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餐飲呷哺呷哺打造的網紅店湊湊能紅多久?

2021-02-13 財經天下周刊

2016年下半年以來,餐飲市場上出現了一家名為「湊湊」的新品牌。它將臺式麻辣火鍋和手搖茶結合在一起,加上別致的裝修設計,很快成為一家網紅店,其標誌之一就是用餐時間門外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

 

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家定位中高端的新品牌背後是老牌餐飲集團呷哺呷哺時,你還會買帳嗎?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提到了這個挑剔的問題。他們擔心,呷哺呷哺中低端的定位深入人心,湊湊難免會受此印象的影響,在新人群的覆蓋上恐怕會有障礙。

 

這樣的擔心並非多餘。通常來說,老牌餐飲擅長做產品和供應鏈,但是做出一家受年輕人喜歡的網紅品牌並不容易。近幾年,很多餐飲品牌為了吸引更廣泛的人群,推出了副牌和子品牌,以求多元化發展,但成功的卻少之又少。

 

比如,外婆家一口氣推出了十幾個副牌,最後只有爐魚還算成功。小南國做了「南小館」 「小小南國」 「慧公館」幾個副牌,成效並不好。或許意識到內生品牌的潛力有限,小南國又以合作、代理的方式經營了芝士蛋糕徹思叔叔、奶茶品牌米之蓮、ORENO等品牌,但都反響平平。

 

「餐飲行業子品牌的研發成功率遠沒有想像的高。當一家餐飲公司的創始人開始研發子品牌時,他早已實現財務自由了,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很難保持創業初期的熱情和拼勁。」 「灰姑娘基金」基金經理王卓瑋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

 

王卓瑋研究餐飲行業多年,但被他看上的餐飲公司只有兩家,呷哺呷哺就是其中之一。在他打算買入呷哺呷哺的股票時,呷哺呷哺恰好在籌備湊湊。為了充分調研這家企業,他考察過北京的辦公室,參加過董事會,上至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下至門店的基層員工,都知道這位投資人的存在。湊湊開業後,他從早到晚泡在門店,飯局幾乎都約在了這裡。

 

目前來看,湊湊並沒有受到呷哺呷哺中低端定位的影響。以第一家門店為例,正式營業1年多,其客單價約130元~140元,日營業額約6萬元,坪效達到約4萬元。這是什麼概念?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剛進入中國時,坪效也不過5萬元左右。而門店所在的三裡屯通盈中心,只有湊湊一家店的租金是按照營業額進行分成的。因為如果門店營業額低,對於商業地產來說收固定租金是最划算的。但湊湊的營業額高,商業地產用分成租金的方式能獲取更高的利益。

 

但是,我們看過太多曇花一現的網紅餐飲店。呷哺呷哺這家老牌餐飲公司打造的網紅店,到底能紅多久?

 

怎麼做「不一樣」的火鍋?


2014年上市前夕,呷哺呷哺開始籌劃在集團內部孵化一家新品牌。2016年6月,湊湊首家門店正式營業,整個品牌的籌備期接近3年。董事長賀光啟曾打趣說:「別人家一年推5個品牌,我們幾年才做一個,難怪有人說生了個哪吒。」

 

為什麼要做湊湊?對於資本市場而言,一家餐飲企業未來的估值和股價不可避免地要與發展潛力相掛鈎,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運作其他品牌的能力,畢竟單品牌運營的風險較大、想像空間也有限。對一家餐飲企業來說,最好的戰略是對中間價位這個最大的市場進行全覆蓋,但是彼時呷哺呷哺四五十元的客單價只覆蓋了中低端消費,如何拿下中高端市場成為燃眉之急。

 

賀光啟對新品牌的定位很簡單:做中高端的大火鍋,與呷哺呷哺的臺式小火鍋形成區隔。但是,實施起來卻沒那麼簡單。

 

