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恭維我討好,家長群變成什麼群 | 睡前聊一會兒

2021-01-11 騰訊網

家長群成了「拍馬屁群」?成了布置作業群?最近,青海西寧城西區教育局針對一些微信和QQ裡家長群的情況,出臺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規定,比如批評表揚不發,拉票評比不發;比如要注重實效、要文明有禮。這一規定引來廣泛關注,應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家長群裡的那些事兒。

家長群初衷很好,既能節省老師工作時間,也能讓家校溝通隨時在線。而大多數家校溝通,也總能保持在一種必要但不過分的限度內:合適、和氣、和睦。為班級事務群策群力,互相交流信息,都不是壞事。而對一些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而言,他們更需要這樣的平臺。他們可能較少主動聯繫老師,也沒時間趕回去參加孩子家長會,家長群讓他們與學校建立起聯繫,成為了解兒女的一個重要「窗口」。這裡有一份難得的安心。

然而,也免不了有極端案例。比如有新聞報導,有家長在群裡侮辱、威脅老師,也有家長喜歡在群內對著老師溜須拍馬;有老師則喜歡在群內發號施令,公布孩子成績等情況也引來一些家長反感。

就像很多工具一樣,家長群也有「兩面性」,而關鍵在使用者如何掌握好度。家長群的種種問題,其實也是個「度」的問題。有的是因為在頻度上過了,一天在群裡@老師很多次,或者索性將家長群當做曬娃自留地,讓其他家長不堪其擾、不知所措。有的呢,是老師在界限上過了,將家長群變成了唯我獨尊的舞臺,教訓完孩子開始訓斥家長,同樣讓孩子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家校群本應該有良性的小生態。這次青海西寧城西區教育局的一紙規定,可謂是點到了點上。「休息時間不要發」「作業、成績排名等不要發」「避免『拍馬屁群』的出現」等規定,正是要將家校聯繫拉回到應有的定位。

其實,讓家長群更加「健康」,不僅是要為家長減負,更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在學校學會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務,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長的功課,絕不應該由家長越俎代庖。家長群裡不適合公開獎懲,也不難理解。塑造人格完善的教育,要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和秘密。凡事都家長與老師直接溝通了,其實不僅增加孩子的依賴感,也不利於培養孩子自我消化的能力。比如,一次考試考不好,也許孩子就自我消化了,暗暗努力,下一次也考好了。非得凡事匯報,只會擠出這樣的自我修復、自我提高能力。

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群也不例外。身邊的不少家長,其實挺怕家長群的。有的家長總愛在群裡分享,又帶娃上哪旅遊去了,或者分享自己孩子又拿什麼獎項了。一些人對群內老師的恭維,也會讓人手足無措:跟也不是,不跟也不是。攀比之心一起,焦慮之情頓生。聽著聽著,「別人家的孩子」真不得了!那趕緊送自家娃去培訓班吧。很多超前教育、過度教育正是在這樣的生態下誕生的。

家長的苦心不難理解。涉及到下一代,自然慎之又慎、重之又重。對老師恭恭敬敬本沒有錯,無非希望老師能多照顧自己孩子一些。當然,一些老師也明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因此索性制定了「老師攻略」:儘量不進群,進群少說話;還有的將家長「禁言」,只有老師能發送通知;有的則和家長「約法三章」,不說閒話,加強信任和尊重……這些民間努力和「五要五不要」的規定大體相同,都是為了讓家校溝通回歸良性軌道:誠懇交流,但不過度交流。

孩子需要成長,家校之間的溝通方式或許也要成長。長期以來,教師的「家訪」、學校的「家長會」「開放日」等,都是家校溝通的一個方式。即便「鍵對鍵」讓溝通更便捷了,這樣的「面對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把「面對面」和「鍵對鍵」結合起來,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共同幫助孩子們更好成長,才是家校交流的「王道」。

