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冷空氣南下,越來越冷了。
這兩天我出門前,我都給自己泡一杯暖暖的奶茶帶到辦公室。燒開水泡一杯濃濃的紅茶,然後打開一盒純牛奶,用微波爐加熱。熱茶和熱奶按照大約5:5的比例兌在一起,再加一點點鹽,然後放在保溫杯裡,暖暖的,喝一口、熨帖人心。這是簡易版的維吾爾族鹹奶茶的做法,簡單方便,適合工作日趕時間的時候喝。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做的更精緻一些。取適量的茯磚茶餅茶放入八分水的茶壺中,放在火上去煮,煮沸4—5分鐘後,再加入鮮奶和適量食鹽,一壺熱乎乎、香噴噴的鹹奶茶才算是煮好了。
暑假去新疆旅行,在吐魯番時,按大眾點評的推薦,我們去了一家名為「疆客」的餐廳吃飯。餐廳環境很好,斑駁如舊的磚牆,維族小窗戶風格的包間,綠植搭配著暖色的燈光。除了點饢坑烤肉、手抓飯、羊雜湯這些特色菜以外,服務員還推薦我們點了一壺奶茶,用漂亮的大錫壺盛著送上來的。這是我第一次喝新疆的奶茶。淡淡的鹹味,奶味濃鬱,很醇厚。回來以後,肉的味道已經不太記得了,但奶茶的醇香一直迴蕩在腦海裡,所以這兩天天氣冷,我就突發奇想,自己DIY奶茶。
奶茶是一種既古老又現代的飲品,世界各地有著十分豐富的品種。但總的來說,奶茶可以分為鹹甜兩種。甜的以臺灣珍珠奶茶為代表,還有英式花草奶茶、馬來西亞拉茶等,鹹的有內蒙鹹奶茶、藏式酥油奶茶等。鹹甜相比,我更喜歡鹹的。據說人類的舌尖和味蕾,一直是糖與鹽的戰場。還記得2011年時網絡上爆發一場轟轟烈烈的甜黨、鹹黨之爭,一條關於豆腐腦該鹹甜的微博引來十幾萬的跟帖評論。其實不單單是豆腐腦,還有湯圓、粽子、月餅、奶茶……,到底是甜的好吃還是鹹的好吃,這是一個典型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不同於事實判斷,本身是很主觀的一個東西,沒有絕對的標準。因而,甜鹹口味之爭,很多時候是地域文化之爭。
在網上看到過一篇《奶茶史話 :一杯熱奶茶的鹹甜身世之謎》的文章,探討奶茶從誕生的那天開始,到底是鹹的還是甜的,以及奶茶的傳播中,口味是如何受地域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作者分別追溯了奶、茶、鹽、糖的生產傳播史,識別各條歷史線索的交匯點,試圖在盤根錯節的浩瀚歷史中揭開奶茶的身世之謎。經過一番細緻的考察,作者得出結論:「奶茶和茶一樣,始於中國。唐朝茶葉大規模地傳入藏地,藏地居民的鹹味酥油茶是歷史上第一款奶茶;隨即新疆和蒙古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鹹味奶茶也是受其影響,而因為鹹奶茶符合當地人們的膳食需求和營養結構,最終成為了當地的傳統食物而一直流傳下來。歐洲人在明末開始就大規模地進口和生產茶葉和蔗糖,葡萄牙人開創了甜茶,英國人把甜茶推向了巔峰,甜茶一開始是代表著無上尊貴的貴族文化,後來成了全民盛行的飲食文化。」作者說,奶茶是甜是鹹並不重要,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了解到奶茶口味變的變遷其實茶文化在不同地域傳播的一次次本土化變異。最後,作者引用季羨林先生在研究糖史時的一段話來結束:「我們今天隨隨便便吃一個什麼東西,我們拜一個什麼神,我們有一個什麼生活習慣,都不可能只是我們自己的,而是跟一些遠方的,我們不認識的國家,不同文化的人有關的。
一杯奶茶,帶給我連接南北的生活體驗。身在這個資訊交通無限發達的時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交流更深入,更頻繁,也更便利了,我們更應該多出去走走。一杯奶茶,一首歌,一種風景,一些人……我們在旅行的路上,走過陌生地方的土地,感受不同的生活節奏,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豐富生命的體驗,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你滋潤了秘密花園的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