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義龍新區的「新市民」:搬出窮窩窩 過上好生活

2020-12-22 身邊24小時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1日第11版)

全文如下

搬出窮窩窩 過上好生活

人民日報記者 蘇濱 續大治

一早,在寬敞明亮的樓房吃完早飯,把小兒子送到家門口的幼兒園再去扶貧車間上班,整個過程不到30分鐘;車間工作8小時,效益好時月入3000元不是難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義龍新區「新市民」班向榮怎麼也想不到,標準的上班生活如今成了他的日常。

40歲的班向榮,老家在貴州省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黔西南州望謨縣坡毛村,祖祖輩輩住在破舊的木板房裡,全家種玉米年收入沒超過3000元。

10多年前,在這塊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上,「很有想法」的班向榮和妻子咬牙借了路費外出打工。幹過廚師、進過服裝廠,收入多了但開銷也大,一直攢不下錢,無奈又在4年前返了鄉,接著種玉米、住老屋。

這一切,直到去年才徹底改變。在與義龍新區建立對口協作關係的浙江寧波海曙區幫扶下,班向榮一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當年6月搬到160公裡外的義龍新區大龍潭安置點,住進140多平方米四室一廳的電梯房。

可班向榮卻喜憂參半。喜的是住進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電梯房,憂的是進了城怎樣才能有份工作,保障一家人的開銷。

今年初,在海曙扶貧幹部的幫助下,班向榮順利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找到車工的活計。車間負責人雷蕾對他青睞有加:「班向榮既有做服裝的經驗,又對設備保養有研究,現在成了我們的『班師傅』哩!」

憑藉肯吃苦、懂技術的優勢,班向榮不到3個月就被破格提拔為車間小組長。妻子隨後也進了扶貧車間,兩口子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以前困難的時候,都是長輩幫襯一些。現在我和妻子找到了新工作,每月塞零花錢給媽媽花!」

「扶貧車間裡,還有50多名街坊鄰居,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戶佔了一大半,奔好日子的不止我一個哩!」 班向榮說,「現在鄉親們都誇我的名字好:班向榮,『搬』來欣欣向榮好日子嘛!我打心眼裡感謝幫我們搬新房、進車間的幹部。」

海曙區與義龍新區建立對口協作關係兩年多來,通過產業項目扶持、建設扶貧車間、暢通勞務協作渠道及搭建消費扶貧平臺等形式,已累計帶動1.9萬餘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周波 桂松

