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零部件自研,「英漢思」打造高性價比的外骨骼機器人

2020-12-23 金融界

來源:創業邦

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顯示,腦卒中為我國成年人致死致殘首位原因,每年因腦卒中死亡的人數有196萬之多。其中,除了致死及嚴重案例,很多腦卒中發病患者救治及時,因而在病後仍能逐步康復。

然而現狀是後期康復過程耗時較長。目前,腦卒中病人發病醫治後,在後期他們需要耗費海量時間進行康復訓練,通過行走等運動,修復神經中樞損傷、重塑神經控制功能。

在康複流程中,行業現有主要方案是利用傳統的重型動力外骨骼進行相關的輔助訓練。然而該設備卻存在較多痛點。據英漢思調查,傳統動力外骨骼售價普遍在100萬以上,只有大型醫院的康復科才有財力採購使用。此外,傳統動力外骨骼體積龐大、十分笨重,不便於患者在康復科以外的場景下穿戴行走。

為此,英漢思機器人CEO朱瀚琦將美國多年研究應用於業界,在2018年創立了英漢思動力外骨骼機器人,打造了有別於傳統方案的輕量化動力外骨骼,專注服務於腦卒中和其他各種病症影響所致的行走障礙患者。

朱瀚琦說到,除了腦卒中患者,中風、肌無力等疾病影響下的患者由於行動不便,需要家人或專人陪護,由此發生的年均花費往往在6-10萬人民幣區間。與此同時,在所有中風患者中,多數屬於輕症,他們有一定自理能力,只是行動不便、生活品質有待提高。

此外,即使在醫院康復科進行了階段性治療,患者仍需自己勤走動,從而進一步改善步態、刺激患者回歸正常。因此,在後期康復的場景往往從醫院轉移到了家庭。

為了解決降低病人陪護成本、服務中輕度行走障礙患者、落實家庭場景行走輔助三個維度上的現有難題,英漢思目前主要推出了名為Movex的輕量化個人助行設備。

該產品重量僅為2.6千克,續航時間達到了5小時。應用該產品,能夠有效改善行走步態,減少能量消耗,大大拓展病患的行走時間。

同時,英漢思將Movex的輕量化個人助行設備的成本降為傳統外骨骼機器人的零頭,售價由上百萬將降至8000到數萬元人民幣不等,有效填補了目前傳統方案只能應用於醫院的缺陷。將患者的康復場景延續至家庭等場所,讓他們在家也能延續康復訓練,加速恢復。

據悉,該產品已經進入了國內多家醫院併到了預臨床階段。據朱瀚琦介紹,截至目前,該產品在試用過程中大幅度改善了患者的步態,有效提升了他們行動自如程度,並計劃在2021年對該產品將進行量產,最終使其成為消費級產品。

在硬體和技術上,英漢思核心部件主要依靠自主研發,並委託國內工廠生產。正因如此英漢思相較於國際同品類產品具有成本優勢,產品性價比較高。據介紹,萬元級別的售價在全球類似產品中都處於較低水平。

在核心部件中,高扭矩電機等部件由英漢思自研,因此相關核心物料成本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20%。此外,電機驅動器、編碼器、電機傳動等部件都由英漢思自主研發。同時,英漢思還掌握了自適應動力外骨骼助力算法,在不同的環境中,即時適應用戶步態情況,從而實現柔性化、智能化的助力行走。

據悉,在2018年,朱瀚琦的研究論文曾登載至Control System Magazine雜誌並在封面展示,該期刊為控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可見團隊在技術上也受到了業界認可、處於領先地位。

談及為何回到中國創業,朱瀚琦認為中國具有成熟的產業鏈優勢,因而能將市面上動輒100萬以上的產品做到萬元級別。

在團隊上,英漢思總員工在20人以內。英漢思CEO朱瀚琦本碩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隨後在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取得博士學位。

據了解,英漢思在已獲得來自XBOT PARK的種子輪基金以及清大創投的天使輪融資。接下來,英漢思將持續進行產品上市資質申請、規模化生產落地。在產品上,除了文中提及專註解決腦卒中及其他行走障礙的產品外,英漢思將持續開拓骨科相關產品,預計今年年內面市。