王卓瑋在重倉買入呷哺呷哺前,對餐飲和火鍋行業進行過詳細的調研。他發現,海底撈的客單價在100元~110元,按說並不算高。但由於它在火鍋行業太過強勢,導致其他火鍋品牌的客單價被壓制,幾乎都在90元~100元浮動,沒有人敢在價格上挑戰海底撈,向上填補這段中高端的市場空白。

 

對於呷哺呷哺來說,原有用戶隨著年齡的增長,消費能力也逐漸提高,如果要繼續滿足這群人的需求,新品牌的開創成為必然。

 

與呷哺呷哺快餐式的小火鍋不同,中高端火鍋屬於正餐範疇,相應地,商業模式、服務形式、文化理念甚至是DNA也截然不同。如果從原有體系裡派出高管做新品牌,最後極有可能只是簡單地把客單價拉高,無法給顧客提供全新的體驗。

 

賀光啟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在外部尋找新品牌的操盤人。

 

擔任過麻辣誘惑和綠茶餐廳高管、同為臺灣人的張振緯,就是在這時進入賀光啟視野的。兩人的第一次見面頗具戲劇性。賀光啟與張振緯約定好了見面時間,但因為要開董事會,打算臨時更改會面。接到董秘通知電話的張振緯卻不給面子,甚至決定取消這次見面。1個小時後,董秘又告訴他,會面如期進行。

 

張振緯坦言,如果要他出山,得八抬大轎才能請得動。 「這是我的習慣,如果前期對人才不夠重視,後面也不會給我太多發揮的空間。」賀光啟放棄參加上市前的董事會,讓張振緯感到了充分的尊重。

 

果然,張振緯加入公司後,賀光啟充分放權,新品牌作為獨立的單元進行運作,大大小小的決定均由張振緯拍板,呷哺呷哺則在後方做好資源的支持。

 

入職呷哺前,張振緯曾經創業做過一家甜品連鎖品牌,積累了不少經驗。現在,他把新品牌當成自己的第二次創業來做。

 

為了做出不一樣的中高端火鍋,張振緯和團隊幾乎跑遍了北京的諮詢公司,試圖找出火鍋的差異化。「但說實在的,火鍋的形式很簡單,無非鍋底、涮料和調料三樣,不像其他菜系可以做橫向切割、縱向切割或者是價格切割。切割細分市場的方法很難做出差異化。」張振緯告訴《財經天下》周刊記者。

 

而且,當前餐飲品牌的戰場逐漸轉移至購物中心,新品牌要面臨所有品類品牌的競爭。「如果沒辦法做到品類的第一,恐怕連購物中心都進不去。」張振緯意識到,自己需要打造出一個新的品類,而不是與原有的火鍋品牌競爭。

 

茶飲在臺灣地區十分流行,臺灣人張振緯很自然地想到了將火鍋與茶飲做結合。這種想法是基於場景化出發的。提起火鍋,大部分人的腦海裡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熱火朝天的畫面:鍋底沸騰,配著啤酒,夏天裡吃到興頭上,男士們即便脫掉上衣也沒有什麼不妥。

 

但是張振緯希望創造新的場景:餐廳可以是一個休閒的空間,除了吃火鍋聚餐,還可以找三兩好友品茶、吃點心。這就是湊湊「火鍋+茶憩」模式的來歷。「湊」字是人在水上相會的意思,張振緯在裝修時花重金打造出中式的風雅氛圍,隨處可見竹林、水鄉和祥雲等元素,同時大膽利用瓷磚、玻璃等材料,讓整體風格變得時尚靈動。

 

彼時,餐飲業正流行單品爆款概念,一批網際網路品牌也因此大受資本青睞。張振緯認為,湊湊沒有盲目跟風,而是「反向操作」,即以顧客核心價值為出發點,根據目標客群的喜好打造場景,再基於場景化和市場定位,一點一滴地打磨裝修風格、菜品、鍋碗瓢盆等等。

 

就連社會化營銷公司的選擇上,張振緯也不想走尋常路。前資深媒體人袁復生創辦的七分傳媒,團隊所有人都沒有餐飲經驗,但卻被湊湊選為社會化營銷公司。張振緯的理由是「不需要餐飲經驗,有經驗的人做出來的東西同質化太高了」,他更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意見領袖,通過他們的口碑傳播將雪球越滾越大。

 

「如果只是奔著把產品做到極致,你做出來的餐飲充其量只是一個好生意。但是如果缺少附加價值,沒有獨立的消費場景,過一陣子你在市場上就沒什麼優勢了。」張振緯說。

 

怎麼做「高門檻」的奶茶?


