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留學生:見證從救亡圖存到命運共同體

2020-12-21 新民周刊

閱讀提示:2020年復旦建校115周年,恰逢陳望道先生從日文版全譯《共產黨宣言》100周年。撫今追昔,深感復旦留學生事業見證了一個民族從救亡圖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變遷。

撰稿|要 英


  庚子五月,母校復旦大學迎來了她的115周年華誕;又恰逢陳望道先生從日文版全譯《共產黨宣言》100周年,上海市檔案館為此舉辦專題展覽。今年也是筆者在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從事對外留學生教育25周年;撫今追昔,深感留學生事業見證了一個民族從救亡圖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變遷。


陳望道留學時代的中日關係


復旦師生緬懷老校長陳望道。


  陳望道先生,出身於浙江義烏山村一個普通農家,畢業於金華中學。青年時代的陳望道先生,和那個時期的熱血後浪一樣在苦苦地尋求救國的真理。他認為歐美國力強盛值得古老的中國加以學習,但留學費用和長途旅費的昂貴、最終促使他和魯迅先生一樣選擇了近鄰的日本。他原本主張中國應該變法圖強,因此在早稻田大學等著名學府攻讀法科等專業;後來早稻田和復旦締結了友好學校關係。

  熟悉留學史的專家和學者都很清楚:一個國家或者王朝在其強盛之際,總有大批鄰國甚至遠方的國家派遣青年才俊前來求學,以拓展商貿和文化交流。如盛唐時代的都城長安,每年各國的遣唐使絡繹不絕;尤以日本和朝鮮為著稱。而清朝的康乾盛世時期,也有俄羅斯、義大利和瑞典的各方遠客在北京等求學。一些頭腦清醒、富有國際視野的士大夫如徐光啟、林則徐等還組織力量翻譯海外圖籍。

  換言之,留學是學習對方最先進的元素;通常,留學的目的是為了和平與交流。這種交流是以一個強盛的國家為基本面,以豐富的文化、商品及制度要素為媒介進行平等互利的交換,滿足彼此之需求。但是到了近代、特別是1880年之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下降和科技力量的明顯落後,那些以往盛世時期和中國熱衷交往的國家(包括直接山水相連的朝鮮)都基本上不向華夏派遣留學生了。唯有日本是例外,日本居然還從全國範圍內考試選拔貴族子弟,並派遣到北京、南京、廣州等傳統城市和上海、寧波、青島等新興開埠城市學習漢語和掌握當時的中國社會基本情況。於是在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的相關談判桌上,清朝的外交官們根本就不是那些在華日本留學生的對手,完全是被動籤約。

陳望道。                   1961年9月,毛澤東接見陳望道。


  中日之間這種不對稱的留學關係和外交談判被動的惡劣局面,一直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民國初年,包括陳望道在內的熱血青年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到日本、哪怕這個近鄰是個掠奪性極強的國家去了解或掌握些圖強的道理。於是,在日本的四年,陳望道總是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各類人類文明的先進著作。他也考察了日本社會、工人運動和俄羅斯在遠東的戰略布局,進而了解了十月革命的重大消息和日本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基本見解;那時日本報刊言論還相對自由。

  陳望道在1915年留學日本之前,是相信法理的。儘管這些籤署國際條約的基本概念完全是列強提出並實際制定,但他最初的報國理想還是成為一名精通國際法理的專業人才。但是當他在東京接觸到以硬實力為基礎籤署的日韓合併條約,以及十月革命後列寧主動廢除針對東方的不平等條約等事實後,思想上有了極大的觸動。最後促使他放棄成為法務談判人才夢想的事件就是巴黎和會,儘管中國北洋政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方、儘管當時也有更加精通法務談判的高級外交官顧維鈞,但中國在山東的正當權益仍然被強制性地從德國移交給了日本。

  之後,五四運動爆發。回國參加五四洗禮和新文化啟蒙運動的陳望道,徹底放棄了對「公理戰勝強權」的幻想。所以,當《共產黨宣言》日文版一由革命者交給他手中,他即潛心義烏老家如饑似渴地投入翻譯事業並一氣呵成。這一光輝著作全譯本,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推動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建黨思想的形成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所以,以前讀者們所熟悉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北大是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大本營的說法,如今應該補充為日本和復旦也是源頭的認知元素。

