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是對人生最大的和解

2021-01-07 我們的赫拉

引語:

李繼宏說:"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此書描寫了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僕人,但他們情同兄弟,從小一起長大。哈桑為了阿米爾,什麼都願意付出,視阿米爾為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為他千千萬萬遍,也心甘情願。

哈桑為阿米爾贏得父親的讚譽,去撿風箏的時候,被其他人欺負,哈桑親眼所見,卻退縮了。在悔恨和不安中,他無法面對哈桑,於是設計陷害哈桑偷盜,哈桑為了讓阿米爾安心,與父親哈裡一起搬離了他們一家,從此以後,他們再也沒有相見。

因為戰亂,阿米爾和父親去了美國,在那裡讀了大學,結婚,當上了作家,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的一封信讓他塵封心中的痛苦又湧上心頭,他為了彌補自己和父親的錯誤,去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兒子,這種贖罪的行為,填補了他良心的不安,也圓滿了他跟哈桑的友情。

1. 哈桑對他的愛,充盈了阿米爾的童年。

巴爾扎克說:"生活中遇到大憂大患,友誼應該是有效的安慰。"

哈桑和阿米爾都是缺失母愛的孩子。他們一個是僕人,一個是主人。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友誼。

哈桑出生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阿米爾。這個命運般的巧合,暗示著哈桑的命運。一生願意為阿米爾付出,無論阿米爾讓他做什麼,他都願意去做,他無條件的相信阿米爾,並深愛著他,鼓勵他每一次行為。

因為身邊有著哈桑,阿米爾遇到困難和危機總是不敢上前,養成了懦弱和退縮的性格。所以父親更為看重勇敢,堅強的哈桑,而認為阿米爾懦弱,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是自己的孩子。

哈桑年紀小,但是卻擁有著成年人的隱忍和包容力。他深愛阿米爾,這種友愛,超乎血緣和種族階級的愛,他像母親一般地寬容著阿米爾。他為阿米爾付出了很多,最後也為了阿米爾而離開。

為了讓阿米爾能得到父親的讚賞,哈桑去撿飛遠的風箏,但是途中遇到阿塞爾,因為執著於這個風箏,不給阿塞爾,阿塞爾凌辱了哈桑。阿米爾目睹一切,卻沒有勇氣站出來,他害怕阿塞爾,懼怕武力,他本能的躲了起來,讓哈桑遭到了侮辱。至此,阿米爾不敢直面哈桑,處處躲著哈桑。

英國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澤提出過一個觀點:"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向自己撒的謊。"

阿米爾為了逃避哈桑,他編造出哈桑偷竊的謊言,並以此攆走他們,達到內心平和。於是他說了謊,父親說哈桑偷了手錶,並且他開始疏遠哈桑,並希望哈桑遠離自己,這樣自己的內疚和痛苦會減輕一些。這樣的防禦機制表面是在保護和安撫自己懦弱的心,實際上是對錯誤和責任的逃避。

哈桑洞之一切,看出了阿米爾的心思,他果斷承認了偷竊行為,並迅速和父親阿里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跟阿米爾再無聯繫,此生再無相見。

阿米爾以為哈桑的離開,他的內心會好受一些,但是陰影和噩夢卻時常伴隨著他,他常常會想起哈桑對他的好,對他的寬容,他始終不能釋懷,後來的日子,他過的並不快樂。

哈桑的美好勇敢,和阿米爾的懦弱自私,就像是是一面鏡子,一個正面一個反面,也是阿米爾爸爸性格中的兩面。哈桑繼承了父親美好品格的一面,而阿米爾繼承了父親最痛恨最想抹去的一面。

阿米爾在童年從未真正享受到完整的父愛,父親愛著哈桑,也愛著阿米爾,但是深知哈桑無法享受到阿米爾身上所擁有的一切,所以他冷淡阿米爾,他把自己的痛苦轉嫁給阿米爾,以至於阿米爾童年時很孤獨,時常嫉妒父親對哈桑的好。

阿米爾缺失母愛,也缺乏父親的關懷,父親對他物質上的滿足,無法充盈他的內心。童年因為哈桑的陪伴和關心,他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

2.是引導阿米爾成長的指路燈。

弗洛伊德在說到人的內在成長中,提到英雄的成長需要一個智者。是說一個人要從破殼,到成長到真正長大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引導人。在他自我內在還沒有成型前,這個引導人至關重要,決定他未來的走勢。

