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家長哭訴:「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2020-12-21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

視頻結尾處

這位家長問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

到底誰辛苦?

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群中

老師甚至直接點名批評

幾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

家長群裡出現的問題

引發不少家長共鳴

家長群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

卻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

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時突然情緒崩潰。

由於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他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

對於這位爸爸的情緒失控,家長紛紛表示:特別理解。

「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還得盯著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10月13日,浙江還有一所學校,為了迎接檢查要進行大掃除,要求家長自願參加打掃。一位家長因為沒看到群通知,沒有參加打掃,被老師要求面談,並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案,還有不少家長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掃教室還要去學校食堂幫忙打飯。

家長群是如何「變味」的?

原本家長群是為了方便老師和家長間的溝通,但卻漸漸演變為「誇誇群」。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家長們開啟稱讚、感恩模式,群組內甚至會出現「爭寵」、炫富、爭吵、辱罵等行為。

老師的壓力同樣不小

不光家長抱怨,老師同樣對家長群有諸多不滿。有老師甚至感慨: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

北京一所中學的劉老師稱,在班級家長群中,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復。因手機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劉老師感覺自己對手機產生了「恐懼」。

江西南昌市一所幼兒園的陳老師,每天花費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著孩子們拍攝短視頻。「從孩子進園到放學,從教室裡到教室外,我幾乎是跟蹤拍攝,一天要在家長群發至少10個短視頻,讓家長們了解孩子的情況。」

如何還原家長群「本來模樣」

為了避免家長與老師的雙重苦惱,不少地方的學校開始「自立規矩」。例如,班主任在群裡規定,群內只發學校公告和班級通知,絕不就個別學生情況在群裡做討論。

大連一幼兒園更為明確,直接在家長群中設立9條規定。其中明確了老師和家庭溝通的時間,並特別說明,切忌在群中發送奉承拍馬的內容。

10月26日,太原教育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等。

家長群其實只是服務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方式之一,並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家長和學校雙方還是應該互相理解,教育永遠離不開兩者的緊密配合。

延伸閱讀: 不滿家長群閒聊怒罵近4個小時,博士媽媽出口成髒懟出什麼真相?

2019年12月15日,一位博士媽媽火了。事情的緣由是,孩子所在班級的家長群,某些家長閒聊喝酒,其忍無可忍破口大罵,對方毫不示弱立馬回懟。據稱,雙方罵戰持續近4個小時,期間汙言穢語、人身攻擊頻現,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孰是孰非,網上爭議一片。有人力挺女博士,直呼「罵得好」,家長群裡閒扯淡、聊喝酒,不合時宜、太失分寸;有人則怒批這位媽媽拿博士學位擺架子,以「引進人才」「名校學歷」等炫耀,且言語過於粗俗。兩種觀點激烈交鋒、各執一端,令「家長群」再度成為話題焦點。

隨著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廣泛應用,家長群成為學校與家長、家長與家長溝通的標配方式。學校發布通知、老師布置作業、家長反饋訴求,都能實現即時互動。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群日益活躍,「么蛾子」也與日俱增。炫富、曬娃、投票、打廣告等現象還只能算「常規操作」,如上述一般的家長互懟也不少見,乃至家長老師惡言相向的消息亦時有耳聞,虛榮、浮躁、暴戾之氣等潛滋暗長。

資料圖 李嘉 製圖

換言之,這次「博士媽媽」與「聊酒媽媽」的衝突,只是家長群「眾生相」的一種極端折射。我們固然可以代入自身的角色定位,為某一方的觀點站隊,但跳脫出來就會發現,它依然是一個如何在家長群文明發言的問題。

必須看到,因搭建多人共享社交平臺而備受推崇的微信群、QQ群,如今早已超越幾個私交好友的「密室交談」,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個公共輿論場所。這決定著,一方面,大家的年齡、經歷、個性、職業狀況和生存狀態各不相同,彼此間的思維方式、溝通方式都會有差異,矛盾在所難免;另一方面,也更加提醒參與其中的人,就像在其他公共場所行為處事一般,也要注意行為邊界,以不妨礙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為前提。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給孩子以良好的示範,無疑「家長群」是一個試驗田。與此同時,當家長群的公共性愈發突出,為其套上「金箍」刻不容緩,建立良性管理機制勢在必行。

據悉,目前不少中小學幼兒園紛紛頒布規定,如上海靜安教育局發布《靜安區中小學班級微信群建設公約》,青海西寧城西教育局出臺《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等。營造良好的聊天環境,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必須儘快學會自我約束,嚴格遵守一定之規。杜絕更多「辣眼睛」,清除許多「髒言語」,孩子們才能在家校共建中健康成長。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

視頻結尾處

這位家長問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

到底誰辛苦?

