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超過Cyberdyne:尖叫科技要用大家電的價格賣外骨骼機器人

2021-01-07 雷鋒網

講外骨骼機器人的故事,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超級英雄」:機甲戰衣令你成為託尼·斯塔克。另一種故事角度就是「拯救」:外骨骼機器人能增強人的肌肉和行動能力,令很多下肢行動不便甚至癱瘓的人群重獲行走能力。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說,外骨骼產品都是「酷」的,不管是關於變得強大的夢想,還是關於重獲健康的渴望。

在 11 月 17 日深圳高交會上,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見到了一款國內的外骨骼機器人設備 S1 (Scream One,尖叫 1 號),其開發者是上海尖叫智能科技公司,這是他們的第一代量產機型。這次高交會,尖叫科技舉辦了一場小型技術交流會,講述的就是關於「拯救」的故事。

加入了人工智慧技術的「隨動派」

我們熟知的外骨骼機器人公司,有以色列 Rewalk 和 日本公司 Cyberdyne,但是兩家產品有很大不一樣。

Rewalk 是「拐杖派」,是機器帶著人走,所以為了保持上肢的平衡,需要患者拄著拐杖。患者適應機器的步伐,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Cyberdyne 是「隨動派」,人的行走意志處於主導地位,它們家的產品 HAL 通過搜集人體表面的肌肉電信號,來對機器人傳達行走的意志,從而幫助人行走。

(左圖:Rewalk,右圖:HAL)

但二者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軟體方面使用的是純編程的技術。缺點也正是這裡:代碼寫得再好,也無法完全適應人體步態的變化

而尖叫科技的外骨骼產品,則屬於加入了人工智慧技術的「隨動派」,S1 號不用拐杖,能實時與人體交互,獲得最貼合的移動方式。

(樣機行動圖)

本次所展示的 S1 號機型,有 12 個傳感器分布在腰部、腿部兩側、腳底等部位,每一天用戶使用的過程中,傳感器搜集人體不同維度的信息,包括肌肉電、光柵、肌肉表面舒張壓力等。這些信息傳到位於腰部的本地 CPU,當設備連上 WIFI 之後,CPU 數據上傳到雲端,雲端的深度學習網絡會對新的數據進行學習,從而「定製化」地為每一個用戶調整行走模型。

2 個月迭代一次,單機為一臺大家電的價格

尖叫科技是 2015 年初成立的,幾乎每 2 個月就迭代一次產品,S1 是其第六代產品。S1 大約重 10kg ,針對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尺碼,類似於商場裡賣的衣服,分 S、M、L號。

被問及產品的價格時,CTO 李牧然表示:

我們希望三年內能達到一臺大家電的價格,當然這不是初始定價,但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這就意味著,尖叫的外骨骼產品的未來定價大約會在幾萬人民幣,這在交流會的現場引發一陣不小慨嘆聲。因為 Rewalk 和 Cyberdyne 公司的產品,售價分別高達約 7 萬美金和 20 多萬美金。

這樣低的價格,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發周期短,這與大環境的時代優勢密不可分。

首先是前輩們的技術積累:Rewalk 研發了 7 年,Cyberdyne 研發了十幾年時間,這些公司雖然現在仍使用「老套」的純編程技術,正在被投資市場瘋狂看衰,它們為全世界貢獻了相當精緻的機械設計範例

一位醫療機器人工程師告訴雷鋒網:

「機器人設計這塊在學術界研究已經很透徹了,國內公司有很多可以借鑑的地方。Rewalk 和 Cyberdyne 研發時間長,是因為他們是這個領域的先驅,他們從頭開始摸索,所以時間長。」

而這樣長期的研發投入,需要最終攤到產品的售價上,加上出貨量不多,Rewalk 和 Cyberdyne 的售價才始終高居不下。

尖叫科技沒有這樣的研發成本負擔,這是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帶給這個新公司的天然優勢

除了大環境的優勢,尖叫的產品迭代速度快,成本低,也是因為他們團隊經驗豐富、人工智慧本身有技術優勢。李牧然表示:

「我們團隊成員之前做過很多人工智慧方面的項目,在算法和硬體使用上都有很多的經驗。另外就是深度學習技術,不需要僱那麼多人去寫代碼,研發投入成本可以保持這麼低。」

李牧然還向雷鋒網透露,尖叫使用的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機,類似這樣的零部件研發,讓成本降了很多。

