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憩園》:飽經風霜以後那種堅強的哀傷

2020-12-15 語文教師沐陽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

《憩園》創作於1944年,源於作者兩次重返家鄉的感觸。

中國那時處於抗日戰爭,顛沛流離的人生世相讓他認識到生活的冷峻的一面;兩次返鄉,故園之思濃重,五叔的死訊又平添了無常的傷感之情。這些經歷與感悟是他創作《憩園》的動力和素材,而《憩園》無疑受它們的影響而呈現出複雜的面貌。

巴金在《憩園》這部小說裡摒棄了過去常用的實現模式,而採用了典型的發現模式,通過姚國棟、李老漢、寒兒三個人物重複敘述楊夢痴的故事。

姚國棟是憩園的新主人,從心底裡看不起楊夢痴這種敗家子。他對楊的了解多來自街頭巷尾的議論,雖然他代表著社會公眾對楊夢痴所持的態度,但難以避免其主觀的偏見。

看門人李老漢是楊家的老僕人,一味同情落魄的「三老爺」楊夢痴。與姚國棟相比,他的同情無疑會將讀者引向另一個極端。

相比之下,寒兒的優越性就顯示出來了,身為楊夢痴的兒子,寒兒清楚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他的是非感和希望父親改過的心理又保證了他在敘述中不偏不倚的態度。

小說最後通過寒兒的回憶,讓楊家故事真相大白。這正是作者對讀者的有意導向,發現模式下主人公的視角被屏蔽,多重敘述又真偽難辨,此時作者的傾向就一直暗中影響著讀者的判斷。

正是從寒兒的敘述開始,小說的格調起了變化,讀者對楊夢痴的接受有了轉變。

寒兒的回憶使讀者全面地了解到楊夢痴的人生經歷:開始不顧家,只想從妻子處騙錢玩樂;賣公館時感到愧對父親,極力反對;分家後失悔不及,但惡癖難改,終為妻兒所不容;最後自己羞愧離家,吃苦贖罪。

楊夢痴複雜的人性和豐富的內心情感就此全面生動地展示在人們的面前:他既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浪蕩公子,也是一個深愛兒子的慈父;他渴望與寒兒一起生活,但又無力祛除身上的惡習,害怕給兒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在自我悔罪的意識中,他最終選擇逃離大仙祠,躲避自己的兒子。

小說中,寒兒完全是楊夢痴的「代言人」。他們的情感是相通的,喜怒哀樂緊緊相連,楊夢痴無法正面展現的情感都在寒兒身上反映出來。

這就為讀者的想像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發現模式下主人公的心理空白得到了彌補。

正因為這種共通,楊夢痴對寒兒真摯的愛、他欲離不舍的痛苦及自苦贖罪等舉動,才能如此強烈地震撼讀者的心。

楊夢痴在獄中孤獨病死,寒兒一家團聚的夢想最終破滅,這樣的結局不能不引起人們深深的憐憫和思索。所謂「輓歌的調子」即從這充滿悲憫的敘述裡流露出來。

與前期長篇小說《家》對封建大家族悲劇的正面揭示和對罪惡家長制度的悲憤控訴相比,《憩園》這種於冷靜審視中沉痛的哀訴更令人警醒,更刻骨銘心。

正如譚洛非、譚興國對巴金後期創作的評價:「他抗戰後期寫成的《憩園》、《寒夜》,不僅是他個人創作上的藝術高峰,而且就其批判力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來說,也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上的藝術高峰」。

《憩園》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寒兒這一形象在其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這遠遠超出配角的角色預設。

楊夢痴與《激流三部曲》中的高克定是同一原型,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但又有著明顯的不同。

高克定是一個極端的利己主義者,他憑藉父輩的遺產和封建家族制度所賦予的地位和特權,為非作歹,對父母、對兄弟,對妻室兒女毫無一點骨肉之情,他欺壓下人,調戲丫頭,玩弄女性,逼死親女,趕走妻子……

幾乎無惡不作,是一個鮮廉寡恥而又滅絕人性的惡棍。作家對他只有厭惡和憎恨,其程度甚至超過了封建禮教的執法者高老太爺。

楊夢痴卻是個既討厭又可憐,又令人痛恨又令人同情更令人深省的人物,雖然也是個紈籍子弟但他至少還有點體面意識,最後還為自己過去的荒唐而有所懺悔,為不再連累下一代而悄然離去。

在對待家業的問題上,兩個人顯出更大的區別,高克定在高老太爺一死就急不可待地吵著要賣掉公館;而楊夢痴則不然,雖然他已淪落到靠騙妻子的陪奩度日的天地,可是當人們吵著要賣公館時,他卻是堅決的反對者,因為父親的遺囑上說過不椎賣公館。

