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啊,我就,我就掰了你(●—●)
剝開你的心(手套防護)
讓你零落成泥碾作塵
你不是號稱「劫霸」嗎?
服不服我?
不服?
不服就推倒你
壓你
(壓榨去油脂,經微熱破壞毒蛋白)
注意換紙(紙燒毀,以免誤用)
噹噹當
去油制霜法制巴豆霜
幹嘛?想啥呢你?
哼!多麼單純好學的末雨啊!
在做炮製實驗呢!
知道炮製是幹什麼的嗎?
就知道你們不造←_←
飲片巴豆霜為巴豆的炮製加工品,隨著巴豆霜含油量的增加,其顏色逐漸加深,鬆散程度降低,粘連現象逐漸明顯,故巴豆霜為粒度均勻、疏鬆的淡黃色粉末,略顯油性。
生巴豆大毒峻瀉,現今醫者少用,患者畏服,但若炮製得法,用之得當,每起沉療疾,是一味難得的良藥。巴豆仁中巴豆油的含量一般為50%以上,為了減緩巴豆的毒性,常將巴豆去油制霜使用,《中國藥典》中規定巴豆霜中巴豆油的含量為18.0%~20.0%。巴豆制霜法最早載於宋《蘇沈良方》:「以巴豆剝去殼,取淨肉,去肉上嫩皮,紙包水溼,入慢火中煨極熟,取出,另以綿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溼則另換,以成白粉為度」,以後各代均沿襲使用巴豆仁或巴豆霜。
《中國藥典》收載巴豆的炮製方法有兩種,另一種為澱粉稀釋法,取仁碾細後,照《中國藥典》〔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脂肪油含量,加適量的澱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規定,混勻,即得。與傳統制霜法相比,澱粉稀釋法制霜雖然易於控制巴豆油的含量,但未經加熱處理,毒性較大,嚴重威脅臨床用藥的安全。現代學者對巴豆的炮製方法進行改進,形成制霜法、烘製法、提取法、燜煅制炭法、發酵法等,其目的均在於降低巴豆的毒性 , 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巴豆呀,江湖上盛傳著它的傳說,是很厲害的中藥了,很多的人在看見巴豆的時候,第一個時間想到的就是瀉藥,嗯,還能夠毒死人,民間還有用枝、葉作殺蟲藥或毒魚的,是不是很厲害!
巴豆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木部下品,又稱猛子仁,剛子,巴菽、雙眼龍等,是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有大毒,屬峻下逐水藥,產於巴蜀,其形如豆,故名。巴豆果實呈卵圓形,一般具3稜,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剖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橢圓形,略扁,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點,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無臭,味辛辣。以個大、飽滿、種仁色黃白者為佳。
巴豆生於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僅見栽培,喜溫暖溼潤氣候,不耐寒,怕霜凍,所以巴豆主要產於南方,道地產區在四川,在四川從梁代開始由野生變家種,產量居全國之首,其中又以宜賓的產量最高,佔全國產量的90%。北方很難見到,也就不用擔心有人隨手拿起地上一顆巴豆來毒你了。
那麼,巴豆到底有多毒呢?
名醫張景嶽就記載了一個中毒的醫案。這是北京的一戶普通家庭,有天,父親帶著五歲的小女兒出去逛,正好路過一個藥鋪,藥鋪正好在曬晾巴豆,這個藥鋪也真是有毛病,您說這巴豆您怎麼能隨便擱外邊曬呢?這東西它有毒啊。但是如果不碰到這位父親也沒事兒,正巧趕上這位父親也是一個好貪便宜的主兒,看見了巴豆,以為是松子仁兒呢,順手摸了一粒,對小女兒說:「姑娘,來,張嘴,爹給你順了一粒松仁。」這個小姑娘哪兒知道啊,一張嘴,就給嚼了,但立刻感到味道很辣,別看才五歲,也知道這不是松仁,馬上就吐了,結果還是有半粒給吞了下去。沒多大一會兒,就開始大瀉,一共瀉了十餘次,等到第二天,肚子可就都腫脹了起來,全身也腫了,已經無法吃下去東西了,最終只有請張景嶽來治療了。
巴豆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大;食後早期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米泔樣便,也可有嘔血、便血。晚期出現四肢厥冷、肌肉痙攣、脫水、電解質紊亂及昏迷等。常因心、腎功能衰竭死亡。孕婦食後可致流產。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以巴豆液餵小鼠、兔、山羊、鴨、鵝等均無反應;牛、馬食之引起腹瀉、食欲不振等症狀,重者死亡;對青蛙無害,對魚蝦、田螺及蚯蚓等則有毒殺作用。
看,右上角有毛毛蟲!
