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李繼宏說:"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此書描寫了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僕人,但他們情同兄弟,從小一起長大。哈桑為了阿米爾,什麼都願意付出,視阿米爾為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為他千千萬萬遍,也心甘情願。
哈桑為阿米爾贏得父親的讚譽,去撿風箏的時候,被其他人欺負,哈桑親眼所見,卻退縮了。在悔恨和不安中,他無法面對哈桑,於是設計陷害哈桑偷盜,哈桑為了讓阿米爾安心,與父親哈裡一起搬離了他們一家,從此以後,他們再也沒有相見。
因為戰亂,阿米爾和父親去了美國,在那裡讀了大學,結婚,當上了作家,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的一封信讓他塵封心中的痛苦又湧上心頭,他為了彌補自己和父親的錯誤,去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兒子,這種贖罪的行為,填補了他良心的不安,也圓滿了他跟哈桑的友情。
1. 哈桑對他的愛,充盈了阿米爾的童年。
巴爾扎克說:"生活中遇到大憂大患,友誼應該是有效的安慰。"
哈桑和阿米爾都是缺失母愛的孩子。他們一個是僕人,一個是主人。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友誼。
哈桑出生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阿米爾。這個命運般的巧合,暗示著哈桑的命運。一生願意為阿米爾付出,無論阿米爾讓他做什麼,他都願意去做,他無條件的相信阿米爾,並深愛著他,鼓勵他每一次行為。
因為身邊有著哈桑,阿米爾遇到困難和危機總是不敢上前,養成了懦弱和退縮的性格。所以父親更為看重勇敢,堅強的哈桑,而認為阿米爾懦弱,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是自己的孩子。
哈桑年紀小,但是卻擁有著成年人的隱忍和包容力。他深愛阿米爾,這種友愛,超乎血緣和種族階級的愛,他像母親一般地寬容著阿米爾。他為阿米爾付出了很多,最後也為了阿米爾而離開。
為了讓阿米爾能得到父親的讚賞,哈桑去撿飛遠的風箏,但是途中遇到阿塞爾,因為執著於這個風箏,不給阿塞爾,阿塞爾凌辱了哈桑。阿米爾目睹一切,卻沒有勇氣站出來,他害怕阿塞爾,懼怕武力,他本能的躲了起來,讓哈桑遭到了侮辱。至此,阿米爾不敢直面哈桑,處處躲著哈桑。
英國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澤提出過一個觀點:"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向自己撒的謊。"
阿米爾為了逃避哈桑,他編造出哈桑偷竊的謊言,並以此攆走他們,達到內心平和。於是他說了謊,父親說哈桑偷了手錶,並且他開始疏遠哈桑,並希望哈桑遠離自己,這樣自己的內疚和痛苦會減輕一些。這樣的防禦機制表面是在保護和安撫自己懦弱的心,實際上是對錯誤和責任的逃避。
哈桑洞之一切,看出了阿米爾的心思,他果斷承認了偷竊行為,並迅速和父親阿里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他跟阿米爾再無聯繫,此生再無相見。
阿米爾以為哈桑的離開,他的內心會好受一些,但是陰影和噩夢卻時常伴隨著他,他常常會想起哈桑對他的好,對他的寬容,他始終不能釋懷,後來的日子,他過的並不快樂。
哈桑的美好勇敢,和阿米爾的懦弱自私,就像是是一面鏡子,一個正面一個反面,也是阿米爾爸爸性格中的兩面。哈桑繼承了父親美好品格的一面,而阿米爾繼承了父親最痛恨最想抹去的一面。
阿米爾在童年從未真正享受到完整的父愛,父親愛著哈桑,也愛著阿米爾,但是深知哈桑無法享受到阿米爾身上所擁有的一切,所以他冷淡阿米爾,他把自己的痛苦轉嫁給阿米爾,以至於阿米爾童年時很孤獨,時常嫉妒父親對哈桑的好。
阿米爾缺失母愛,也缺乏父親的關懷,父親對他物質上的滿足,無法充盈他的內心。童年因為哈桑的陪伴和關心,他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
2.是引導阿米爾成長的指路燈。
弗洛伊德在說到人的內在成長中,提到英雄的成長需要一個智者。是說一個人要從破殼,到成長到真正長大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引導人。在他自我內在還沒有成型前,這個引導人至關重要,決定他未來的走勢。
阿辛汗,他是第一個肯定阿米爾寫作才能的人,也知道哈桑和阿米爾發生的一切。他知道阿米爾內心的痛苦和不安,所以他引導阿米爾為過去的錯誤贖罪,一條終結輪迴的路,就是當惡行變為善行,去救出哈桑的兒子,為多年前的行為贖罪,也是向哈桑求得原諒,求得內心平靜的方式。
就像拉辛汗說的:"我們都曾犯下罪行,出賣別人。可是阿米爾的父親找到一條將負疚變成善行的路。而我所做的,除了將罪行發洩在那個被我背叛的人身上,然後試圖全都忘掉之外,我還做過什麼?除了讓自己夜不能寐之外,我還做過什麼?