2020年4月3日,復旦邯鄲校區陳望道塑像旁,復旦黨委書記焦揚帶領復旦師生緬懷老校長陳望道。 


復旦大學:留學生樂園


  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先生,自然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首要負責人,並積極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那時候的上海和東京一樣,尚未被法西斯勢力或極端反動派所控制政權,所以《共產黨宣言》全譯本刊出,第一版八千冊半月多就被搶購而光。在上海,《共產黨宣言》多次刊印並通過郵政系統輻射到全國大中城市和海外華人社團,直至1931年被禁。

  但《共產黨宣言》被禁的前夜,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按照其指引的方向探索著建立革命根據地、武裝奪取全國政權、驅除帝國主義和最終推翻資產階級反動統治的中國式道路。在《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的滋養下,中國共產黨人還產生了自己的指路明燈——毛澤東思想;也被勞苦大眾讚譽為「山溝溝裡誕生的馬克思主義」。奪取全國政權之後,毛澤東主席依然念念不忘陳望道先生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建黨初期的傑出貢獻;並且多方面熱情地惦記著復旦大學的事業。

  如復旦大學的校名書法,原本來自毛澤東主席致周谷城先生問候函的信封落款。陳望道先生經深思熟慮後則致信中央辦公廳,懇請毛主席專門為復旦大學題寫校名,並很快得到了滿足,也就是如今的匾額。為了打造這個匾額,邯鄲路復旦大學(也是如今的總部)重新修築校門。但預算只有一萬元,陳望道先生毅然自己再出資一萬元(這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是筆巨款),終於建成如今的總校門。

  陳望道先生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還應周恩來總理的要求,在學校成立了世界經濟研究所,著重研究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生產力狀況和國際市場。復旦大學的此類成果,是當時北京編撰高級幹部閱讀參考消息的重要來源之一。不過陳望道先生所希望的復旦學子能夠和世界各國青年廣為交流的願景,是在改革開放偉業啟動之後才得以實現的。1987年即他逝世後十多年,復旦大學成立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並在全國率先接納西方國家派遣的青年才俊;更早些時候,復旦大學也承擔國家留學任務,選派自己的青年教師出國留學或是專業進修。也就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留學生事業退出了救亡圖存的色彩而專注於合作交流。

本文作者和瑞士留學生蓮香(左)合影。


  如今的復旦大學校園,已成為各國留學生的樂園。留學生們津津樂道於陳望道老校長的歷史功績、辦學理想、學術風範和各類典故,他的銅像、故居和當年在上海戰鬥過的史跡,也是留學生們及其家長打卡之地。如森泉美佳,就是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17級漢語言專業文化方向本科生。她從小在福建生活,到小學二年級時回到日本,讀大學又來到上海。隨著她對上海近代史和陳望道老校長的了解,她更喜歡這座城市。美佳告訴我:「歷史如同活課本,當我看到魔都上海的路名標誌,時時刻刻都會令我想起上海的歷史」。而復興中路、思南公館、復興公園是美佳最喜歡的地方;這些地方也留下了當年老校長的不朽足跡!

  森泉美佳,對陳望道先生敬仰有加。她認為:陳望道先生翻譯的中國第一篇《共產黨宣言》,時過百年,舉世聞名;如今著作遍海內,桃李滿天下。


面向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自信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在迎接復旦大學115周年校慶和陳望道先生譯本出版100周年之際,我重讀了《共產黨宣言》。其間讓我想起了深受陳望道譯本影響的方志敏先烈,他不朽的名著《可愛的中國》曾經在我的留學生課堂上多次演繹過。我和留學生們都認為,《可愛的中國》中所憧憬的理想場景,在復旦大學的校園裡早已經實現了。