由此可見,在人情人性上,楊夢痴身上善的一面還未完全泯滅,甚至與「老五」的婚外戀,也不是完全沒有感情的成份在其中,與高克定和「禮拜一」的純粹的玩弄關係有很大的區別,不是用一個簡單的「嫖」字所能說得清的,這從在楊夢痴被趕出家門後,「老五」還曾周濟過他,可以看得出來。

楊夢痴人生悲劇的根源在於他那封建專制的家庭環境養成了他揮霍享樂的惡習而又毫無謀生的本領,是父親毫無原則的對他的一味地寵愛、放縱,因此也在事實上毀掉了他的一生。

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楊夢痴既在犯罪又在悔罪,在悔罪的同時又繼續犯下新的罪行。這種道德感與他那淫樂、縱慾、揮霍的欲望形成難以忍受的內心衝突。

他背著家人去找「老五」遭到大兒子的痛罵,他用雙手蒙著臉,感到無地自容,甚至試著離開這個家。

可是收到「老五」的一封信,他馬上又一去不歸,直到在外面把錢花得一乾二淨。

楊夢痴完全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背人倫的,他精神上也自卑到了萎靡的程度。從這裡又可見在繼續墮落的過程中,他內心極為不安和緊張,也在經歷著沉重的折磨。

作品中重點描寫的是楊夢痴被逐後自我衝突的發展及其結局,他的性格的複雜性也由此得到更深入的發掘。在他的身上是人性的復甦又被惡行吞沒的過程,是善被惡毀滅的掙扎過程。

楊夢痴被社會和家庭徹底孤立,四面楚歌,不僅家人拒絕了他的幾次乞憐,連他的親兄弟都唾沫吐到他的頭上。

在完全絕望之時,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罪孽之深重。這個落魄的浪蕩公子開始懷著比較嚴肅的心情審視了自己的一生。這種心情喚醒了他那久己被窒息的美感。

於是我們看到,他是多麼懷念那在憩園裡度過的歡樂的童年,小兒子從被賣掉的憩園裡折來的茶花會給他莫大的慰藉。

儘管已淪落為乞丐,形同槁木,但他的感情世界卻反而變得敏銳和豐富起來,唐詩三百首成為他的生活伴侶,那裡面懷舊思鄉的詩句如「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情五處同」竟然使他熱淚漣漣。

由此他的悔悟發展成自覺的贖罪行為,終究懷著贖罪的心情離開寒兒,孤獨地死在監獄裡,最終總算想到不再給寒兒一家增添不幸。

作者筆下的楊夢痴的形象留給讀者的審美感受決非簡單的同情和憐憫,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作者表現出楊夢痴是怎樣親手窒滅了這些迴光返照的性善的萌芽,從而使得他全部的真情和懺悔成為行動的諷刺。

作者描寫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並不是通過外在的力量,而是通過人物自我的矛盾否定了自己。

作家在敘事過程中並沒有單線條地僅僅描寫這個家庭敗落後各種人物的結局,而是融進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倫理觀念,以及關於金錢和人的命運等等問題的思索。

《激流三部曲》中作家集中筆力攻擊的是舊的家庭制度,老一輩的專制,表現兩代人的矛盾衝突。

隨著作家思想的日漸成熟,寫作《憩園》時,就不再是先前那種單純的憤怒情感的渲洩和天真的未來的設想了。

作家在思索:舊的家庭制度為什麼會必然走上滅亡之途?舊的家庭專制制度為什麼會造成人性的墮落和靈魂和扭曲?

什麼樣的家庭結構和家庭關係才是合情合理的?

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去培養和教育下一代?他的思索開始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帶有普遍性的根本問題。

作品中對憩園的新主人姚國棟家庭生活的描寫,就深刻地揭示出,不僅僅是封建家長才犯這種觀念性錯誤,上過大學又留過洋,做過三年教授二年官的姚國棟在「長宜子孫」觀念下也照樣在重蹈著楊老太爺的覆轍,公館的新主人也正在上演著一幕與舊主人家相同的悲劇。

姚家表面上看來是一個春風得意的新家庭,家庭的主人基本上可以說是個善良的人,並不是高老太爺那樣的封建專制家長,對下人並不嚴厲,也樂於幫助朋友。

他愛妻子,寵兒子,也曾有過寫小說搞翻譯的計劃,但家庭的財富消蝕了他的意志、他的進取心。

富足的生活使他志得意滿,不求上進,他本來也想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但最終是一事無成。

他愛妻子,卻不能理解妻子精神上的痛苦與需求;他愛兒子卻不知道怎樣才能把兒子教育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妻子在精神的空虛中消磨著大好的青春年華,兒子在他的驕縱下在外祖母一家的教唆下變得驕蠻無理,小小年紀就學會了賭錢。