這正是:家長群閃亮登場,少一些功利思想。把握好使用分寸,與孩子一起成長。

(文 | 陳禹潛)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家長群怎麼變成「壓力群」?  江蘇某家長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你們上課不用心教下課讓我幫忙批改一作業,那我要你們幹什麼?改完作業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你辛苦了,說實在的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 任性家長班級群暱稱叫「爹」,老師很尷尬,家長群守則:兩小心三不要
    只是被「拿起工作無法陪你,放下工作無法養你」的現實打敗罷了。 家長工作忙,要想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老師。好在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通訊方式為家校聯繫提供了便捷。 尤其是今年在疫情發生後,各類通訊軟體得到了爆發式的發展。因此現在每個學生的家長,手機裡什麼軟體都可以沒有,但家校軟體不能沒有。
  • 「中國最大自習室」,能否治癒你的走神症?|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你,是否明明學習任務緊張,卻不捨得放下手機;工作壓力很大,卻只想熬夜看劇?這種自制力難抵身邊誘惑的場景,經常會出現在我們身邊。2020年,能讓大伙兒「天涯共此時」的「雲自習」逐漸火起來,號稱「全中國最大的自習室」吸引不少人前來嘗試。
  •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家長哭訴:「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延伸閱讀: 不滿家長群閒聊怒罵近4個小時,博士媽媽出口成髒懟出什麼真相?2019年12月15日,一位博士媽媽火了。事情的緣由是,孩子所在班級的家長群,某些家長閒聊喝酒,其忍無可忍破口大罵,對方毫不示弱立馬回懟。據稱,雙方罵戰持續近4個小時,期間汙言穢語、人身攻擊頻現,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 哈利波特40歲了,你還相信魔法世界嗎?|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請聽題!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家長邊哭邊...
    家長群是如何「變味」的?原本家長群是為了方便老師和家長間的溝通,但卻漸漸演變為「誇誇群」。如何還原家長群「本來模樣」為了避免家長與老師的雙重苦惱,不少地方的學校開始「自立規矩」。例如,班主任在群裡規定,群內只發學校公告和班級通知,絕不就個別學生情況在群裡做討論。大連一幼兒園更為明確,直接在家長群中設立9條規定。
  • 「倔強爸爸」走紅,反覆修改家長群名稱,老師哭笑不得:移出群聊
    之前家長只能通過電話或者面談的方式和老師交流,現如今通訊技術發展聊天群成了家校交流的便捷工具。學校為了方便發布通知,及時跟家長取得聯繫,會讓每位班主任建立一個家長群,這樣能隨時溝通。一位老師組建完班級群後,要求家長更改自己的名片,按照學生的名字改成某某家長,本來很簡單一件事,大家都按要求改了名字,但有一位家長卻不走尋常路,反覆改了幾次把老師氣得不行。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學生家長的一句「媽的,收到」,引人深思,家長群的意義在哪?
    文/張佳佳聊教育隨著時代的變化,電子產品的出現方便了一些人,也讓一些人產生了「不便」。現在學校班級的信息發布,不再是口頭轉告或者紙質通知了,而是變成了「群內傳達」。雖然聯繫方便了,但也帶來了不少麻煩。課程的變化與孩子學習成了家長群裡主要探討的話題。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家長群,但最近一位學生家長的回覆,引人深思。在某小學的班級群裡,一位老師發了這樣一條信息:各位家長明天按時間來。收到嗎?
  • 家長群最近成為了焦點,家長群真的是百害無利嗎?
    前些日子,一位江蘇家長退出家長群的視頻火了,引起了大家熱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你認為家長群算是「壓力群」麼?》老師為什麼要在群裡發作業?這些作業是給家長布置的嗎?如果不在群裡發作業,孩子自己記作業,如果第二天都交了,我覺得老師可以不用在群裡發作業。但如果有孩子不交,他的理由可能是忘了,沒記下作業等,老師怎麼辦?老師都會批評的,但你以為批評都會起作用?你見沒見過每次都批評但就是每次都不交的孩子?老師又不能打孩子。補上作業,用什麼時間補?上課的時間?午休的時間?
  • 致微信裡,那些「死去的」群聊