文章插圖源自英漢思機器人與攝圖網,經授權使用。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Skeletonics Arrive日本外骨骼機器人:售價將近60萬元
    能夠操控機器人,想必是很多喜歡機甲的玩友的夢想,不過離夢想成真或許不再遙遠。近日,日本機器外骨骼製作公司 Skeletonics 發布了一款擴張人體功能的外骨骼型機器人「Skeletonics Arrive」,使用者可以通過四肢移動來直接操控機器人的機械臂和機械腿,作出自由度極高的身體動作。
  • 開發外骨骼機器人,「鐵甲鋼拳」助力京東618物流大戰
    不過隨著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意識到簡單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及人力操作所帶來的高成本低收益已不再適應當下的企業運營。想要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企業率先把視線放在了分揀環節。在配送中心搬運成本中,分揀作業搬運成本約佔90%。在勞動密集型配送中心,直接參與分揀操作的人力佔到50%。同時,整個配送中心作業時間的30%-40%更是被分揀作業時間所佔。
  • 36氪首發|讓外骨骼機器人服務更多泛工業領域,「傲鯊智能」完成數...
    傲鯊智能定位於泛工業領域外骨骼機器人產品研發、製造和配套解決方案。本輪融資後公司將開始投入批量生產與團隊擴建,並與不同行業合作夥伴一起進行多種模式的探索和落地,並同步發展海外業務。創始人徐振華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曾連續參與創辦過兩家醫療器械設備公司,早期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與大型醫療機器人產品,主要用於醫療康復領域。
  • 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分析
    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分析 史晨星 發表於 2020-12-12 10:08:54 技術 1.
  • 快訊:科大訊飛參股成立新公司,經營範圍包含「外骨骼機器人的組裝...
    打開APP 快訊:科大訊飛參股成立新公司,經營範圍包含「外骨骼機器人的組裝、生產」 機器人大講堂 發表於 2020-12-23 10:12:46
  • 【拓斯達|前沿】「改變生活」的外骨骼機器人
    得益於機器人技術的最新進展,我們現在能夠使用主動式外骨骼機器人進行治療,以支撐患者的身體,並大大改善治療效果。 Marsi Bionics公司製造的外骨骼機器人能夠使肢體殘障人士自由站立、移動及與周圍環境互動。
  • 「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發布樣機 似鋼鐵戰衣
    「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對外發布第二代樣機,其功能和性能指標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裝備的技術水平。  本次發布的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系統是該研究所獨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系統的優化升級,樣機關鍵技術均立足團隊自主研發,掌握全部核心關鍵技術並擁有全部智慧財產權,其功能和技術指標已基本達到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布的人體負重支撐系統(HULC)的相關指標。
  • 外骨骼不僅僅可以送外賣,它的核心用途在這裡——反觀外骨骼市場到底有多大!
    這些機構均是具有醫療康復外骨骼的應用市場的。針對C端市場,全國截癱及偏癱患者約2000萬人,在完成治療回到自己居住區後仍然需要進行康復訓練方可預防褥瘡、下肢靜脈血栓、尿路感染、肌肉萎縮、骨密度降低、心肺功能衰竭、消化系統衰竭等問題,並提心理狀態。每天需要2次將會有4000萬人次/天的康復需求,按每臺外骨骼機器人每天可服務20人次則各個社區醫院將有200萬臺的需求。
  • 現實版「鋼鐵俠」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研製出了一款能夠完成多項複雜動作、負重能力強、續航時間長的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填補了國內機器人領域的多項空白。 據介紹,這款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具有擬人化結構,是基於仿生學、人機工程學、人工智慧等理論和技術,仿照人體關節力輸出驅動與肌肉組織緩衝、儲能等運動功能進行研製的,能夠實現人—外骨骼系統的高度共融與協同運動。同時,它集合了新型材料、柔性驅動、智能控制、多維傳感、以及人工智慧等多領域技術,實現了人類的智力和機器人的「體力」的有機結合。
  • (全套完整版)日本「松下」的機器人戰略:外骨骼機器人、助理康復機器人、Rulo掃地機器人、通信機器人、全自動洗頭機器人
    松下推出外骨骼裝備Ninja近期傳的沸沸揚揚的Atlas和AlphaGo等相關消息讓我們看到智慧機器人的發展與進步,但是人工智慧技術還尚不成熟,無論是記憶功能還是神經學習網絡都尚且遠達不到人類的水品。那麼有沒有辦法讓人類的靈活和智能與機器人體力輸出優勢結合起來呢?有,松下的忍者 Ninja 外骨骼裝備就能夠實現這個設想。
