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eletonics Arrive日本外骨骼機器人:售價將近60萬元

2021-01-19 玩懂手機

能夠操控機器人,想必是很多喜歡機甲的玩友的夢想,不過離夢想成真或許不再遙遠。近日,日本機器外骨骼製作公司 Skeletonics 發布了一款擴張人體功能的外骨骼型機器人「Skeletonics Arrive」,使用者可以通過四肢移動來直接操控機器人的機械臂和機械腿,作出自由度極高的身體動作。外骨骼型機器人可以量身定製,用來適合不同用途。

據Skeletonics公司指出,這款「Skeletonics Arrive」外骨骼型機器人是一個擴充人體機能的機械套件,裝在人體後會有變成巨人的感覺。雖然它看似一個機器人,但手腳並不完全是通過電力來驅動,它使用三次元封閉連結架構的機械零件組成,可執行自由度高的身體動作。使用者的四肢移動會直接反映到機械套件內,就算是這樣體積龐大的機體,都可以作出靈敏的動作與反應。

據介紹,「Skeletonics Arrive」外骨骼型機器人全高2.8米,重量40公斤。廠方稱只要1分鐘就能裝到人體上,而安裝完成後最多可以操作60分鐘。售價方面,量身打造的設備價格由1,000萬日元起(約59萬元人民幣起,未含稅)。廠方指出,可以按照購買者的需要量身定製,共同商討出理想的設計方案後,才會進行開發與製作工序,通過實驗驗證機器人符合用戶需要後,才會正式出貨,整個過程需要最少3個月的時間。

