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 巴豆霜

2021-02-12 朱鳥尋藥記

點擊視頻觀看巴豆霜炮製全過程


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原藥材果實呈卵圓形,具三稜,有6條縱線;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以粒飽滿、種仁色黃白者為佳。

早在漢代就有「巴豆去皮心,復熬變色」(《玉函》)的炮製方法;晉代有「去皮心,搗熬令黃,別搗如膏」的炮製方法並對巴豆中毒後的解毒方法進行了論述:「黃連小豆藿汁大豆汁並解之」(《肘後》)。唐代有「去皮心膜,熬令紫色」(《千金》)及「去皮冷水浸•別研」(《顱囟經》)的方法。宋代有「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麩炒微黃」 「用醋熬巴豆成膏」(《聖惠方》)、「去皮,新瓦上出油」(《洪氏》)、「去皮以紙裹出油盡為度」(《博濟》)等法,並出現了制霜法(《蘇沈》)。明代對巴豆的用法和炮製方法更趨多樣,所載巴豆沿用去皮心熬、制霜、面煨、米炒、麩炒等方法外,並新增有炮黃、去皮不去油、去皮用生肉、竹汁去油、薄荷汁制、桑柴灰制等炮製方法,如「巴豆有用仁者,用殼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麩炒者,醋煮者,燒存性者,研爛紙包壓去油者,謂之巴豆霜」(《綱目》)。清代基本沿用前法,並增加了沉香制(《握靈》)、雄黃制(《問答》)、隔紙炒令油出(《串雅內》)。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有制霜等。現版藥典收載巴豆和巴豆霜。

 

明.《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1.生巴豆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去淨果殼及種皮取仁。

去淨果殼

去種皮取仁

2.炒巴豆 取淨巴豆仁,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褐色(焦巴豆)或內外均呈焦黑色(巴豆炭),取出晾涼。3.巴豆霜 取淨巴豆仁,碾如泥狀,裡層用紙,外層用布包嚴,蒸熱,用壓榨器榨去油,如此反覆數次,至藥物鬆散成粉,不再黏結成餅為度。少量者,可將巴豆仁碾後用數層粗紙包裹,放熱爐臺上,受熱後,反覆壓榨換紙,達到上述要求為度。

搗如泥狀


用數層吸油紙包裹


爐上加熱鐵板

將受熱的鐵板蓋壓於紙上去油

▼反覆壓榨換紙

至藥物鬆散成粉,不再黏結成餅為度

注意事項:①生巴豆有劇毒,在制霜過程中,往往由於接觸巴豆種仁、油蒸氣而引起皮炎,局部出現紅斑或紅腫,有灼熱感或瘙癢,眼鼻部亦有灼熱感等。操作時應加注意,並應戴手套及口罩防護。②工作結束時,可用冷水洗滌裸露部分,不宜用熱水洗。如有皮炎症狀時,可用綠豆、防風、甘草煎湯內服。據《外科證治全書》載:「中巴豆毒,綠豆湯冷服或甘草、黃連煎汁冷飲」。③壓榨去油時,藥物要加熱才易出油;如用粗紙包壓時要勤換紙,以使油充分滲在紙上。④用過的布或紙立即燒毀,以免誤用。

生品|巴豆

呈橢圓形,略扁。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種皮有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辛辣。


為淡黃色或棕褐色鬆散粉末,性滯膩,微顯油性。味辛辣。

主治:用於裡寒冷積便秘,腹滿脹痛,水腫,喉痺;外治瘡瘍,疥癖。

[1]明.萬曆十九年辛卯彩繪稿本.補遺雷公炮製便覽[M].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存,1591.

[2]諶瑞林.樟樹藥幫中藥傳統炮製法經驗集成及飲片圖鑑[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3]龔千鋒.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4]趙中振.百藥炮製[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往期文章精選:


