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子品牌「in xiabuxiabu」,呷哺呷哺能否「翻盤」

2021-02-06 北京商報

湊湊有了姊妹——in xiabuxiabu。近日,呷哺呷哺推出了全新子品牌「in xiabuxiabu」,首家門店已在上海開張營業。分析認為,近兩年呷哺呷哺同店業績呈現下滑趨勢,且開始出現負增長,此次推出inxiabuxiabu可視為呷哺呷哺調整戰略的表現。然而,呷哺呷哺雖然一直在嘗試升級呷哺呷哺品牌,但從目前業績表現來看收效十分有限,上海又非呷哺呷哺佔據優勢的區域,此舉最終能否給其帶來預期的效果仍有待市場的檢驗。

呷哺呷哺子品牌的陣營再度擴張。呷哺呷哺方面介紹,新推出的子品牌「in xiabuxiabu」主打年輕消費人群,是呷哺呷哺繼湊湊、茶米茶、呷煮呷燙、呷哺呷哺食品後的又一次品牌戰略布局。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從產品定價和門店裝修來看,in xiabuxiabu都在呷哺呷哺基礎上進行了升級。據了解,新品牌in xiabuxiabu除了延續一人一鍋的小火鍋模式之外,還將去年呷哺呷哺推出的茶飲品牌茶米茶引入店內,並在產品上更新海鮮類套餐、辣串、關東煮等當下熱銷的餐品種類。呷哺呷哺方面表示,in xiabuxiabu是對於小火鍋複合業態的探索。

對於in xiabuxiabu是否將擴張開店,呷哺呷哺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首店將是in xiabuxiabu的一個試點,若運營表現良好將進行複製開店。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為吸引年輕消費者,in xiabuxiabu在裝修風格上加入時尚元素,並選址上海中心大廈來提升子品牌形象,與此相對應的是,in xiabuxiabu的客單價較呷哺呷哺也翻了一倍左右。

據美團點評網顯示,in xiabuxiabu的人均客單價為110元,而呷哺呷哺的平均客單價僅在50元左右。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作為呷哺呷哺升級版本的in xiabuxiabu,除了通過年輕、時尚的定位能對品牌形象進行「翻新」之外,也能相應提升客單價格帶來盈利增量。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年輕消費水平提高、需求越發豐富多元,呷哺呷哺原有的品牌定位和營銷模式對市場的吸引力減弱。「根據呷哺呷哺的最新財報來看,同店增長和翻臺率均下滑的呷哺呷哺亟待進行戰略轉型。」

此次in xiabuxiabu的中高端定位則是對呷哺呷哺原有品牌形象的一次「翻新」和戰略調整。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in xiabuxiabu與呷哺呷哺整體形象完全不同,或是呷哺呷哺的一次戰略調整。朱丹蓬表示中國的餐飲行業從2017年的3.8萬億到2018年的4.2萬億,到今年應該會超過4.5萬億。增長的主要部分都是來自年輕化、中高端以及網紅類的餐飲品類。面對行業整體的發展趨勢,呷哺呷哺有必要匹配這部分消費的需求,孵化中高端品牌in xiabuxiabu進行戰略調整。

事實上,呷哺呷哺並不是第一次嘗試小火鍋+茶飲的模式。從2016年開始呷哺呷哺就已經開始了原有品牌的門店升級,不僅在北京升級了部分「小火鍋+茶飲」的呷哺呷哺,還嘗試迎合場景革命開出了呷哺呷哺大店。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呷哺呷哺做這些升級和改變都是為了能夠搭「升級」的便車提升客單價格,但從呷哺呷哺最新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這些改變給呷哺呷哺帶來的收效甚微。

接連上新的子品牌背後則是呷哺呷哺多項下滑數據。呷哺呷哺8月29日發布2019年半年報顯示,純利、翻座率及同店銷售均呈現下滑趨勢,透露出呷哺呷哺背後戰略布局和管理運營能力不足的信息。

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集團新開76間呷哺呷哺餐廳及13間湊湊餐廳,截止2019年6月30日,該集團在中國19個省份的118個城市以及3個直轄市(北京、天津及上海)擁有及經營955間呷哺呷哺餐廳。