阿辛汗,他是第一個肯定阿米爾寫作才能的人,也知道哈桑和阿米爾發生的一切。他知道阿米爾內心的痛苦和不安,所以他引導阿米爾為過去的錯誤贖罪,一條終結輪迴的路,就是當惡行變為善行,去救出哈桑的兒子,為多年前的行為贖罪,也是向哈桑求得原諒,求得內心平靜的方式。

就像拉辛汗說的:"我們都曾犯下罪行,出賣別人。可是阿米爾的父親找到一條將負疚變成善行的路。而我所做的,除了將罪行發洩在那個被我背叛的人身上,然後試圖全都忘掉之外,我還做過什麼?除了讓自己夜不能寐之外,我還做過什麼?

而阿米爾並沒有找到一條善行的路,所以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去找回哈桑的兒子,並帶回自己身邊,他引導阿米爾重新回到故鄉,重塑自我完整。

當他知道哈桑是父親的兒子,得知哈桑的兒子成為了孤兒,他鼓起了勇氣,要去把索拉博找到,帶回美國。以此作為對哈桑的贖罪,完成自我的成長和救贖。

3. 和索雅拉的愛情,完美了自己的人生。

索雅拉是將軍的女兒,漂亮大方知性,卻因18歲時跟愛人私奔這個汙點,無人敢提親,一直單身著。阿米爾對她一見鍾情,並請求父親去幫他提親。夢想成真,索雅拉成為了阿米爾的妻子。

對於妻子的過去,他有一絲介意,但是很快就想通了。因為他也是有著不堪過去的人,他親眼看見哈桑被欺負,而不敢上前阻止。這個心病每次一想起,就隱隱作痛,他認為索雅拉跟他一樣,都有著過去,所以他們不會互相嫌棄。

婚姻的幸福生活,讓他開啟了寫作之路,終於成為了作家,完成了兒時的夢想。他買了大房子,和妻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美國的生活平靜美好,但是心中卻總是會出現哈桑的影子,揮散不去。

4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是對人生最大的和解。

米蘭.昆德拉說:"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邁著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阿米爾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他讓哈桑承受了太多痛苦,而哈桑卻一直深愛他,這樣的反差,讓他喘不過氣,陷入自我桎梏之中。他過的越幸福,越會想起哈桑,如果當初不設計逼走哈桑,或許哈桑現在也在美國過著同樣美好的日子。

在人性的糾葛和思索下,阿米爾決定踏上尋找索拉博的路。帶著對哈桑的想念,內疚,贖罪的心態,他克服了軟弱,充滿勇氣的去跟阿塞爾談判,雖然被阿塞爾打的頭破血流,但是他內心卻很安定,他用這種方式在贖罪,像年少時對哈桑犯下的錯誤贖罪。

身體雖痛,但內心是平靜的。他帶著哈桑唯一的兒子,也是他的親侄兒回到了美國。故事的最後,他放著哈桑最愛的風箏,自閉的索拉博終於露出了微笑,似乎是接納了了阿米爾,似乎在幫父親原諒了阿米爾。

阿米爾把哈桑對他的愛和寬容,以同樣的方式還給了索拉博。他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當他把這份愛傳遞給了索拉博,內心的罪惡感就消失了,他認可了自己,也原諒了童年懦弱自私的自己。

他接納了自己,也用行動保護了哈桑唯一的血脈。下半輩子,他會用愛和耐心安撫索拉博內心的傷,鼓勵他走出陰影,過上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就像書中寫道的:"親愛的阿米爾,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他獲救了,在他往後的日子裡,他不再負罪前行。他帶回了索拉博,仿佛就帶回了哈桑的善良,寬容,勇敢,堅韌。

從此以後,人生再無謊言,背叛,秘密,他終將光明的活在世上。在他38歲的人生中,他獲得新生。他的自我和解,寬容了自己,在往後的時光中,他會活灑脫自如。

總結:

東野奎吾在《沉睡的人魚之家》中說道:"即使這個世界陷入了瘋狂,仍然有我們必須守護的事物。"

是的,哈桑守護了阿米爾,為他千千萬萬遍,而阿米爾救出了哈桑的兒子,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哈桑的生命,守護了哈桑唯一的血脈,他在個人成長中,得到了心靈的救贖和解脫。