巴豆主要的毒性成分為毒蛋白及巴豆油。巴豆油系一種峻瀉劑,對胃腸道黏膜具有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0.01~0.05 g的巴豆油即可引起瀉下,大量的巴豆油甚至能造成大量失水死亡。巴豆油毒性較大。內服巴豆油一滴立即出現中毒症狀,20滴巴豆油可致死。巴豆毒蛋白是一種細胞原漿毒,能溶解紅細胞,使局部細胞壞死。內服使消化道腐蝕出血,並損壞腎臟,出現尿血。
皮膚接觸巴豆油後,能引起急性皮炎,所以巴豆在貯藏過程中,一般不去殼,以免發生中毒事件。在中藥加工廠接觸去殼的巴豆、蒸煮巴豆的蒸氣或巴豆霜,可產生急性接觸性皮炎,局部出現紅斑、灼熱感和瘙癢,甚至發生水腫、水皰、膿皰,蒸氣可致流淚、結膜炎及鼻黏膜炎。嚴重者可有發熱,白細胞增加,尿中出現蛋白及少量紅細胞與白細胞。《本草匯言》:「此藥稟火烈之氣,沾人肌肉,無不灼爛,試以少許輕擦完好之膚,須臾即發一泡,必至腫爛成瘡,況腸胃柔脆之質,下咽則徐徐而走,且無論下後耗損天真,而府髒被其燻灼,能免無潰爛之患耶?」
《本草綱目》卷四收載解巴豆毒的藥物,有黃連汁、菖蒲汁、甘草汁、葛根汁、白藥子、黑豆汁、生藿汁、蘆薈、冷水、寒水石等。巴豆中毒民間常以綠豆湯、豆汁或冷米湯等解救,現代治療宜中西醫結合救治。
其實除了瀉藥的功效之外,巴豆還有自己神奇的功效。巴豆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功效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外用蝕瘡。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外用適量。大多數製成巴豆霜用,以減低毒性。《本草通玄》「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有斬關奪門之功,氣血未衰,積邪堅固者,誠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輕妄設之,禍不旋踵。」
臨床上常用巴豆治療寒積便秘、腹水膨脹、喉痺痰阻、瘡瘍膿成未潰及疥癬惡瘡。其性剛烈峻利,有劫霸之稱,古今醫家謹微慎用,恐招禍踵。《本草匯言》:「凡一概湯、散、丸劑,切勿輕投,即有萬不得已之急證,欲借其辛烈攻衝,開通道路之力,必須煮熟,壓令油淨,入釐許即止,不得多用。」
巴豆性大熱,斬關奪門之將才也,能開大寒之道。寒凝大腸猶如大雪行軍,巋然不動,得巴豆則冰雪消化,寒凝散盡,則軍得行,寒積得下也。寒痰凝聚而成痞,寒凝血瘀而成癥瘕,如得巴豆則寒痰得化,癥瘕得散。《本草匯言》:「巴豆,推蕩臟腑,開通閉塞之藥也。左氏曰,此劑味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攻關拔固,功過牽、黃,摧滯逐實,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著、久頑不遜之疾,如留飲痰癖、死血敗膿、休息結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魚、面、油膩、水果、積聚、蟲積,或水腫大腹、寒疝、死胎、痞結、癥瘕諸證,下咽即行。」
眾所周知,巴豆有大毒,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但自古以來也有報導用巴豆治療痢疾、腹瀉有良好的療效,《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洩,世所不知也。」李時珍雲:「巴豆峻用則有去病之功,微用亦有捶緩調中之妙」,「一婦年六十餘,溏瀉五載,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服升澀藥,瀉反甚,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積冷凝滯。法當以熱下之。用臘匱巴豆丸五十粒,服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瀉痢,愈者近百人。」
可見古人認為巴豆既具有瀉下作用,又具有止瀉功能,古今臨床常用巴豆炭及小劑量巴豆霜治療久痢或慢性腹瀉卻有良好的療效。但巴豆是否起所謂雙向作用有必要進一步澄清,否則有害於後人。臨床上,根據古人這一理論,用治久瀉有效,其因有三:一是巴豆多數去油用渣(巴豆霜),或燒炭取用,已失去原性,未達到通瀉量;二是取巴豆炭,大多數用炭的藥物,一般具有止澀作用,巴豆炭可能也有止瀉作用;三是將巴豆與它藥共炒,棄去巴豆,藉助它藥作用,而達到先瀉後止的效果,所以,巴豆本身不存在止瀉作用,只有通下之功,不存在雙向調節的作用。
【藥性】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
【功效】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外用蝕瘡。
【應用】
1.寒積便秘。本品辛熱,能峻下冷積,開通腸道閉塞。可單用巴豆霜裝入膠囊服,或配大黃、乾薑制丸服,適用於寒邪食積,阻結腸道,大便不通,腹滿脹痛,病起急驟,氣血未衰者,如三物備急丸(《金匱要略》)。
2.腹水臌脹。本品峻瀉,有較強的逐水退腫作用。用治腹水臌脹,可用巴豆配杏仁為丸服(《肘後方》)。近代用本品配絳礬、神曲為丸,即含巴絳礬丸,用治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
3.喉痺痰阻。本品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治喉痺痰涎壅塞氣道,呼吸困難,甚則窒息欲死者,可單用巴豆,去皮,線穿納入喉中,牽出即蘇;近代用於白喉及喉炎引起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嘔吐,排出痰涎,使梗阻症狀得以緩解。治痰涎壅塞、胸膈窒悶、肢冷汗出之寒實結胸者,常與貝母、桔梗同用,如三物小白散(《傷寒論》)。此外,小兒痰壅、乳食停積甚則驚悸者,可用本品峻藥輕投,可祛痰、消積,常與膽南星、硃砂、六神曲等同用,如萬應保赤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4.癰腫未潰、疥癬惡瘡。本品外用有蝕腐肉、療瘡毒作用。治癰腫成膿未潰者,常與乳香、沒藥、木鱉子等熬膏外敷,以蝕腐皮膚,促進破潰排膿;治惡瘡,單用本品炸油,以油調雄黃、輕粉末,外塗瘡面即可。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數製成巴豆霜用,以減低毒性。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孕婦及體弱者忌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鑑別用藥】巴豆辛熱燥烈,要力剛猛,峻下冷積,開通閉塞,主治冷積便秘重症;大黃苦寒洩降,峻下實熱,蕩滌胃腸,主治實熱積滯便秘急症。
——end——
啊啊啊,再不轉發,我,我就.
啊啊啊,再不讚賞,我,我就.
此間過往:
半夏有多毒?
二月蘭
白頭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