門店的擴張並不意味著利潤也會水漲船高。呷哺呷哺整體營收因餐廳擴張保持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經調整純利為2.1億元,同比減少2.0%。值得注意的是,集團大部分收入及餐廳經營利潤來自於呷哺呷哺餐廳,但呷哺呷哺餐廳整體的翻座率由去年同期的2.8降至2.4(倍),尤其是同店銷售近4年首次出現負增長,較2018年同比減少1.9%。呷哺呷哺對此的解釋是,由於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提供深度促銷所致。

在業內人士看來,翻座率與同店銷售同時下滑,並不利於呷哺呷哺的發展。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認為,呷哺呷哺現同店與翻座率下滑,主要源於快餐式的消費體驗逐漸成為過去,呷哺呷哺的快餐式體驗吸引力漸退。

子品牌in xiabuxiabu定位於市場消費的匹配度較高,但是能否複製開店,成為呷哺呷哺新的戰略陣地,存在很多分歧。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火鍋委主席湯慶順認為,in xiabuxiabu可複製的點在於「自由、自主」的服務模式,各種食材自由搭配,能滿足年輕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高端的定位與市場的消費需求匹配度較高,可以有利於in xiabuxiabu的長期發展。

朱丹蓬則提出了質疑。在他看來,呷哺呷哺的影響力基本沒有過長江以南,首店選址上海其實是想拉伸品牌影響力,因此剛開始開設的門店主要是品牌窗口。朱丹蓬強調,以呷哺呷哺現在的品牌調性、產品定位以及綜合實力和運營水平來看,走高端路線實現差異化競爭還存在許多問題。「上海是高端餐飲行業林立的國際化都市,全國各地的精英、網紅類的餐飲品牌均在上海孵化門店,所以in xiabuxiabu首店選址上海並不有利於呷哺呷哺鋪設品牌的中長期戰略。」

朱丹蓬進一步解釋稱,中國的火鍋行業已進入飽和階段,超高端、高端、中端、中低端等六個不同層次火鍋品牌林立。in xiabuxiabu以高端的定位入局火鍋賽道,但食材供應鏈、產品服務和運營管理能力等綜合能力並不具獨特優勢,加之火鍋行業的淘汰率非常高,in xiabuxiabu未來將面臨很多市場考驗。

另據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in xiabuxiabu的產品種類和定位符合現在的消費需求,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但品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於產品,如果產品僅僅是在呷哺呷哺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換湯不換藥」的舉措會讓品牌將難以為續。

