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馬丁·路德——為尋找一位「失蹤者」而翻譯和研究

2020-12-18 澎湃新聞

2020年12月16日,上海大學中歐人文研究與交流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景學中心共同舉辦線上會議「尋找思想史中的失蹤者馬丁·路德」,邀請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三十餘位學者共同探討。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學中歐人文研究與交流中心主任,芬蘭華人學者黃保羅。黃保羅教授曾先後推出一系列研究路德的專題著作,向漢語學界介紹芬蘭學派路德研究的最新成果,近年正在進行《馬丁·路德著作集》的漢語翻譯工程。本文是黃保羅教授在研討會上的發言,原題為《為「尋找思想史中的失蹤者馬丁· 路德」而翻譯和研究》。

馬丁·路德在人工智慧的挑戰下,世界快速進入後現代的不可知性之際,人類日益提增能力地走向「全能」與永遠難以接近「全善」的矛盾,將會把人類帶入滅亡還是不朽?這是新時代的核心問題。展望未來之前,必須追溯過去特別是近五百年來的思想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曾經開闢了現代性的馬丁·路德失蹤了。特別是漢語學界,不僅治國學者沒有關注他,就是治西學者,真正認識到並重視路德的學人,也是屈指可數。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因為忽略,導致了無知;因為無知,導致了在許多問題上的誤解。

也許同仁們會質疑:路德不是一直存在於思想史、神學史和哲學史的研究之中嗎?但就漢語語境而言,路德在這些領域裡的在場是微弱的,他所受到的待遇與其身份和重要性相比,是遠不相配的。

路德是中世紀轉入現代的標誌性人物,他的行為和思想,終結了中世紀,開啟了現代性。首先,面對前現代的墮落教會中人扮演神的偶像崇拜,在領受天啟的前提下,路德強調人的主體性,以人的尊嚴和自由作為有力的武器,解構了那個以神權壓抑人性的時代。其次,路德並非簡單地將人類帶入現代性之中,而是對現代性的核心力量——人的理性——有著清醒的認識,預示了後現代的危險。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從潘多拉的盒子裡放出了人性,雖然可因此反對偶像,但又存在著人自己隨時變成偶像的危險。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與後現代並存的漢語學界,許多學理的問題都未能被研究透徹,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路德的重要性被漢語學術界嚴重忽略了。所謂忽略,就是在宗教和宗教學界之外,路德的著作、思想和影響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同時,路德又被僅僅狹隘地理解為一個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不知道他在社會、政治和整個思想史領域裡的地位、價值和意義。

路德的價值重大,簡而言之,可從基督教會、德意志民族國家和現代性世界三個方面來探討。

第一、路德是基督宗教的改革家,他打破了羅馬天主教一統天下的權力體系和秩序,是新教的奠基人。但在漢語教會界和神學界,對於加爾文的重視和研究卻遠遠超過路德,幾乎人人都承認路德的重要性,但除去九十五條論綱、大小教義問答、論基督徒的自由等篇章之外,深入研究和真正了解路德思想者,即使是信徒學者也少之又少。

第二、路德是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奠基人和英雄,對於德意志人身份認同的形成和德意志精神的塑造,具有重大意義,他翻譯的德語版本《聖經》造就其「德語之父」的地位。對於大批德國古典哲學家的誕生,路德的影響是深遠而重大的。

第三、路德是現代性的真正開啟者。一則路德解構了歐洲的權力結構,不同於文藝復興的紙上談兵,路德打破了羅馬天主教的權威,帶領了歐洲各個民族國家的獨自發展,而走向現代國家。二則路德重塑了歐洲的社會秩序,在梵蒂岡與各國教會之間、在羅馬帝國與德國的選帝侯、自由城市及各個國家之間,對於「教隨國定」的歐洲政教秩序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三則路德將被墮落教會壓抑下的人真正地扶了起來,讓人擺脫一切的人間權柄而直接面對上帝(通過閱讀上帝的話語《聖經》和藉助聖靈而與上帝交通禱告),使人真正地獲得了尊嚴,回復了人身上的「上帝形象」。四則路德在思想上界定了理性的雙重性,認為信仰之內的理性乃上帝賜給人的最偉大禮物之一,而信仰之外的理性則是將人帶向滅亡的魔鬼撒旦的最大娼婦;同時,路德揭示了真理的二律背反之悖論本性,上帝及其真理和美善都以隱藏的方式被啟示在現象的對立面或其背後,沒有真正的智慧,人無法理解這一切。五則路德與被稱為「德國導師」的摯友梅蘭希頓合作,開啟了德國及歐洲義務教育的先河、奠定了現代教育的根基。

