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麵粉加清水揉成稍硬的麵團,揪成小塊再用乾淨的梳子擦成捲曲的「貓耳朵狀」,隨後將其放開水鍋裡煮熟,撈出來後待用。
2.把雞腎逐個打上菊花花刀,先放開水鍋裡汆水,撈出來後控水待用。
3.鍋裡入紅湯燒開,下面塊和雞腎稍煮一會兒,再把青紅椒丁放進去,調入白糖、鹽、味精、雞粉和料酒,將其燒至入味,裝盤即可上桌。
原料:千頁特脆豆腐(市場有售)300克。
調料:蛋黃1個,生粉100克,粽葉1片,A料雞汁、鮮味汁各5克,烘烤薄荷葉碎、烘烤鮮花椒葉各3克,七味鹽5克,色拉油10克。
製作:
1.豆腐片用雞汁、鮮味汁醃製10分鐘,增加底味,粘勻蛋黃,再拍粉。
2.豆腐入平底鍋中生煎至兩面呈金黃色,撒上拌勻的烤薄荷葉碎、烤花椒葉碎、七味鹽即可。
關鍵:豆腐沾蛋液、拍粉後生煎,蛋黃預熱慢慢變大,在此過程中撒薄荷碎和花椒葉碎最好,這樣可以隨膨脹隨撒,很均勻。
原料:興凱湖湖蝦400克。
調料:豆豉15克,蠔油、香蔥米、蒜蓉、紅椒米、味精各3克,生粉5克,色拉油1500克(約耗30克),自製窩窩頭12個。
製作:
1.將湖蝦洗淨,瀝乾水分,下入八成熱的油溫中炸至金黃色撈出,與豆豉、蠔油、生粉、味精攪拌均勻,盛入器皿中,上籠蒸至5分鐘。
2.湖蝦出鍋後放入蒜蓉,淋油,放香蔥米、紅椒米點綴,圍上蒸好的窩窩頭即可。
自製窩窩頭:將玉米面500克,面米100克,水250克,白糖50克,泡打粉10克和勻,成形後入餳箱,發酵15分鐘後入蒸櫃,蒸15分鐘即可。
特色:此菜原料選用興凱湖特產的無汙染野生淡水蝦,肉質嫩滑,蝦味濃鬱,炸制後用豆豉蒸,是一種新做法,入味足,搭配自製窩窩頭,土香土色受歡迎。
原料:土鴨1隻(淨重1500克),鮮橘皮絲15克。
調料:滷水1千克,幹紅辣椒25克,芝麻、香蔥段、大蒜片、辣鮮露各5克,橘香油15克,色拉油2千克(約耗50克),醃料(蔥段、薑片、料酒各20克,鹽8克)。
製作:
1.土鴨宰殺治淨,切成重25-30克的大塊,衝水30分鐘,加入醃料醃漬30分鐘,焯水。
2.將鴨塊放入滷水中,大火燒開,改小火滷10分鐘,離火浸泡5分鐘,撈出控湯。
3.鍋內放入色拉油,燒至六成熱時,放入鴨塊,小火浸炸至色澤金黃,取出控油。
4.鍋內放入橘香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香蔥段、大蒜片、鮮橘皮絲、幹紅辣椒爆香,下入鴨塊、辣鮮露、芝麻,大火翻拌均勻,出鍋裝盤即可。
橘香油:色拉油250克燒至三四成熱,放入鮮橘皮50克,蔥段、薑片各25克,浸泡5分鐘,過濾取油。
特色:鴨子做菜很常見,這道菜用特製的橘香油烹調出與眾不同的新式鴨子菜,新奇的口味讓菜餚有了新的賣點。
原料:東北大豆腐3500克,豬肉餡500克,尖椒、胡蘿蔔段各100克,雞蛋20個。
調料:A料(鹽30克,味精、雞粉各50克),澱粉150克,白糖140克,B料(辣椒油80克,蔥、姜各30克),熟豆油1千克(約耗400克),老湯300克。
製作:
1.將豆腐掰開,放在簍筐裡控水15分鐘,取出後與豬肉餡、雞蛋、A料、澱粉和在一起。