相關焦點

  • 呷哺呷哺又創新品牌:小火鍋+串串+關東煮+奶茶……
    作為火鍋二哥的呷哺呷哺也「不甘落後」,這不,10月23日,呷哺呷哺在上海又推出全新子品牌in xiabuxiabu!這次它創新性地打造出「小火鍋+」的複合業態模式,主打一人一鍋,但還賣關東煮 、辣串串、小吃等,客單價卻在110元左右!它的新模式能否引領小火鍋的第二次風潮?一起跟隨小編來一探究竟吧!
  • 呷哺呷哺「新瓶裝老酒」的創新泡沫破了
    同時讓呷哺呷哺不斷煥發活力,讓「好吃、好玩、好看」成為呷哺呷哺的座右銘。與此同時,本集團在去年底推出了定位更年輕的子品牌「In xiabuxiabu」,讓消費者能體驗到呷哺呷哺充滿全新活力的定位,再次讓消費者感受到呷哺呷哺品牌創新的能力」。
  • 呷哺呷哺轉型「優衣庫」
    自 2017 年開始,呷哺呷哺就在其創始人賀光啟帶領下,從快餐轉型休閒正餐。這家小火鍋的代表品牌一直在自我革新。一方面持續改造門店,降低 U 型吧檯,增加聚會餐桌;另一方面不斷升級產品,價格逐漸升高;並輔之以茶吧植入,希望創造另一複合消費場景。但轉型必然伴隨陣痛。
  • 呷哺呷哺為什麼幹不過海底撈?
    海底撈憑藉服務號令群雄,呷哺呷哺兩三個人服務二三十人;海底撈靠京劇變臉、花樣拉麵愉悅客戶,呷哺呷哺靠蘸醬一統江湖;海底撈有寵物熊解決一個人吃火鍋的尷尬,呷哺呷哺將一人鍋做成特色。呷哺呷哺財報同時還顯示,呷哺呷哺經調整純利為2.1億元,同比減少2.0%,同時同店銷售較2018年同期減少1.9%。針對銷售盈利雙下滑,呷哺呷哺方面的回應是,主要由於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提供深度促銷所致。
  • 一則盈警背後 隱藏著呷哺呷哺(00520)的焦慮與品牌危機
    所以與2018年及以前相比,呷哺呷哺往後數年內的業績曲線會有所下滑,但長期會回歸至應有的水平。雖說此次會計處理方式變更在紙面上對呷哺呷哺的業績進行了「一刀切」,但並不傷及公司「動脈」,真正影響公司持續增長的仍然是發展瓶頸期。通過「降低翻臺率」賺錢?「瓶頸期」這個詞對於呷哺呷哺來說,想必已經不陌生了。
  • 呷哺呷哺再推輕奢之作,能否提升運營效率?
    ▲湊湊門店近年來,呷哺呷哺一直在進行品牌升級,此次又推出「LIGHT-POT」輕奢版門店,將輕奢感融入用餐體驗中,進行輕量化運營,希望以此增加對年輕主力客群的吸引力,不斷提高門店翻臺率,提升運營效率。▲呷哺呷哺「LIGHT-POT」輕奢版門店呷哺呷哺升級版門店是否能像湊湊那樣獲得成功,突破集團運營效率瓶頸?
  • 「自橙一派」呷哺呷哺品牌發布會:品牌全新升級未來可期
    風靡大江南北的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最近又在搞事情。先是在北京開出全國首家代號「LIGHT-POT」新模型店,如今,以「自橙一派」為主題的「呷哺呷哺品牌發布會」,也在呷哺呷哺1217上市日慶祝當日震撼發布。呷哺呷哺創業22年,始終「自橙一派」,在火鍋市場以「一人一鍋」的商業模式獨樹一幟,自成一派。
  • 呷哺呷哺品牌發布會傳遞重磅信息:自橙一派,明年看我!
    來源:江瀚視野風靡大江南北的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最近又在搞事情。先是在北京開出全國首家代號「LIGHT-POT」新模型店,如今,以「自橙一派」為主題的「呷哺呷哺品牌發布會」,也在呷哺呷哺1217上市日慶祝當日震撼發布。呷哺呷哺創業22年,始終「自橙一派」,在火鍋市場以「一人一鍋」的商業模式獨樹一幟,自成一派。
  • 學王品、海底撈多品牌發展,到底該怎麼學?
    △肯德基咖啡品牌 COFFii&JOY杭州大悅城店2016年,以快捷和平民化消費為特色的「呷哺呷哺」火鍋,推出新火鍋品牌「湊湊」,主打中高端消費人群,創造了火鍋+茶飲結合的新穎模式湊湊以臺式火鍋與手搖茶嫁接的模式與其他同等定位的火鍋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茶飲成為最大噱頭。業內認為,火鍋解決了親朋好友聚餐的需求,茶飲則滿足了休閒聚會的需求,將火鍋與茶飲結合在一起,既可解決非用餐時段店鋪的閒置問題,又解決了購物中心內,消費者逛街累了缺少聊天、休息場所的痛點。今年10月,呷哺呷哺集團正式對外宣布了旗下全新子品牌——in xiabuxiabu的誕生。
  • 李寧接手堡獅龍 曾經的「潮牌」能否逆風翻盤?
    原標題:李寧接手堡獅龍 曾經的「潮牌」能否逆風翻盤?收購完成後,非凡中國與堡獅龍此前最大股東羅家聖家族,分別持龍躍發展有限公司80%和20%股份,且堡獅龍品牌的上市地位也會繼續維持。消息一出,堡獅龍當日股價一度飆升95%,創近一年來新高。5月20日,堡獅龍股價大漲28.35%,收在0.249港元,市值為4.09億港元。
  • 專訪呷哺呷哺趙怡:堅持一人一鍋 品牌策略更順應年輕人
