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揚州人,卻一直對博大精深的淮揚菜沒有研究。受到父母的教育,從小便學習西洋玩意-刀叉的用法,以至於到現在用起筷子來,還會被父輩訓責。
大學時期,加之又在國外讀書,畢業後直奔了帝都北京,慢慢地便對家鄉的味道有些忘卻。只有每年一次回家,會偶爾嘗到父親的廚藝。父親受祖父的遺傳,做得一手好菜,卻很難討得女兒歡心。母親時常有埋怨,說我是個西洋胃。喜歡的竟是些歐洲南美菜系。
可隨著年紀的增長,越發開始欣賞起家鄉的味道。
前幾日,無意在邊城書店閒逛,找到一本好書,清人惺庵居士黃鼎銘的《望江南》。其中記載,「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絲堆細縷,生銅菸袋臥長苗。燒酒水晶餚」,說的就是揚州早茶。而我一直認為,乾絲即是揚州早茶之精髓。
至於乾絲的由來要追溯到乾隆時期了。
清朝到乾隆時期,政權穩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泰民安,號稱"盛世"。乾隆在長治久安後便開始六下江南。乾隆當年很講口腹享受,特別喜愛吃南方菜。南巡途中,那些總督、巡撫、知皂等高層地方官員,以及豪富商賈,隆重接駕,無不精製美饌,邀寵求榮,博得皇上歡心。各地官員為了巴結討好,這其實等於將江南烹飪事業檢閱了一番,從而促進了江浙菜系的發展,造就出許多名菜,蘇揚名菜名點,差不多都是在此時定型的。
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內務府"御茶膳房"的檔案中,有一份《江南節次照常膳底檔》就記載著乾隆三十年南巡期間所經路線、行宮和飲膳底單。在一大堆"龍鳳菜點"中,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達官顯貴們進獻的當地的風味菜,如二月十五日到崇家灣大營碼頭,總督尹繼善進肉絲響餡子、燕筍火燻白菜、醃菜花、炒麵筋、火腿等。正月二十七日到晏子祠行宮,總管馬國用進炒野鴨子丸子燉豆腐等等。
《清稗類鈔》中記載了乾隆南巡時吃素餐:乾隆曾到揚州天寧寺,主持讓他吃素餚,乾隆吃得很滿意,對主僧說:"蔬菜竟然如此可口,勝過那些鹿脯、熊掌千萬倍呀!"另有資料記載,揚州某古寺有一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種豆腐素餚,特別是他用嫩豆腐、金針菜、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湯,味道鮮美,受到乾隆讚賞,一度把"文思豆腐"列入宮廷菜單之中。
乾隆第三次到江南時,在無錫某小吃店吃到鍋巴上澆蝦仁、熟雞絲、雞湯熬製的濃汁,發出吱吱響聲,很感興趣,稱讚說:"此菜可稱天下第一"。從此,這道菜身價百倍,稱為"天下第一菜"。
揚州名菜揚州乾絲的成名,據說也與乾隆南巡有關。當時,揚州官員和鹽商為了備辦"接駕盛典",聘請了許多名廚高手,爭新鬥麗,都想推出壓眾的佳餚。其中有一道"九絲湯",用豆腐乾、火腿、雞肉等九種美味切成細絲,再用雞湯煨煮,讓各種鮮味都吸入豆腐乾絲之中。乾隆連用兩盤,交口稱讚,幾次南巡都來揚州點此菜,從此"九絲湯"改名"揚州乾絲",聞名全國。
揚州乾絲的起源就講到這裡。如果你對揚州乾絲很有興趣,稍後,我再網羅些關於「揚州乾絲」更美麗的傳說。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