2.起鍋將豆油燒至四成熱,將步驟1攪好的豆腐擠成小丸子,下入油鍋炸至金黃色,取出控油。
3.另起淨鍋,下入B料、尖椒、胡蘿蔔段爆香,舀入老湯,淋明油,勾芡,出鍋裝盤即可。
關鍵:1.豆腐選用滷水點制的,香味濃(石膏豆腐炸制時易出沫),因滷水豆腐含水量較大,所以買回來後放在簍筐裡壓碎控水,大約15分鐘,不要控得太幹,否則後期不易成型。
2.辣椒油最好自己製作,一半辣椒碎,一半辣椒油。
3.豆腐和肉餡和制在一起時,不要太稀也不要太幹即可。
4.炸制時的油溫如果太低,豆腐不成型;若油溫太高,外表不光滑。
特色:淨成本6元,利潤大。用豬肉餡和豆腐搭配,製作簡單,可批量生產。豆腐外焦裡嫩,口味是朝鮮族特有的甜辣鹹味型。
賣點:通過控制油溫,來炸制土豆片。高油溫下鍋,外皮迅速封住,將土豆片裡面的水分鎖住;鍋離火,油溫慢慢降下,土豆又慢慢癟了,最後再高油溫炸制,水汽迅速蒸發,重新把土豆皮鼓起,外形非常漂亮,裡面土豆出現空間,土豆肉質鬆軟,味道絕佳。
原料:土豆300克。
調料:椒鹽、沙拉醬各10克,色拉油1千克(約耗50克)。
製作:
1.取用土豆300克,去皮改刀成1釐米厚的片。
2.鍋燒熱油,大火燒至九成熱,下入改好刀的土豆片,大火炸制(高油溫的目的就是迅速將土豆片的外皮封住,不要使土豆裡面的水分蒸發)。用漏勺翻動一下,使土豆片受熱均勻,鍋離火,用漏勺不斷的翻動,翻勻後再上大火繼續炸制,鍋離火,繼續浸炸。此菜的關鍵就是要控制好油溫,方法就是不斷的上火加熱、離火浸炸,浸炸五分鐘。
3.鍋上小火,繼續炸制,此時改變工具,不再用漏勺翻動,而是用手勺舀熱油,將熱油澆在土豆片上,也可以說砸在土豆片上,套用劉謙的話就是此時是見證奇蹟的時刻,在熱油不斷砸下的時候,土豆裡面的水分會迅速蒸發,變成蒸汽,把土豆片的外皮給鼓起來。這是土豆片起皮的關鍵,只有試過才能感受到奇蹟出現的樂趣。炸好後用漏勺撈出,等油溫升至九成熱,再復炸一下,待土豆片外皮都鼓起來,全部鼓起後,用漏勺撈出,擺放在小簸箕中,點綴上椒鹽和沙拉醬即可上桌。
技術關鍵:
1. 改刀是非常的關鍵,要直刀切大厚片,刀不能斜,如果刀斜了,炸出的土豆片不能起皮,菜品就會失敗。
2.沙拉醬的調配中加入了菠蘿醬(沙拉醬、菠蘿汁、煉乳的比例是5:3:2),顏色和味型都有了變化。
這是由川東農村九鬥碗筵席中的「蒸坨坨肉」演變而來的一道菜。把豬五花肉燒皮後,刮洗乾淨再投入沸水鍋裡,汆一水便撈出來,趁熱在表皮抹上醬油,然後在熱油鍋裡炸至呈金黃色,撈出來切成大塊擺土碗內。
在肉塊上面放胡蘿蔔塊和海帶片,然後舀入用豆瓣醬、生薑、鮮湯、鹽等炒出來的家常味汁,入籠蒸1小時至肉塊已經軟熟時,取出來翻扣水瓢裡,撒些蔥花成菜。
此菜的口味略帶酸辣,而製作過程則顯得比較複雜。
把整豬頭斬成兩半,治淨後才納盆,先加薑片、蔥節、幹辣椒節、花椒、鹽和白酒醃漬8小時,取出來入鍋汆水後,再在豬臉的表皮上均勻地抹少許醬油,待下入油鍋炸至色金黃才撈出(此過程除上色外,還有去脂的作用),然後放到自製滷水鍋裡滷製軟熟。
出菜時,把豬頭撈出來裝盤(用刀在肉皮那一面劃數刀,以便成菜後夾食),然後舀入用泡辣椒節、泡豇豆粒、泡大蒜粒、泡野山椒粒和蒜苗顆炒出來的家常泡椒汁,即可上桌。
