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家鄉至味」為豆腐包做過專題
都市快報訊 去年11月,杭州體育場路中山北路口,開了一家「建德大包」。熱氣騰騰的豆腐包成了搶手貨,門口排起長長的隊伍。老闆是一對雙胞胎,翁大紅和翁小紅,兄弟倆老家建德,翁大紅曾在舟山學做滷味,也去過上海乾過快遞,最後回到老家,花3萬塊錢在建德找師傅學做包子。兄弟倆相信,在建德,豆腐包是受人歡迎的特色美食,來到杭州應該也會受人喜歡,他們的豆腐包店在杭州鳳起路和中山北路開張後,果然生意紅火……
報導後,不少網友留言,在建德,豆腐包是他們從小吃到大的家鄉味道。
近些年,建德積極融杭。2018年年底,杭黃高鐵運營後,更縮短了杭州與建德的距離,杭州東站到建德大約41分鐘,開車也不過兩個小時。
建德當地豆腐包是什麼樣?有多久歷史?什麼來歷?我們打算去建德一探究竟。
當地人先給我們推薦了一家豆腐包「網紅店」,說比杭州排的隊伍還要長。
這家店叫「碗比鍋大」,只賣豆腐包和肉包。據說去年國慶,店門前的隊伍排了上百米,很多外來遊客來到建德,都要來這裡打卡,嘗嘗豆腐包,
店開在明珠路,繁華熱鬧,地段大約相當於杭州武林路,四五百米十多家小吃店,最有名的就是「碗比鍋大」。
店有80多方,十來張木桌,案臺上上百個蒸籠堆著,每天早上8個師傅包包子。
老闆小徐,35歲,建德航頭人,早些年獨闖杭州,在大關附近飯店當廚師,7年前回到老家,做起包子。
「一回到建德,我就想到做包子,生意肯定不會差,每個建德人吃早飯,豆腐包肯定要的!」
小徐說他做包子,沒拜過師父,就是憑印象中「小時候的味道」,又跑去吃遍了建德各家的豆腐包,自己慢慢琢磨出來的手藝。
7年前,小徐騎著電瓶車,滿大街找豆腐包的原料,豆腐廠選了十多家,定了現在這家。麵粉試過20多個牌子才最後定下。其他配料,比如幹辣椒和蔥花,小徐說沒有特別「偏方」。
每天小徐店裡要進200斤豆腐,70斤土豬肉,150斤麵粉。
「我們的包子,價格都一樣,1塊5一個,豆腐包大些,70克,肉包小些,50克。」碰到旅遊旺季,一天能賣8000個包子。
「每年七八月是建德的旅遊旺季,加上學生放假了,生意會好很多。」小徐說。
前年央視來建德「尋味」,豆腐包火了,在小吃界站穩了腳跟,小徐的豆腐包,生意也越來越好。
聽說翁大紅翁小紅兄弟讓建德豆腐包在杭州也火了,小徐對自己的豆腐包也更有信心。他心裡已經盤算好了,春節過後,就在杭州開分店。店面都找好了,在未來科技城附近。
「建德在融杭,我們個人不管在杭州工作也好,創業也好,本身也是在融杭嘛。」
30年前電力技校老王包子鋪
誰最早在建德賣豆腐包?