  • 高仙機器人:「售後能力」是機器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高仙擁有自己的售前、銷售和售後團隊,打通了從需求挖掘、產品定義、產品開發、快速生產到售後反饋的閉環,使得高仙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能迅速響應市場需求和驗證技術方案,為打造成功產品奠定了關鍵基礎。機器人作為一個複雜的系統其產品的安全性,技術可靠性及售後零部件的易耗及更換的便捷性等都是售後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繞不過的點。
  • Rewalk和Cyberdyne股價大跳水,老一代外骨骼機器人集體隕落?
    上海尖叫科技是國內一家從事外骨骼機器人產品研發的初創企業,其 CEO 李響告訴雷鋒網,Rewalk 和 Cyberdyne 屬於智能穿戴的先驅,兩家產品定義完全不一樣。「Rewalk 可以理解為一個『自動走路機』,中間是不能停止的,需要額外的拐杖來平衡上身。所以它適合下肢癱瘓上肢壯碩的人群,目標人群狹窄。
  • 外骨骼機器人在物流和製造業的倉儲搬運環節的展望
    外骨骼機器人技術是融合傳感、控制、信息、移動計算等科技,為操作者提供一種可穿戴機械機構的綜合技術。不同於軍事戰爭電影或科幻電影中的「鐵甲洪流」,外骨骼機器人是附著於人體外部的「人工智慧」。,從那時起,外骨骼機器人技術開始迅速發展。
  • 一年半超過Cyberdyne:尖叫科技要用大家電的價格賣外骨骼機器人
    另一種故事角度就是「拯救」:外骨骼機器人能增強人的肌肉和行動能力,令很多下肢行動不便甚至癱瘓的人群重獲行走能力。在 11 月 17 日深圳高交會上,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見到了一款國內的外骨骼機器人設備 S1 (Scream One,尖叫 1 號),其開發者是上海尖叫智能科技公司,這是他們的第一代量產機型。這次高交會,尖叫科技舉辦了一場小型技術交流會,講述的就是關於「拯救」的故事。
  • 2018年度10大機器人公布!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IPRdaily導讀:如果僅以「一輩子」,來定義一個人的意識長短,那「機器變革」這種事你可能運氣再好也不容易碰見,倒不如安安穩穩,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當下。而不久前,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機器人實驗室打造的機器狗 ANYbotics 完成了一次大升級,讓自身學習速度提升了1000倍,還學會了新的技能,直接秒殺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
  • 德國上肢外骨骼機器人,高精度觸覺交互,大範圍運動,柔性跟隨身體!
    ANYexo上肢外骨骼設計為與人的上肢平行運行,並在多個位置連接到人的手臂,這需要機器人適應不同的手臂長度。但是這個問題在外骨骼機器人上,由於目標任務是讓外骨骼跟隨人體運動,而人體想怎麼動很難量化。(hierarchicaloptimization),以一定的優先級定義不同的任務,保證低優先級不會阻礙高優先級的任務。
  • 外骨骼機器人送餐,外賣小哥背百斤重物輕鬆上樓
    ▲《死亡擱淺》遊戲畫面如今,這樣的場景被搬到了現實中,據了解,這位外賣小哥所穿戴的外骨骼機器人,是由傲鯊智能研發的HEMS-GS 下肢外骨骼機器人。一、20年發展,送餐行業首秀外骨骼機器人其實就是一種可穿戴機器人,通過擬人化的機械結構設計,融合傳感、控制、信息、融合、移動計算等技術於一身,幫助人類增強身體機能,或是幫助人類恢復某些身體機能的一類機器人。也正因外骨骼機器人的這兩類主要用途,它被分為增強型和康復型兩種。
  • 外骨骼機器人重塑千億康復市場,如何突破康養行業制約?
    而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相較於傳統康復器具,不僅能夠保護患者的各關節部位安全穩定,還能提供更為精準有效的康復訓練,提升康復效率和效果。例如,外骨骼康復機器人作為穿戴設備,可根據運動力學表現,輔助人體完成標準運動動作。通過長期使用,可以加倍康復治療效果。而且,外骨骼康復機器人能夠替代長期依賴於人工的簡單重複的康復任務,解放康復治療師的同時保障康復訓練的強度與精度。
  • 20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市場,「布科思」自研噴霧消毒機器人
    從2019年底開始的新冠疫情深刻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2020年3月底,「布科思」研發完成噴霧消毒機器人的產品研發,目前已投入到對各類公共場所的消殺工作中。布科思科技成立於2014年,專注於自主定位導航設備及算法的相關研發,初期為其他機器人廠商提供定位導航系統解決方案,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消毒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室內遞送機器人等硬體主打產品。
  • 為什麼特斯拉要自研電池?
    其中的一個核心關注點,就是特斯拉的自研電池計劃。今天我們試圖去回答,特斯拉的自研電池會怎麼做、在哪兒做和為什麼這麼做。How – 怎麼做?在特斯拉出手之前,中國領先的動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分別「秀」出了在電化學領域的創新:寧德時代是中國首家商業化 NCM811 電池的動力電池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