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開一家,活了20年!呷哺呷哺為什麼幹不過海底撈?

2020-12-18 網際網路新鮮事webtech

你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

—《讓子彈飛》

這句話,很適合今天的呷哺呷哺。

當所有火鍋企業都以「海底撈」為標杆的時候,呷哺呷哺卻逆向而行。

海底撈憑藉服務號令群雄,呷哺呷哺兩三個人服務二三十人;

海底撈靠京劇變臉、花樣拉麵愉悅客戶,呷哺呷哺靠蘸醬一統江湖;

海底撈有寵物熊解決一個人吃火鍋的尷尬,呷哺呷哺將一人鍋做成特色。

逆向而行的結果就是,呷哺呷哺每4天開一家新店,每家新店平均4個月做到收支平衡,16個月就能回本。

2014年,呷哺呷哺在香港上市,成為餐飲連鎖火鍋第一股,一經上市,發行價從4.7港元一路漲到17.5港元,上漲了3倍多。

當時有數據表示,呷哺呷哺巔峰時期,2萬元的坪效,唯有國際快餐巨頭可與之比肩。

有數據統計,海底撈全球門店593家,呷哺呷哺門店近1000家,將近海底撈的兩倍。

但這樣一個巨頭,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卻被用戶罵慘了。

不再平價的平價火鍋

一份清湯2塊,麻辣3塊,小料2塊;38塊錢就能點個套餐,當年50元就能吃到扶著牆走。用行業類比的,呷哺呷哺就是火鍋領域裡的小米。

但是,隨著呷哺呷哺戰略的調整,小料2塊漲到6塊一位,鍋底6塊起跳,原本三四十元的單人套餐,價格都漲到了七八十。

據說,杭州上海這些一線城市的門店,人均價格都在80~100之間。講真,這樣的人均價格,加幾塊錢去吃海底料的九宮格不好麼?

雖然價格上漲了,但服務似乎並沒有跟上去。

知乎上,不少網友在吐槽呷哺呷哺的服務,價格漲了服務到是跟上來呀,喊服務員點單要等半天,滿桌子的菜都上了,但鍋還要等半個小時。

因為吐槽用戶較多,知乎上還出了這樣一個問答,為什麼呷哺呷哺的評價不如以前好了。

話題下面的評論,除了價格 上漲、服務差之外,吐槽更多的是「菜品醬料不如以前」「食物不新鮮」「吃完立刻拉肚子」等問題。

還有一位2017年回答用戶表示,自己在呷哺呷哺裡還吃出了活蟲子。

事情最終不知道如何解決的。

到2018年,山東消費者甚至在火鍋裡吃出一隻死老鼠,當時這一事情還登上了微博熱搜,雖然當時呷哺呷哺表示,自己會虛心改正。當時,呷哺呷哺兩天之內股價暴跌,市值蒸發了1.9億美元。

看到用戶的這些評價還是挺扎心的,當年呷哺呷哺能在帝都立足,靠的就是個「乾淨衛生」。

當年,這個從臺灣遠道而來的自助小火鍋,在北京銅鍋的威壓之下,一天也賣不出三鍋。

隨著2003年非典來襲,其他火鍋店大都歇業的形式下,呷哺呷哺這種原本不被接受的一人一鍋的火鍋形式,反而因為乾淨衛生一炮而紅。據說,當時呷哺呷哺一天的翻桌率達11次。

不曾想,當年憑藉衛生乾淨發家的呷哺呷哺,最後竟遭受到用戶食材安全的吐槽。

口碑愈下,收益下滑

伴隨著呷哺呷哺的口碑下滑,呷哺呷哺的營收也是每況愈下。

呷哺呷哺2019年年中的財報顯示,呷哺呷哺在不同的城市翻座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現最好的天津只是與去年保持持平。

呷哺呷哺財報同時還顯示,呷哺呷哺經調整純利為2.1億元,同比減少2.0%,同時同店銷售較2018年同期減少1.9%。針對銷售盈利雙下滑,呷哺呷哺方面的回應是,主要由於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提供深度促銷所致。

盈利下滑的同時,呷哺呷哺的成本卻在提升,呷哺的折舊及攤銷費用,從9760萬元漲至3.748億元,增幅為284.0%。這部分費用上漲的原因,呷哺呷哺的回答是——店鋪升級。

盲目升級的鍋?

