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1日第11版)
全文如下
搬出窮窩窩 過上好生活
人民日報記者 蘇濱 續大治
一早,在寬敞明亮的樓房吃完早飯,把小兒子送到家門口的幼兒園再去扶貧車間上班,整個過程不到30分鐘;車間工作8小時,效益好時月入3000元不是難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義龍新區「新市民」班向榮怎麼也想不到,標準的上班生活如今成了他的日常。
40歲的班向榮,老家在貴州省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黔西南州望謨縣坡毛村,祖祖輩輩住在破舊的木板房裡,全家種玉米年收入沒超過3000元。
10多年前,在這塊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上,「很有想法」的班向榮和妻子咬牙借了路費外出打工。幹過廚師、進過服裝廠,收入多了但開銷也大,一直攢不下錢,無奈又在4年前返了鄉,接著種玉米、住老屋。
這一切,直到去年才徹底改變。在與義龍新區建立對口協作關係的浙江寧波海曙區幫扶下,班向榮一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當年6月搬到160公裡外的義龍新區大龍潭安置點,住進140多平方米四室一廳的電梯房。
可班向榮卻喜憂參半。喜的是住進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電梯房,憂的是進了城怎樣才能有份工作,保障一家人的開銷。
今年初,在海曙扶貧幹部的幫助下,班向榮順利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找到車工的活計。車間負責人雷蕾對他青睞有加:「班向榮既有做服裝的經驗,又對設備保養有研究,現在成了我們的『班師傅』哩!」
憑藉肯吃苦、懂技術的優勢,班向榮不到3個月就被破格提拔為車間小組長。妻子隨後也進了扶貧車間,兩口子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以前困難的時候,都是長輩幫襯一些。現在我和妻子找到了新工作,每月塞零花錢給媽媽花!」
「扶貧車間裡,還有50多名街坊鄰居,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戶佔了一大半,奔好日子的不止我一個哩!」 班向榮說,「現在鄉親們都誇我的名字好:班向榮,『搬』來欣欣向榮好日子嘛!我打心眼裡感謝幫我們搬新房、進車間的幹部。」
海曙區與義龍新區建立對口協作關係兩年多來,通過產業項目扶持、建設扶貧車間、暢通勞務協作渠道及搭建消費扶貧平臺等形式,已累計帶動1.9萬餘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周波 桂松
【來源:中國黔西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