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皇帝的衣服都是龍袍,並自稱為「真龍天子」。這是中國龍文化的一種體現,在很多出土的文物中,都能印證此文化。
在中國古代,皇帝開心是「龍顏大悅」,不開心是「龍顏不悅」;皇帝的床是「龍床」,坐的椅子是「龍椅」——什麼都跟「龍」有關。以前,還有一出京劇《打龍袍》,主要是說皇帝犯了錯誤會受到懲罰,但不能直接體罰皇帝,便以打龍袍作為一種象徵性的懲罰,但願打在龍袍上,能疼在皇帝的心裡,起到警示作用。不過,皇帝離老百姓的距離太遠,使得他們的衣著顯得很是神秘。
所以,大家只是簡單地認為:這些袍子上只是繡著幾條龍罷了。但事實上,皇家的袍子從式樣到顏色到圖案設計,各朝代都是不一樣的。而黃色成為皇家的專用色,應是從唐高祖李淵開始的。不過,看宋朝和元朝,朝服的顏色並不是黃色。由於,清朝留下的資料相對較多,所以,世人對這個朝代皇帝的衣服,相對會有個比較清晰的了解。
雖然,皇帝穿衣是相當講究的,但並不代表他們不穿便服,這不屬於龍袍。就清朝而言,龍袍是皇帝的吉服。看名字就可以猜出,這是皇帝出席一般吉慶宴會、或朝見臣屬時的穿著。從其等級來說,略低於朝服,是祭祀或者重大節日時,皇帝所穿的禮服。
名稱不同,式樣當然也有區別,而且不難區分。簡單來說,龍袍(吉服)沒有披領,朝服有。龍袍是上下統裁的,也就是上下一體,而朝服則是分裁的。再來看看顏色,龍袍是以明黃色為主,也可以用金黃或者杏黃色。《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志》就有記載:「龍袍,色用明黃。」
清朝的皇帝,對於自個衣服很是看重,從順治開始對服制都有規定,直到乾隆才真正確定下來。在雍正時期,龍袍被定為四種顏色:石青、明黃、大紅、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頭的。到了乾隆時期,把顏色比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藍色,所以,藍色的龍袍越往後顏色就變得越淡。
不過,故宮博物館倒是收藏了一件乾隆的夏季吉服——月白色緙絲彩雲藍龍袷龍袍。月白色的面料,大概是和季節有關。
朝服的顏色很多,黃色還是主色調,明黃為貴,祭祀天時衣服為藍色,朝日時是紅色,夕月時是白色。看這些朝服,圖案的位置不能有任何誤差,主角自然是龍和十二章紋樣。分體式裁剪的上衣繡著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下裳則繡著藻、火、宗彝和粉米四章。
要知道,皇帝身為「九五至尊」,自然在數字上會處處有所體現。此外,在龍袍上,領的前後各有正龍一條,左、右及交襟處各有一條行龍,袖端各有一條正龍,還有一條繡於裡面的衣襟處。這既能照顧到美學上的對稱,數量還是9條。
於是,有人說,大臣的官服也有龍,不過是四爪龍。清朝的一品、二品和三品官員的官服,是九蟒五爪的蟒袍,不過補服不同。從名稱可以看出,大臣身上的圖案,只是小蛇,龍只能用於皇家。若這話說在當時,將是斬首的下場。在清朝,由於服制上的問題,每年都會有人失去小命。
遠在商周時代,龍紋就已經成了天子紋章和權力的象徵。不但會將其刻畫在一些青銅器皿上,還會將其畫在旗幟和衣服上以彰顯身份。到了嬴政時期,更有了自稱「祖龍」的說法。可見,龍已經正式成了皇帝的「代言」,只屬於皇家。以至於,皇帝的所用之物,都會冠以一個修飾詞「龍」。
不過,龍的圖紋並非一成不變。在明朝時期,龍的形象幾經變化,到了清朝,龍的眼睛更圓。爪子呢?五個趾靠於一塊,不如明代的「鷹爪」有氣勢,感覺有些無力。到了清末,龍紋不如之前威風,顯得很是老態,連盤曲都少了,給人的感覺是龍體有些僵直。
如果皇帝真是龍,那龍的形象變化,是不是也相應暗合著某種聯繫呢?
明代萬曆年間的一些龍紋,也存在著精神不濟的問題。其實,國力的不濟可以反映於各方面,國家在往下走,連畫匠的水平都下降的厲害。
在權力最頂端的統治者,希望著各種祥瑞圖案,可以永葆自身的權力長久。只是,沒有強大國力「護體」的前提下,再來九條龍估計也於事無補。
所以,龍袍也只是一個身份的象徵。
現在,皇權沒了,連龍都成了民間隨意可說的話題,各式龍袍在古裝劇中穿梭。最終,龍不再特指天子,咱們皆是龍的傳人。
在統治時代的文化中,用特權意識構築起了等級觀念,稍有差池就是僭越的大罪。其實,這是一種用心良苦的策略,只為權力牢不可破。
不過,大多皇帝都沒有弄明白,若是真能千秋萬代,何來朝代的更迭呢?
參考資料:
【《天工開物·乃服·龍袍》、《元史·輿服志》、《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