他不再是父親口中那個怯懦的孩子,而是成長為敢於承擔責任,勇敢的男子漢,他活成了父親欣賞的樣子,也傳承了哈桑的美好品格。

他會以哈桑深愛他的心,還給他親愛的侄兒,以這種方式來彌補他對自己的兄弟的傷害。正因為哈桑無條件的深愛他,無條件的包容他的一切,他才會鼓起勇氣去衝破自己的束縛,因為愛和善良,讓他重拾人性中的美好,鼓起勇氣救出索拉博。

他獲得自我的認同,也饒恕了過去的自己,不被過去束縛,迷失自我,最重要的是他放下了執念,實現了自我的回歸。

每個人都有過去,都曾犯錯,也會為過去的錯誤捶胸頓足,懊惱不已。我們無力改變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當我們永遠保持善良,以愛人之心愛人,接納過去的自己,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是一種超然。

關注我們的赫拉,網際網路運營,愛寫作,愛韓劇,喜歡請點讚,謝謝關注~

原創不易,請勿洗稿,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接納不完美,你的人生才豐滿,因為不完美才是一個好東西
    威爾就是這樣的人。他正在戀愛中,但他不敢繼續談戀愛,因為他害怕破壞現在的戀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實際上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是他心理的投射。他真正懼怕的是自己的不完美形象隨著越來越熟悉而慢慢的被對方看到,他最害怕被對方拋棄。心理醫生西恩為了讓威爾理解不完美才是好東西,給威爾講了自己和他已過世太太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到底在追尋什麼?
    每個人的命運就像風箏一樣,它往更高更遠的天空,但卻受著那根細細絲線的牽引而無法擺脫。但也正是這根絲線的牽引,它才不至於消失在天際或者跌落塵埃。而當這根絲線被割斷,要鼓起勇氣去追尋那飄落在遠方的風箏,這樣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人這一生也是不斷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的過程。
  • 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或許,不會輕易被時間帶走的,才是最最珍貴的。我一直在琢磨,《追風箏的人》給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情緒——是惋惜?是感動?亦或是欣喜?無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難相似;視角不同,情緒也會有差。為你,我仿佛有千千萬萬種情緒。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在為一件事情糾結,這種茫然的情節似乎在善意提醒著我——只要青春依舊,誰都可以迷茫。
  • 《追風箏的人》: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便是揭示人性的力作。它講述了一對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主人公阿米爾最終走向心靈救贖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虛偽、痛苦和救贖。透過這種救贖,人生的一個真相也讓人頓悟:人性,是面鏡子。這面鏡子,能照見不同的自己,照見真實的你我。
  • 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大約在讀了100多頁後,曾經一度擱置了下來,最近終於一口氣讀完。其實,由於對小說有偏見的原因,我在業餘的閱讀中,幾乎將小說排除在外。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還是小說居多。一方面應該是小說的受眾面更廣,另一方面是好的小說作品往往都是與特定的時代和背景結合,正如這本《追風箏的人》一樣。
  • 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路徑,只是常常能量不足,那麼讓我來邀請你參加一段旅程,在這段旅程中你會遇見幾個素昧平生的夥伴,雖然素昧平生但是大家彼此敞開心扉,每一次對話中,一點相信,一點啟發,一點陪伴,幫助你跨越一層層障礙,看到自己最真實的需求,並付諸行動一點點靠近併到達。一段旅程結束,每個人載著滿滿的能量各奔前程,然後彼此相忘於江湖,再見就是機緣。
  • 任正非的哲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他還說:完美的人,就是沒用的人,一看這個人總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沒有希望。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的優秀,都想改正所有的缺點。任正非並不這樣認為,他的意思是:人人都有缺點,有缺點很正常,不要去改正所有的缺點做個完美的人,要把精力放到自己的優點上,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長處。這是企業家任正非的經驗總結。
  • 《追風箏的人》:誰都不能寬宥我,除了我自己
    被時代裹挾著命運《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於2003年棄醫從文後發表的第一部作品。縱觀數十年的阿富汗文學史,關於戰爭的龐雜描繪充斥著這個國度文學藝術的點滴。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關於自己的故事既是時代見證,也是歷史記憶。
