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作者已親自授權 ==
鏈蛇屬Dinodon 系 1853 年 Dumeril 以 D.cancellatum( = Lycodon rufozonatus) 為模式種發表的屬。
該屬特徵為:頭頸略能區分;頭較寬扁;眼較小,瞳孔直立橢圓形; 體背黑褐色,間以紅色、粉紅色、黃色、白色或草綠色窄橫斑; 頰鱗窄長; 尾下鱗雙行; 體後部椎骨無椎體下突。
白環蛇 Lycodon aulicus、黑背白環蛇 Lycodon ruhstrati 等也曾分別劃入鏈蛇屬 ( Müller,1887;Pope,1929) 。
鏈蛇屬與白環蛇屬是形態特徵比較近似的兩個屬,屬間主要分類學指徵為:上頜齒均被 2 個齒間隙分為前中後 3 個組,但最後一組鏈蛇屬為 3 枚,而白環蛇屬為 2 枚。
兩屬間存在親緣關係。
物種分類地位隨著研究方法改變而改變,根據Cameron (2013),郭鵬(2013)的最新研究結果,並依據命名先後,將Dinodon屬 整個類群都被列入了Lycodon屬。
分類地位的改變,和該屬物種環紋顏色的多樣性導致「白環蛇屬」中文名稱顯得不合時宜,更名勢在必行。
在《陝西省發現劉氏鏈蛇》(彭麗芳,朱毅武,黃松,2014)
一文中亦首次將原「白環蛇屬」修訂為「鏈蛇屬Lycodon」。
此次修改更符合該屬物種的顏色(環紋)特徵:
PS:嗯~沒錯,這個裡面的「 * * 武 」就是Me····
至此,鏈蛇屬Lycodon 共51種,我國分布的有17種:
(標註說明:【 *** 】為模式產地)
01.白枕鏈蛇 Lycodon capucinus (Boie, 1827)
圖:Hey Sung/攝
圖:朱毅武/攝
初生小苗:
圖:朱毅武/攝
國內產地分布:閩,港,雲
【模式產地:印度尼西亞,爪哇】
02.雙全鏈蛇 Lycodon fasciatus (Anderson, 1879)
圖:王剴/攝
圖:朱毅武/攝
國內產地分布:桂,渝,川,貴,雲,藏
【模式產地:中國雲南省西部蚌西(盈江);[Vogel & Luo (2011)指定新模產地緬甸曼德勒省抹谷]】
03.黃鏈蛇 Lycodon flavozonatus (Pope, 1928)
圖:張亮/攝
圖:朱毅武/攝
初生小苗:
圖:朱毅武/攝
國內產地分布:浙,皖,閩,贛,豫,鄂,湘,粵,桂,瓊,渝,川,貴,雲
【模式產地:中國福建省西北部崇安縣(武夷山市)】
04.福清鏈蛇 Lycodon futsingensis (Pope, 1928)
圖:張亮/攝
圖:朱毅武/攝
初生小苗:
圖:朱毅武/攝
國內產地分布:閩,湘,港,粵,桂,浙
【模式產地:中國福建省,福清市】
05.草綠鏈蛇 Lycodon gammiei (Blanford, 1878)
圖:Shashank/攝
國內產地分布:藏
【模式產地:印度,大吉嶺】
06.貢山鏈蛇 Lycodon gongshan (Vogel and Luo, 2011)
圖:Gernot Vogel/攝
國內產地分布:雲
【模式產地:中國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巴坡】
07.攣斑鏈蛇 Lycodon jara (Shaw, 1802)
圖:鳴蟲子/攝
【模式產地:印度,阿薩姆】
國內產地分布:雲、藏
8.寮國鏈蛇 Lycodon laoensis (Günther, 1864)
圖:轉自網絡
國內產地分布:桂,雲,藏
【模式產地:寮國山區和暹羅(泰國)】
9.劉氏鏈蛇 Lycodon liuchengchaoi (Zhang, Jiang, Vogel, and Rao, 2011)
圖:張亮/攝
圖:朱毅武/攝
國內產地分布:豫,鄂,川,陝,浙
【模式產地:中國四川省,青川縣唐家河自然保護區】
10.南方鏈蛇 Lycodon meridionalis (Bourret, 1935)
圖:Kevin Messenger/攝
國內產地分布:桂,雲
【模式產地:越南北部(北圻)】
11.橫紋鏈蛇 Lycodon multizonatus (Zhao and Jiang, 1981)
圖:侯勉/攝
國內產地分布:川,陝,甘
【模式產地:中國四川省,瀘定】
12.粉鏈蛇 Lycodon rosozonatus (Hu and Zhao, 1972)
圖:張亮/攝
國內產地分布:瓊
【模式產地:中國海南島,陵水縣吊羅山大裡鄉】
13.赤鏈蛇 Lycodon rufozonatus (Cantor, 1842)
圖:張亮/攝
國內產地分布:京,津,冀,晉,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臺,贛,魯,豫,鄂,湘,粵,瓊,桂,渝,川,貴,雲,陝,甘
【模式產地:中國浙江省,舟山】
14.黑背鏈蛇 Lycodon ruhstrati (Fischer, 1886)
圖:張亮/攝
圖:朱毅武/攝
國內產地分布:蘇,浙,皖,閩,贛,豫,鄂,湘,粵,桂,瓊,渝,川,貴,陝,甘,臺
【模式產地:中國臺灣島南部】
15.白鏈蛇 Lycodon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 1875)
圖:張亮/攝
圖:朱毅武/攝
國內產地分布:雲
【模式產地:印度,北部】
16.細白鏈蛇 Lycodon subcinctus (Boie, 1827)
圖:張亮/攝
國內產地分布:閩,粵,桂,瓊,港,澳
【模式產地:印度尼西亞,爪哇】
17.東川鏈蛇 Lycodon synaptor (Vogel and David, 2010)
圖:張亮/攝
國內產地分布:雲
【模式產地:中國雲南省,昆明以北100km的東川】
✪ω✪✪ω✪✪ω✪分隔符✪ω✪✪ω✪✪ω✪
【延伸科普】野外白環蛇(現改為鏈蛇屬)與銀環蛇的區分判斷和咬傷防治.