呷哺呷哺靠一人一鍋的平價火鍋起家。在上市之後,呷哺呷哺卻試圖撕下自己的平價標籤。

2016年,推出高端子品牌湊湊火鍋,將一人一鍋的U形臺,回歸到傳統的多人桌火鍋形式。

與此同時,呷哺呷哺還升級了其他線下店鋪。升級之後,裝修風格上更加多元化:

但從財報來看,除了湊湊火鍋開始正式盈利之外,呷哺呷哺線下門店的升級並沒有帶來亮眼的業績,反倒是升級店鋪攤銷費用快速增長,財報顯示,呷哺呷哺2018年上半年的攤銷費用率為4.6%,到2019年上升至13.8%。

鮮姐並不是回歸傳統火鍋對呷哺呷哺帶來了多少盈利,最大的好處可能就是回歸傳統火鍋之後,客單價著實提高了不少,據說呷哺呷哺升級店鋪之後,人均價格到了120多(有吃過的小夥伴可以評論裡嘮一下)

客單價提到是不是營收增加尚不清楚。

因為接下來的2019年,呷哺呷哺為了迎合更年輕的消費群體,推出新品牌 「in xiabuxiabu」,又回歸了一人一鍋的傳統,另外加入了奶茶和一些網紅單品,只是據媒體報導說奶茶的品類並不是很多。加入新的食材品類後,人均價格上漲到了120~150元。

講真,鮮姐已經不明白呷哺呷哺的玩法了,從一人一鍋升級到傳統的多人一桌火鍋,再次升級後又回到了一人鍋,這種反反覆覆的升級,除了增加成本之外,到底能帶來什麼?

呷哺呷哺兩次升級,最明顯的變化是人均消費;早先人均單價三四十元,店鋪升級之後漲到七八十元,新品牌 「in xiabuxiabu」人均消費更是高達120元,要知道,海底撈人均消費也就107塊。