此菜是用竹箕為盛器,把達州有名的三匯鍋魁與洋蔥炒回鍋肉相拼成菜。把豬二刀肉放水鍋裡煮熟後,撈出來切成片,另把青尖椒和洋蔥切成塊。
淨鍋放菜油燒熱,下薑片、蒜片和豬肉片炒至吐油時,加入豆瓣醬炒香,等倒入青尖椒塊、洋蔥塊後,加入鹽和味精調好味,炒熟起鍋裝土碗裡,配上已經切成塊的三匯鍋魁一起上桌。
此菜便是選用農家臘豬蹄與幹豇豆同燉成菜的。
把臘豬蹄燒皮後刮洗乾淨(這樣處理既可去豬皮的汗味,又能讓豬皮成菜後更軟糯),切成小塊待用。另把幹豇豆用溫熱水泡漲,切成節再投入沸水鍋裡汆一水,撈出待用。
將臘豬蹄塊和幹豇豆節一同放入鐵鍋裡,加適量的海帶塊、清水、薑片和少許的幹辣椒節,燉至肉塊軟熟時(因肉塊帶鹹味,不另加鹽),起鍋裝碗即成。
原料 五花肉150克,芽豆350克,蔥花10克。
調料 姜、蒜、蔥各10克,A料(八角、花椒各5克,香葉、丁香各1克),郫縣豆瓣醬10克,B料(雞精6克,味精4克,生抽10克,老抽3克),色拉油1千克(約耗30克)。
製作:
1.將五花肉改刀成塊,下入熱水中焯制,起鍋將油燒熱,下入A料和五花肉炸至金黃色撈出。
2.另起淨鍋,燒熱底油,將蔥、姜、蒜5克炒香,下入郫縣豆瓣醬炒勻,再加清水100克和炸好的五花肉塊燒開,倒入高壓鍋壓制8分鐘。
3.芽豆焯水,下入燒熱的鍋中煸幹水分,加色拉油30克、蒜丁5克炒香,用B料調味,再加入五花肉、蔥花5克炒香,裝入煲仔內。
原料 丁菇200克,掌中寶300克,青筍粒50克。
調料 大蒜、小蔥節、生薑、大蔥、美極鮮、東古醬油、雞飯老抽各5克,高湯500克,色拉油500克(約耗50克)。
製作:
1.將用溫水發好的小丁菇,入燒至四成熱的油鍋中炸幹水分;另起鍋,下丁菇,加高湯450克,美極鮮、東古醬油各2.5克煨入味,撈出後,再下入焯好水的掌中寶煨制入味。
2.起鍋下入色拉油,燒至七成熱,下丁菇、青筍炸幹水分。
3.另起鍋,燒熱底油,下入大蒜、生薑、大蔥炒香,再下丁菇、掌中寶、青筍、高湯50克炒制,然後下東古醬油、美極鮮各2.5克,雞飯老抽調味,起鍋時下入小蔥節,起鍋裝入煲仔內。
原料 鮮鴨血400克,毛肚250克,綠豆芽、鮮豆皮各100克,午餐肉50克。
調料 A料(鹽10克,味精、雞精各8克,白胡椒5克,蠔油12克),色拉油、蔥花各20克,溼澱粉15克,蒜米10克,青花椒5克,青椒圈30克。
製作:
1.將鴨血、午餐肉、毛肚、鮮豆皮焯水;綠豆芽熗炒後墊底。
2.將熬好的醬汁燒開,下入焯好水的原料,用A料調味,煨制入味後勾芡,裝盤撒上青椒圈、蒜米、蔥花、青花椒,將色拉油燒燙,淋在青椒圈上即可。
醬汁製作 用菜子油500克炒姜、蔥、蒜各100克,青、紅小米辣各50克,芹菜、圓蔥各150克,小火熬成蔬菜汁。
原料:鯽魚500克,黃顙魚250克,泥鰍150克,大河蝦50克,白蘿蔔絲、圓蔥絲各100克。
調料:蔥、姜、雞精、白糖、生抽、老抽、青紅椒圈各5克,辣醬、豆瓣醬、幹尖椒、陳醋、料酒各10克,菜子油、熟豬油各30克,高湯20克。
製作:
1.將魚宰殺洗淨,大河蝦洗淨後用平底鍋加菜子油兩面煎至金黃色。
2.鍋中下熟豬油,投入尖椒、薑末熗鍋,下蘿蔔絲、圓蔥絲、辣醬、豆瓣醬煸炒至香放入銅平鍋內。