相關焦點

  • 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巴豆毒蛋白是一種細胞原漿毒,能溶解紅細胞,使局部細胞壞死。內服使消化道腐蝕出血,並損壞腎臟,出現尿血。 皮膚接觸巴豆油後,能引起急性皮炎,所以巴豆在貯藏過程中,一般不去殼,以免發生中毒事件。在中藥加工廠接觸去殼的巴豆、蒸煮巴豆的蒸氣或巴豆霜,可產生急性接觸性皮炎,局部出現紅斑、灼熱感和瘙癢,甚至發生水腫、水皰、膿皰,蒸氣可致流淚、結膜炎及鼻黏膜炎。
  • 巴豆有多毒?
    就知道你們不造←_←飲片巴豆霜為巴豆的炮製加工品,隨著巴豆霜含油量的增加,其顏色逐漸加深,鬆散程度降低,粘連現象逐漸明顯,故巴豆霜為粒度均勻、疏鬆的淡黃色粉末,略顯油性。生巴豆大毒峻瀉,現今醫者少用,患者畏服,但若炮製得法,用之得當,每起沉療疾,是一味難得的良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巴豆
    日剛子、巴仁、巴米、巴果、巴菽、江子、剛子、川江子、老陽子、雙眼龍、毒魚子、猛子仁、草兵、巴豆霜。來源教材主產於四川、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多系栽培。以四川產量最大。本品呈卵圓形般具三稜,長1.8~2.2cm,直徑1.4~2cm。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
  • 每天學一味中藥,巴豆!
    內服:巴豆霜入丸、散,用量0.1~0.3克;外用:適量,研末塗患處,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用於惡瘡疥癬、疣痣。刺激消化道,產生劇烈腹痛;催吐;興奮腸肌;增加膽汁和胰腺分泌;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促腫瘤發生;抗炎;致突變;可使血小板凝集。口服巴豆油1滴可致激烈腹瀉。
  • 每天學中藥——巴豆
    中藥巴豆,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等。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堆置2~3天,攤開,乾燥。根、葉全年可採,根切片,葉曬乾備用。本品呈卵圓形,一般具三稜,長1.8~2.2cm,直徑1.4~2cm。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
  • 【中藥學堂】:巴豆
    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乾燥成熟果實。日剛子、巴仁、巴米、巴果、巴菽、江子、剛子、川江子、老陽子、雙眼龍、毒魚子、猛子仁、草兵、巴豆霜。主產於四川、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多系栽培。以四川產量最大。
  • 中藥炮製對藥物的作用
    中藥炮製是古代先賢們於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實用經驗,歷經幾千年歲月變遷,形成了獨特的中藥文化。湖南長沙出土的《五十二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著作,此書成於戰國時期,書中首載了炮、炙、燔、煅、酒漬等中藥炮製方法。
  • 浙江2014年4月自學考試中藥炮製學真題
    13.硃砂炮製採用A.提淨法 B.水飛法C.煅法 D.烘法14.炒王不留行時爆花率以多少為宜A.20%以上 B.40%以上C.60%以上 D.80%以上15.逍遙散中柴胡應付A.生柴胡 B.醋柴胡C.酒柴胡 D.鱉血柴胡16.知母炮製的方法是
  • 【中藥典故】漲姿勢:巴豆、紅豆、青豆的三角戀關係
    巴豆霜 有這樣一顆巴豆混混沌沌過著日子,他從來沒有遇到一顆令他真正傾心的紅豆。他曾在心裡發誓:如果讓遇到傾心的紅豆的話,會用自己的一切去愛那顆紅豆,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心甘情願。 有一天巴豆在去藥房的路上,邂逅了一顆紅豆。
  • 全國中藥炮製規範86版(二十四)
    附錄附錄一、中藥炮製通則中藥炮製係指中藥材經過淨制、切制或炮炙等操作,製成一定規格的飲片,以適應醫療要求、中藥調配和製劑的需要中藥炮製的製作方法,按工序可分為淨制、切制和炮炙三大類。一、淨制  即淨選加工,中藥材在切制、炮炙或調配、製劑前,均應選取規定的藥用部分,除去非藥用部分、雜質及黴變品、蟲蛀品、灰屑等,使其達到藥用的淨度標準。經淨制後的中藥材稱「淨藥材」。據情況可選用下列方法處理。
  • 發酵中藥:改變藥物性質、提高療效、減少毒副作用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所使用中藥安全性和藥效要求的提高,中藥炮製受到廣泛關注,而作為其基本方法之一的中藥發酵炮製法因其原理及技術方法異於其他方法成為研究熱點。中藥發酵是在廣義發酵的基礎上,根據菌種特性選擇適宜的中藥材進行處理,使藥材原有性能發生改變,功效得到增強。常見的發酵方式有固體發酵、液體發酵、雙向固體發酵。