雖如芬蘭學派強調的那樣,在《聖經》觀和救贖論等核心思想上,路德沒有創新而是回歸奧古斯丁等以來的大公傳統。但對於主體性的被喚醒、個人尊嚴的被重視、以及世俗化職業和生活價值的被肯定,路德常被視為開闢近現新時代的人物。而西學東漸以使「現代」及「現代性」等概念傳入中國時,一方面與經濟貿易、資本主義、科學技術和帝國主義緊密相連;另一方面,歐洲內部德、英、法及蘇聯之間在現代性概念上的差異,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及其後興起的科學理性及科學至上或理性至上主義之間的不同,沒有被漢語學界充分區分。以至於啟蒙運動後來發展成為極端自大的「人要成為神」的人文主義,導致西方現代性在祝福人類物質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在受到吹捧的進化論(包括社會達爾文主義)被反思批評的時候,否定文明優劣差異的文化本質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語境中,以地方性、獨特性、民族性等個體性為理由,來否定普遍性的存在,在表面的多元主義之下,將人帶入了虛無主義的絕望之中。解決諸如此類的前現代和後現代的挑戰方案,雖不能簡單說路德在五百年前就已經論述過,但在當代學術界的討論中,路德已做過的事情和說過的話語及其在思想史上的貢獻,卻被漢語學界長期忽略和遺忘,是不爭的事實。

這種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漢語學人沒有充分閱讀過路德作品,不了解他的思想,因此,在哲學和思想史的研究中對其關注甚少。對路德淺嘗輒止者,往往只見其皮毛而未得窺其全貌,這與路德著作的浩瀚及其龐雜也有密切關係。因為路德不是奧古斯丁、阿奎那或加爾文式的系統理論家,他的大部分論著都是面對實際生活的衝突和挑戰而產生的應景應急之作,類似於魯迅,其作品多是論戰文字。因此,路德思想的精華遍撒於其數千萬字的手稿之中,仿佛散落的珍珠,需要學者專家拿條線將這些珍珠串聯起來,我們才能發現路德的真面目,才能見到他思想的深刻與貢獻的偉大。

就漢語思想史的研究而言,目前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重新發現路德,並從路德的理性悖論出發,不僅要反思康德的理性批判,而且要質疑康德在道德領域以「德福相配」為追求目標的人性樂觀論。康德雖然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透徹地分析了理性的有限性,但他所繼承和發展的貝拉基主義,早就被奧古斯丁和路德以充分的理由所拋棄。二十世紀以來的漢語學界,即使是治西學者,也往往不了解路德的貢獻,以至於既無法正確地分析自由主義的本質及其在西方後現代語境裡的難題,又無力迎接狹隘民主主義學者在漢語學界的前現代式的挑戰。所以,漢語學界的西學思想史的發展,需要打破「唯康德主義」,而尋找路德則是必不可少之路徑。

結合深受路德影響的北歐社會,得益於路德研究芬蘭學派師友的激勵,我們期望將路德的著作及其世界性和芬蘭學派的研究成果介紹到漢語學界。為此,我們組織了近三十位學者系統地翻譯路德著作集,一則填補空白,二則藉此來反思和修正漢語學界的許多既成觀念。過去幾十年來,漢語世界已經將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爆發時期的主要代表作翻譯出來了。不過,它們其實只是路德著作的很少一部分,在55卷《路德著作集》中只佔4卷。這樣的選譯原則在過去也無可厚非,畢竟漢語世界當時在人才儲備和認知方面都受到了很大限制,難以全面鋪展開來,選取一個方面突破可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這樣給人造成的印象是馬丁·路德只是宗教改革家,這樣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就被人為地矮化和肢解。這種選譯的狹隘性也是造成上面陳述的他的其他思想至今不能被承認和重視的根本原因之一。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路德的思想貢獻,首先必須對路德的眾多著作提供信實可靠的譯本,供學者研讀。同時,組織這一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長的翻譯工程不僅可以促進對於馬丁·路德的思想研究,並且還可以有意識地培養一批研究馬丁·路德思想的青年才俊,搭建馬丁·路德研究的學術共同體和學術梯隊,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馬丁·路德的思想。(感謝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張雲濤博士對於這個部分的補充。)