相關焦點

  • 「憩園」中的萬千風景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傳播與研究
    日本巖波文庫版《家》韓文版《憩園》河村昌子著《巴金:貫穿其文學的要素》加泰隆尼亞語《寒夜》2020年是巴金逝世15周年。隨著巴金這一輩作家開始走入「萬神殿」,成為經典作家,其作品的翻譯、傳播以及對作家本人的研究,已經常態化,不會再像以往那樣形成某種熱點、潮流,用巴金的作品名來形容就是:不再有「激流」,卻迎來「憩園」的風景。「憩園」,少了波瀾,多了深入細緻的體會、觀察和研磨,呈現出萬千風景。
  • 「憩園」中的萬千風景
    日本巖波文庫版《家》韓文版《憩園》河村昌子著《巴金:貫穿其文學的要素》加泰隆尼亞語《寒夜》2020年是巴金逝世15周年。隨著巴金這一輩作家開始走入「萬神殿」,成為經典作家,其作品的翻譯、傳播以及對作家本人的研究,已經常態化,不會再像以往那樣形成某種熱點、潮流,用巴金的作品名來形容就是:不再有「激流」,卻迎來「憩園」的風景。「憩園」,少了波瀾,多了深入細緻的體會、觀察和研磨,呈現出萬千風景。
  • 它是巴金小說《家》為原型打造的酒店,它是成都唯一SLH品牌酒店
    初次見面,大概轉了一圈,整體印象:妖豔而內斂,素雅而風騷(巴金先生在說不定要扇我124)位置:1:地圖上來講蒙彼利埃小學旁邊,錦城湖四號湖正門入口處(成都夜跑聖地,一圈大概2公路,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這裡夜跑
  • 青年巴金的讀書和寫作
    巴金在巴黎拉丁區的一個小公寓裡,開始他第一部小說《滅亡》的寫作。「每晚上一面聽著聖母院鐘聲,一面在一本練習簿上寫一點類似小說的東西,這樣在三月裡我就寫成了《滅亡》前四章。」巴金回憶說,「我在法國學會了寫小說。我忘記不了的老師是盧梭、雨果、左拉和羅曼·羅蘭。」在青年巴金的寫作中,可以看到盧梭主張社會契約、反對不平等、提倡個性尊嚴和熱誠坦白等方面的影響。
  • 堯棠公館:帶你住進巴金小說裡,感受老成都的韻味
    ①住進巴金小說裡,感受老成都如果你是偏愛文學的旅行者,興許你會明白堯棠公館命名的一番深意。「堯棠」二字取自巴金先生的原名。巴金先生姓李,名堯棠,四川成都人。他的《成都日記》記錄了20世紀60年代回歸故鄉成都的珍貴記憶,可以說成都和巴金之間有著無法割捨的深情厚誼。
  • 巴金的愛情:不愛則已,一愛就是一輩子
    巴金,小時候我們沒少學他的作品,每逢考試,必要背一背這位「文壇巨匠」名字後面那一長串的著作:《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滅亡》、《憩園》……不經慨嘆,他好能寫啊!多年後,一了解,我發現還真是,他大部分時間幾乎都用來寫作:一年12個月,有8個多月用來寫作,其餘兩三個月到處看看、訪友找素材。
  • 巴金為什麼能夠寫出《隨想錄》?其中人性論的思想淵源是什麼?
    巴金對人性普適性的認同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巴金少年時期特殊的家庭成長環境;其二是巴金青年時期受到五四精神的洗禮。五四前後傳入的西方文化思想對巴金人性思想的普世性認同影響頗深,特別是西方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和法國盧梭的思想。
  • 現代漢詩之80後|| 憩園:吸蜜蜂鳥
    那種隨時崩塌的危險,在你的舞步裡這些覬覦的野蠻人,走出原始森林。酒保,怎麼回事,我要酒,而你給我水。你說,水是我給你換的。我心裡一緊。你說靈魂不存在,為什麼我感覺自己是一隻靈魂附體的螃蟹?被你牽著,在舞池中央,在閃亮的撫摸中,我把自己打碎,只是為了明早醒來能帶著這些詞語重又和你相見。
  • 尋找巴金的黛莉:關於巴金生前的七封信
    著名評論家雷達認為,這部作品是他一直在尋找的那種作品——就是一粒沙可見大千世界的好例子,由7封信引出了大滄桑、大境界、大悲憫。  陳曉明說,趙瑜作為晉人去書寫晉人,那種情感與情懷,恰恰有一種不可多得的深切、一種撕裂的痛楚。書寫者把歷史撕裂,歷史把家族撕裂,生命在撕裂的縫隙間留存下來。  著名評論家李炳銀在《文藝報》發表文章,寫道:「關於巴金的研究,應該說已經是相當充分和多樣了。但是,巴金致黛莉這七封信的發現,依然可以給巴金研究帶來新的活力和內容。
  • 《尋找巴金的黛莉》披露巴金與一位女讀者的7封書信
    近日,紀實文學《尋找巴金的黛莉》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該書揭秘年輕時的巴金與黛莉小姐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展現了一位新時代女性的坎坷命運以及在歷史長河中的大家族傳奇故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信的總字數達數千字,除首封落款「巴金」外,其餘6封只落款「金」一字。在7封信中,巴金談了不少讀書和創作的體會,也流露了很多在當時嚴峻政治環境下的個人情感。在巴金與黛莉的第一封信中,可以看見巴金用娟秀的繁體字寫道:「你在十六歲時讀了《家》,我知道你會喜歡它,因為那主人公正是一些和你同樣的青年。他或她有一顆純白的心,有一個對於正義的信仰,愛一切需要愛的人,恨一切人為的、不合人性的傳統。」
