老師會跟家長直接溝通。網上我還不建議,面對面比較好,你小孩有什麼問題,直接提出來大家都知道。
  • 累死的小鳥(深度好文)
    1湖南衛視老牌綜藝《天天向上》中,一直被大家視為模範爸爸的汪涵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間陪伴孩子的體會。小沐沐雖然只有5歲,但是對於兒子的成長,汪涵並不敢鬆懈。他不僅給小沐沐安排了英語、圍棋等課程,還要求他每天做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和深蹲來鍛鍊體能。此外,汪涵還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到目前為止,我拒絕加入家長群!」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近日,有一位家長拍了一段「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爆火,獲贊幾十萬。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說實在的,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就是這樣一段話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 45歲汪涵談人生激動落淚:人到中年,家庭才是一個男人最好的歸宿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多陪陪他們,多關懷他們,用心呵護他們。一,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女人負責帶娃看家最近追汪涵的《野生廚房》時,沒來由的被節目中汪涵說的一段話說道淚目,他談到自己的45歲什麼最重要時,語重心長的說了這麼一段話:我現在45歲,在未來的5年裡,什麼對我最重要?一定不是節目,也不是觀眾。
  • 家長退群上熱搜,壓垮成年人的不是家長群,而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比如,非自願加入的某些工作群。表面上來看,江蘇這位家長退群只不過是一個特定時間一個特定地點一個特定人物的行為,屬於個案,帶有典型的特殊性,但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呢?因為,這個表面上的特殊事例反映出的實際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共性的東西在個性的事件上的表現罷了,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 家長群:從靜悄悄到真熱鬧
    為了讓幼兒在家也能合理安排時間,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我竭盡所能上網搜集各種既結合當下疫情,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每周整理打包發到家長群,供幼兒學習和遊戲。家長群裡本應是熱鬧非凡、互動頻繁的,但我卻發現,不管發什麼,回應的家長總是寥寥無幾,甚至無人回應,像一顆石子投入一片平靜的湖面,只泛起幾層淡淡的漣漪就消失不見了。
  • 家長群背後的心酸,只能默默地忍著,老師們是怎麼得罪噴子了?
    這是什麼話?我想問這些人,哪個群體,哪個行業是潔白無瑕的?哪個行業沒有幾顆老鼠屎?一個老師得罪你所有老師都得罪你了?一個老師壞,個個老師都壞嗎?我還想問這些噴子,你的文化哪裡來的,娘胎裡帶來的?你人品再高尚,也是壞老師教育出來的,你居然不滿意學校教育,那你的孩子你可以不送學校,留著自己教嘛!看到這些評論真的讓當老師的人,感到心酸心寒,工作再認真社會認可嗎?
  • 家長哭訴:「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還得盯著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家長群其實只是服務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方式之一,並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家長和學校雙方還是應該互相理解,教育永遠離不開兩者的緊密配合。延伸閱讀: 不滿家長群閒聊怒罵近4個小時,博士媽媽出口成髒懟出什麼真相?2019年12月15日,一位博士媽媽火了。
  • 汪涵:綜藝人需要明晰,綜藝究竟要綜哪些「藝」
    近日,汪涵帶隊前往敦煌,在種種碰撞中,以真人秀新形式呈現了敦煌文化的藝術之美,展現了「莫高窟守護者們」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奉獻,這也讓他有了種種新體悟……在這次對話中,汪涵向我們介紹了敦煌之行,也談當下的所思所感:「綜藝人需要明晰綜藝究竟要綜哪些『藝』」「也希望我們能用更真誠的態度去認真生活」。
  • 著名主持人汪涵推薦英語教育品牌 學純正原版英語選鯨魚外教培優
    著名主持人汪涵因其睿智機敏的主持風格和淵博的文化內涵被譽為主持屆中的標杆。除了在娛樂圈頗受歡迎,身為一名6歲孩子的父親,汪涵也非常關注教育並被教育界認可,不但在各大著名教育論壇上發表演講,還曾受邀在人民大會堂與各界教育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教育革新,所以在選擇教育產品方面也頗有見解。
  • 家長群「變了味」誰之過?如果起不到家校溝通的作用,不要也罷
    讓老師倍感壓力的家長群各種變了味的家長群無形中也成了壓垮成年人的「壓力群」,而面對這些讓人無奈的家長群,老師們也同樣感到壓力不小。有老師感嘆,自從進了家長群,每天等於在開一場網絡家長會。而且課內沒有教好的內容,更不應該轉嫁給課外輔導班。您的榮譽感難道不應該是讓孩子愛上學習,學會學習嗎?小編在網上看到很多家長在網上搜「教師節該送老師什麼禮物?」你以為家長送禮真的是尊敬你嗎?其實不就是怕某些老師給孩子「穿小鞋」。
  • 任性家長班級群暱稱叫「爹」,老師很尷尬,家長群守則:兩小心三不要
    孩子上了幼兒園上了小學,就開始接受學校教育了。家長就能因此解放了嗎?明顯不是的。 只是從家庭教育過渡到家園共育、家校共育,「共育」就離不開老師和家長任何一方的付出和努力。 對於孩子的成長,需要老師課堂的教育,也需要家長課下的輔導,家園家校攜手,孩子才能更好的進步和發展。
  • 女孩跳樓,家長群還在冷漠點讚!涉事教師承認曾掌摑墜樓小學生
    我常想,每個人心中會不會有種與生俱來的力量,推著我們離開家,而且離得愈遠愈好。也記得自己在少年時代,讀六朝樂府名家鮑照的傳略,說他幼年時就有大志,認為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死守鄉裡,蘊藏了自己的智能,「使蘭艾莫辨,終自碌碌無聞,其燕雀相隨乎?」從那時,我就常想:什麼叫鴻鵠之志?豈可與燕子和麻雀相隨一生?我甚至曾經告訴自己,男人可以「愛家」,但不能「戀家」,戀家的難有大成就。
  • 拍馬屁、搞曖昧,現在「家長群怪相」,網友:強烈建議取消家長群
    現在的學生上學家長跟著一起學習,很多家長上了一天的班,晚上回家折騰到十一點才結束。很多家長群不是讓買東西,就是輔導作業,再說很多家長沒有文化,作業輔導錯了,老師還在群裡點名批評。「我們會的話,要有時間,還送孩子上學幹嘛。對不對?」「真是一天天的太難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