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貪玩好動,或者性格很外向,表現得有些調皮,就很容易被貼上「多動症」這樣的標籤。但也有很多佛系媽媽保持著無所謂的態度,會覺得好動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嗎,何必擔心那麼多呢?
其實好動和多動症有著本質的區別。多動症,在醫學上稱之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行為障礙之一。其主要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衝動,常伴有學習困難、品行障礙等。
大部分成年後仍有症狀,明顯影響兒童的學業、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後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而好動的孩子僅是單純的難以對外物產生集中的興趣,但在一些嚴肅陌生的環境中仍可以保持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簡言之就是有自制力,但常常處於走神狀態。
好動雖然並不等於多動症,但好動的孩子仍然需要家長多留心。如果把孩子的任何調皮行為都歸結為天性,不提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那麼孩子一旦進入校園生活,家長就會發現孩子上課注意不集中,寫作業慢,三心二意。
幼兒園、小學階段是孩子身體成長的黃金時期,因為孩子的各個器官都在發育中,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會顯得格外的調皮好動。而現在的父母大多白天需要工作,無暇照顧孩子,下班回來又筋疲力盡,寶寶的好動會讓很多父母煩躁而影響親情。
其實孩子多動是好事,多動的孩子比安靜的孩子更加富有創造力,大腦更加活躍。所以父母對於多動的孩子,不但不應該厭煩,反而要積極地給予引導,讓孩子旺盛的精力發揮在應該發揮的地方,讓孩子在多動和專注中收放自如。
讓孩子在多動中拓展。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對待愛動的孩子,家長可以將他們的精力引導到他們喜歡的領域中,讓他們涉獵更多對自己以後發展有益的東西。比如:孩子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習繪畫等。適當的引導孩子的天性就能讓他們靜下心來專注於自己的興趣。
讓孩子在專注中學習,沉澱自己。多動的孩子具備專注的能力,只是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要想讓愛動的孩子專心,家長就要力排一切幹擾。比如在孩子學作業時,就不能讓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撥動孩子的心弦;上網課時,就需要避免手遊、社交等APP打擾孩子學習環境的清淨。家長可以使用格雷盒子設置手機使用時間段、時長,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才能玩手機。軟體中還精心篩選了海量的學習資源,名師講解課堂知識點、課後難點,讓孩子完全沉浸在知識的世界中。
孩子好動並不一定是貪玩,往往是通過「動作」來表現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抑制這種動作不僅不會達到家長的預期目的,而且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因此家長要適時利用孩子的好動性格,加以引導,發揮孩子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