  不是嗎?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到處盛開著鮮豔的花朵;孩子們在潔淨寬敞的教室裡朗朗讀書、老師們安心地傳授著科學文化知識;祖國母親可以平等地和其他國家自由交往,就是中日兩國的青年也可友好相處!森泉美佳就很真誠地告訴我:身為來華日本留學生,在復旦大學校園當中深切地感受到「好學力行」、「踐行有識」的陳望道老校長風範。她還說:好好學習、親身體驗、努力實踐,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校內環境、課外活動,每一樣都有助於留學生們過上充實而積極向上的校園生活。2019年12月,森泉美佳參加復旦大學特地為留學生舉辦的聖誕節活動,在抽獎時幸運地得到了一部拍立得相機,興奮了好一陣子;每次在校園裡與同學好友聚會,總是用這個可愛的獎品為大家留下最美好的瞬間。

  而作為復旦大學日本留學生會會長,組織了多彩校慶活動的森泉美佳說:「能夠成為復旦大學的一員我無比自豪,展望未來,我信心十足。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向母校致以最誠摯的祝福,願母校永遠輝煌,永遠充滿生機!感恩有你0115!」

  無獨有偶,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17級漢語言專業商務方向本科生、瑞士姑娘蓮香,是個獨立、富有思想與激情的西方女孩,課餘時間喜歡走T臺、當模特。她跟我相當投緣,很真摯地告訴我:自己辭掉在香港收入還不錯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在上海求得面向未來的更多知識與能力。她完全融入了魔都!

  蓮香說:舉世聞名與受人尊敬的復旦大學迎來第115歲生日,校訓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而「我是到復旦大學當本科生之後才發現,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復旦大學教育與學習的文化。復旦大學能提供給學生們好多課,不限於課程上的課,還提供人生課。在復旦大學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路,被提供表達自己與了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的機會。我們被提供的自我改善與發展空間不是理所當然的,一定要珍惜與利用這個機會」。可以說,蓮香在復旦如魚得水。

