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朋友對班裡的一個孩子感到很無奈,因為這個孩子精力特旺盛,上課的時候跑來跑去,一刻都不能消停。有時候,在上課過程中就突然跑開了,老師就不得不停止授課,追著他跑,影響了其他孩子的學習。
這個「熊孩子」完全沒有意識,自己的行為給班裡帶來了多大的困擾,也不知道自己給父母帶來了多大壓力。
聽朋友說完以後,我下意識地就想這個孩子可能患有多動症吧?因為多動症的孩子就是坐不住,活動過多,不能安靜地坐下來好好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的孩子真的讓人頭疼。老師要帶著40、50個孩子一起上課,真的很不容易,如果孩子突然在上課的時候跑開,真的會中斷整個教學過程,沒法教下去。這個孩子究竟是好動,還是患有多動症呢?
01好動≠多動症,但孩子活動過多家長要重視
多動症,是兒童常見的一種行為障礙,是一種叫做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疾病。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衝動是多動症最主要的3種行為特徵。但有時候,孩子多動或者看起來不專心,卻未必是多動症。單純的調皮搗蛋也會存在上課分心、小動作多的情況。
孩子雖然好動,但遇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可以不受幹擾,集中精力去做。比方說他可以坐下來看完一整集動畫片,那就不能給孩子貼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多動」的標籤。
然而,孩子有以下這些情況,家長還是需要警惕:
和孩子說話,他好像聽不到一樣,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情。提醒孩子收拾玩具或者收拾書包,總是要不斷地重複要求,甚至需要幫他才能完成。即使是看孩子們最愛看的動畫片,也沒辦法安靜地坐下來,經常跑來跑去,話特別多,說個不停。看到別的孩子在玩,直接強行加入,而且隨意改變遊戲規則,然後又突然跑開。容易生氣,想做某些事被阻止時,會直接很強硬地反抗或者表現出反感:「我不管,我就要這樣!」雖說現在的教育觀念都認為不要隨意給孩子直接貼標籤,但孩子有以上這些表現時,也不能忽視,最好找專業的人士來判斷一下。
02孩子好動,加強孩子自控力的培養
好動的孩子,不會像有多動症的孩子一樣,他的好動還是目標性的,只要是他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很好地做完。那他可能是因為環境的幹擾,或者自身的自控能力比較差,才導致容易分心。
家長可以加強和孩子的之間的語言溝通,比方說要求孩子穿衣服或收拾玩具時,給孩子做示範,很明確地告訴他怎麼做,多長時間做完。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安排好日常活動和學習。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儘量讓他自己做。給孩子提要求時,一定要讓他重複他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一來確保孩子的確聽到了你說什麼,二來也讓孩子進行自我對話,通過自我指導的訓練,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除此之外,家長可以藉助標籤紙來提醒孩子,比方說在他經常玩耍的地方,貼上一些學習上的注意事項,比如「下課回家後記得先完成作業」、「做完作業後,要記得認真檢查」、「玩完玩具記得收拾」等等,這些提示,按著自己孩子的情況來寫,可以幫助孩子記住自己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
03減少幹擾,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
孩子小,自我的約束比較差,受到外界的環境因素影響時,就很容易分心。所以有時候,孩子的注意力會跟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因此,要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比方說,孩子需要做作業的時候,就不要打開電視機,哪怕是大人看新聞也好也不建議。
勞逸結合,帶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鍛鍊身體,別老讓孩子緊繃著。可以陪孩子玩一些和學習相關的小遊戲,例如詞語接龍,不僅可以放鬆一下,還可以緩解孩子老盯著作業和學習產生的枯燥感。
多溝通,但不要過度訓斥。孩子寫作業老是分心玩其他,不要總是訓斥去說教,一直在旁邊嘮叨,這樣對孩子寫作業一點幫助也沒有,反而讓孩子覺得受挫,而且焦慮。本來,就因為玩太晚擔心寫不完作業,大人還一直在旁邊說個不停,心情受影響了,寫作業的效率也會更低。
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只要家長多點耐心,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幹預,讓孩子在適宜的環境中成長。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根據能不能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你一生都會認為它是愚蠢的。」、
薇薇說:有些時候,先別急著吼孩子。靜下心觀察孩子,去發掘孩子身上的可能性,找到孩子的閃光點,給孩子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支持孩子給他力量,喚醒他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才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