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群中

老師甚至直接點名批評

幾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

家長群裡出現的問題

引發不少家長共鳴

家長群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

卻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

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時突然情緒崩潰。

由於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他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

對於這位爸爸的情緒失控,家長紛紛表示:特別理解。

「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還得盯著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10月13日,浙江還有一所學校,為了迎接檢查要進行大掃除,要求家長自願參加打掃。一位家長因為沒看到群通知,沒有參加打掃,被老師要求面談,並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案,還有不少家長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掃教室還要去學校食堂幫忙打飯。

家長群是如何「變味」的?

原本家長群是為了方便老師和家長間的溝通,但卻漸漸演變為「誇誇群」。為了替孩子在老師面前博得好印象,家長們開啟稱讚、感恩模式,群組內甚至會出現「爭寵」、炫富、爭吵、辱罵等行為。

老師的壓力同樣不小

不光家長抱怨,老師同樣對家長群有諸多不滿。有老師甚至感慨: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

北京一所中學的劉老師稱,在班級家長群中,發一條學校通知,家長就「轟炸式」回復。因手機總有點不完的未讀信息,劉老師感覺自己對手機產生了「恐懼」。

江西南昌市一所幼兒園的陳老師,每天花費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著孩子們拍攝短視頻。「從孩子進園到放學,從教室裡到教室外,我幾乎是跟蹤拍攝,一天要在家長群發至少10個短視頻,讓家長們了解孩子的情況。」

如何還原家長群「本來模樣」

為了避免家長與老師的雙重苦惱,不少地方的學校開始「自立規矩」。例如,班主任在群裡規定,群內只發學校公告和班級通知,絕不就個別學生情況在群裡做討論。

大連一幼兒園更為明確,直接在家長群中設立9條規定。其中明確了老師和家庭溝通的時間,並特別說明,切忌在群中發送奉承拍馬的內容。

10月26日,太原教育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等。

家長群其實只是服務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方式之一,並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家長和學校雙方還是應該互相理解,教育永遠離不開兩者的緊密配合。

延伸閱讀: 不滿家長群閒聊怒罵近4個小時,博士媽媽出口成髒懟出什麼真相?

2019年12月15日,一位博士媽媽火了。事情的緣由是,孩子所在班級的家長群,某些家長閒聊喝酒,其忍無可忍破口大罵,對方毫不示弱立馬回懟。據稱,雙方罵戰持續近4個小時,期間汙言穢語、人身攻擊頻現,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孰是孰非,網上爭議一片。有人力挺女博士,直呼「罵得好」,家長群裡閒扯淡、聊喝酒,不合時宜、太失分寸;有人則怒批這位媽媽拿博士學位擺架子,以「引進人才」「名校學歷」等炫耀,且言語過於粗俗。兩種觀點激烈交鋒、各執一端,令「家長群」再度成為話題焦點。

隨著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廣泛應用,家長群成為學校與家長、家長與家長溝通的標配方式。學校發布通知、老師布置作業、家長反饋訴求,都能實現即時互動。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群日益活躍,「么蛾子」也與日俱增。炫富、曬娃、投票、打廣告等現象還只能算「常規操作」,如上述一般的家長互懟也不少見,乃至家長老師惡言相向的消息亦時有耳聞,虛榮、浮躁、暴戾之氣等潛滋暗長。

資料圖 李嘉 製圖

換言之,這次「博士媽媽」與「聊酒媽媽」的衝突,只是家長群「眾生相」的一種極端折射。我們固然可以代入自身的角色定位,為某一方的觀點站隊,但跳脫出來就會發現,它依然是一個如何在家長群文明發言的問題。