進入2017年,國內茶飲市場突然爆發,多家奶茶品牌紛紛獲得融資。將茶飲作為重磅產品的湊湊,也經常被外界認為無比幸運地踩到了風口。

 

湊湊茶憩的負責人阮秋合告訴《財經天下》周刊記者,沒有想到會遇上風口,但是湊湊的奶茶會火是早就預料到的。

 

阮秋合曾師從珍珠奶茶的發源地——臺灣春水堂,本科時讀了食品科技工程專業,畢業後在臺灣頂尖的食品公司從事檢驗工作。既有科學底子,又有實操經驗,這樣的履歷讓張振緯眼前一亮。他與阮秋合見面聊了5分鐘產品,當即就決定錄用。

 

彼時湊湊還沒有成型,呷哺呷哺也只是一家貼著火鍋標籤的上市公司。一般人難免會疑惑:一家火鍋公司做奶茶,能行嗎?但阮秋合沒有想太多,他覺得茶飲是公司新創的部門,意味著不會有包袱。「做好了就成為功臣,做不好也就這樣而已,為什麼不拼拼看?」

 

張振緯對阮秋合只有一個要求,用國內的茶葉和原物料重現臺灣地道奶茶的風味。臺灣奶茶進入中國內地的時間不短,在企業和消費者的認知裡,奶茶的原料一定是印度、斯裡蘭卡等國進口的才正宗,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如果繼續延續臺灣制茶的傳統,在國內市場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度和競爭力。

 

阮秋合嘗試把臺灣熱銷的一款茶葉作為衝泡的茶底。本來信心滿滿,沒想到內地的消費者並不買帳,而且要花很大的功夫說服他們接受這個味道。一次偶然的機會,阮秋合在供應商那裡發現國產大紅袍的風味與這款茶有些相似,他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要轉換方式。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喝所謂的工夫茶。當阮秋合把大紅袍作為茶底調製的奶茶端給同事時,頗受大家的喜愛。阮秋合突然找到了使命感:通過湊湊,將中國的茶葉發揚光大,而不是一再依賴進口茶。

 

阮秋合到北京工作後,幾乎喝遍了市面上所有能見到的奶茶,對比自己的技藝,他心裡漸漸有了底氣:這款大紅袍奶茶在北京「要麼大火,要麼中火,不可能不火」。

 

剛入行的時候,阮秋合的師傅就告訴他,茶飲是一個門檻相當低的市場,低到讓你以為看了就會,但是要把它做精、做透,還有很多技巧和知識要學。2013年,阮秋合回到臺灣春水堂工作,本以為在食品界闖蕩多年,才高八鬥,他當著師父的面做了一杯奶茶,端給領導「檢閱」,沒想到幾乎所有的領導喝了一口就倒掉了。

 

「我永遠記得他們的表情。」他說,「你只見其神不見其髓,你只看到人家把熱水倒進茶葉,但是用什麼熱水、什麼時候倒,根本一無所知。」整整一年半,阮秋合沒有在凌晨12點之前下班,每天泡在研發室學習和試驗不同的配方、泡茶的參數等。

 

現在,阮秋合的一杯奶茶有26個管制點,包括用什麼樣的水、冰塊怎麼用、茶底的比例還有熬煮過程的注意事項等。每一步稍有差池,做出的奶茶可能喝起來就不對勁。

 