  在蓮香看來,復旦大學不僅是學習的空間,還是夢想的平臺。她的一個好朋友就通過復旦大學的支持與幫助,成功組織了其第一場時裝表演。蓮香評價這種活動——不只提供給留學生們很大的向他人展示技能的機會,還提供給他們創業發展空間與建立未來工作關係網的寶貴機會。這,就是她理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毫無疑問:蓮香、森泉美佳等多國留學生,在復旦大學的生活和學習是愉快的;全然沒有當年魯迅、陳望道等中國青年在異鄉他國的孤獨感和悲憤感。復旦大學的留學生教育事業,正前進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當年梁啓超在東京興辦留學生刊物《新民叢報》,華夏故土何時復興毫無答案。如今我在復旦大學課堂陪伴各國留學生們品讀《新民周刊》,讓他們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了解一個無限廣闊的中國之際,青春的中國正以無與倫比的魅力和後浪們一起走向世界的中央!(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兩會光明視角】   在疫情照鑑中 在世界期待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光明日報記者 餘曉葵 李曾騤  風雨如晦,風雨同舟  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中國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面對尚未解除警報的全球疫情,中國在對外馳援的同時,主張世界各國共同維護好人類唯一可生存的星球,加快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 匯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識
    11月10日到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密集出席4場多邊外交會議、一場國際論壇。在全球多邊「講壇」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議、主張和舉措,發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為疫情防控、經濟復甦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方向與指引。中國不僅這樣說,而且也在這樣做,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百年變局之中的全球發展治理注入了更多正能量。
  •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詩章通達世界
    寫作者:朱月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2017年參加高考(語文120分),寫作用時60分鐘。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詩章通達世界》。派遣醫護,援助物資,分享經驗,合力研究……在世界疫情戰場上,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不斷展現國際擔當,分享防控有效做法,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用助力國際抗「疫」的實際行動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自提出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由美好藍圖逐漸實現為中國寫入國家憲法的對外交往國家意志。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
    【光明學術筆談】  編者按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將不同民族、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如何構建一個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提出保護地球的口號,但是地球完全可以像其他沒有生命的星球一樣對一切「冷眼旁觀」,因此,人類真正需要保護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臭氧層破壞、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劇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全球性輸送,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首要挑戰,各國必須共同參與治理。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重維度
    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世界」戰略思想的提出,到鄧小平提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思想,再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主張、新安全觀、世界文明多樣性理念,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成和發展提供了進一步指導。
  • 中國抗疫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有擔當的大國形象,有助於將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和衛生健康發展成果惠及世界,推進世界各行為主體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共建合作中探索自身的衛生健康構建模式並攜手共渡難關,突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助推世界發展、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等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事件中的實踐價值。
  • 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思想縱橫)
    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提出構建「衛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的重大倡議,既賦予「上海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也大大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 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在2020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全文)!
    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廣大畢業生應該更加自覺地將個人前途命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全球願景」緊密聯繫在一起,把握時代潮流和大勢,勇擔重任、奮勇搏擊,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臨別之際,我與大家分享三句話。第一,要始終以天下為己任。
  • 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講師魯瑩,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教授 楊鵬  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國際社會所發生的經濟和社會事件,不論是曾經呼嘯而至的金融危機還是眼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深刻凸顯了人類命運互相依存的本質。
  • 復旦大學舉行2020屆畢業典禮,張文宏作教師代表發言:證明自己的...
    許寧生表示,希望同學們要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今後不論身處何方,從事何種職業,都要有胸懷天下的志向,始終將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融入整個國家和世界,矢志不渝為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力量;要把「團結、服務、犧牲」作為一輩子的座右銘,始終不懼風雨,肯犧牲而有為、樂服務而有用、能團結而有力,不負母校教誨;要以所學為時代所用,保持追求真理、持續創新的熱情,用做學問的態度,把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
  • 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巡禮
    從新世紀到新未來,從應對危機到綠色復甦,從合作共贏到開放創新,從可持續發展到命運共同體……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主題和議題始終緊跟時代潮流,凝聚廣泛共識;本次年會主題更是聚焦「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以推動亞洲和世界共創美好未來。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習近平引用一句海南民歌,歡迎八方嘉賓。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版)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精裝版)作者:習近平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3月》為開卷篇,以2018年6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講話的要點《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收卷篇,收入習近平同志論述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稿85篇,約32萬字。
  • 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合唱——中國同國際社會攜手抗擊新冠肺炎...
    這是一幅風雨同舟的畫卷——在抗擊病魔的全球戰「疫」中,國際社會守望相助、攜手並肩,合奏出一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壯闊樂章。2月18日,24歲的西南大學奈及利亞籍留學生志願者方雯對電梯按鈕進行衛生消毒。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重慶一些高校的外國留學生志願加入到疫情防控宣傳、發放口罩、衛生消毒等工作中,為校園抗擊疫情貢獻力量。
  • 崇王賤霸,天下大同——從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崇王賤霸,天下大同——從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作者:胡春雨題記: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習近平謹以此文重溫孫中山先生日本神戶「大亞洲主義演講」九十六周年。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初二,公元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廿八。
  • 2020年高考作文練習素材:命運共同體
    (人民網)  17.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坐而論道,不是一紙宣言,而是行勝於言的中國行動,是兼濟天下的中國擔當,是中國夢與世界夢相融相通的時代進程。(人民網)  18.在全球抗疫的歷史時刻,以共生共榮理念替代「叢林法則」,守望相助,共克時艱,世界終將走出黑夜,迎來曙光。
  • 凝聚全球戰疫合力 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全球防疫;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國擔當 作者簡介:   近日,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繼續積極向好,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與此同時,此次疫情開始逐漸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國相繼暴發,迅速蔓延,並呈現出持續增長態勢。
  • 新論:天下情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中華文明,正在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展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的姿態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巨大貢獻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
  • 多邊主義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制度之基
    原標題:多邊主義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制度之基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進入新一輪動蕩時期,如何維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再次擺在世界各國人民面前。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就如何應對疫情擴散、鞏固多邊主義、改革全球治理體系做了精闢闡釋。
  • 日本前首相: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論壇)鳩山由紀夫當前,世界多國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日本也有不少人感染新冠肺炎。前段時間,從日本運送到中國的援助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的意思是,就算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大家也命運與共。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武漢、湖北乃至全中國正在同病毒頑強抗爭的朋友們,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希望所有人都能渡過難關。作為友邦,我們將共同面對,並肩作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日中友好的根基在民間,日中關係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