【來源:中國黔西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
    71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11月23日,對於4000多萬貴州人民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貴州省最後9個貧困縣宣布脫貧摘帽,這標誌著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出列,貴州已經撕掉了貧困的標籤!作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188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讓住了一輩子窮窩窩的山裡人,一下子成為掉進福窩窩的城裡人。
  • 河南新鄉:搬出窮窩窩 奔上幸福路
    51歲的肖雙葉,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兩年多。她在老家輝縣市南寨鎮要街村生活了20多年,也吃了20多年的苦。家中5間檁條房,地裡幾畝薄田,站在大街上一天見不到10個人,更關鍵的是,孩子教育成了大難題。「老二上學幾乎是半年一轉,一共轉了5個學校,你說難不難?」肖雙葉回憶,輪到兒子上幼兒園也不得不跑到幾裡外的鄰村去。
  • 搬出窮窩窩 邁入新生活
    白沙高峰生態搬遷新村建成,首批20餘戶村民喜遷新房搬出窮窩窩 邁入新生活11月24日,白沙黎族自治縣高峰生態搬遷新村建成,首批村民喬遷新居。圖為村民符桂海(左一)和親友在搬家具。袁琛 攝11月24日,白沙高峰生態搬遷新村村民符永青在新家請親友吃飯,慶祝喬遷。袁琛 攝「終於搬新家囉!這裡距縣城頂多三四公裡,這兩層小樓的採光多好!」11月24日上午,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茶園北路高峰生態搬遷新村(以下簡稱高峰新村),52歲的村民符桂海領著登記結婚不久的妻子樓上樓下轉了個遍。
  • 義龍新區:生態智慧城市欣欣向榮
    9月28日,主題為「快樂運動·生態義龍」的第六屆黔西南州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義龍新區雲屯國際生態體育公園隆重舉行。古市香街故明月、綠野仙蹤神木林、關山綺夢水流西、春堤翠陌映華亭、實景直播帶貨等主體活動和系列子活動,大力提升了義龍新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 紅橋區西於莊棚戶區改造讓百姓實現安居夢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
    &nbsp&nbsp&nbsp&nbsp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晚飯後,63歲的武貴秋來到寬敞的陽臺,和老伴、兒子、兒媳聊起一天的趣聞,看著孫女嬉戲玩耍,這已成為她四年來的習慣
  • 義龍新區投資1065萬元安裝2122個垃圾箱
    2014年至2020年,義龍新區累計投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065.25萬元,在德臥、頂效等10個鎮(街道辦)安裝2122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垃圾箱,著力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助推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助推脫貧攻堅。
  • 挪出窮窩窩,過上好生活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城子林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成了美麗新家園,搬遷群眾355戶1408人住上了新房子,一派新房新村新氣象。 「感謝黨和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讓我蓋起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搬進新房的清平鄉趙家寨村民董保洋滿意的說到。楊榮升一家4口人,祖祖輩輩一直住在清平山上,發展受限,趕集、讀書就醫也不方便,由於缺錢一直都未能搬出大山。
  • 從海的那邊到山的這邊 || 義龍新區東西部教育對口幫扶協作的寧波...
    今年7月,義龍新區教育局副局長譚習彥主持寧波市海曙區名師團隊義龍送教活動後如是說。跨越千山萬水,東西部扶貧協作讓地處西南大山深處的義龍新區與相隔千裡之外的寧波市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寧波市海曙區、杭州灣新區、餘姚市、象山縣等黨委政府積極主動與義龍新區加強對接,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斷匯集到該區農村學校,該區的教師業務能力、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 義龍新區:萬畝辣椒分外紅!
    從辣椒種植之初就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楊昌英說,辣椒長得好,她的日子也越來越好,腰包也越來越鼓。「我們主要發展育苗和示範基地,整個新區的農戶種苗都由我們公司發放,今年每畝的產量應該在2500斤以上,部分農戶種植的會超過每畝3000斤的產量。」
  •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義龍新區創新思政課教學側記
    義龍新區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全區各中小學、幼兒園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豐富課程形式,創新內容載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家庭教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思政課活起來,真正上到學生的心坎裡去,使學生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會,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下一代教育好、培養好。近日,記者走進義龍新區部分學校,感受不一樣的思政課堂。
  • 千裡飄香 產銷兩旺 || 義龍新區2400畝百香果大豐收
    義龍新區農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胡江說,隨著百香果陸續成熟上市,義龍新區採取線上與線下、零售與批發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銷售。 在德臥鎮坡告村基地旁的銷售點上,呂忠華一邊熱情地為顧客介紹百香果的價格,一邊忙拿袋子為顧客裝果。 呂忠華說,僅德臥坡告基地路邊銷售點,每天平均都有500元左右的收入。
  • 義龍新區一黨員被開除黨籍
    近期,義龍新區便有一名黨員因醉駕而受到嚴肅處理。2020年6月15日,義龍新區鄭屯鎮鄭屯村黨員崔某俊酒後駕駛小型汽車,由興義市下五屯街道辦高卡村往市區方向行駛,行駛至壩佑檢測站處時被民警查獲。經鑑定,崔某俊血液中乙醇含量為169.72毫克每100毫升,屬於醉酒駕駛機動車。「越規者,規必懲之;逾矩者,矩必匡之。」
  • 南平建甌:跳出「窮窩窩」 「搬」進新生活
    原標題:跳出「窮窩窩」 「搬」進新生活   在建甌市東遊鎮鎮區,貧困戶葉健甌位於國道邊的汽車服務中心招牌格外醒目。汽車維修、美容、更換配件、清洗打蠟……小店所有的工作都由葉健甌和妻子兩人完成。雖然辛苦,但夫妻倆任勞任怨,因為能從偏遠自然村搬到鎮區,在家門口開間小店,對他們一家而言已足夠幸運。
  • 義龍新區頂效街道辦衛生服務中心正值流感疫苗和肺炎...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大提高了群眾的預防意識,王辰院士、張文宏醫生等專家都早早建議大家去打流感疫苗,面對「看不見的敵人」,流感疫苗就是能抵禦病毒強攻的「厚重鎧甲」。自11月9日開始,義龍新區頂效街道辦衛生服務中心每日集中為頂效街道和木隴街道各幼兒園和小學自費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的學生接種。
  • 好記者講好故事丨阿依帕夏 圖拉普:搬出幸福來
    今天,「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 搬出幸福來 我現在是在葉城阿克塔什鎮和大家來分享我的故事。這個鎮,是全疆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區之一,而在故事中我的身份也從一名記者變成了扶貧駐村幹部。 那年立春,我開始了三年掛職當駐村幹部的經歷。
  • 搬出窮山溝 跨入「幸福門」
    群山環繞的平利縣洛河集鎮安置區(7月8日無人機拍攝)。 「這套房子是2016年交房、2017年入住的,我只掏了1萬元就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劉文波滿臉喜悅地說,「黨的好政策讓我家住上了新房,過上了好日子。」 搬出大山後,劉文波的生活得到徹底改變。過去,他靠種10多畝地和外出打工過活,一年到頭也就掙個萬把元。
  • 《人民日報》《經濟日報》關注黔西南州晴隆縣、望謨縣做好易地...
    編者按: 9月19日、20日,《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先後刊發文章《貴州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文章 搬出大石山 融入新生活》《搬得出 穩得住 能致富 ——貴州著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分別介紹了黔西南州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脫貧攻堅指揮部人員持續做好當地群眾穩就業與發展旅遊助脫貧等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 涼拌土豆窩窩
    7,把切好的面劑子揉圓,並在中間輕輕壓一個小坑,一個土豆窩窩就完成了,依次做好剩餘的面劑子。8,鍋裡倒入清水燒開,逐個下入土豆窩窩,慢慢攪動,煮至窩窩都浮起來,蓋上鍋蓋再煮一分鐘,以保證窩窩都煮熟。9,準備好一盆涼開水,把煮熟的窩窩撈出,放入涼開水中過涼。
  • 瞭望|雲南百萬人口如何搬出新天地
    為答好這道題,雲南建設了24.4萬套安置房,並於今年5月,使全省99.6萬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搬遷入住。雲南省發改委副主任梁旭東表示,這意味著雲南完成了該省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效益最優的「挪窮窩、換窮業」行動。雲南近百萬群眾的「改天換地」究竟是如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