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知識必學:巴豆(二)

2021-02-07 中國藥店

 

作者:趙尹銘

 

巴豆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具有瀉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的功效。《神農本草經》:「破癥瘕強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本草通玄》「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有斬關奪門之功,氣血未衰,積邪堅固者,誠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輕妄設之,禍不旋踵。」

 

臨床上常用巴豆治療寒積便秘、腹水膨脹、喉痺痰阻、瘡瘍膿成未潰及疥癬惡瘡。其性剛烈峻利,有劫霸之稱,古今醫家謹微慎用,恐招禍踵。《本草匯言》:「凡一概湯、散、丸劑,切勿輕投,即有萬不得已之急證,欲借其辛烈攻衝,開通道路之力,必須煮熟,壓令油淨,入釐許即止,不得多用。」

 


巴豆為治療寒積便秘的要藥,但是有大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大;食後早期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米泔樣便,也可有嘔血、便血。晚期出現四肢厥冷、肌肉痙攣、脫水、電解質紊亂及昏迷等。常因心、腎功能衰竭死亡。孕婦食後可致流產。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以巴豆液餵小鼠、兔、山羊、鴨、鵝等均無反應;牛、馬食之引起腹瀉、食欲不振等症狀,重者死亡;對青蛙無害,對魚蝦、田螺及蚯蚓等則有毒殺作用。

 

巴豆主要的毒性成分為毒蛋白及巴豆油。巴豆油系一種峻瀉劑,對胃腸道黏膜具有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0.01~0.05g的巴豆油即可引起瀉下,大量的巴豆油甚至能造成大量失水死亡。巴豆油毒性較大。內服巴豆油一滴立即出現中毒症狀,20滴巴豆油可致死。巴豆毒蛋白是一種細胞原漿毒,能溶解紅細胞,使局部細胞壞死。內服使消化道腐蝕出血,並損壞腎臟,出現尿血。

 

皮膚接觸巴豆油後,能引起急性皮炎,所以巴豆在貯藏過程中,一般不去殼,以免發生中毒事件。在中藥加工廠接觸去殼的巴豆、蒸煮巴豆的蒸氣或巴豆霜,可產生急性接觸性皮炎,局部出現紅斑、灼熱感和瘙癢,甚至發生水腫、水皰、膿皰,蒸氣可致流淚、結膜炎及鼻黏膜炎。嚴重者可有發熱,白細胞增加,尿中出現蛋白及少量紅細胞與白細胞。《本草匯言》:「此藥稟火烈之氣,沾人肌肉,無不灼爛,試以少許輕擦完好之膚,須臾即發一泡,必至腫爛成瘡,況腸胃柔脆之質,下咽則徐徐而走,且無論下後耗損天真,而府髒被其燻灼,能免無潰爛之患耶?」

 

大人一般是不會跑去吃巴豆的,小兒多因誤服中毒,名醫張景嶽就記載了一個中毒的醫案。

 

這是北京的一戶普通家庭,有天,父親帶著五歲的小女兒出去逛,正好路過一個藥鋪,藥鋪正好在曬晾巴豆,這個藥鋪也真是有毛病,您說這巴豆您怎麼能隨便擱外邊曬呢?這東西它有毒啊。但是如果不碰到這位父親也沒事兒,正巧趕上這位父親也是一個好貪便宜的主兒,看見了巴豆,以為是松子仁兒呢,順手摸了一粒,對小女兒說:「姑娘,來,張嘴,爹給你順了一粒松仁。」這個小姑娘哪兒知道啊,一張嘴,就給嚼了,但立刻感到味道很辣,別看才五歲,也知道這不是松仁,馬上就吐了,結果還是有半粒給吞了下去。沒多大一會兒,就開始大瀉,一共瀉了十餘次,等到第二天,肚子可就都腫脹了起來,全身也腫了,已經無法吃下去東西了,最終來請治療。

 


《本草綱目》卷四收載解巴豆毒的藥物,有黃連汁、菖蒲汁、甘草汁、葛根汁、白藥子、黑豆汁、生藿汁、蘆薈、冷水、寒水石等。巴豆中毒民間常以綠豆湯、豆汁或冷米湯等解救,現代治療宜中西醫結合救治。

 