深度學習技術:一年半超過 Cyberdyne

目前尖叫科技與 Cyberdyne 的產品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李牧然表示這主要是在「肌肉電採集的數據處理分析部分」,但是他們相信自己「一年半時間就能超過 Cyberdyne 」。

這樣的底氣,來自於他們的深度學習技術。

「使用了深度學習之後,整個研發速度就加快了,因為它不需要人去寫代碼,機器自己學習人走路的步態。」

(尖叫科技 CTO 李牧然)

在外骨骼機器人領域應用深度學習,尖叫是走在前面的,這是他們搶到先發優勢。但走在前面也就意味著要付出「原創」的努力,所以他們的研發投入中,神經網絡算法方面的佔比最大,約佔 30%

做開源平臺,2 B 和 2 C 雙管齊下

尖叫科技自己的研發人數並不多,整個團隊大概有 10 多個人,他們把自己定位於一個開源的架構平臺,李牧然對現場交流會的同行說道:

"可以說,我們做的是一個 6 個軸平臺上的虛擬作業系統,代碼各位去寫,智慧財產權共享。"

所以他們會結識很多同領域專業人士,將一些非關鍵的、沒有智慧財產權威脅的業務外包給合作夥伴。這些合作夥伴當中,有學生、愛好者和相關從業人員,這大大提升了尖叫科技產品的研發效率,節省了研發成本。

李牧然表示,他們的產品愛好者群已經有了 3 萬人,其中開發人員有 100 多人。

「越開放越好,我們希望像特斯拉一樣,用通用配件,用一切標準的東西來做一些不標準的事情。」

對於他們而言,由於其本身的開源特質,尖叫科技的產品擁有很多可能性,不同的需求對應不同的配置和價格。

所以當你問尖叫科技的具體產品細節時,對方總會給你很多「可以」。比如,電機「可以」是 6 個,也「可以」是 2 個;「可以」加入雷射雷達避障,也「可以」不加。

「可以」用於非常廣泛的場景:醫療康復、物流人員負重搬運、軍用(行軍徒步負重)、警用、工業等等,幾乎涵蓋了外骨骼市場的所有領域。這樣他們的競爭對手就囊括了 Cyberdyne、SuitX、Sarcos、Ekso 在內的多家悍將。豐富的產品線固然是後話,但「開源架構」蘊含了這種豐富的可能性。

中短期來看,尖叫科技把自己的目標市場分為兩類:醫療康復和消費。

康復是他們的主打市場,針對的是行走功能已經嚴重受損的人群(可能是因為事故、運動、老化等原因),這時外骨骼設備是作為長期佩戴的輔助步行工具;另外一部分,就是短暫失去行走能力的人群,幫助他們迅速恢復健康步行能力。

消費級是後備市場:針對戶外運動愛好者的需求,做出膝蓋、大腿、鞋子、手臂等單個部件,應用於攀巖、跑步等多個場景。尖叫科技把自己的這一類產品跟平衡車和無人機做類比,目的是為了滿足「高級玩家」的需求。

醫療產品需要得到 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市場準入許可。李牧然告訴雷鋒網,他們正在申請 CFDA 的過程當中,最快半年之後可以拿到許可,這個速度算比較快,是因為他們有一些醫療機構的資源幫助。另外,他們正在跟一些醫療機構合作進行相關臨床試驗。

李牧然表示,這次高交會才第 2 天,他們已經接到近 200 套訂單,基本上都是來自醫療器械代理商,有的想直接籤合同的,但由於 CFDA 還沒有拿到,只能等一等。

另外他們希望在半年之內達到很大規模的 S1 量產,以後繼續保持 3 個月一次的迭代頻率。

總的來說,尖叫科技要做的盤子很大,他們構思的是一個「生態」系統,其難度豈非一朝一夕。但外骨骼機器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利於大眾福利的事情,一家中國公司有勇氣幹這樣的事情,還是可堪佩服。

延伸閱讀:

Rewalk和Cyberdyne股價大跳水,老一代外骨骼機器人集體隕落?

