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16日,黑龍江省阿城市巨源鄉城子村一戶村民在村西新批下來的莊基地上準備建房,施工中的推土機轟鳴著碾過,地下出現了一塊石板,大家好奇的圍了上來,透過因石板移動而露出的空隙發現裡邊似乎別有洞天,眾人合力將其推開後,地下竟是一副四邊包銀的血紅色大棺材。
這是挖到古墓了,大白天的人多陽氣重,好奇心驅使下村民們掀開了棺材蓋板,棺材內躺著兩具身著金絲衣服的屍體,村民當下覺得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向有關部門做了匯報。
三天後,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專人前來處理暴露出來的墓葬,這是一座夫妻同瑩同穴合葬墓,墓壙呈凸字形,中間放置一具大石槨,長2.8米,寬1.9米,高1.5米,石槨四壁由四塊完整的花崗巖石板組成,蓋和底則是用三塊花崗巖並聯平鋪而成,石板的連接處用白膏泥勾縫密封。
槨中木棺外塗血紅色塗料,棺蓋四邊和八角均用銀片鑲包,棺材內倆人衣著華麗並肩而躺,男人頭戴黑羅小帽,身著紫色織金錦袍,屍體保存比較完好,考古人員用手指請按其胸部發現屍體有還有彈性。女屍頭戴黑色盤絛絲羅花紋冠,花紋上鑲嵌有數百顆珍珠,身著紫地織金雲鶴紋錦袍,面部覆蓋一方絲帕。從墓主人的穿著打扮不難判斷其應為身世顯赫的貴族階層。
由於年代久遠,這些精美的衣物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再加上屍體的具體情況不明,處於保護文物的目的,專家們決定將整個棺木取出運回哈爾濱。實驗室中專家們揭開了墓主人的衣物,原來男屍只是面部表皮尚留,當時考古人員按壓是所謂的彈性其實是屍體身上絲綿衣服所導致的,並不是屍體的彈性。
絲質衣物在潮溼的環境中保存了幾百年,已經是脆弱不堪,自從棺蓋被村民掀開後,塵土、空氣和光線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墓主倆人的外衣已經有些許褪色,所以衣物的揭取問題相當的棘手,衣服上的色彩也只是曇花一下,驚豔了那一瞬間,緊接著便全部揮發,當代的科學技術也無能為力。
棺材中男屍穿8層17件衣物,女屍穿9層16件,共取出絲織男女服飾30多件,絹、綢、羅、錦、綾、紗應有盡有,而整個墓葬出土遺物達百餘件,出土遺物之豐富、等級之高在目前我國金代考古中非常罕見。
阿城曾是金的統治中心
黑龍江阿城市曾經是金朝前期都城上京會寧府所在地,是金朝遷都燕京之前的統治中心,據考古勘探表明,阿城市境內分布著豐富的金代遺蹟。豎穴土壙墓這種形式在金代比較流行,所以墓葬的年代應屬於金代。金代石槨墓共分兩種,前期流行在石槨中放置木棺殮放屍體,後期則是將屍骨火化後以木匣盛之放進石槨,而這兩種不同做法的分割點在金世宗完顏雍的大定年間(1161-1189),那麼墓主人肯定是生活在大定以前的金朝貴族。
其實這些信息一般都可以從墓誌中得到,遺憾的是考古人員並沒有從墓室中發現墓誌,但卻出土了兩塊銘牌,木牌上書「太尉儀同三司事齊國王」,銀牌上刻「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事齊國王」,銘牌的內容為考證墓主人身份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墓主人到底是誰?
《金史》記載,金朝119年間共封了四位齊國王:
第一位,金康宗完顏烏雅束長子完顏宗雄(1083-1122),死時四十歲,葬於歸化州(治所在今張家口宣化區),金熙宗天眷年間追封為太師、齊國王。
第二位,金睿宗之子,世宗完顏雍的弟弟吾裡補。
第三位,金景祖完顏烏骨乃的孫子完顏晏,完顏晏和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太宗完顏晟都是堂兄弟,生於1102年,死於1162年,海陵王篡位後遷都之時,命其留守上京,貞元初年被封為齊王,大定二年晉封太尉。
第四位叫耨碗溫敦思忠(1089-1161),並非金朝王室,海陵王完顏亮時期被拜為太傅,領三省事,封齊國王。
那麼到底這四位哪位才是墓葬的主人呢?專家們最終將墓主人的身份確定為完顏晏,理由有四:
第一,從出土銘牌得知墓主封齊國王又進拜太尉,史料記載這四位齊國王中只有完顏晏進拜太尉。
第二,四人中只有完顏晏長期生活在上京會寧府,「海陵遷都,晏留守上京……在上京凡五年……遂致仕,還居會寧……進拜太尉。復致仕,還鄉裡」。
第三,根據對男女屍體牙齒的測定,推算出男人死時應當在60歲左右,符合完顏晏去世時的年齡,完顏宗雄死時40歲,耨碗溫敦思忠死時73歲都與之不符。
第四,剩下的一位齊國王吾裡補,史料對其記載不多,但可以確定的是和金世宗完顏雍同屬一個時期,他的卒年應該也是在大定年間,從埋葬形式也能排除掉。
完顏晏歷經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四朝,經歷了金朝完顏家族大宗與小宗、嫡出與庶出之間的政權鬥爭,雖然屢有升貶,但在完顏家族各宗之間相互猜忌,信任危機之時仍能常駐上京,這足以可見他在政治上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