傳統方法,中毒早期可刺激咽部催吐,或用橄欖油或溫開水洗胃,動作務必輕巧,若口腔黏膜有水泡則不宜洗胃,洗胃後服活性炭或通用解毒劑。服冷稠米湯或麵糊、蛋清、牛奶、豆漿、鞣酸蛋白、阿拉伯膠漿,或大豆煮汁,或芭蕉葉根搗汁,或小野雞尾草90g搗汁,或花生油60-120g,或綠豆120g煎湯內服。大量飲水,輕症可灌服冷水,皮膚紅腫灼痛用黃連1.5g,泡水搽之即消。發泡時,用3%硼酸水外敷,入眼引起角膜炎,結膜炎可用5%黃連湯洗眼。黃柏、黃連或菖蒲煎湯冷後內服。也可用菖蒲15g、苦參12g,加水煎至200mL,4h1劑,共服3-4劑。或生綠豆90g、甘草9g、黃柏9g,水煎2次合併,每3h1次,2次服完,連服2-4劑。下痢不止時可用黃連、黃柏、菖蒲、寒水石各9g,大豆120g,煎汁冷服。兼有冷汗如雨時可用參連湯(人參9g、黃連6g)水煎服。

 

巴豆從漢時入藥至今,有30多種炮製方法,包括不加輔料炮製法、輔料炮製法。不加輔料炮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去皮心膜,熬令紫色。」《傷寒總病論》:「去皮心膜,或炒焦紫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去殼心膜,以水煮」。《普濟方》:「七枚,三生四熟,生者去殼研,熟者去殼燈上燒存性。」加輔料炮製方法,常用的固體輔料有米、面、大麥、麩等,如《脾胃論》「和梗米炒去米」的米製法,《普濟方》用麩、大麥、面制,如「去皮,用麩炒令稍焦為度」、「面裹燒,去殼取肉」。液體輔料有醋、酒、油、甘草汁等,如《太平聖惠方》「去皮心,油煎令黃色,去油」,《證治準繩》「去皮心醋煮半宿」。

 

巴豆仁中巴豆油的含量一般為50%以上,《藥典》中規定巴豆霜中巴豆油的含量為18.0%~20.0%,為了減緩巴豆的毒性,常將巴豆去油制霜使用。巴豆制霜法最早載於宋《蘇沈良方》:「以巴豆剝去殼,取淨肉,去肉上嫩皮,紙包水溼,入慢火中煨極熟,取出,另以綿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溼則另換,以成白粉為度」,以後各代均沿襲使用巴豆仁或巴豆霜。

 

去油制霜法制巴豆

 



剝去殼,取淨肉(手套防護)

 



碾碎如泥

 



經微熱(破壞毒蛋白),壓榨除去大部分油脂

 



注意換紙(紙燒毀,以免誤用)

 


飲片巴豆霜為巴豆的炮製加工品,隨著巴豆霜含油量的增加,其顏色逐漸加深,鬆散程度降低,粘連現象逐漸明顯,故巴豆霜為粒度均勻、疏鬆的淡黃色粉末,略顯油性。

 

《中國藥典》收載巴豆的炮製方法有兩種,另一種為澱粉稀釋法,取仁碾細後,照《中國藥典》〔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適量的澱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定,混勻,即得。與傳統制霜法相比,澱粉稀釋法制霜雖然易於控制巴豆油的含量,但未經加熱處理,毒性較大,嚴重威脅臨床用藥的安全。現代學者對巴豆的炮製方法進行改進,形成制霜法、烘製法、提取法、燜煅制炭法、發酵法等,其目的均在於降低巴豆的毒性,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湯液本草》:「巴豆,若急治為水谷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研用。」《本經逢原》:「生用則峻攻,熟用則溫利,去油用霜,則推陳致新,隨證之緩急,而施反正之治。」生巴豆大毒峻瀉,現今醫者少用,患者畏服,但若炮製得法,用之得當,每起沉療疾,是一味難得的良藥。