阮秋合追求的是極致標準化作業,餐飲行業的標杆是星巴克。一款咖啡豆通過不同的密度、萃取方式以及不同的糖漿,可以產生多種風味。但是,目前茶飲市場還沒有人這麼做。不過,阮秋合認為所謂的標準化只是操作模式,絕非商業模式——通過標準化達到工業化量級的產出,但是同時操作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藝和匠心,原因是標準化是雙刃劍,將標準化視為圭臬反而會忘掉美食的初心——如何做得更美味。

 

不得不說,呷哺呷哺的供應鏈為湊湊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阮秋合直言,自己無需操心採購,只要把需求和產品提供給採購部門,就不用天天盯著庫存表和訂貨量。因為公司體量大,「有量則有價」,可以有效地壓縮生產成本,一杯奶茶除了可以做成爆款,還能有不錯的成本結構。

 

但是,連鎖門店往往面臨規模越大、出品穩定性越難控制的問題。除了將師徒傳承與標準化相結合,阮秋合最近還在店鋪督導中加入了神秘訪客制度,湊湊的中高層會定期作為神秘訪客進店,檢查SOP(標準操作程序)的落實,檢驗產品品質。

 

「這至少讓員工知道一件事情,你的領導在盯著,千萬不要違背企業使命,要堅守品質策略。」阮秋合說。

相關焦點

  • 網紅奶茶一年賣出200萬杯!湊湊靠賣奶茶成火鍋界黑馬!
    其實,呷哺呷哺的湊湊茶飲和海底撈自製啤酒,差不多都在2017年下半年才推出,不過才僅僅兩年,為何能獲得這麼多年輕人喜愛呢?要知道,除了海底撈、呷哺呷哺,「火鍋+茶飲」模式其實是很多餐飲品牌,尤其是火鍋品牌都在採取的跨界經營模式,比如,小龍坎,巴奴、味千拉麵、小輝哥火鍋,等等,為什麼海底撈自製啤酒、呷哺呷哺的湊湊茶飲卻能夠突出重圍,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 湊湊擬明年進軍新馬泰 快速開店挺母公司呷哺呷哺股價創新高
    來源:澎湃新聞湊湊擬明年進軍新馬泰,快速開店挺母公司呷哺呷哺股價創新高澎湃新聞記者 王啟帆12月2日晚間,火鍋品牌湊湊餐飲的CEO張振緯在發了一條朋友圈,「四年磨一劍近年來被稱為網紅火鍋店的湊湊火鍋創立於2016年,是臺灣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旗下孵化的中高端火鍋品牌,以精製火鍋和奶茶的組合,主打聚會概念。對比呷哺呷哺人均約55元的消費標準,湊湊的總體客單價約105元,成熟店客單價可達到140至160元價格帶。
  • 呷哺呷哺陷入「不變是等死、變是找死」怪圈?
    在筷玩思維看來,考察餐飲行業單店的經營效益有兩個最為直觀的指標,一個是單店翻臺率,另外一個是營業額和營業利潤。而這兩個方面的變化,也能反映出呷哺在當前情勢下面臨的潛在危機。  巔峰時期的呷哺呷哺部分門店有過翻臺率高達7的極端情況,然而時過境遷,其翻臺率正每況愈下,6年的時間裡連年下滑,從2014年的3.8跌落到2019年的2.6。
  • 火鍋賽道烽煙再起,突破1000家店的呷哺如何再升級?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餐飲O2O,ID:coffeeO2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層秋風一層涼,秋風漸起的時節正是火鍋旺季。10月20日呷哺呷哺首家ins風升級店在北京悠唐廣場亮相,主打「輕奢」和網紅風格,同時揭開全國門店改造升級的序幕。
