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一生只為兩部家譜寫過序,分別是《合肥闞氏重修譜牒序》和《五修詹氏宗譜序》。透過這兩篇序文,我們可以對孫中山的譜牒思想有一個大概的掌握。
孫中山的譜牒觀念包括「勵志合群」的基層自治、追溯傳統的文化習慣、民族主義的譜乘新義三方面的內容。具體如下:
「勵志合群」的基層自治
孫中山認為族譜的修撰,可以發揮「勵志合群」的作用,這相當於西方國家的基層自治,難能可貴,值得大力弘揚。
勵志合群二事,吾民族首要之方針也。今諸君一心以改良風俗為任,注重教育,組合群力,皆為民治最優厚根底。 《合肥闞氏重修譜牒序》吾國家天下數千年。群之事不備於有司,家教而族約以為家,有人事業文章可傳者,官史或不具,惟家乘所詳,視官史且信。若裡居、生歿、婚異,凡為群之狀,非家乘一無所稽焉。是為政之弊,而固無謬於自治之意也。 《五修詹氏宗譜序》
孫中山以為,皇權時代的中國朝廷只關心稅收、徭役等基本問題,而對於基層群體則是放任自流。族譜能夠收納宗族,維護基層的社會秩序和公共風俗,同時,族譜還能夠保存文獻史料,為方志、國史的修撰提供益處。
追溯傳統的文化習慣
孫中山在為族譜寫序時,依照傳統慣例,追溯修譜家族的上古血脈,並闡釋神話人物的歷史意義。如其在《合肥闞氏重修譜牒序》說到:
合肥闞氏,古蚩尤之後裔也。蚩尤姓闞,為中國第一革命家,首創開礦鑄械之法。因軒轅氏奪其祖神農氏之天下,乃集其黨徒八十一人,精究戰術,能為風雨霧貍以助戰,與軒轅氏血戰多年,至死不屈。
孫中山追溯闞氏的家族源頭,認為其血脈源自於上古的蚩尤大神。在孫中山看來,蚩尤是「中國第一革命家」,第一開礦、冶煉、鑄造專家,對中國的機械製造有著莫大的貢獻。
且其人尚武好勇,凝練了中華民族的血氣和勇力,培育了中華民族堅定自信的民族品格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與軒轅氏血戰多年,至死不屈」。雖然後世給予了蚩尤很多惡評,但在孫中山看來,蚩尤無愧於中華民族的英雄。
民族主義的譜乘新義
孫中山結合三民主義,將民族主義和族譜修撰結合起來,賦予了族譜新的價值和意義。
吾黨主義三,民族主義冠焉。民族惟獨立並存,各貢其工作之值於世界,然後可使進化同程,以共趨於極治之域。今欲使甲乙或丙無強弱不更為敵,異昔之人相食,則必先使之各去敵意,而互謀親愛。是故,積民族之親,則一人類之非敵也;積家族之親,則一國一民族之非敵也。
孫中山認為要想實現民族主義,就要讓甲乙丙丁等不同的人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民族共同體。而要想不同的人放下彼此的偏見,則需要「積民族之親」「積家族之親」,也就是從家族入手。家族相親相愛,則州縣安寧和諧,國家太平安康,也就實現了「民族主義」。
餘稽詹氏先代時,有人能為天下之人盡瘁,今茲家乘之作,其將於是萃族人謀所以光大先烈者,而姑以親親之事為之嚆矢也。其進而革民族相食之陋也,將惟是;其益進而樹天下一家之基也,將亦惟是。若是,固亦吾同志無盡之責也,願共勉之。
在孫中山看來,倘若每個家族都能修纂「光大先烈」的譜牒,那麼,「以親親之事」開始入手,不僅可以「革民族相食之陋」,而且能實現「樹天下一家之基」的遠大理想,並將這一理想視為「吾同志無盡之責」。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譜乘新義,源自於他對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觀察。孫中山說:
夫天下一家,則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是世之極治也。抑自治非臻於是,則亦不足以言其至也。歐政,使國與民相系而不離。某居、某婚、某生歿、某何業、逮財若干,公之籍各具,無或取徵於家。其為家也簡,二世以上恆異處。人視其族,亦恆不獨親。是去極治乃甚修,而於國之治,為能範圍其民而不渙者也。
孫中山所說的天下一家,就是傳統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思想。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禮記》所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而要實現這種理想,在孫中山看來,就要國家與民眾緊密聯繫在一起,「國與民相系而不離」,這就是族譜修撰的意義所在——聯結底層的民眾和上層的國家。
流波與餘響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譜乘新義,具有很強烈的啟迪性和感召力,在民國時期得到廣泛的傳承,並得到進一步闡揚。
國民黨要員程潛在《沈氏四修族譜贈敘詞》中指出:
人相群而成社會,社會相群而成國,故國以民為本。先總理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釐定學說,手創三民主義,亦先決民族。原以觀察姓族上固定之習慣性有最好之觀念點、親近性、團結力,相信民本無乖,基本是肇,以而合乎族。族麋至,則是類。以類聚群,策群力,建築良好之民族國家,理勢必然……況革命尚未成功,當抑可以從斯譜而更加團結。其不愧為建樹民族精神,黨國之幸有可必也。
程潛認為家族具有著「最好之觀念點、親近性、團結力」的特點,修撰族譜是團結群眾最為有力的武器。族譜修撰不僅關乎一家一族的興衰,還關乎著三民主義的實現,關乎著革命成功的關鍵。
牛公勳在其《牛氏族譜修序》中,也說道:
邇者外患日亟,謀國者盛唱國族團結以之禦侮。家族者,國族單位也。國家之富強基於斯,民族之精神寓於斯。弱肉強食天演公例,歲不我與,稍縱即逝。此時此事,不但吾牛氏亟宜聯合一致,四萬萬同胞盍興乎來!
牛公勳指出家族是國家的基本單位,是國家富強的核心所在,也是民族精神的寓意所在。修撰族譜,關乎著天下國家,「此吾譜之所以敘修,而不容稍緩也」。
綜而言之,孫中山對於傳統家譜最大的貢獻在於重新詮釋族譜的意義所在,賦予族譜新的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