路德著作大多數原用拉丁語寫成,另外部分用路德時代的德語寫成。最權威的威瑪版路德著作集包括了拉丁語和德語一百多冊,美國版英語路德著作集(Luther’s Works = LW)55冊(及最近幾年新增加幾冊)。本團隊的翻譯,主要以英語為底本 (多在五十年前出版),不僅包括了 LW,而且包括了其他英語版本,另外還包括了部分芬蘭語版本。所以,本套路德著作集應該是威瑪版之外數量最多的路德著作集,到2021年底預計完成書稿30冊(一千多萬漢字),計劃由 Luther Academy for China RY 在芬蘭正式出版網絡電子版,然後,根據可能在漢語世界努力出版紙質版。

為了完成這項彪炳史冊的重要項目,將路德的大部分著作以漢語首發,我們計劃在翻譯團隊之外,再成立輔助團隊,以確保翻譯和出版的順利進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劉擎 | 馬丁·路德·金抄襲事件:如何對待偉人缺點
    1985年初,金的遺孀Coretta Scott King代表「馬丁·路德·金中心」(她是該中心的創始人和主席),邀請史丹福大學歷史學家Clayborne Carson來主持啟動「馬丁·路德·金文稿項目」(
  • 「搖滾」是余光中翻譯的,馬丁·路德·金是freestyle鼻祖?
    首先,「Hip-Hop」這個詞如果真的按照其來源翻譯,不應該翻譯成「嘻哈」這樣一個我們沒有的概念,而應該翻譯成「左右」,就是我們軍訓時教官說「左右左」的那個左右。教官在喊「左右左」的時候,不可能真的喊「left right left」,太囉唆了,所以一般會用一個特別利索的音節搞定,「hip」和「hop」就代表了喊號時的「左右左」。
  • 蘋果官網上線馬丁·路德·金紀念日頁面
    站長之家(ChinaZ.com) 1 月 21 日消息: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是美國聯邦法定假日,紀念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的生日。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定為一月的第三個禮拜一,是在他生日 1 月 15 日左右。今年則是在 1 月 20 日。
  • 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夢想dream,你了解嗎?
    被譽為【20世紀最經典的演講稿】來自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這篇演講的主題是【I have a dream】,這篇文章是繼美國南北戰爭解放黑奴又一個突破,對黑人民族平等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夢想,或大或小。比如我,現在的夢想就是多多學習知識,學好英語。
  • 舊影拾記: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暗殺現場珍貴老照片,真相撲朔迷離
    編者按:1968年4月4日,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孟菲斯市的酒店陽臺上被人暗中槍殺,一時間震驚世界。當時,有一位名叫約瑟夫·勞(Joseph Louw)攝影師正在拍攝一部關於馬丁·路德·金的紀錄片。
  • 馬丁·路德·金的自傳裡有什麼
    原創 克萊伯恩·卡森 東方歷史評論編著:(美)克萊伯恩·卡森譯者:徐菡史丹福大學歷史學家克萊伯恩•卡森博士於1985年受馬丁•路德•金的家人之邀,主持 「馬丁•路德•金博士文稿項目」的編輯和出版工作。
  • 10張經典老照片:濃縮了馬丁·路德·金光輝而又短暫的一生
    【圖3】1956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馬丁·路德·金在公車抵制運動中被捕在當地的警察局,一名警察正在為馬丁·路德·金及一同被捕的同伴做登記。馬丁·路德·金在監獄裡待了幾個月,但通過他和支持者的共同努力,這個國家再也不能對種族隔離和吉姆·克勞法(種族隔離法)視而不見了。【圖4】1956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家門前,馬丁·路德·金呼籲非暴力在蒙哥馬利公車抵制運動期間,馬丁·路德·金的家被憤怒的鄰居用燃燒彈炸了。
  • 蘋果官網上線馬丁·路德·金紀念日頁面,庫克發推致敬
    IT之家1月21日消息 今天是美國的馬丁·路德·金紀念日。馬丁·路德·金是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他一生積極參加並領導美國黑人民權運動。1968年4月4日,馬丁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遭刺殺,年僅39歲。1986年起。
  • 約旦醫生馬丁:黃沙萬裡,為中國人尋找口罩
    約旦醫生馬丁:黃沙萬裡,為中國人尋找口罩 2020-02-19 15:26:00來源:央廣網
  • 他用30年時間找到殺害女兒的兇手,因此成為著名的「失蹤者獵手」
    最初對外宣布發現Guilen屍體的,並不是德州警察。而是這位名叫Tim Miller的平民老人,他的聲明,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為案件進展做出了不小貢獻。73歲的Miller是美國德州赫赫有名的「失蹤者獵手」,30多年來,他憑著一己之力搜尋到了許多失蹤者,協助警方破獲了很多懸案。