WRC 2016 | 加州大學Homayoon Kazerooni教授:鋼鐵俠並不炫酷,減輕普通人艱辛才能激勵機器人發展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Rewalk和Cyberdyne股價大跳水,老一代外骨骼機器人集體隕落?
    其創始人山海嘉之(Yoshiyuki Sankai)教授有著神似「瘋狂科學家」的外貌和一生致力於機器人熱情,使其在日本幾乎成了「文化 Icon」,成為創新和科技本身的代名詞。Cyberdyne 家的產品 HAL 十分酷炫,利用神經信號來檢測穿戴者的意願,幫助患者恢復行走能力。
  • 從重達百斤價值百萬,到能負載2噸,外骨骼機器人未來會如何?
    1997年他因車禍導致四肢癱瘓,親身經歷激發出產品靈感,2001年主導成立 ReWalk的前身Argo醫療科技公司。ReWalk在2014年拿到FDA批准,是第一個獲得FDA批准的外骨骼機器人產品,也打開了外骨骼技術應用的新大門。
  • 德國上肢外骨骼機器人,高精度觸覺交互,大範圍運動,柔性跟隨身體!
    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ANYexo的外骨骼機械臂可以伸直「飄」在控制,但如果你用手輕輕碰一下ANYexo,它會立刻做出反應:因此,要滿足外骨骼和人體柔順跟隨的要求,就要用柔性控制方法,ANYexo採用了低阻抗扭矩控制,這是一種調節機器人的位置和交互力之間的動態關係-阻抗模型。
  • FDA批准Cyberdyne康復型外骨骼HAL正式投入市場
    日本Cyberdyne 公司的創立者——筑波大學(University of Tsukuba)山海嘉之(Yoshiyuki Sankai)教授,花費二十多年所研發的外骨骼動力服HAL終於即將在美國醫療領域應用,此前我們報導了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了Cyberdyne HAL外骨骼用於醫療復健領域
  • 外骨骼機器人在物流和製造業的倉儲搬運環節的展望
    外骨骼機器人技術是融合傳感、控制、信息、移動計算等科技,為操作者提供一種可穿戴機械機構的綜合技術。不同於軍事戰爭電影或科幻電影中的「鐵甲洪流」,外骨骼機器人是附著於人體外部的「人工智慧」。,從那時起,外骨骼機器人技術開始迅速發展。
  • 【拓斯達|前沿】「改變生活」的外骨骼機器人
    Marsi Bionics選用雷尼紹關聯公司RLS提供的新型磁編碼器技術,打造出兩款新產品:兒童用ATLAS 2030外骨骼機器人和成人用MB-Active Knee (MAK) 單關節外骨骼機器人。
  • 國產最輕便無線手部外骨骼機器人亮相上海
    會上,以「智能康復港」平臺為依託,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包括手功能康復機器人、上下肢主被動訓練系統、平衡機能評估與訓練系統在內,覆蓋人體不同關節與部位的7款新品。此次產品發布亮點十足:新一代下肢康復機器人實現突破,推出了針對機構訓練版本ExoMotus M4、針對個人的助行版本ExoMotus H4以及針對科研領域的開發者版本EXOPS,實現康復周期全覆蓋;手功能康復機器人是世界上最輕便的無線手部外骨骼機器人之一;標準化的智能康復訓練設備實現了對上肢、下肢、踝關節、腕關節、手指等部位的全覆蓋。
  • 「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發布樣機 似鋼鐵戰衣
    「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發布樣機 似鋼鐵戰衣 2018-02-14 04:40:29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現實版「鋼鐵俠」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研製出了一款能夠完成多項複雜動作、負重能力強、續航時間長的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填補了國內機器人領域的多項空白。即可以通過人的智力來控制機器人,進而利用機器人來完成人體自身能力無法單獨完成的任務。 這款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的特點是操作簡單,易於運輸、穿戴方便。它的最大承載能力超過70公斤;在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的情況下,負重50公斤行走的平均速度可達4千米/小時;並且能夠連續工作4小時以上;身高165—185釐米,體重60—90公斤的人皆可使用。
  • 外骨骼快速「落地」應用於外賣的末端一公裡
    看到這張照片時還是被震驚了,震驚的不是外骨骼本身,而是這款外骨骼快速的「落地」速度,這個落地速度指的是產品應用落地,從概念到生產到部署的速度。其實機械外骨骼這東西很早就有了,在軍事和工業上用的比較多,就是在能夠幫助人承擔負重的情況下又不影響機動性。
  • 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給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重新行走帶來希望