必須看到,因搭建多人共享社交平臺而備受推崇的微信群、QQ群,如今早已超越幾個私交好友的「密室交談」,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個公共輿論場所。這決定著,一方面,大家的年齡、經歷、個性、職業狀況和生存狀態各不相同,彼此間的思維方式、溝通方式都會有差異,矛盾在所難免;另一方面,也更加提醒參與其中的人,就像在其他公共場所行為處事一般,也要注意行為邊界,以不妨礙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為前提。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給孩子以良好的示範,無疑「家長群」是一個試驗田。與此同時,當家長群的公共性愈發突出,為其套上「金箍」刻不容緩,建立良性管理機制勢在必行。

據悉,目前不少中小學幼兒園紛紛頒布規定,如上海靜安教育局發布《靜安區中小學班級微信群建設公約》,青海西寧城西教育局出臺《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等。營造良好的聊天環境,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必須儘快學會自我約束,嚴格遵守一定之規。杜絕更多「辣眼睛」,清除許多「髒言語」,孩子們才能在家校共建中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家長邊哭邊...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時突然情緒崩潰。
  • 家長退群上熱搜,壓垮成年人的不是家長群,而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退出家長群的視頻成了熱點。「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登上了熱搜話題,討論者甚眾。按理說,退群根本不算一件大事,每天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前兩天,劍客老師就退出了一個教育作者群,因為理念不合。家長退群也並不罕見,老師們遇到這事兒既不覺得稀奇,也不覺得過分。說實在的,咱們哪個人不都有過在某一時刻要退出某個群的強烈衝動呢?
  • 壓垮成年人只要一個「家長群」?該地發布新規,家長鬆了一口氣
    其實壓垮成年人只要一個小小的「家長群」。大家應該對上面那句話很熟悉,近日,江蘇省的一名家長憤怒說出「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名家長認為孩子老師要求自己批改作業、輔導孩子的功課,而這些基本的事情都是老師們工作範圍內的,為什麼老師應該擔負的責任和工作要自己去承擔呢。而且在視頻結束的時候,這位家長還問到:孩子的作業是我來教,作業也是我來批發,最後還要在群裡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那麼到底誰最辛苦呢?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男子怒懟老師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 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卻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 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時突然情緒崩潰。
  • 「家長退群」事件持續發酵,引共鳴:他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卻不曾想,自從進了家長群,每天關注著老師發的各種信息,害怕看漏了或者回復晚了。因為事關孩子的教育,沒關係,時刻關注家長群的動態這些都是父母該做的,然而,有些學校的老師竟然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就是不堪家長群的壓力,憤而退群,並公然喊話學校和老師: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 家長: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老師:我更想退群!家長老師互撕為哪般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因為老師總是讓家長幫忙批改作業,認為自己承擔了太多教師應負的責任,在網上發布了一個短視頻,瞬間火了全網。他在視頻中怒喊: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該家長還憤怒發出了靈魂拷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是誰辛苦?
  • 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的背後:家校關係扭曲癥結在哪兒
    要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歸其位,給學生完整的教育,應該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同時推進學校治理改革近日,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迅速引起公眾關注。很多家長在感嘆「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同時,繼續大倒「苦水」;而老師們也頻頻「發聲」,有人說自己到了深夜11點還在微信群裡回復家長的諮詢信息,還有人稱自己從未在家長群中給學生布置作業……隨著「家長退群」事件持續發酵,江西、遼寧等省紛紛出臺文件,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近日,有一位家長拍了一段「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爆火,獲贊幾十萬。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不法分子利用家長群,進群後,把頭像改成老師頭像,暱稱改成老師暱稱,模仿老師語氣,向學生家長收取各科資料模擬費用,多名家長一共被騙了2600塊錢。