問了不少建德當地人,但很難找到完全統一的說法。一位網友提供了一條查詢歷史的線索。
其實建德豆腐包的輝煌和一所學校有關,那就是當年浙江電力的黃埔軍校——浙西電力技術學校。當年的包子店就開在技校門口,技校裡有全省十一地市及安徽部分地區的學生,這些學生每天早晨和周邊居民一起「圍堵」這家的包子,就算他們畢業之後,因為技校依然擔負著全省電力職工的再培訓,回到這裡,依然會去吃吃這熟悉的味道,也讓它成為了很多浙江電力人一道揮之不去的舌尖味道,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烙印……
當年新安江水電站建成後,大部分職工就住在附近宿舍,也就是現在的羅桐社區,這一塊如今是建德的核心商圈。
56歲的江建華就是當年較早住進社區的那批人,「當年豆腐包還蠻貴的,很多人都在這裡開小吃店,最早的是老王包子鋪。」
江建華說,老王包子鋪開在浙西電力技校門口,當年是用四五塊門板搭成的。只賣豆腐包、肉包和稀飯。江建華說他那時候隔一天就要去吃。「那時候吃早點,還是蠻『奢侈』的事,大部分人家都在家隨便吃點。」
江建華印象中,老王家的豆腐包,吃到嘴裡,不是吞下去,是滑進去的,湯汁多而鮮,「豆腐是碎的,用的是老面來發酵,餡料裡沒有榨菜,醬油、鹽、味精,和著熱油滾燙過的豆腐、蔥花,味道剛剛好。」
羅桐社區另一位居民記得,老王的包子鋪,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的張,豆腐包只賣一毛錢左右,或用一兩糧票換,肉包小一點,只要半兩糧票。
「後來老王老伴身體不好,不做包子了。」
如今浙西電力技校門口已新建了小區,沿街店鋪多半是房屋中介、香菸店等,只有上年紀的老人還記得當年排隊買包子的情景。
雖然現在建德很多小吃店都賣豆腐包,但提起老王包子鋪,許多人都知道。「後來就再也沒有吃到那種味道了。」不少居民說。
90後的小蔣最愛吃的是新林小吃店的豆腐包,這家店的老闆,就是當年老王的女徒弟「娟娟」。
老王的女徒弟「娟娟」
娟娟也是建德人,以前在工地幹活,後來想著學門手藝,就去了老王包子鋪當學徒,當年「娟娟」20出頭,如今也快50歲了。
「娟娟」回憶說,那會兒巴不得師父天天教,他的一舉一動都想知道,但五六年下來,師父一半火候都沒學到。
「每天師父都把餡料配好,麵粉發好,我們就是包包子,收收口,一個好吃的豆腐包裡面其實有很多工序,很難一下子講清楚……」
「娟娟」現在的包子鋪,就在當年的老王包子鋪斜對面,因為開在新林路上,取名「新林小吃」。
「師父和師娘做的豆腐包,豆腐要用鹽滷豆腐,儘量少放醬油,其他的如湯汁裡的水多少、豆腐多少、幹辣椒多少,就看每個人做包子的感覺了。」
如今「娟娟」也當了師父,招了學徒,她說當年師父教過四五個徒弟,除她以外,師姐「雲萍」現在也在開豆腐包店,名叫「愛萍小吃」。
老王全名王本元,賣包子前在當地一家運輸公司上班。我們得知,去年12月,老王已經去世了。
老王愛人姓徐,今年80歲,當年老王能開豆腐包店,還是因為她。
徐奶奶過去在一家單位燒飯,新安江水電站建成後,結識了一個朋友,朋友很會做包子,豆腐包、芝麻包、豆沙包、肉包……她嘗過朋友包的豆腐包後,馬上很喜歡,就跟著學會,後來自己又在餡料裡加進了建德人愛吃的幹辣椒。後來和老王一起開店,風風雨雨快20年,生意也越來越好。
「我們的豆腐,也是從外面加工廠裡買的鹽滷豆腐,提前用清水泡,拿出來後,用方布蓋著,另外,熱油滾燙之後,要稍微晾一下,然後潑在碎好了的豆腐上,湯汁裡的醬油,味精,蔥花,都是自己配……」
另外,徐阿姨還說,發麵也很關鍵,除了用「老面」發酵,時間也要掌握好。「天氣冷,發麵要久一點,天氣熱,晚上七八點發麵就可以。」
她說,最關鍵的是,豆腐包裡的餡料一定要足。
「我們做生意,要做良心,餡料豆腐好、足,發麵等其他的還是次要,客人吃得開心了,我們心裡舒服,薄利多銷嘛,都是街坊鄰居的。」徐阿姨說。
徐阿姨說,包子鋪最早賣的豆腐包,一個才4分錢,後來賣到5分錢,再後來因為她身體不太好,2000年左右把包子鋪關了,當時豆腐包一個賣一毛四。
豆腐包在建德有多少年歷史?
陸遊到底有沒有吃過?
建德餐飲協會會長、嚴州府董事長王擁軍說,建德豆腐包的誕生地,很可能在嚴州古城。
三江聚會古嚴州,一注清流奔杭城。建德古稱「嚴州」,宋朝大詩人陸遊當過嚴州知州。這幾年流傳開一個說法,陸遊不僅吃過建德豆腐包,還為它題過詞。
「據說,陸遊任嚴州知府時,聽聞當地豆腐十分有名,便微服私訪來到一家豆腐店,問店老闆,豆腐做菜常見不過,有沒有豆腐做的點心?於是,店主便捧出一籠熱氣騰騰的包子,薄薄的皮、裡面白嫩的豆腐、香綠的青蔥、紅顏的辣椒……陸遊大喜,提筆一揮「嚴州第一包」,之後民間口耳相傳,逐漸變成了「建德豆腐包」。
這種說法十分耳熟,你應該在全國各地聽過不少類似傳說。
那麼,陸遊有沒有可能在建德吃過豆腐包?
