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橙果媽媽圖片:網絡
01
2000年,這一本書籍橫空出世,被譽為中國學子海外留學聖經的圖書,簡單是紅遍大江南北,為無數中國家庭開啟了美國夢。很多家長人買一本,一頁一頁照著書籍培養孩子。
這本書就是以真實人物案例為原型的《哈佛女孩劉亦婷》。
當年, 報導的標題就是哈佛大學在內的四所美國名牌大學同時錄取了18歲成都女孩劉亦婷,並免收每年高達3萬多美元的學習和生活費用。看看讓人羨慕吧。
隨即,她的母親寫下《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這本書一出版,當時真是極其的火爆,很多家長和當時大學生都購買了這本書,各大書店也是這本書。
現在20年後這個時候,再回頭看,只能說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作為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真是太了解和洞察人性了,這本書籍真是火遍中國,也火了劉亦婷這一家人。
當時的劉亦婷,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也是學霸級孩子。學校的「三好學生」,萬千吹捧的「哈佛」留學生。
提到當年追捧的好學生代表,不得不提一下相似路線的黃思路,這個女孩當時給80年代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鋼琴十級,第四屆全國十佳少年, 複習資料參考書上經常看到她的照片和事跡,可謂家喻戶曉。
02
說到這些優秀孩子代表,就想起了當年與之相反的「壞孩子」韓寒,當年不到18歲的韓寒,應邀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一個《對話》節目,參與對話的都是當時教育屆的專家,還特意選了兩個學生代表,一個是好孩子代表的黃思路,一個是當時不被看好的韓寒。
當時的韓寒以一個學生的身份發表了第一本小說《三重門》,也由此引發了社會的討論。 當年的他雖然寫作很有才,但是七門功課中有六門掛紅燈,在那個年代,不符合教育主流,被很多教育界和家長所不認可,也遭到了很多的批判。
現在回看那一期的《對話》,真是替韓寒感到心疼,還沒有高中畢業的他,面對那麼多的學者和觀眾的批判,硬是堅持了下來,當時的學者和觀眾能覺得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幾年後會銷聲匿跡,吃盡生活的苦頭。
這也取決於那個年代的教育特色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的教育還沒有現在這麼先進和開明,對於學校和家長而言,判定一個孩子的好壞就是成績,成績基本上定性了這個孩子的一輩子。
03
20年前,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心中的夢就是學習好、能留學出去更好,這都是國家棟梁之才,比如: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向柯林頓表達對美國的不滿的馬楠;
喊著要學成報效祖國的哈佛女孩劉亦婷;
全國公認的「好學生」代表黃思路,各大書籍和節目上都在歌頌的對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知天高地厚韓寒,17歲時發表了《三重門》,引起社會反響,被很多學者和家長看不好的「壞孩子。」
20年後,誰能想到祖國會發展的這麼快,留學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了。而這些當年祖國寄託的希望的她們都成了美國人:痛斥美國人的馬楠,嫁給了美國人,成了美國公民;
報效祖國的劉亦婷,嫁給了一個美國白人,在美國創業當留學中介;
北大雙學位的黃思路,嫁給美國人,定居美國;
而韓寒,這個想當年的「壞孩子」卻成了很多人心中活的清醒、敢說實話有公知的80後一代人。 。
如今的韓寒,曾經的「叛逆分子」,還上榜了美國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被評選為「中國80後十大傑出代表人物」。目前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是作家、賽車手、導演、編劇,集合多角色於一身。 04
今年的疫情,諸多的留學生回國及英國小留學生等很多的報導,也讓留學生這個群體,受到很多網友的的關注。大家也對留學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慨。
好的留學生和差的留學生, 在這場疫情中的好壞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這場疫情成了照妖鏡,照出了人的內心黑暗與光明。
回想這20年,優秀學生和壞學生代表的人生軌跡,也讓我們家長對於教育孩子,有了更多的想法與認知。當年的「好孩子」,目前都選擇移居外國,雖然是個人的意願和選擇,我們無從幹涉。
但從內心講,這不是我們想像看到的。
我們家長可以從這20年間好壞學生人生的軌跡,來思考教育:
教育孩子,最重要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否僅僅是傳授知識?
愛自己祖國的教育,父母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是否都做到了?
我們如何教育孩子,努力報效祖國讓祖國變得更大的強大?
這場災難是最好的驗證,在這次疫情中,相信很多人都對祖國有了更深的感情,政府對每個生命的不放棄,一線工作人員在這期間所做的無私奉獻與努力,全國上下的堅強與團結。
這些美好的品質,換來了我們抗疫的勝利,也讓我們家長對孩子的愛國教育有了更多的認識。教育絕不僅僅是成績這麼簡單。
祝福祖國,也為萬眾一心的我們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