    社交軟體裡,其實我們都會有不少群聊,但無論一開始是出於什麼目的入群。日子久了之後,它就像一份過時報紙,可以收藏著,也就是你可以留著群聊,但是實用性早就沒有了,成為了一個「死去」的群聊。二。我有一個高二五班班級群。早年間,群裡的幾個活躍分子還會打趣鬥嘴幾句,也會有人表示:「我想大家了!」
  • 最近,「戀愛學院」刮來一陣歪風邪氣…… | 睡前聊一會兒
    今天,我們一起聊一聊這個事兒。真情無法排練,愛情沒有捷徑。這些年,與愛情、婚姻相關的經濟業態和社會心態花樣翻新。無論是相親鄙視鏈廣為流傳,還是戀愛操控術大行其道,當「算計」「套路」「陷阱」成為顯性策略時,除了慨嘆,更當深思。自古以來,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勝卻人間無數」的琴瑟和鳴,「恩愛兩不疑」的坦誠純粹,為我們描繪了愛情最美好的模樣。
  • 丨睡前聊一會兒
    無怪乎有網友說:幸福是什麼,是西瓜中間最甜那一口,是焦糖布丁上面的糖,是自家寵物肚子上綿綿軟軟的肉。不過圓潤的身材除了好「吸」之外,背後的健康隱患也不容忽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這樣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肥胖對寵物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
  • 一張演員表火了,讓聲音貢獻者更好被看見 |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 聽眾朋友,你好。最近,一部網劇的演員表火了,原因是在片尾部分,同時展示了角色演員和配音演員。讓一貫藏在幕後的發「聲」者被看見,劇組的這一做法彰顯著對於配音演員的認可與尊重,在網絡收穫好評一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件事。
  • |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東床快婿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世說新語》記載:太傅郗鑑家有一女,待字閨中。
  • 大千世界裡,我想找個答案 | 睡前聊一會兒
    從bbs類的你來我往,到知乎型的你問我答,網際網路時代孕育出的問答平臺此興彼衰、潮起潮落,但知識是稀缺品的現實一直沒有改變。的確,在天南海北的某個位置,總有專業的人為你支招、解密,這正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知識饋贈,也是抵禦信息海洋困擾的一劑良方。當每一個提問者成為回答者,需求者成為供給者,就能形成問與答的閉環,為平臺注入不斷生長的活力。不必諱言,問答平臺一直面臨著專業化、垂直化與大眾化、規模化的抉擇。小而美還是大而廣,固然取決於平臺定位。但也要看到,每一雙渴望知識的眼睛,都應該被平等對待。
  • 捲髮棒,熨燙消費的曲折心路 | 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幾天火了一把的捲髮棒。
  • 家長群「變味」鬧上人民網,家長:我想退群,又怕耽誤孩子學習
    稱現在的家長群已經開始變味了,現在的班級群成為了家長們的「壓力群」。 壓垮一個當代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就夠了,那位退群的家長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 家長退群上熱搜,壓垮成年人的不是家長群,而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退出家長群的視頻成了熱點。「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登上了熱搜話題,討論者甚眾。按理說,退群根本不算一件大事,每天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前兩天,劍客老師就退出了一個教育作者群,因為理念不合。家長退群也並不罕見,老師們遇到這事兒既不覺得稀奇,也不覺得過分。說實在的,咱們哪個人不都有過在某一時刻要退出某個群的強烈衝動呢?
  • 早上叫醒你的是夢想,還是咖啡香?|睡前聊一會兒
    2020-12-16 10:45:36 來源: 鄭承福愛娛樂 舉報   睡前聊一會兒
  • | 睡前聊一會兒
    有這樣一部紀錄短片,為觀眾揭秘了土豆的「奇幻漂流」歷程:在庫布齊沙漠深處的農場裡,歷時4年培育出一顆合格的土豆種子;經過7個月的呵護,土豆苗長成「綠洲」;食品工廠裡,通過抽檢測試、高速攝影、機器過篩以及切片、衝洗等數十道工序,土豆變成薯片走進千家萬戶……一顆土豆,就這樣連接起農場、工廠、物流、銷售和消費者;一包薯片,就這樣撐起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