相關焦點

  • 中藥炮製 | 巴豆霜
    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明代對巴豆的用法和炮製方法更趨多樣,所載巴豆沿用去皮心熬、制霜、面煨、米炒、麩炒等方法外,並新增有炮黃、去皮不去油、去皮用生肉、竹汁去油、薄荷汁制、桑柴灰制等炮製方法,如「巴豆有用仁者,用殼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麩炒者,醋煮者,燒存性者,研爛紙包壓去油者,謂之巴豆霜」(《綱目》)。清代基本沿用前法,並增加了沉香制(《握靈》)、雄黃制(《問答》)、隔紙炒令油出(《串雅內》)。
  • 每天學中藥——巴豆
    中藥巴豆,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等。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堆置2~3天,攤開,乾燥。根、葉全年可採,根切片,葉曬乾備用。本品呈卵圓形,一般具三稜,長1.8~2.2cm,直徑1.4~2cm。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
  • 每天學一味中藥,巴豆!
    本品含巴豆苷、巴豆酸、棕櫚酸、花生酸、巴豆毒素Ⅰ、巴豆毒素Ⅱ、亞麻酸、巴豆醇等成分。尚含巴豆醇的雙酯化合物及疏水性三酯化合物,具刺激性和致癌活性。無寒實積滯、體虛者及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服巴豆後,不宜食熱粥,飲開水等熱物,以免加劇瀉下。
  • 每天學一味中藥-巴豆
    飲片 生巴豆為巴豆的種仁, 性狀同藥材。巴豆霜為粒度均勻、疏鬆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本品辛熱瀉散,力強毒大,主入胃與大腸,兼入肺經。生用能峻下寒積、開通閉塞,既能蕩滌腸胃之沉寒瘤冷、宿食積滯,又能逐水退腫、祛痰利咽,有斬關奪門之功。
  • 【中藥學堂】:巴豆
    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乾燥成熟果實。日剛子、巴仁、巴米、巴果、巴菽、江子、剛子、川江子、老陽子、雙眼龍、毒魚子、猛子仁、草兵、巴豆霜。主產於四川、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多系栽培。以四川產量最大。
  • 巴豆有多毒?
    巴豆仁中巴豆油的含量一般為50%以上,為了減緩巴豆的毒性,常將巴豆去油制霜使用,《中國藥典》中規定巴豆霜中巴豆油的含量為18.0%~20.0%。巴豆制霜法最早載於宋《蘇沈良方》:「以巴豆剝去殼,取淨肉,去肉上嫩皮,紙包水溼,入慢火中煨極熟,取出,另以綿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溼則另換,以成白粉為度」,以後各代均沿襲使用巴豆仁或巴豆霜。
  • 【中藥典故】漲姿勢:巴豆、紅豆、青豆的三角戀關係
    巴豆霜 有這樣一顆巴豆混混沌沌過著日子,他從來沒有遇到一顆令他真正傾心的紅豆。他曾在心裡發誓:如果讓遇到傾心的紅豆的話,會用自己的一切去愛那顆紅豆,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心甘情願。 有一天巴豆在去藥房的路上,邂逅了一顆紅豆。
  • 中藥知識必學:翻白草
    夏、秋二季開花前採挖,除去泥沙和雜質,乾燥。炮製為取原藥,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又名雞距草、天青地白。  2.疔毒:翻白草15克,二丁各15克,水煎服。 3.消渴:翻白草30克,冬瓜皮30克,鬼箭羽15克,水煎服。
  • 中藥知識必學:白蘞
    在中藥裡,很多帶白字的中藥具有美白肌膚的功效,上面我為大家羅列的部分帶白字的中藥。這一期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白蘞。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兩瓣、四瓣或斜片,曬乾。 白蘞味苦,性微寒,歸心、胃經,功於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其諸主治,消瘰癧,平痔漏,清赤目,止血痢,除酒皻(紅似瘡,浮起,著面鼻者曰酒皻),滅粉刺,理癰腫,收帶濁,解女子陰中腫痛,水火燙傷為煎湯洗或研成極細粉敷患處。
  • 中藥知識必學:西瓜霜
    ▲西瓜霜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公元四世紀時,此瓜由西域傳入中國,故名西瓜。西瓜霜使用歷史悠久,最早記載於二百餘年前。清代名醫顧世澄將其載入《瘍醫大全》,被古人稱為喉科聖藥。《瘍醫大全》記載有:治咽喉口齒,雙蛾喉痺。《喉痧症治概要》寫有:治一切喉證,腫痛白腐,退炎消腫:西瓜霜五錢,西月石五錢,飛硃砂六分,僵蠶五分,冰片五分。研極細末,吹患處。
  • 中藥知識必學:白頭翁