  • 完美人生,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為此,閱世悅人推出【終身學院】專欄,陪大家每天讀完一本書,在讀書中充實自己,找到人生新目標。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簡•愛》。這是閱世悅人陪你讀的第32本書。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朗誦在這個婚戀自由的時代,我們似乎可以順從自己的心意,選擇一份美好的愛情或者婚姻。
  • 《人生海海》:不完美才是人生
    01 「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故事從「我」的角度,緩緩揭開了上校的人生經歷。上校當過國民黨軍,後又加入共產黨,成為一名臥底,獲得了極大的功勳。臥底期間,被最大的女漢奸看中,包養起來,並在他身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上校視字為屈辱,不想人看到。曾因為小瞎子偷看到了一個字,便將他的舌頭割掉,手也廢掉。
  •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教會你如何變得勇敢?
    《追風箏的人》便講述了這樣的故事。1 保護你,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阿米爾和哈桑兩個人之間的故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讓我感同身受。我小時候是一個善良但懦弱怕事的人,不敢去捍衛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其他孩子欺負的時候,也不敢還手,記得有一次我和小三歲的表弟在一起,遇到一個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孩子搶我們的東西,表弟說:「哥,他搶我的東西,我們一起揍他。」
  • 《追風箏的人》:這隻風箏,你追到了嗎?
    下面,讓我們跟隨本書的推薦人景木兮一起走進《追風箏的人》的世界。《追風箏的人》建立在蘇俄入侵阿富汗的大背景之下,圍繞友情、親情、背叛和救贖的心路歷程徐徐展開,讓人不由為之動容。孩子給出的答案可能不全面,家長需要稍做補充。比如: *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最好自己通過努力去爭取,而不能像阿米爾一樣讓別人替他去追風箏。
  • 《追風箏的人》告訴我們,有些東西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那些曾經和我一起在田間奔跑,河裡捕魚,樹上摸鳥的「風箏少年」找不到了……不知道當時是出於什麼原因拿起那本叫做《追風箏的人》,我想或許是因為心裡那隻找不到的風箏吧。不管是什麼原因讓我翻開這本書,我卻被這個故事深深地感動著。
  • 懂得接納,才是愛自己的最好表現
    01我們都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希望自己過得幸福快樂,但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卻為了別人一直忽略自己,根本不懂得愛自己。只要別人能開心,我們似乎一切都願意,完全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會因為別人的情緒影響自己,生怕因為自己的表現,而讓一段關係變得生疏。
  • 《人生海海》:直視過去,才更懂得生活的本質,才能與自己和解
    《人生海海》:直視過去,才更懂得生活的本質,才能與自己和解相信很多人都跟小編一樣看,第一次知道麥家這個名字並不是從書中,而是從電影中,有很多出名的諜戰小說都是由麥家的小說改編的,其中包括《風聲》,《暗算》等等。
  • 【讀書心得】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走進書店,無論多麼眉飛色舞,聒噪喧譁的人,腳步都不由得慢了,音量都不由得低了,神情不由得平和了。  很喜歡在陽光燦爛的午後,挑一本好書,點一杯清茶,尋一個靠窗的位子,靜靜品讀書中的人生百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讀完的。
  • 曾經為我千千萬萬次撿風箏的人已經逝去,人生錯過了就不會再得到
    我夢想你能回來,重溫童年時光,你會發現忠心的朋友在等著你——願神與你同在,哈山」只有遠離了烽火硝煙的戰爭,只有身處平靜和安寧,才敢回望那片飽經瘡痍的土地,才敢細細傾聽自己心底深處的聲音。也只有常懷善良和悲憫,只有對故鄉最深切的熱愛,對童年最真摯的回憶,才能創作出如此打動人心的作品。《追風箏的人》以追風箏為線索,描繪了生於阿富汗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的故事。
  • 書香海口•好書推薦 | 一本暢銷十多年的書《追風箏的人》
    推薦書籍:《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一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殘忍而又美麗。風箏一種象徵,代表了很多東西,是阿米爾人性中需要得到救贖的那個部分,亦是哈桑值得用生命去追隨的全部。——何素丹2006年5月,《追風箏的人》中文簡體版在中國出版。十年後,這本書在中國的發行量超過500萬冊!是什麼讓這本書暢銷十多年?
  • 追風箏的人:一個人的自我救贖就是敢於面對過去
    在《步步驚心》中有句俗語「人生一夢,白雲蒼狗,錯對恩怨,終不過日月無聲,都會過無痕。」他的意思是:人的一生中,所有的事情都會成為過去,不管這件事是對是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變得無關緊要,就像水一樣,他不會在世界上留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