3.鍋中下入煎好的魚蝦,加陳醋、料酒、生抽熗鍋,同時加入高湯、雞精、白糖燒製成熟,再加入老抽,收汁起鍋,點醋熗鍋,裝入銅平鍋撒上蔥花、青紅椒圈即可。
特色:從長江漢水上的漁家自製小菜獲得靈感後創新改進而成,鹹鮮味香,用銅爐裝盤更能增加本菜的鮮香。
原料:野鴨750克,野藕500克。
調料:A料(豆瓣醬、家家紅辣椒醬各20克,花椒、幹辣椒、八角、山柰、良姜各5克,冰糖、料酒、老抽各10克,鮮湯500克),雞粉、蘑菇、黑胡椒各3克,生薑30克,色拉油40克。
製作:
1.野鴨斬成長10釐米長、3釐米寬的條;野藕去皮切成6釐米長、3釐米寬的條。
2.炒鍋放色拉油燒熱,將生薑爆香,下野鴨條炒至幹香,加入A料,用小火燜制20分鐘,下野藕繼續燜制20分鐘,直至藕和肉酥爛,最後下雞粉、蘑菇、黑胡椒,用大火收汁,出鍋放入沙鍋內即可。
特色:鮮香濃鬱,鴨肉酥爛脫骨,野藕香甜粉糯。
鮮活的蝦搭配幹茶樹菇,再用肉湯和綠茶煨至入味,其味道更加鮮美,茶香濃鬱,風味獨特。
原料 活蝦300克,幹茶樹菇65克,綠茶(用溫水淘洗一遍)20克。
調料 自榨花生油65克,肉湯500克,精鹽10克,白糖2克,花椒粒5克,幹辣椒絲8克,白芝麻4克,香蔥6克。
製作:
1.將幹茶樹菇去根泡發,洗淨泥沙,切成段;活蝦洗淨控水。2.鍋內倒入自榨花生油50克燒熱,下入綠茶炒香,倒入茶樹菇翻炒,加入肉湯,再放入活蝦燒
開,調入精鹽、白糖煨至入味,撒上花椒粒、幹辣椒絲、白芝麻。3.另起鍋,倒入自榨花生油15克燒熱,澆在菜上,撒入香蔥即可。
關鍵 綠茶不宜放過多,一定要用溫水清洗一遍,避免產生苦味,煸炒至變色即可,不能炒煳了,體現茶香味。
此菜最適堂烹,香氣四溢,能調動餐廳氣氛,魚片入口滑嫩。
原料 黃河大黑鯉(也叫生魚)淨魚片500克,雨花石1千克,杏鮑菇、千頁豆腐各100克,木耳、豆芽、香菜各50克、雞蛋清1個。
調料 A料(鹽、雞粉各5克,胡椒粉、鮮奶各10克),幹辣椒段20克,青花椒8克,白芝麻10克,麻辣湯汁1250克,色拉油30克。
製作:
1.大黑鯉的魚片(不宜太薄)用A料醃製入味;雨花石在烤箱中烤熱(溫度為200℃);千頁豆腐切片;杏鮑菇切片;豆芽、木耳氽水。
2.起鍋將油燒熱,放
入幹辣椒、青花椒煸香,製成麻辣油盛到料汁碗中,上面撒上白芝麻。
3.將烤好雨花石取出,放入銅鍋內,把千頁豆腐、杏鮑菇、豆芽、木耳墊底,上面擺好魚片,然後並迅速倒入燒好的麻辣湯汁,再倒入麻辣油,撒上香菜即成。
麻辣湯汁 將郫縣豆瓣700克,蔥、姜、蒜各50克,幹辣椒節300克,麻椒100克與熟菜子油1千克和蔥油500克炒香,加二湯5千克熬製5分鐘,過濾。
原料 帶皮五花肉600克。
調料 色拉油1千克(約耗50克),正宗鄉裡幹鹽菜50克,A料(八角2克,幹紅椒20克,香葉2片,白豆蔻、甘草、沙姜、紅曲米、生抽各10克,薑片、蒜片各30克,紅燒醬油、雞精、鹽各5克,料酒50克),熟豬油20克,青、紅椒圈各3克。
製作:
1.五花肉修整成正方形,在無皮的一面打上深至肉皮的十字花刀,入燒至七成熱的色拉油中,小火加熱至皮收緊,撈出控油,放入沙鍋內,加入A料和清水1千克,大火燒開,改小火將方塊五花肉煨制1小時至肉質酥爛,離火。