    打開APP 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給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重新行走帶來希望 天津機器人 發表於 2020-12-17 18:16:20
  • (全套完整版)日本「松下」的機器人戰略:外骨骼機器人、助理康復機器人、Rulo掃地機器人、通信機器人、全自動洗頭機器人
    松下此前已研發出了護士用的洗髮機器人。鑑於頭皮護理頗有人氣,新設備增加了按摩功能。那麼有沒有辦法讓人類的靈活和智能與機器人體力輸出優勢結合起來呢?有,松下的忍者 Ninja 外骨骼裝備就能夠實現這個設想。
  • 科大訊飛參股成立新公司,或將生產外骨骼機器人,註冊資本超千萬
    、技術諮詢、技術轉讓;外骨骼機器人的組裝、生產等。該公司股東為安徽訊飛雲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康睿信息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前者由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2230)100%全資持股。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外骨骼機器人技術是融合傳感、控制、信息、融合、移動計算,為作為操作者的人提供一種可穿戴的機械機構的綜合技術,是指套在人體外面的機器人,也稱「可穿戴的機器人」
  • 外骨骼機器人送餐,外賣小哥背百斤重物輕鬆上樓
    其實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已經有將近60年的歷史,研究初期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等國家,中國開始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還是在2000年左右,以學術研究為主,部分高校也在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模式。智東西此前曾對主流外骨骼機器人公司進行盤點,找出了業內20家主流外骨骼機器人公司。
  • 外骨骼不僅僅可以送外賣,它的核心用途在這裡——反觀外骨骼市場到底有多大!
    估計外骨骼機器人滲透率達10%的情況下,潛在需求約為1300萬臺。助行型外骨骼機器人的潛在市場需求大約為1500萬臺,市場規模約為1200億元。較康復市場而言,助行型外骨骼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更有前景,市場天花板足夠高,市場空間足夠大。外骨骼機器人在工業領域可廣泛應用於物流分揀、工廠生產、建築搬運、石油勘探等多種場景,中國約有3400萬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工人,潛在市場規模約為200至300億元。
  • 2018年度10大機器人公布!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IPRdaily導讀:如果僅以「一輩子」,來定義一個人的意識長短,那「機器變革」這種事你可能運氣再好也不容易碰見,倒不如安安穩穩,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當下。那麼過去的一年,還在蹣跚學步階段的機器們到底發生了什麼?前幾天,機器人領域最高端的學術雜誌《Science Robotics》公布了2018年度10大機器人技術。
  • 開發外骨骼機器人,「鐵甲鋼拳」助力京東618物流大戰
    普遍員工在工作4小時後效率直線下滑,外骨骼可以通過將高效工作時間延長至8小時甚至更多來提高效率。但一個工業分揀機器人的價值大概對標一個員工至少20月以上的薪水。而且應對狀況複雜的應用場景,效果並不好。根據成本因素,倉儲中心使用大量人力近幾年內仍是必要的。今年618期間,京東物流為員工配備了外骨骼機器人,以減輕一線員工的勞動強度。
  • Skeletonics Arrive日本外骨骼機器人:售價將近60萬元
    能夠操控機器人,想必是很多喜歡機甲的玩友的夢想,不過離夢想成真或許不再遙遠。近日,日本機器外骨骼製作公司 Skeletonics 發布了一款擴張人體功能的外骨骼型機器人「Skeletonics Arrive」,使用者可以通過四肢移動來直接操控機器人的機械臂和機械腿,作出自由度極高的身體動作。
  • 36氪首發|讓外骨骼機器人服務更多泛工業領域,「傲鯊智能」完成數...
    傲鯊智能定位於泛工業領域外骨骼機器人產品研發、製造和配套解決方案。本輪融資後公司將開始投入批量生產與團隊擴建,並與不同行業合作夥伴一起進行多種模式的探索和落地,並同步發展海外業務。創始人徐振華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曾連續參與創辦過兩家醫療器械設備公司,早期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與大型醫療機器人產品,主要用於醫療康復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