不難想像,如果將來這類人類駕駛的操控型外骨骼機器人量產的話,那麼離實現動漫中的高達等駕駛型機甲也就不遠了。

相關焦點

  • 核心零部件自研,「英漢思」打造高性價比的外骨骼機器人
    在康複流程中,行業現有主要方案是利用傳統的重型動力外骨骼進行相關的輔助訓練。然而該設備卻存在較多痛點。據英漢思調查,傳統動力外骨骼售價普遍在100萬以上,只有大型醫院的康復科才有財力採購使用。此外,傳統動力外骨骼體積龐大、十分笨重,不便於患者在康復科以外的場景下穿戴行走。
  • 外骨骼機器人送餐,外賣小哥背百斤重物輕鬆上樓
    去年年底,日本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推出了一款名為《死亡擱淺》(Death Stranding)的科幻遊戲,其中主角就是一名通過外骨骼機器人獲得更強身體機能,從而可以高效運送貨物的快遞小哥。不過,該遊戲的背景可是設定在幾十年後的未來。
  • Rewalk和Cyberdyne股價大跳水,老一代外骨骼機器人集體隕落?
    和日本的 Cyberdyne 是外骨骼機器人領域的明星公司,高精尖的技術積累、炫酷的產品外形和「拯救癱瘓患者」的企業目標,令其獲得無數推崇和敬意。其創始人山海嘉之(Yoshiyuki Sankai)教授有著神似「瘋狂科學家」的外貌和一生致力於機器人熱情,使其在日本幾乎成了「文化 Icon」,成為創新和科技本身的代名詞。Cyberdyne 家的產品 HAL 十分酷炫,利用神經信號來檢測穿戴者的意願,幫助患者恢復行走能力。
  • (全套完整版)日本「松下」的機器人戰略:外骨骼機器人、助理康復機器人、Rulo掃地機器人、通信機器人、全自動洗頭機器人
    松下推出外骨骼裝備Ninja近期傳的沸沸揚揚的Atlas和AlphaGo等相關消息讓我們看到智慧機器人的發展與進步,但是人工智慧技術還尚不成熟,無論是記憶功能還是神經學習網絡都尚且遠達不到人類的水品。那麼有沒有辦法讓人類的靈活和智能與機器人體力輸出優勢結合起來呢?有,松下的忍者 Ninja 外骨骼裝備就能夠實現這個設想。
  • 從重達百斤價值百萬,到能負載2噸,外骨骼機器人未來會如何?
    外骨骼機器人也從最初的軍用領域,開始在醫療、工業、物流等領域零星有所應用,包括美國的Ekso Labs、Barrett Medical以色列的Rewalk、英國的Rex Blonics Limited、日本的CyberDyne、松下的外骨骼機器人等都是位於行業領先位置的企業。其中,必須介紹著名的以色列外骨骼公司ReWalk,公司由Amit Goffer博士主導設計。
  • 36氪首發|讓外骨骼機器人服務更多泛工業領域,「傲鯊智能」完成數...
    因此徐振華在 2018 年決定創立傲鯊智能,讓外骨骼從醫療應用走向工業應用,致力於將泛工業外骨骼機器人推向更廣闊的民用市場。譬如,南航的落地應用場景主要是在貨運站,貨物的來量非常不規律,都需要人工來處理,輕則30公斤,重達60公斤,傲鯊智能通過提供外骨骼解決方案,為工人們節省超過50%的力量使用。
  • 外骨骼機器人在物流和製造業的倉儲搬運環節的展望
    後背式 外骨骼機器人 背重物 如履平此類可穿戴機器人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五角大樓就要求提供可穿戴機器人以提高士兵作戰能力,從那時起,外骨骼機器人技術開始迅速發展。如果部分陸軍裝備外骨骼機器人,加上每年的維護、保養,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在民用方面,物流公司和製造業公司的搬運環節對外骨骼機器人的需求較大。京東公司曾為物流工作人員研發了一款外骨骼機器人,佩戴在工作人員的背部,以儘量減少頻繁彎腰拿取商品造成的腰椎損傷。
  • 現實版「鋼鐵俠」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研製出了一款能夠完成多項複雜動作、負重能力強、續航時間長的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填補了國內機器人領域的多項空白。即可以通過人的智力來控制機器人,進而利用機器人來完成人體自身能力無法單獨完成的任務。 這款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的特點是操作簡單,易於運輸、穿戴方便。它的最大承載能力超過70公斤;在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的情況下,負重50公斤行走的平均速度可達4千米/小時;並且能夠連續工作4小時以上;身高165—185釐米,體重60—90公斤的人皆可使用。
  • 【拓斯達|前沿】「改變生活」的外骨骼機器人
    得益於機器人技術的最新進展,我們現在能夠使用主動式外骨骼機器人進行治療,以支撐患者的身體,並大大改善治療效果。 Marsi Bionics公司製造的外骨骼機器人能夠使肢體殘障人士自由站立、移動及與周圍環境互動。
  • 一年半超過Cyberdyne:尖叫科技要用大家電的價格賣外骨骼機器人
    另一種故事角度就是「拯救」:外骨骼機器人能增強人的肌肉和行動能力,令很多下肢行動不便甚至癱瘓的人群重獲行走能力。加入了人工智慧技術的「隨動派」我們熟知的外骨骼機器人公司,有以色列 Rewalk 和 日本公司 Cyberdyne,但是兩家產品有很大不一樣。
  • 行動不便老人和癱瘓病人的福音 腦波控制外骨骼系統
    據外媒報導日本機器人專家三井(Yoshiyuki Sankai)開發的腦波控制外骨骼已經成功地在多名患者身上起到輔助作用。同時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傑克遜維爾的布魯克斯電子治療中心也成為美國第一個使用日本開發的獨特康復技術的中心——混合輔助外骨骼(HAL)。
  • 開發外骨骼機器人,「鐵甲鋼拳」助力京東618物流大戰
    普遍員工在工作4小時後效率直線下滑,外骨骼可以通過將高效工作時間延長至8小時甚至更多來提高效率。但一個工業分揀機器人的價值大概對標一個員工至少20月以上的薪水。而且應對狀況複雜的應用場景,效果並不好。根據成本因素,倉儲中心使用大量人力近幾年內仍是必要的。今年618期間,京東物流為員工配備了外骨骼機器人,以減輕一線員工的勞動強度。
  • 未來,讓機器人為你做康復可好?
    國產康復機器人的出現,緩解了康復醫護人員不足的現狀。中國康復醫學會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從事康復服務的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萬人口僅「分攤」0.4名康復治療師。與此同時,美國每10萬人口有60名康復治療師,日本70名,北歐個別國家可以達到110名。
  • 「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發布樣機 似鋼鐵戰衣
    「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對外發布第二代樣機,其功能和性能指標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裝備的技術水平。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於2013年組建了外骨骼機器人科研團隊,歷經五年的多輪設計迭代及優化,項目團隊解決了人機耦合系統面臨的高動態性、特異性與不確定性難題,取得了人機協同智能傳感控制技術、人體運動適應性承載機構設計技術和輕小高效液壓驅動技術等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如果不突破這些核心關鍵技術,外骨骼機器人就動不了、動不好,更別說實現為士兵助力等多種功能。
  • 外骨骼機器人重塑千億康復市場,如何突破康養行業制約?
    而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相較於傳統康復器具,不僅能夠保護患者的各關節部位安全穩定,還能提供更為精準有效的康復訓練,提升康復效率和效果。例如,外骨骼康復機器人作為穿戴設備,可根據運動力學表現,輔助人體完成標準運動動作。通過長期使用,可以加倍康復治療效果。而且,外骨骼康復機器人能夠替代長期依賴於人工的簡單重複的康復任務,解放康復治療師的同時保障康復訓練的強度與精度。
  • 日本人發明了一件衣服 穿上能舉起30公斤的重物
    Innophys 是一家日本的科技公司,他們最新的產品是一套讓你力氣變大的外骨骼。它本身不能負重,但把這組金屬槓桿和關節穿在身上,你就能毫不費力地舉起上限 30 kg 的物體。這套裝備於本月初在冬季國際機器人展上推出,已經開放購買,售價 60 萬日元(約合 3.2 萬元人民幣)他們也提供租賃服務,每月租金 3 萬日元(約合1600 元人民幣 )。一共有兩個版本:負重 30 kg 的版本自重 5.5 kg,負重 22 kg 的自重 4.2 kg。這家公司說,外骨骼的主要用途是幫助行動不便、喪失部分自理能力的老年人。
  • 德國上肢外骨骼機器人,高精度觸覺交互,大範圍運動,柔性跟隨身體!
    ANYexo上肢外骨骼設計為與人的上肢平行運行,並在多個位置連接到人的手臂,這需要機器人適應不同的手臂長度。但是這個問題在外骨骼機器人上,由於目標任務是讓外骨骼跟隨人體運動,而人體想怎麼動很難量化。▍不斷進化的外骨骼機器人外骨骼在現實世界中,已經有了超過50年的研製歷史。
  • 2018年度10大機器人公布!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IPRdaily,全球影響力的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426.cn,60
  • 單兵外骨骼讓士兵全部變成「超人」?
    和許多其他的民用先進技術一樣,外骨骼技術的發展最開始也是由軍方提出需求而引導的。60年代前後,美國軍方啟動了增強型軍用裝甲項目,康奈爾大學、通用電氣公司等的研究者也同步開始了人體增強的概念研究。之後數年內,曾出現第一款名為哈迪曼(Hardiman)的單兵可穿戴裝備,哈迪曼擁有28個關節和兩個抓取臂,由複雜的液壓和電子系統驅動。
  • 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給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重新行走帶來希望
    打開APP 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給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重新行走帶來希望 天津機器人 發表於 2020-12-17 1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