  • 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
  • 家長群「變味」鬧上人民網,家長:我想退群,又怕耽誤孩子學習
    稱現在的家長群已經開始變味了,現在的班級群成為了家長們的「壓力群」。 壓垮一個當代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就夠了,那位退群的家長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 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家長歡天喜地,老師很無奈:孩子沒法管了
    文/小曼聊育兒 家長和老師之間一直存在矛盾,這次被一個家長錄的視頻引爆了,視頻中家長怒喊:「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如果退了家長群,孩子的學習真的能提高嗎?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理想的家校關係是怎樣的?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看上去,家長們對於「家長群」積怨已久,老師們也滿腹牢騷,一肚子苦水。顯然,選擇「憤而退群」的家長,絕不只有這位江蘇家長,而一再引發大眾關注的教育問題,也絕不只是「家長群」。 「家長群」該不該退,能不能退,敢不敢退?為什麼「家長群」會一再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 這份班級微信群公約火了,還上了白巖松的節目!家長和老師都應該看看
    最近一段時間,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家長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
  • 爸爸在家長會上號啕大哭,原來是沒有在家長群裡回復
    幾天前,一位爸爸在家長會上突然情緒崩潰大哭,原來是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信息,被老師提醒後,突然就失控了,邊哭邊說自己加班、開會又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壓倒成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就是家長群老師的一句提醒。
  • 家長微信群:一把雙刃劍
    耗費時間是一方面,冉冬更擔心的是「言多必失」:若自己在群裡,講話必須深思熟慮、小心翼翼,以避免被人誤解、抓住不放。章泉對此深以為然:「我沒事儘量不在群裡說話。人多很麻煩,什麼性格的家長都有。」這屆學生畢業不久,他就退出了家長群。成都一名資深班主任陳辰(化名)則告訴澎湃新聞,家長群處理得好就是家校聯繫的紐帶,處理得不好就是「導火索」。
  • 家長吐槽老師抱怨 跑偏的「家長群」如何歸位?
    小郭老師正在家裡吃著晚飯,家長群發來消息:「聽孩子說班級的紀律不好啊?但好像隔壁班的還不錯?」小郭老師氣得放下碗筷,「又是一個不分場合講話的家長。」認為家長群變「負擔群」的案例不在少數,近日,江蘇一家長退群的新聞將「家長群」這一話題推上風口浪尖,「家長群有必要存在嗎?」這一微博話題登上熱搜,閱讀量超過4億。
  • 女博士懟其他家長是「陪酒女」?家長群到底該怎麼回復?
    最近,廣西玉林一小學家長群又因為「群內吵架」吵上了新聞。近幾年,類似新聞層出不窮,實在讓人疑惑,明明是為了家校溝通更便利,怎麼就成了家長與老師、家長與家長之間矛盾的導火索了呢?1家長群又出事矛盾升級為哪般?
  • 家長群變「壓力群」怎麼辦?杭州濱江區試行班級微信群公約!來看...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前段時間,「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高達7.6億。當微信班級群變成「壓力群」,怎麼辦?近日,杭州市濱江區開始試水班級微信群公約,為家長和老師在微信群的言行提供制度指引,探索解決家長群變壓力群共性難題的方法。 據了解,濱江班級微信群公約分為家長篇、教師篇,各6條約定。 「我們之所以試行建立公約,是想要探索解決班級微信群變『壓力群』的共性難題。」
  • 家長群變身「交友群」,異性家長互加微信,孩子成「曖昧」的幌子
    隨著孩子上幼兒園後,老師都會組建家長微信群,方便與家長溝通孩子問題,這種微信群也讓一些家長互相之間產生了聯繫。正常來講,群裡大多都是寶媽,偶爾也有一些寶爸,相互溝通孩子問題時,交流難免就會多一些。家長群搖身一變成為「交友群」,異性家長互加微信,孩子成為「曖昧」的幌子。為什麼異性家長之間會產生「曖昧」對異性的好奇心,這是大部分人心裡都潛在的思維。成年人的生活每個人每個家庭都不一樣,送孩子上學上興趣班的家長,婚姻大多都持續五六年了,而這段時間也是夫妻感情進入到「平淡期」或者「七年之癢」的階段。
  • 還有家長老師被傳染……這種病高發季來了
    壓垮外賣小哥可能是一隻不講禮貌的狗子,壓垮成年人的可能只需要一個家長群。近日,一則「家長退出家長群」的新聞以幾萬轉發量,上百萬點讚的勢頭衝上了熱搜。這位江蘇的家長稱老師要求家長來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