而盲目升級的結果就是,呷哺呷哺有著2倍於海底撈的門店,市值卻僅是海底撈的二十分之一。2019年呷哺呷哺的年中財報,淨利潤相較於2018年下降了22.53%。

相關焦點

  • 掘金餐飲行業: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深度對比
    人效:計件制/時薪制/優化排班/引入小時工(靈活用工)等;「3 個人幹 5 個人的活兒,拿 4 個人的工資」等用工激勵方式成為行業通行原則。前廳服務化,後廚工業化。前廳服務化:提升顧客體驗度。股權結構穩定,管理層經驗豐富 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均起步於 20 世紀 90 年代,並於 2010 年以後開店提速,至今發展已逾 20 年。海底撈近年來也在積極發展供應鏈體系,九毛九在開創各種新品牌,呷哺呷哺逐漸推出茶飲和「inxiabuxiabu」品牌。海底撈/九毛九/呷哺呷哺分別於 2018/2020/2014 年在港股上市,獲得資本支持以後加速開店,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
  • 門店開的越多虧損就越嚴重?呷哺呷哺「新瓶裝老酒」的創新泡沫破了
    從呷哺呷哺2020年中期財報數據可見,相較於2019年,呷哺呷哺2020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29.1%;稅前淨虧損3.11億元,同比下降238%;歸屬股東淨虧損2.55億元,同比下降255.4%;調整純淨利虧損1.92億元,同比下降191.6%。
  • 呷哺呷哺2019年淨利大幅下滑:百億營收目標落空 高盛預測2020將由...
    由於疫情帶來的店鋪擴張放緩和客流量下跌,高盛下調了呷哺呷哺、海底撈以及海底撈關聯公司頤海國際的盈利預測。  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下滑2%  3月4日晚間,呷哺呷哺發布盈利預警公告稱,預計公司2019年全年淨利潤較2018年全年有顯著減少,3月10日晚間,呷哺呷哺補充披露,2019年年度淨利潤預減28%-38%。
  • 呷哺呷哺陷入「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怪圈?
    巔峰時期的呷哺呷哺部分門店有過翻臺率高達7的極端情況,然而時過境遷,其翻臺率正每況愈下,6年的時間裡連年下滑,從2014年的3.8跌落到2019年的2.6。  同樣也在擴張並且是正餐火鍋的海底撈,現在的翻臺率維持在4.9,行業平均翻臺率水平則在3.5到4.5,呷哺呷哺連行業平均線都沒能達到,實在是有些讓人詫異。
  • 中國酸菜魚第一品牌:開出161家門店,能否成下一個「海底撈」
    近兩年我國酸菜魚門店數量保持高速增長趨勢,預計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705億元。日前,由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紅餐網聯合評選出「2020中國酸菜魚十大品牌」。排在榜首的是近兩年話題度最高的太二酸菜魚,品牌指數952.4,魚你在一起、有家酸菜魚緊隨其後。
  • 海底撈又開一家新麵店:全自助 人均只要7元!
    海底撈為何要一年內開出兩個麵館品牌?  巨頭殺入快餐的內在邏輯是什麼,透露出哪些信息?  又是什麼支撐了海底撈每碗面都可以做到比同行便宜近30%的定價?  試想一下如果去一家麵館,別人家的一份豌豆面在成都要賣10塊,而撈派有面兒只有6.99元一碗,一碗涼麵2.99就能吃到,味道還不差,是你你會怎麼選?  其實,縱觀海底撈的成功路徑,就會發現它是一家非常擅長玩一招致勝的餐飲企業。  在做火鍋的時候,它找到了長板「服務」,於是在人才打造版塊不遺餘力;  而快餐是什麼?
  • 除了海底撈,星巴克你也學不會!
    同樣一間店鋪,普通品牌可能需要12-15元/天/平,還不一定租得到;而星巴克能做到3.5元/天/平,差距就有如此之大。海底撈,中國的星巴克 海底撈,你為什麼學不會。並不是說海底撈的人性化服務學不會,而是它的成本結構,競爭對手學不會。 我們知道,海底撈以「變態式」貼心極致服務消費者受寵若驚,而背後原因是張勇對內員工的超級好福利。
  • 沉迷數字遊戲、重要股東和總裁趙怡套現7.7億,誰在看衰呷哺呷哺的...
    且先忽略疫情未止持續開新店的危機,我們來看猛獸財經給出的第二個論據:「與傳統火鍋店相比,呷哺呷哺的差異化是品牌方對食品質量的重視,呷哺呷哺的牛羊肉來自大洋洲和美洲(猛獸財經認為這兩點是優勢且僅有呷哺呷哺做到了),(所以)在當前的疫情中,呷哺呷哺可能會成為人們的首選就餐選擇。
  • 呷哺呷哺再推輕奢之作,能否提升運營效率?
    前言呷哺呷哺在2016年推出輕奢品牌--湊湊,以「火鍋+茶憩的複合業態」模式切入火鍋賽道,在2018年便實現盈利,但是在單店投資和投資回收期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01頭部餐企推副牌呷哺呷哺品牌煥新上一年,海底撈今年除了逆勢開出300多家門店,開出9個快餐領域子品牌,探路快餐市場,走極致性價比路線;西貝推出賈國龍功夫菜,欲以零售業務實現千億營收夢;小龍坎推出MINI火鍋菜,深挖外賣市場,計劃開出5000-10000家門店......
  • 一內一外,海底撈築牢競爭壁壘的兩條「護城河」