常見的白環蛇是指遊蛇科鏈蛇屬中的黑白相間的一類蛇,曾經為白環蛇屬,後通過分子研究,被劃入鏈蛇屬。
為避免複雜化,本文未對具體物種進行解釋,文中的白環蛇,特指鏈蛇屬裡黑白相間的蛇類,也包括白鏈蛇。
白環蛇無毒,一般捕食小型齧齒動物、蜥蜴或蛇類。
而銀環蛇是眼鏡蛇科環蛇屬,廣泛分布於亞洲東洋界,在中國長江以南大部分區域均有分布,食性較廣,蛙類、鼠類、魚類、蛇類均捕食。
銀環蛇為前溝牙毒蛇,毒性以神經毒為主。
銀環蛇和白環蛇(白鏈蛇)相似之處:
1. 身體花紋都是黑白相間。
2. 都是夜間活動。
銀環蛇和白環蛇(白鏈蛇)不同之處:
A. 初步判斷:
1. 銀環蛇成體體型較大,可達1.5 m以上,一般在1 m以上。而白環蛇為小型蛇類,成體一般1 m以下(白鏈蛇除外,成體可達1 m以上,但白鏈蛇的白色環遠細於黑色環,與銀環蛇區別,但也不排除有的銀環蛇白色環也較細)。
2. 銀環蛇背脊一般較稜起,橫切面類似三角形。而白環蛇身體為圓柱形,橫切面為圓形。
3. 銀環蛇頭部呈橢圓形,和頸區別不明顯。白環蛇頭部多成梯形,與頸部區分明顯。
4. 銀環蛇夜間喜歡在溪流附近或溪流內活動。而白環蛇一般在潮溼的樹叢或灌木叢內活動。
以上僅為初步判斷,也有例外,如銀環蛇雖然體型更大,但幼體可能會與白環蛇相似;銀環蛇幼體背脊起稜也不明顯;白鏈蛇頭部也呈橢圓形;兩者生境也可能有交叉情況等。
B. 精確判斷:
無論幼體或者成體,銀環蛇背脊正中的一行背鱗(可稱為脊鱗)為明顯擴大的近似六角形的大鱗,與其它較小的菱形背鱗相區別。
而白環蛇無此特徵,背鱗大小一致,均近似菱形。
銀環蛇危險之處:
銀環蛇在中國南方比較常見,又多見於溪流環境,晚上採集蛙類、有尾類或魚類標本時容易遇見,所以特別要引起重視。
銀環蛇的毒牙小,且為神經性毒素,咬傷後疼痛感較小,容易被忽視甚至忽略(以為是被樹枝或植物刺扎傷),而銀環蛇的毒性是亞洲毒蛇中的佼佼者,其咬傷後非常危險,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接近100%。
野外工作的注意事項:
如果見到黑白相間的蛇類,第一反應是都作為銀環蛇處理,立即避開到安全距離,即離開蛇頭至少2/3體長距離。
然後可觀察上述特徵,確定是銀環蛇或白環蛇。
如果不需要採集,立即離開。
如果需要採集標本,首先按照上述特徵確定種類,若不能確定,都作為銀環蛇處理。
在環境複雜而不方便採集,抑或沒有把握,最好都不要貿然採集。
採集時,最好使用蛇鉤或棍棒壓住頸部或枕部後再小心採集。
如果不慎被銀環蛇咬傷,必須最快速度作以下處理:
1.請同伴立即聯繫就近條件較好的醫院和汽車。
2.保持冷靜,千萬不可緊張亂跑奔走求救, 這樣會加速毒液擴散。
3.馬上用流動水衝洗傷口,在將傷口以消毒刀片切開成十字型, 但創口不宜過深,邊清洗邊擠出毒血。
4.蛇藥片(如季德勝蛇藥片)口服,並將蛇藥片用清水溶成糊狀塗在創口四周。
注意,以上僅僅是在野外的緊急處理,不可大意,緊急處理後必須送醫,由醫院制定治療方案。
因為銀環蛇咬傷後,短時間內沒有全身症狀,只有輕微痛感,這容易被傷者忽視其危險性。
但2~6小時內,由於其神經毒素開始發揮作用,病人必然會發生頭暈眼花、語言困難、意識模糊、自主呼吸喪失等症狀,所以必須在最快時間趕往醫院,醫院必須有呼吸機和抗銀環蛇毒血清,如兩者有缺,而短時間不能趕到更好的醫院,保證有呼吸機優先。
送醫途中,如果發生自主呼吸喪失,可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換氣,但要切記避免壓胸。
在醫院若治療得當,3~5天才能恢復意識。
圖組1:銀環蛇,注意背鱗中央紅點標記的擴大鱗片;背脊一般較隆起,橫切面類似三角形~
圖組2: 白鏈蛇,背鱗中央無擴大鱗片~
圖組3 :福清鏈蛇,背鱗中央無擴大鱗片;頭部呈梯形~
PS:本文純屬為了填補物種知識的空白,作品種科普~
部分照片來源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可私信告知,謝謝觀貼!
請尊重熬夜搬磚勞動成果,歡迎點讚 ~
T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