    我對白頭翁的認識也僅限於那個毛茛科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中藥,她的宿存花柱銀絲狀如白頭,故得名。(並有附圖)以虎耳草科和菊科中的植物說是白頭翁,今人有考證此二圖似為黃常山和羊耳菊。《中藥大辭典》描述:「本品根部密生白色長絨毛,狀如白髮老翁,故名。或雲其花果密被長柔毛,如白髮老翁,亦通。」所以百年以來南北藥行,用這些來當作白頭翁使用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 白頭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 中藥知識必學:枸杞子
    有統計表明,從漢朝到清朝的32部代表性醫學著作中,記載枸杞子有延年益壽作用的補腎處方共384方,而單味中藥使用較多的藥物中就有枸杞子,實是千百年來人們實踐經驗之總結。中藥袋:枸杞子直解本品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LyciumbarbarumL.的成熟果實。主產於寧夏,內蒙古、甘肅等地亦產。夏、秋二季果實呈橙紅色時採收。
  • 中藥知識必學:荊芥
    夏秋二季花開穗綠時割取地上部分,曬乾。亦有先單獨摘取花穗,再割取莖枝,分別曬乾,前者稱"荊芥穗",後者稱"荊芥"。 荊芥入口咀嚼有股特殊的氣味,略清香,夏日頗醒腦,鮮用是佐餐佳品。荊芥是正名,它的別名是假蘇,然而在古代事實卻是相反的,假蘇是正名荊芥反而是別稱。李時珍有記載「假蘇一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生啖之。
  • 中藥知識必學:石決明
    生品為取原藥材,洗淨,乾燥,碾碎或碾粉。石決明味鹹,性寒,歸肝經,功於平肝潛陽,清肝明目。一天有病家前來配方,方中有一味中藥:草決明。店員疏忽誤配了青葙子,病家發覺後,氣勢洶洶來藥店交涉,並故意恫嚇說:「病人服後病情惡化,藥店要承擔一切責任。」藥店配錯藥味,事關人命,如果事情鬧大,藥堂聲譽將大受影響。藥店老闆是個精通醫道的行家,他懂得草決明與青葙子都有平肝明目的功效,即使誤服也決不會使病情惡化,病家藉故發難是企圖向藥店勒索錢財。
  • 中藥知識必學:蠶砂
    龍涎香、白丁香、黑冰片、雞矢白、左盤龍、蠶砂、夜明砂、五靈脂、金汁是什麼中藥?鯨魚屎,麻雀屎,野豬屎,雞糞,鴿子糞,蠶糞,蝙蝠糞,鼯鼠糞,人糞便。是不是看不下去了?有潔癖的你是不是感到一陣難受?中藥處方寫晚蠶砂、蠶砂均應付蠶砂。酒蠶砂為淨蠶砂文火炒至有特殊氣味時,邊炒邊噴酒,炒幹,取出而得。炒後色變深,微香,酒炒能矯味,提升藥力,通經活絡,增強祛風燥溼之作用,處方寫酒蠶砂均應付酒蠶砂。本品常用於風溼痺痛、頭風、頭痛、皮膚瘙癢、腰腿冷痛、腹痛吐瀉等。
  • 中藥知識必學:薄荷
    薄荷,大家都比較熟悉,有的牙膏,有的糖果,或者有的護膚品裡面都加了薄荷油,或者薄荷腦,那氣味呀,應該說大家有親身的感受,但是你知道它在中藥裡的應用嗎?本期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中藥薄荷!薄荷為芳香性草本,並以全草入藥用。薄,言近於;荷,指荷葉。此草葉小形圓,近似幼荷之葉,故名薄荷。「石欄繞水自悽清,幾點荷錢任意生。」
  • 中藥知識必學:金錢白花蛇
    本期我為大家介紹的也是一個外形像銅錢的中藥——金錢白花蛇。 金錢白花蛇是我國陸地常見毒蛇之一,是銀環蛇幼蛇乾燥體。夏季捕捉到銀環蛇的幼蛇後用適量黃酒潤透後曬乾,加工時將頭盤在中央,蛇體圈成盤狀,形如古錢。加之通體有黑白相間的環紋,故稱「金錢白花蛇」。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因為這個蛇比較金貴所以用金錢來定義。
  • 中藥知識必學:藁本
    明末清初作家周清源在《西湖二集》中僅僅用了幾十味中藥名,就生動地描寫一位小姐病入膏肓的相思病:這小姐生得面如紅花,眉如青黛,並不用皂角擦洗,天花粉敷面,黑簇簇的雲鬢何首烏 藁本為較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藁本味辛性溫,歸膀胱經,可祛風勝溼散寒止痛。主風寒頭痛;巔頂疼痛;風溼痺痛;疥癬;寒溼洩瀉等。 藁本味辛溫無毒,入膀胱經。感天之陽氣,兼得地之辛味而生,故味辛氣溫。辛能達表溫可行經。止頭痛巔頂上,散寒邪巨陽經,兼通督脈,為發散風寒祛除寒溼之藥。其氣力雄壯,寒氣鬱於本經頭痛必用之藥,顛頂痛非此不能除。
  • 中藥知識必學:橘紅
    歸肺、脾二經。主理氣寬中,燥溼化痰,用於咳嗽痰多及食積不化等症而無熱象者。《本草新編》有載橘皮宜於補藥同行,忌於攻劑共用。尙欲一味出奇,未有不倒戈而自敗者也。意思是橘皮要與補藥服用,不可與攻伐品運用,如用橘皮一味單藥出療效,都是失敗的。也就是無論橘紅還是橘白都不可用作君藥。
  • 中藥知識必學:合歡
    湖北十堰地處鄂西北山區,秦巴山腹地,秦嶺、大別山、武當山環抱,有華中藥庫神農架,盛產中藥材。十堰為全國最大的合歡皮產區,年產量大品質優。合歡皮主要特徵有五:一是外觀呈單卷狀(較長)或槽狀(較短);二是密部橫向皮孔;三是內面縱紋,四是斷面纖維狀或層片狀;五是聞著微香,嚼之有刺舌感,而後喉頭有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