  • 紀念巴金|《激流三部曲》的藝術生命力為何長久
    本書不僅詳實地書寫了巴金一生中的各種經歷,還通過巴金不同階段的文學作品來佐證當時的社會環境及巴金的思想形態等方面。 「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文學道路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卓著的小說力作之一。
  • 巴金和《寒夜》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蕭珊愛稱呼他「李先生」。文革時,蕭珊受到了巴金的牽連,整日被批鬥,得了肝癌,很快與世長辭。巴金將她的骨灰盒每晚放在枕邊,一直到去世。2005年,巴金病逝,兩人的骨灰被一同灑入了上海長興島附近的東海。
  • 悅讀:巴金《家》
    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家,巴金筆下的《家》,它似乎代表著壓抑、代表著沉重、代表著悲劇。《家》這部作品有一些人會把它看成就是巴金的家庭紀實,其實不然。巴金在出版後的幾次補序中也多次提過,《家》不是為他的家庭單單寫的一部歷史,而是寫的一般封建大家庭的歷史,而事實也是這樣的,我們在《家》中看到了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封建大家庭的模樣,固然有新思潮新理念的衝擊,但還是有舊封建舊禮教的壓迫。
  • 巴金在山東|六天五夜,巴金在沂水看了四場電影參加多次重要會議
    8月8日晚上放映第三場電影,影片名叫《衛國保家》(巴金日記記載為《保家衛國》,誤)。這個電影是根據和巴金一起前來沂水的陶鈍當年在莒南寫的長篇《新編楊桂香鼓詞》改編的。電影是晚上八點開始放的,但巴金九點才趕到現場,所以只看了後半部。
  • 一個人再脆弱,如果吃過這四種苦,未來會越來越堅強
    人總要學會吃苦,有些苦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如果吃過人生的這四種苦,一個人的未來會越來越堅強。以後不管遇到再大再難的事,也會無所畏懼,堅強面對。第一種苦:失去父母的哀傷之苦正所謂骨肉相連,血濃於水。父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們從懂事的時候就和他們在一起。
  • 獨眼浙江美女飽經風霜逆襲嫁摩洛哥迷弟
    這位來自浙江義烏,今年29歲的女孩在鏡頭面前非常自信介紹了自己雖然年紀尚淺,但已經是飽經風霜。王佳瑩說:我從小到大,經歷了很多危險的時刻,在我十九歲那年我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那個決定讓我頹廢過,消沉下過。
  • 巴金: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人
    ,大學5年,沒有一個人知道他是巴金的兒子。畢業分配時,很多人為子女能分到一個好單位四處託關係,但巴金堅決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一幹20多年,照樣是沒幾個人知道他的父親是「人民作家」巴金。 巴金90歲生日,時任上海市政協主席的陳鐵迪登門拜訪,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屬下李小棠也在,好奇地問:「你怎麼也來了?」 這時有人告訴她:小棠是巴金的兒子。
  • 沈從文叩開巴金的家,半個世紀的「老友記」終於再接續
    王道乾女孩長得極好看,臉黑黑的,大眼珠子烏黑,只五六歲大,簡直受不住那種進攻,又不好哭,只藏在她爸爸身後去,眼睛溼瑩瑩的,直到拿到桌上一顆糖才穩定情緒。……長得方面大耳,比你們小時可英雄得多。還有個巴小姐,比他稍大,聲音也和她媽媽一樣,說話時比一般人高半音。我今天還去他家玩,可能還要畫一張花園或客廳回來。今天又下雨,上海雨簡直落不完!
  • 《家》 巴金
    但不論怎麼說這些寫於巴金年輕時的作品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起浮變遷,而晚年巴金的《隨想集》《真話集》《探索集》《病中集》和《無題集》雖然意圖寫一些深刻的東西,但文革的陰影尚存,加之老先生又年事漸高,不論是銳氣還是勇氣,都已不復當年的《滅亡》。所以早期的作品儘管在生活閱歷等諸多方面盡顯稚氣,但那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虎氣卻是真正讓他的作品衝破時代黑暗的核心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