    在中國餐飲界,海底撈無疑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創建於1994年,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國際知名的餐飲企業。截至2019年6月30日,海底撈服務顧客超過1.09億人次,平均翻臺率為5次/天,在北京、上海、香港等100多個城市,以及新加坡、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經營593家直營門店,擁有4380多萬會員和8萬多員工。
  • 沉迷數字遊戲、重要股東和總裁趙怡套現7.7億 誰在看衰呷哺呷哺的...
    且先忽略疫情未止持續開新店的危機,我們來看猛獸財經給出的第二個論據:「與傳統火鍋店相比,呷哺呷哺的差異化是品牌方對食品質量的重視,呷哺呷哺的牛羊肉來自大洋洲和美洲(猛獸財經認為這兩點是優勢且僅有呷哺呷哺做到了),(所以)在當前的疫情中,呷哺呷哺可能會成為人們的首選就餐選擇。
  • 老牌餐飲呷哺呷哺打造的網紅店湊湊能紅多久?
    2016年下半年以來,餐飲市場上出現了一家名為「湊湊」的新品牌。它將臺式麻辣火鍋和手搖茶結合在一起,加上別致的裝修設計,很快成為一家網紅店,其標誌之一就是用餐時間門外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 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家定位中高端的新品牌背後是老牌餐飲集團呷哺呷哺時,你還會買帳嗎?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提到了這個挑剔的問題。
  • 捕捉「最肥美」太二酸菜魚:下一個海底撈?
    根據東北證券,太二酸菜魚的單店營收常年大於呷哺呷哺,2019年趕超九毛九西北菜。從坪效看,太二酸菜魚從2016年的2.1迅速上升至2019年的4,已經很接近海底撈4.1的水平。相比九毛九、呷哺呷哺、湊湊,以及市場平均水平,太二的賺錢能力處在一個較高水平。
  • 呷哺呷哺又創新品牌:小火鍋+串串+關東煮+奶茶……
    來源:贏商網來源 | 職業餐飲網(ID:zycy168)作者 | 旖旎海底撈2019年上半年開出127家新店;盒馬鮮生在它的170家門店裡開始賣火鍋;巴奴也加速了擴張的腳步,進軍上海……火鍋江湖對於餐飲人來說,真的已經沒有「容易」二字。
  • 深度解析:探秘海底撈解密巨虧後反漲30%的真相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海底撈發布盈利警報後,股價沒有下跌,而正式公布9.65億元的虧損後,股價還瘋狂上漲呢?這篇文章將帶領大家一起解除心中的困惑,解密海底撈。1、下沉市場拓張成功,建立品牌護城河2018年9月,海底撈登陸香港交易所主板,募資75億港元進軍下沉市場,與當年的港股火鍋巨頭呷哺呷哺正面競爭。2年半過後,海底撈市值達到了2783億港幣,而呷哺呷哺僅僅只有108億港幣,市值相差近27倍。
  • 海底撈半年巨虧9.6億,股價卻暴漲46%,堅持每天開一家新店
    不過,得益於外賣訂單增多,海底撈外送業務收入增長123.7%至4.09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由1.6%增至4.2%。尚未恢復元氣的海底撈持續擴張,截止2020年6月底,門店總數量為935家,新開173家餐廳,相當於每天就有一家新店開張。
  • 盒馬海底撈都在搶的300億火鍋外賣市場,憑什麼讓吃貨奉上鈔票?
    據美團點評《中國餐飲報告2019》顯示,在眾多食物中,火鍋躍居線上訂單第一品類,全年消費佔據全品類20.3%。在這一趨勢下,火鍋的一個細分領域——外賣市場的發展表現亮眼。這個目前規模已經迅速發展到300億的市場,無論是火鍋行業巨頭海底撈、呷哺呷哺,或是專門做火鍋外賣的後起之秀淘汰郎等玩家,都想分一杯羹。
  • 海底撈店長月薪12萬?原來全靠這一招
    對此小編也採訪了成都一位餐飲行業的前資深人事經理,她表示,2015年時一家全國連鎖餐飲店的店長工資還不過萬元,目前成都一家知名連鎖燒烤類餐飲店如果是店長制,店長可以達到月入上萬元,然後可以有部分的提成。而上述券商的會議紀要中提到:「算上提成部分,海底撈店長月薪約能達到10~12萬元。」這與小編了解到的同行業店長薪資存在巨大的懸殊,那麼到底海底撈的店長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 餐飲難做,看呷哺呷哺是如何再創新高,一杯果茶即刻賦能
    就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呷哺呷哺火鍋,呷哺呷哺憑藉著獨特的一人一鍋,安全衛生的理念在中國的火鍋市場「殺出一條血路」,截止到2018年呷哺呷哺旗下已經開了934家餐廳,是同期海底撈的2倍。但是由於餐飲市場的激烈競爭,近兩年來呷哺呷哺的翻臺率從原來的3.8一路跌到如今的2.8,除了快速擴張的原因之外,海底撈、巴奴等火鍋品牌的崛起也是導致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
  • 海底撈、外婆家等都在多品牌發展,為什麼王品更值得學習?
    不過,旗下擁有近30個子品牌的王品集團,其在多品牌運營上的策略和打法,或許值得所有餐飲企業學習與借鑑。日前,海底撈收購 「漢舍中國菜」和「Hao Noodles」兩個中餐品牌的消息引起了熱議。有業內人士表示,海底撈的業績增長未來或將逐漸觸及天花板,想通過單一的火鍋業務延續增長神話變得越來越難,而多品牌、多產品、多業態的布局不失為探索性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