2.鹽菜用冷水泡發,洗淨並切碎,擠幹水;鍋內放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時,下入鹽菜中火炒香,離火。
3.取一個新沙鍋,放入炒香的鹽菜打底,將方肉放在鹽菜上,淋上煲肉的原湯,小火煨2-3分鐘至汁收濃,撒入青、紅椒圈即可。
食材掃盲-幹鹽菜
鹽菜是湖南本地特有的一種醃製半成品食材,它帶有淡淡的鮮味和香味,一般都是搭配肉類原料燉、燒、燜製成菜。烹調時,要先用清水將其略微浸泡,祛掉多餘的鹹味,擠幹水分後用熟豬油炒幹水分,即可用來做菜。
菜品製作簡單、搭配簡單,但最簡單的菜品最能打動客人的心,家常菜不尋常。
原料:土雞500克,小米100克。
調料:A料(鹽8克,雞精5克,味精5克,胡椒粉3克),雞湯600克。
製作:1.土雞剁成塊,洗淨後焯水。
2.小米洗淨,加入雞湯、土雞一起入煲,煲制1小時,等到雞變軟,小米也熬好,入A料調味,即可上桌。
特色豆花為菜品增色,豆花的鮮嫩與雞肉的鮮味相搭配,既有當地特色又有良好口感,值得借鑑。
原料:土雞40克,豆花200克。
調料:味精5克,鹽8克,姜10克。
製作:1.將土雞宰殺去毛、內臟,洗淨改刀。
2.土雞焯水後放入鍋中,加入水、姜燉製入味,加入點好的豆花,加入調料調味,裝入盛器中即可。
原料:洞庭湖鱅魚頭(淨重2500克左右,鱅魚又稱雄魚、胖頭魚),自製剁椒500克,醬辣椒500克,姜50克,蒜瓣50克,鮮紫蘇40克,蔥30克,香菜25克。
調料:茶油30克,香油20克,紅油20克,味精25克,料酒25克。
製做:
1.將魚頭從背面砍開,去淨魚鰓,鋪在盤中備用,姜、蒜瓣均斬成蓉備用;
2.將薑蓉、蒜蓉均勻撒在魚頭上,再把剁椒和醬椒剁碎分別撒在兩半魚頭上,加入茶油、香油、紅油、味精、料酒、紫蘇、蔥,上蒸櫃以旺汽蒸28分鐘取出;
3.將新鮮香菜放在魚頭上,即可上桌。
特點:味道鮮美、肉質滑嫩。
炸茄盒的做法很普通,我將茄盒炸好後用豆豉來提味,並將炸酥的麵包丁撒在上面,外焦裡嫩,香酥可口。
原料 本地茄子300克,牛肉蓉150克,吐司麵包50克。
調料 青、紅椒條各20克,A料(鹽10克,胡椒粉3克,生抽2克,蔥末、薑末、味精、雞精、雞粉各5克),幹澱粉15克,老乾媽豆豉20克,色拉油750克(約耗80克),脆皮漿100克。
制 作 1.茄子洗淨,斜切成夾心片;將牛肉蓉放入容器內,加A料攪拌均勻;吐司麵包改刀成1釐米見方的小丁,入油鍋中炸酥。2.將茄子內側拍幹澱粉,夾入攪拌好 的肉餡,裹勻脆皮漿,入六成熱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撈出瀝油。3.鍋留底油燒熱,放入青椒條、紅椒條、炸好的吐司丁、老乾媽豆豉調味翻炒,澆在炸好的茄餅上 即可。
脆皮漿 將麵粉100克、澱粉20克、吉士粉5克、泡打粉6克、精鹽3克、白糖2克、色拉油30克、水150克和勻調成脆皮漿。
廚藝評論 1.茄子切片後可以先泡鹽水,這樣茄子的切面就不會因為容易氧化而出現黑點了,茄餅的外觀也會更美觀。2.茄餅炸制前裹脆皮漿一定要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