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湊湊擬明年進軍新馬泰,快速開店挺母公司呷哺呷哺股價創新高
澎湃新聞記者 王啟帆
12月2日晚間,火鍋品牌湊湊餐飲的CEO張振緯在發了一條朋友圈,「四年磨一劍。從不被大多數人看好,到終於得到市場認可,湊湊忍辱負重走了四年。」
在國內鋪設下沉市場同時,湊湊還在近年提出了出海之路。根據計劃,湊湊預計於明年第二季度在新加坡與泰國開設首店,於第三季度進軍馬來西亞。
就在同一日,湊湊的母公司呷哺呷哺集團(00520.HK)也創下了上市以來的股價新高,盤中最高至17.70港元/股,12月2日收盤報17.20港元/股,較上一交易日漲10.12%。張振緯朋友圈內也附上了呷哺呷哺的股價走勢圖。
近年來被稱為網紅火鍋店的湊湊火鍋創立於2016年,是臺灣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旗下孵化的中高端火鍋品牌,以精製火鍋和奶茶的組合,主打聚會概念。對比呷哺呷哺人均約55元的消費標準,湊湊的總體客單價約105元,成熟店客單價可達到140至160元價格帶。在線下門店的布局上,湊湊的門店都會選在商場內,主打中高端人群,並會在火鍋店旁另設一家茶飲店,推出「火鍋+奶茶」的組合。
湊湊在一、二、三線城市的客單價
成立四年,湊湊就成長迅速,截至2020年11月底,共有湊湊門店128家,覆蓋35個城市(含中國香港),並且營業收入在2019年達到12億元,佔上市公司呷哺呷哺收入的19.9%。而最新財報顯示,在疫情導致餐飲行業集體「受挫」的情況下,湊湊今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也達5.9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3%。
可以說,在呷哺呷哺集團主營業務呷哺呷哺品牌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湊湊成為了集團增長最快的品牌。
但對於「副品牌」帶動母公司成長的說法,張振緯在12月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確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如果把它定義成副品牌,它就註定死掉。我們一直是把湊湊當作和呷哺呷哺的兄弟品牌去運作,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團隊,整個的文化DNA和集團還是不太一樣的。」
從財報來看,目前湊湊的業績增長主要還來自門店的高速擴張,每年門店數量翻倍增長。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導致開店速度放緩,但據張振緯透露,新開門店計劃只是因疫情延期,預計今年年底還會有「很多家」門店新開業。
就在11月28日,湊湊雙店齊開,入駐上海迪士尼小鎮,同日成都首店也入駐萬象城。
迪士尼小鎮店特色菜品-童心鍋
「湊湊是中國餐飲行業發展以來,成長速度最快的企業,而且是只有之一,沒有之二。類似海底撈貨其他大型餐飲公司,都是經過了二三十年的發展,但湊湊只有三四年的成長經歷。」張振緯說。
在國內鋪設下沉市場同時,湊湊還在近年提出了出海之路。2019年8月,湊湊走出中國內地,在中國香港迎來首店,取得成功後又相繼開設第二、第三家,最新的第四家門店9月在香港K11開業。根據計劃,湊湊預計於明年第二季度在新加坡與泰國開設首店,於第三季度進軍馬來西亞。
對於此前中國餐飲品牌出海依然做華人生意的困境,張振緯也做出了回應,「湊湊的包容性很強,現在我們已經有花膠雞鍋底、豬肚雞鍋底、臺式麻辣鍋底等,融合創新是我們的主軸,隨著我們進入各個城市或區域,我們會截取當地的特色,比如說新加坡的肉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