而阿米爾並沒有找到一條善行的路,所以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去找回哈桑的兒子,並帶回自己身邊,他引導阿米爾重新回到故鄉,重塑自我完整。
當他知道哈桑是父親的兒子,得知哈桑的兒子成為了孤兒,他鼓起了勇氣,要去把索拉博找到,帶回美國。以此作為對哈桑的贖罪,完成自我的成長和救贖。
3. 和索雅拉的愛情,完美了自己的人生。
索雅拉是將軍的女兒,漂亮大方知性,卻因18歲時跟愛人私奔這個汙點,無人敢提親,一直單身著。阿米爾對她一見鍾情,並請求父親去幫他提親。夢想成真,索雅拉成為了阿米爾的妻子。
對於妻子的過去,他有一絲介意,但是很快就想通了。因為他也是有著不堪過去的人,他親眼看見哈桑被欺負,而不敢上前阻止。這個心病每次一想起,就隱隱作痛,他認為索雅拉跟他一樣,都有著過去,所以他們不會互相嫌棄。
婚姻的幸福生活,讓他開啟了寫作之路,終於成為了作家,完成了兒時的夢想。他買了大房子,和妻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美國的生活平靜美好,但是心中卻總是會出現哈桑的影子,揮散不去。
4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是對人生最大的和解。
米蘭.昆德拉說:"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邁著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阿米爾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他讓哈桑承受了太多痛苦,而哈桑卻一直深愛他,這樣的反差,讓他喘不過氣,陷入自我桎梏之中。他過的越幸福,越會想起哈桑,如果當初不設計逼走哈桑,或許哈桑現在也在美國過著同樣美好的日子。
在人性的糾葛和思索下,阿米爾決定踏上尋找索拉博的路。帶著對哈桑的想念,內疚,贖罪的心態,他克服了軟弱,充滿勇氣的去跟阿塞爾談判,雖然被阿塞爾打的頭破血流,但是他內心卻很安定,他用這種方式在贖罪,像年少時對哈桑犯下的錯誤贖罪。
身體雖痛,但內心是平靜的。他帶著哈桑唯一的兒子,也是他的親侄兒回到了美國。故事的最後,他放著哈桑最愛的風箏,自閉的索拉博終於露出了微笑,似乎是接納了了阿米爾,似乎在幫父親原諒了阿米爾。
阿米爾把哈桑對他的愛和寬容,以同樣的方式還給了索拉博。他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當他把這份愛傳遞給了索拉博,內心的罪惡感就消失了,他認可了自己,也原諒了童年懦弱自私的自己。
他接納了自己,也用行動保護了哈桑唯一的血脈。下半輩子,他會用愛和耐心安撫索拉博內心的傷,鼓勵他走出陰影,過上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就像書中寫道的:"親愛的阿米爾,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他獲救了,在他往後的日子裡,他不再負罪前行。他帶回了索拉博,仿佛就帶回了哈桑的善良,寬容,勇敢,堅韌。
從此以後,人生再無謊言,背叛,秘密,他終將光明的活在世上。在他38歲的人生中,他獲得新生。他的自我和解,寬容了自己,在往後的時光中,他會活灑脫自如。
總結:
東野奎吾在《沉睡的人魚之家》中說道:"即使這個世界陷入了瘋狂,仍然有我們必須守護的事物。"
是的,哈桑守護了阿米爾,為他千千萬萬遍,而阿米爾救出了哈桑的兒子,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哈桑的生命,守護了哈桑唯一的血脈,他在個人成長中,得到了心靈的救贖和解脫。
他不再是父親口中那個怯懦的孩子,而是成長為敢於承擔責任,勇敢的男子漢,他活成了父親欣賞的樣子,也傳承了哈桑的美好品格。
他會以哈桑深愛他的心,還給他親愛的侄兒,以這種方式來彌補他對自己的兄弟的傷害。正因為哈桑無條件的深愛他,無條件的包容他的一切,他才會鼓起勇氣去衝破自己的束縛,因為愛和善良,讓他重拾人性中的美好,鼓起勇氣救出索拉博。
他獲得自我的認同,也饒恕了過去的自己,不被過去束縛,迷失自我,最重要的是他放下了執念,實現了自我的回歸。
每個人都有過去,都曾犯錯,也會為過去的錯誤捶胸頓足,懊惱不已。我們無力改變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當我們永遠保持善良,以愛人之心愛人,接納過去的自己,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是一種超然。
關注我們的赫拉,網際網路運營,愛寫作,愛韓劇,喜歡請點讚,謝謝關注~
原創不易,請勿洗稿,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