    來源:新浪財經12月18日消息,12月17日,呷哺呷哺啟動品牌全新升級。呷哺呷哺集團行政總裁趙怡在接受新浪財經採訪時表示,不同於2015年新中式品牌升級,公司本次品牌升級聚焦95後消費群體,品牌策略也會使用更順應年輕人的方式來展開。
  • 呷哺呷哺集團總裁趙怡:如何管理一個 21 年每天排隊的火鍋品牌? ​
    會賺錢的火鍋「大家之所以看到呷哺呷哺生意很賺錢,無論中午,晚上都一直排隊的原因,與企業在一開始就建立模型有關。」呷哺呷哺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休閒餐飲消費,而非火鍋消費。消費者在選擇火鍋時往往目的性很強,會提前訂位,呷哺呷哺卻是隨機性很強的品牌,人們在選擇它時不是想吃火鍋了,而是想吃飯了。
  • 呷哺呷哺(00520)向呷哺呷哺(中國)授予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調料...
    智通財經APP訊,呷哺呷哺(00520)公布,於2020年12月14日,該公司全資附屬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分別與合資附屬公司呷哺呷哺(中國)食品有限公司訂立特許協議,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授予合資附屬公司不可轉讓權利及特許權,以就生產及銷售調料產品及即食食品使用呷哺呷哺香港及湊湊香港所擁有的商標。期限為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
  • 關店「止血」 亞瑟士能否逆風翻盤
    除了北美市場表現不佳,該品牌在日本市場的表現也不容樂觀。其去年第三季度在日本市場的銷售額同比下降21.5%至239.83億日元。有業內人士認為,亞瑟士在日本已失去專業選手青睞。根據日本媒體EkidenNews統計的數據,在去年頗受矚目的日本國民賽事箱根驛傳接力賽中,超過84%的參賽者穿著耐克跑鞋。相比之下,選擇亞瑟士跑鞋的人數僅為七人。
  • 呷哺呷哺陷入「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怪圈?
    隨著「大火鍋」海底撈的上市,港股對於呷哺呷哺這隻依託「小火鍋」商業模式立足的老牌股票越來越不待見,呷哺呷哺的市值已經縮水四成。即使高端品牌「湊湊」開始扭虧為盈,也沒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呷哺呷哺究竟經歷了什麼、正在經歷著什麼?讓昔日的「連鎖火鍋第一股」、「休閒快火鍋之王」漸漸走下神壇?
  • 海底撈、外婆家等都在多品牌發展,為什麼王品更值得學習?
    在餐飲行業,一個品牌吃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加入到多品牌陣營,它們大都希望通過開創子品牌或者副牌的方式去佔據不同領域的市場份額。其實,細分領域是一個複雜的命題,多品牌策略也並非可以百分百成功。不過,旗下擁有近30個子品牌的王品集團,其在多品牌運營上的策略和打法,或許值得所有餐飲企業學習與借鑑。
  • 電推子什麼牌子好?求推薦
    個人比較推薦的電推子是飛科。之所以要推薦飛科電推子,原因有以下幾點:1、性價比高,質量好,飛科也是家喻戶曉的家用小電器了,其電推子價格真心不貴,有的幾十塊錢就可以買到,別看價格不高,但質量一樣很好,推出來的效果一點都不比大牌差,就算推個光頭,也是簡單方便得不得了。
  • 掘金餐飲行業: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深度對比
    (2)標準化程度高,餐飲公司一般需要通過開店來提升規模,標準化程度對於公司能否快速開店、保持食品和服務品質、發揮供應鏈優勢和規模優勢等至關重要。從美國餐飲行業 CR3 市佔率來看,茶飲>披薩>快餐>正餐。火鍋是中國餐飲行業最佳賽道,具有標準化/個性化/社交屬性/成癮性四大特徵。
  • 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一人一鍋」挖掘空間仍廣闊
    近兩年,呷哺呷哺的一系列品牌創新升級,成為推動其業績提升的關鍵,尤其是隨著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逐漸落地,也在進一步拓寬呷哺呷哺的營收外延,為下一步打開全時段、多場景消費模式埋下伏筆。【「LIGHT-POT」新店模型問世,全新商業考量下的一次模式創新】「LIGHT-POT」新店模型是呷哺呷哺在未來品牌升級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呷哺呷哺挖掘「一人一鍋」的小火鍋的核心競爭力的一次重要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