據杭州文史研究會官網,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62歲的陸遊任嚴州知府,他的高祖和小兒子,都曾任嚴州地方官。「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等一批呼號抗戰的愛國詩篇,就是在嚴州寫的。
豆腐相傳為漢代淮南王劉安發明,比南宋早一千多年,當時南宋民間應該十分普及。
2012年一篇《南宋臨安饅頭食品考》的論文中提到(作者徐吉軍、林莉),南宋時臨安的麥食,主要可分為麵條、饅頭、麥餅、餃子和餛飩等。當時的饅頭就是包子。
《紹興飲食點心的過去和現在——以陸遊點心詩為例》一文中,作者周珠法認為,陸遊是位美食家,他的詩中講到美食的有400多首,其中《食野味包子戲作》中有「疊雙初中鵠,牢九已登盤。」,其中的「牢九」,就是現在的包子。《山庖》一詩中 「施壓黎祁軟勝酥」中的「黎祁」,就是現在的豆腐。
當時的臨安(杭州),包子餡已經非常豐富,據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13《鋪席》記載,臨安城裡包子花色豐富,名目繁多,筍肉包、蝦魚包、蟹肉包(蟹肉饅頭)、鵝鴨包兒、糖肉饅頭、羊肉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肉酸餡饅頭、筍絲饅頭、波菜果子饅頭、辣餡糖餡饅頭……多達數十種。雖然其中沒有明確記載豆腐包,但把豆腐包進「饅頭」裡,也完全有這種可能。
陸遊非常喜歡民間美食,那首著名的《遊山西村》就是佐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然當時的南宋,豆腐和包子已經如此普及,說愛好美食的陸遊吃過豆腐包,應該也不算牽強吧。
當地將成立「豆腐包辦」 讓全國人民吃上建德豆腐包
建德豆腐包在杭州走紅後,引起了建德當地政府部門的極大關注。上星期,還專門派人來杭州考察走訪了16家建德人開的豆腐包店。
「這些店主要開在武林商圈以及西湖、濱江以及餘杭區,總體經營情況都還可以。」
「例如濱江寶龍廣場、解放東路8號附近的建德包子店,已經初具規模,品牌效果不錯,不管是裝修、服務、經營狀況等情況上看,已經站穩了腳跟。還有一些店門面小、衛生服務一般。」一位負責考察的當地工作人員說。
接下來,建德將計劃成立「豆腐包辦」,負責打造建德豆腐包品牌。
「我們也要學習縉雲燒餅模式,通過政府引導幫助個體經營戶更好地運營門店,以此形成品牌效應,讓建德豆腐包走向更大的市場。」建德市文廣旅體局副局長許宏斌說。
建德當地已經派人去縉雲、開化等多地考察,這些地方非常重視當地小吃文化,組建了專門的部門牽頭發展,開化有「氣糕辦」,縉雲有「燒餅辦」,三門有「青蟹辦」……
未來建德「豆腐包辦」的目標也很明確,豆腐包這個獨具特色的建德小吃,走出建德走出杭州,直到走出浙江,在全國家喻戶曉。
很多居民覺得,不同店鋪做出來的建德豆腐包,味道千差萬別。
接下來,建德將規範建德豆腐包的製作標準以保證品質。比如,正宗建德豆腐包一定要用嫩豆腐,而且是鹽滷豆腐。另外原料產地、餡料口味、包子皮厚度等也將制定相關標準、規範製作流程。豆腐包要想好吃,每一道工序,麵粉發酵程度、豆腐餡原料配比、甚至做豆腐用的黃豆和水都有講究。
「豆腐包餡的冷藏時間不同,對成品的味道都有很大影響,我們希望通過統一的標準,進一步提高建德豆腐包的口感。」許宏斌說,「除了豆腐包本身,我們還將陸續制定統一的建德豆腐包門店設計、人員服裝等,還要有建德豆腐包的專屬LOGO。」
「我們還會出臺一些補助政策,比如按照門店的面積大小給予一定的補貼,以此鼓勵開設更多的門店,形成建德豆腐包集聚效應。」許宏斌說,「目前目標市場主要是杭州地區,未來逐漸覆蓋整個長三角……我們還會舉辦豆腐包比賽,給予相關榮譽稱號和鼓勵,還要在杭州先開一家建德豆腐包品牌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