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成了「拍馬屁群」?成了布置作業群?最近,青海西寧城西區教育局針對一些微信和QQ裡家長群的情況,出臺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規定,比如批評表揚不發,拉票評比不發;比如要注重實效、要文明有禮。這一規定引來廣泛關注,應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家長群裡的那些事兒。
家長群初衷很好,既能節省老師工作時間,也能讓家校溝通隨時在線。而大多數家校溝通,也總能保持在一種必要但不過分的限度內:合適、和氣、和睦。為班級事務群策群力,互相交流信息,都不是壞事。而對一些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而言,他們更需要這樣的平臺。他們可能較少主動聯繫老師,也沒時間趕回去參加孩子家長會,家長群讓他們與學校建立起聯繫,成為了解兒女的一個重要「窗口」。這裡有一份難得的安心。
然而,也免不了有極端案例。比如有新聞報導,有家長在群裡侮辱、威脅老師,也有家長喜歡在群內對著老師溜須拍馬;有老師則喜歡在群內發號施令,公布孩子成績等情況也引來一些家長反感。
就像很多工具一樣,家長群也有「兩面性」,而關鍵在使用者如何掌握好度。家長群的種種問題,其實也是個「度」的問題。有的是因為在頻度上過了,一天在群裡@老師很多次,或者索性將家長群當做曬娃自留地,讓其他家長不堪其擾、不知所措。有的呢,是老師在界限上過了,將家長群變成了唯我獨尊的舞臺,教訓完孩子開始訓斥家長,同樣讓孩子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家校群本應該有良性的小生態。這次青海西寧城西區教育局的一紙規定,可謂是點到了點上。「休息時間不要發」「作業、成績排名等不要發」「避免『拍馬屁群』的出現」等規定,正是要將家校聯繫拉回到應有的定位。
其實,讓家長群更加「健康」,不僅是要為家長減負,更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在學校學會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務,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長的功課,絕不應該由家長越俎代庖。家長群裡不適合公開獎懲,也不難理解。塑造人格完善的教育,要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和秘密。凡事都家長與老師直接溝通了,其實不僅增加孩子的依賴感,也不利於培養孩子自我消化的能力。比如,一次考試考不好,也許孩子就自我消化了,暗暗努力,下一次也考好了。非得凡事匯報,只會擠出這樣的自我修復、自我提高能力。
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群也不例外。身邊的不少家長,其實挺怕家長群的。有的家長總愛在群裡分享,又帶娃上哪旅遊去了,或者分享自己孩子又拿什麼獎項了。一些人對群內老師的恭維,也會讓人手足無措:跟也不是,不跟也不是。攀比之心一起,焦慮之情頓生。聽著聽著,「別人家的孩子」真不得了!那趕緊送自家娃去培訓班吧。很多超前教育、過度教育正是在這樣的生態下誕生的。
家長的苦心不難理解。涉及到下一代,自然慎之又慎、重之又重。對老師恭恭敬敬本沒有錯,無非希望老師能多照顧自己孩子一些。當然,一些老師也明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因此索性制定了「老師攻略」:儘量不進群,進群少說話;還有的將家長「禁言」,只有老師能發送通知;有的則和家長「約法三章」,不說閒話,加強信任和尊重……這些民間努力和「五要五不要」的規定大體相同,都是為了讓家校溝通回歸良性軌道:誠懇交流,但不過度交流。
孩子需要成長,家校之間的溝通方式或許也要成長。長期以來,教師的「家訪」、學校的「家長會」「開放日」等,都是家校溝通的一個方式。即便「鍵對鍵」讓溝通更便捷了,這樣的「面對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把「面對面」和「鍵對鍵」結合起來,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共同幫助孩子們更好成長,才是家校交流的「王道」。
這正是:家長群閃亮登場,少一些功利思想。把握好使用分寸,與孩子一起成長。
(文 | 陳禹潛)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