  • 中藥為什麼要「炮製」?至少有6個原因,可以分為5種方法
    我們的傳統中草藥,有一個比較獨特的使用方法:炮製。中草藥的炮製,看上去似乎和藥本身關係不大,其實,卻又關係著中藥的實際效果。因此,歷代醫家對於中草藥的炮製,都是非常重視的。那麼,什麼是中草藥的「炮製」呢?
  • 一味中藥:百草霜
    百草霜為煙火結成,煙主飄散而味辛,火主溫而輕揚,故能消化積滯,化痰行氣,散陰凝陳聚之物如小兒食積症塊,女人腹中結塊,黃疸瘧脹,咽喉腫閉,口舌生瘡等。又血見灰則止,故百草霜又能止上下諸血,如鼻血、便血、血崩等。許多藥典都記載了用其治病的方法。1、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
  • 中藥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碰中藥的人,必備
    中藥相惡、相反配伍,可降低療效,產生不良反應或者是毒性作用,我們稱之為「配伍禁忌」。十九畏即硫黃不宜與芒硝(包括玄明粉)同用,水銀不宜與砒霜同用,狼毒不宜與密陀僧同用,巴豆(包括巴豆霜)不宜與牽牛子同用,丁香不宜與鬱金同用,芒硝不宜與三稜同用,川烏、草烏(包括附子)不宜與犀角(包括廣角)同用,人參(包括各種人參與參須、參蘆)不宜與五靈脂同用,官桂(包括肉桂、桂枝)不宜與石脂(包括赤、白石脂)同用;附:十九畏歌訣
  • 中藥材產地加工與炮製一體化技術探討
    中藥材產地加工與炮製一體化技術將中藥材產地加工與炮製的工序進行整合,實現工藝過程連貫性操作,摒棄了傳統的產地加工與炮製過程中的重複環節,可極大地提高中藥飲片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並減少有效成分的損失,提升中藥飲片質量。目前,推動實施中藥材產地加工與炮製一體化,已經逐漸成為業內的共識。
  • 瀉寒積、通關竅、逐痰——巴豆
    【別稱】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 【分布區域】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浙江等【醫用價值】巴豆辛熱,【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附方】1、治寒實結胸,無熱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
  • 藥材:百草霜
    ⑤《現代實用中藥》:"塗白癬及頭部溼疹。"【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0.3~1.5錢。外用:研末撒或調敷。【宜忌】《本草匯言》:"陰虛火燥,咳嗽肺損者,勿用。"【選方】①治吐血,及傷酒食醉飽,低頭掬損肺臟,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聲未失者:㈠百草霜末,糯米湯服二錢。㈡百草霜五錢,槐花末二兩。每服二錢,茅根湯下。(《劉長春經驗方》)②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綱目》)③治齒縫出血:百草霜末摻之。
  • 炮製薏苡仁,你知道有多少種方式?
    中藥炮製中土炒所用的土有灶心土、東壁土、黃壁土、陳壁土等,在本草中記載薏苡仁土炒所用為東壁土。壁土(即東壁土、陳壁土)常用來炮製補脾止瀉的藥物,以增強溫中和胃、健脾、止瀉作用,土炒薏苡仁增加其燥溼健脾和止瀉功效。薑汁炙  「薑汁拌炒」這一炮製方法首次出現在清代,清·張璐《本經逢原》卷三中用此法炮製薏苡仁作理脾肺藥。
  • 畫江湖之軌夜行6:東野稷賣車幫巴豆還債,巴豆竟和孟婆成鄰居
    在這一集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巴豆和東野稷的關係又近了一步,讓我們仔細來端詳一番吧。在他們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之前兩人在懸崖邊上相遇的時候,巴豆和東野稷矛盾了一會兒,後來東野稷有心英雄救美,卻不巧兩人一起滾了下去。不過巴豆非但沒有感激東野稷,反而對東野稷的怨念又加深了一層。相信很多人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會怨念巴豆有些許綠茶。
  • 中醫複習資料:中藥的用藥禁忌
    中藥的用藥禁忌這一章在往年的中醫事業單位考試中是重點考察內容,在歷年考試中也佔有相對的分值,理解和掌握難度並不大,我們在學習中抓住學習重點即可,本文把中藥的用藥禁忌的重點做一下總結,希望對廣大考生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