  • 推子品牌「in xiabuxiabu」,呷哺呷哺能否「翻盤」
    呷哺呷哺方面介紹,新推出的子品牌「in xiabuxiabu」主打年輕消費人群,是呷哺呷哺繼湊湊、茶米茶、呷煮呷燙、呷哺呷哺食品後的又一次品牌戰略布局。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從產品定價和門店裝修來看,in xiabuxiabu都在呷哺呷哺基礎上進行了升級。
  • 上海知名網紅火鍋店竟「菜裡藏刀」?! 商家:店內刀具並無缺損
    於是季女士就帶著她和家人一起到港匯廣場湊湊火鍋·茶憩店用餐慶祝。餐廳:店內刀具並無缺損現已按要求賠償見沒人來聯繫,第二天,季女士再次撥通了該電話,餐廳方面表示,目前湊湊上海分公司正在層層排查問題環節湊湊火鍋隨後按照消費者要求進行賠償。延伸:涉事餐飲深圳店曾發生過金屬片割人事件位於徐家匯的恒隆港匯廣場算是個老牌高檔商場,裡面有各種餐飲店鋪。而此次涉事的湊湊火鍋據國內某點評APP顯示,還是徐匯區排名前十的網紅火鍋店。
  • 呷哺呷哺再推輕奢之作,能否提升運營效率?
    ▲湊湊門店近年來,呷哺呷哺一直在進行品牌升級,此次又推出「LIGHT-POT」輕奢版門店,將輕奢感融入用餐體驗中,進行輕量化運營,希望以此增加對年輕主力客群的吸引力,不斷提高門店翻臺率,提升運營效率。▲呷哺呷哺「LIGHT-POT」輕奢版門店呷哺呷哺升級版門店是否能像湊湊那樣獲得成功,突破集團運營效率瓶頸?
  • 謀劃四年後 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火鍋湊湊來成都了
    繼撈王豬肚雞火鍋一連在成都開設兩家門店後,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火鍋湊湊在謀劃四年以後,終於落子成都,一口氣連開兩家。前者撈王創建品牌11年,目前在全國超過100家直營店;後者湊湊目前在全國開設了130多家直營店,品牌正在走向自己的第五個年頭,用湊湊首席市場官楊婷婷的話來說,湊湊在成都的開店達成,意味著湊湊全國的布局業已完成。
  • 沉迷數字遊戲、重要股東和總裁趙怡套現7.7億 誰在看衰呷哺呷哺的...
    11月3日,「猛獸財經」根據呷哺呷哺(需求面積:300-400平方米)近三個月的股市表現,非常武斷地認為「呷哺呷哺是港股最值得投資的餐飲公司」,其在文章裡表明,雖然「呷哺呷哺2020年上半年歸屬股東淨虧損2.55億元,但展望未來(今年下半年)呷哺呷哺會出現微利,原因在於虧損多年的高端品牌湊湊終於實現了盈利,所以只要湊湊持續開店就能扭轉已然出現的億級虧損
  • 茶飲界又見「餐飲巨頭」 呷哺呷哺創始人「傾情」打造茶米茶
    11月15日,呷哺呷哺推出的新茶飲品牌——茶米茶的北京店與上海店同時開業,分別位於北京中海寰宇薈與上海五角場合生匯商圈,一時轟動茶飲界。確切說來,茶米茶並非是呷哺呷哺旗下的品牌,在一次採訪中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強調茶米茶是其個人創立的茶飲品牌,而非是呷哺呷哺的子品牌。這是又一位入局新茶飲行業的餐飲大鱷,新茶飲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 沉迷數字遊戲、重要股東和總裁趙怡套現7.7億,誰在看衰呷哺呷哺的...