  • 蘋果官網全幅照片紀念馬丁路德金
    從1986年起,美國政府將每年1月的第3個星期一,定為馬丁·路德·金全國紀念日。馬丁·路德·金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8名。讓我們一起尋找光明和愛。點擊蘋果主頁Apple.com之後,會看到馬丁·路德·金的全幅照片,並有馬丁·路德·金的經典名言:The time is always right to do what is right.
  • 韓國口碑奇幻神劇,失蹤者死亡背後的黑暗與溫暖,高修演技太驚豔
    《失蹤:他們存在過》這部劇以失蹤的亡者靈魂聚集之村莊為背景,講述了去尋找失蹤者並追查事件真相的故事。一個神秘的村莊發生了多起靈異事件,很多人都在此地失蹤,擁有看得見靈魂能力的「金旭」是一個騙子,因為各種情況而介入了失蹤案,加入尋找失蹤者的行列,這部劇帶有靈異和懸疑的色彩,非常適合在現在這個酷熱的時期觀看。
  • 異國斷崖發現漢字,邀請中國專家研究,專家們翻譯後:終於找到了
    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數年前國外的一處斷崖曾出現了漢字,翻譯之後專家不禁熱淚盈眶:終於找到了。這些銘文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刻在石頭或者金銀器皿上的銘文會被漸漸磨平,只有極少數能完整地保存下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蒙古境內的一處山崖上被發現刻有漢字銘文。銘文可貴,又是在異國被發現,所以這個發現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復活」馬丁·路德·金,數字人時代已經被點亮|鈦媒體深度
    馬丁·路德·金的虛擬分身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第六次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2020年2月刊。戴上VR設備,體驗者仿佛「穿越」到了當年的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可以近距離觀察馬丁·路德·金演講的風姿,面部小細節也盡收眼底;置身於25萬來自不同種族的民眾組成的遊行隊伍中,觀眾甚至會有「擔心被人群踩踏」的親歷感。
  • 百變馬丁音頻|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丁?不不不,馬丁今天可是東方的智者...
    馬丁原聲音頻 MAGIC MARTIN 一大清早 馬丁醒來發現自己睡在了地毯上
  • 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翻譯傳播研究以問題為導向,以知識傳播為重點,藉助其他學科方法、視角和進路,剖析翻譯的各種傳播問題和現象。比如,譯本在目的語文化中的接受度研究,就要藉助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另外,它重點關注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失真、走形、變味的原因,即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問題。
  • 前有阿爾法狗 翻譯無路可走?
    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日新月異,作為人工智慧研究最難課題之一的機器翻譯,會不會搶走翻譯工作者的飯碗,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 時勢造神器 能不能讓中國的淘寶商品被全球其他不同國家直接看懂?能否讓中國股民了解納斯達克股票交易信息和背後公司的諮詢?能不能讓外文零基礎的小學生看懂大英博物館的英文書籍?
  • 路克.馬丁時尚五金家具系列
    路克.馬丁五金家具新品得到了廣大客戶的一致好評,設計時尚,做工精緻,材質豐富。
  • 尋找「完美鏡面」:LIGO升級之前,他們要解決玻璃的這個問題
    物理學家們正在致力於為下一代 LIGO 實驗尋找合適的玻璃,以製造出一面「完美」的鏡子,而這個過程需要他們揭開玻璃結構中的一個謎團。LIGO 的鏡面由 36 層玻璃組成。鏡面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完美反射 LIGO 雷射器使用的光。
  • 百姓故事:沒過英語六級的翻譯「大神」
    和大多數10來歲的男孩子一樣,他也喜歡打遊戲,和別人不一樣的人,每次玩遊戲的時候,屈暢都會把遊戲裡的人物前因後果了解透徹——那時候,風靡的RPG類遊戲裡的角色不少都是從歷史人物中脫胎而來。另一方面,屈暢對於奇幻文學非常感興趣,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指環王》《龍槍》《黑暗精靈》《龍與地下城》等奇幻小說陸續推出了繁體譯本或簡體譯本,像屈暢這樣的「80後」們在網上尋找著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