    文|筷玩思維 李三刀11月3日,「猛獸財經」根據呷哺呷哺近三個月的股市表現,非常武斷地認為「呷哺呷哺是港股最值得投資的餐飲公司」,其在文章裡表明,雖然「呷哺呷哺2020年上半年歸屬股東淨虧損2.55億元,但展望未來(今年下半年)呷哺呷哺會出現微利,原因在於虧損多年的高端品牌湊湊終於實現了盈利,所以只要湊湊持續開店就能扭轉已然出現的億級虧損
  • 呷哺呷哺「新瓶裝老酒」的創新泡沫破了
    股民不看式微的總體,而將目光投向了湊湊和呷哺調味品,期待這兩者會成為呷哺集團未來的救星,也就是說大多股民用的是市場的眼光做投資,那麼,如果真從市場的角度做長線分析,湊湊和呷哺調味品在未來真能補上呷哺集團當期給出的巨額虧空嗎?
  • 太二的秘籍:網紅餐廳的底層邏輯!
    人人都想打造網紅餐廳,但網紅餐廳的特徵是什麼?如何從網紅到長紅? 食品品控對網紅店很重要,老牌網紅店黃記煌,很高興遇見你,一籠小確幸等都因曝光出食品安全問題而關門;味千中國因「骨湯門」事件營收轉弱。
  • 呷哺呷哺又創新品牌:小火鍋+串串+關東煮+奶茶……
    來源:贏商網來源 | 職業餐飲網(ID:zycy168)作者 | 旖旎海底撈2019年上半年開出127家新店;盒馬鮮生在它的170家門店裡開始賣火鍋;巴奴也加速了擴張的腳步,進軍上海……火鍋江湖對於餐飲人來說,真的已經沒有「容易」二字。
  • 有多少「網紅店」在裸泳?
    名小吃、名餐飲、名品牌……如今,一些餐飲店尤其是「網紅店」內,經常可以看到金光閃閃的獎牌。有媒體調查發現,許多獎牌可以在頒發機構購買,僅需幾千元。這些獎牌的頒獎單位大多無備案信息,註冊地址、官方電話等信息亦存疑。
  • 「排隊神店」賢合莊火鍋,鄭州首店落戶中原萬達廣場
    哥老官   已進駐購物中心:丹尼斯大衛城   去年6月,起始於上海的網紅火鍋品牌哥老官,進駐丹尼斯大衛城。哥老官2014年進入上海,以牛蛙火鍋掀起排隊風潮,和喜茶、鮑師傅合稱「網紅三巨頭」,此後又以「創世紀冰粉」等單品在社交平臺爆紅。
  • 呷哺呷哺集團總裁趙怡:如何管理一個 21 年每天排隊的火鍋品牌? ​
    在北京餐飲界,曾經流行這樣的一句話:「出事找 110,肚子餓找呷哺呷哺。」2017 年呷哺呷哺推出副品牌「湊湊」,湊湊的定位中高端網紅店,通過火鍋加茶飲的方式形成新消費場景,再一次延續了呷哺呷哺的日日排隊成績。2018 年 11 月,其新的品類茶米茶在北京、上海兩家店開業。
  • 王品、外婆家新推20個餐飲品牌!商業地產人請接招
    呷哺呷哺重金打造新品牌「湊湊」吧檯式小火鍋連鎖餐飲呷哺呷哺則花重金打造了主打聚會概念的中高端新品牌湊湊,第一家門店也是旗艦店開在了北京三裡屯通盈大廈據悉,湊湊不僅提供火鍋正餐服務,還會在上午11點到凌晨3點提供茶歇、宵夜服務,與外賣平臺合作,在周邊的三裡屯商圈提供外送服務。此外,湊湊還把臺灣夜市上的經典小吃搬到了京城。且不同於呷哺呷哺人均消費五六十元的中低端定位,湊湊設定的人均消費金額為120-150元,定位中高端餐飲。為此,湊湊在菜品、環境和服務上也都進行了全面升級。
  • 呷哺呷哺2019年淨利大幅下滑:百億營收目標落空 高盛預測2020將由...
    呷哺呷哺在2016年啟動三年規劃,提出到2019年實現一千家門店一百億營收的目標,2019年呷哺呷哺順利實現門店突破一千家目標,但其營收體量距離一百億元仍相距甚遠  與此同時,呷哺呷哺還需要面對高速擴張壓力下淨利潤增速放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高盛報告預計呷哺呷哺今年上半年同店銷售跌幅35%,淨虧損2.11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