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雲南百萬人口如何搬出新天地

2021-01-12 新華社新媒體

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塘子街道山後村苗族婦女張翠蘭(右)與女兒在舊屋子裡留影(2017年5月31日攝) 楊宗友攝/本刊  

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塘子街道山後村苗族婦女張翠蘭(左一)與女兒、丈夫、孫女在新居前留影(2017年10月10日攝) 楊宗友攝/本刊

在雲南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地質災害隱患點多,想找到一塊像樣的平地十分困難,不僅要嚴格進行建設風險評估,還要提升土地利用率,否則很難滿足搬遷需要

為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雲南組建「背包隊」「保障隊」「建築隊」「服務隊」4支不同的攻堅隊,互相配合趕走搬遷路上的攔路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靜

在易地扶貧搬遷考試中,雲南拿到的,是一份2019年年度搬遷任務全國最重的考題。

為答好這道題,雲南建設了24.4萬套安置房,並於今年5月,使全省99.6萬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搬遷入住。

雲南省發改委副主任梁旭東表示,這意味著雲南完成了該省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效益最優的「挪窮窩、換窮業」行動。

雲南近百萬群眾的「改天換地」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在如此大規模的易地搬遷背後,人往哪裡搬、錢從哪裡籌、地在哪裡劃、房屋如何建等問題又是如何一一破解的?

挪窮窩,迎新生

2019年12月1日,本是普通的一天,但對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康普鄉弄獨村的貧困戶鄧興明而言,卻難以忘懷——在這一天,他終於住進了縣城附近的新家。

鄧興明原先的家位於海拔2300米以上、坡度約60度的山上。由於村裡沒有平地,鄧興明家的兩層木楞房只有1.5米露出地面,在2018年前,村裡的道路是名副其實的馬路——馬才能走的小道。

鄧興明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搬到縣城附近,與城裡人一樣住進小區,有活動廣場,出門就有公交車。這讓鄧興明在採訪中不時念叨「做夢都沒想到」。

「我來的時候還有些不適應,孩子們卻很高興。」鄧興明告訴記者,以前家裡黑黢黢的,現在的家亮堂堂,並且孩子們無論是在縣城上學還是到昆明都方便太多。「家裡人在屋內活動特別小心,生怕弄髒了。」鄧興明說。

維西縣發改局局長李建新表示,全縣對5324名貧困戶實施易地搬遷,群眾告別了木楞房、土基房,搬進了磚混結構的樓房,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基層扶貧幹部說,住房條件改善只是易地搬遷的成效之一,通過易地搬遷,貧困群眾能更便利地接觸外界環境、接受新鮮事物,思想、工作、生活等都在發生積極變化。

家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鄉託坪村的花六妹因為易地搬遷第一次接觸到棒球。不到一年時間,她已熟練掌握縫製棒球的技術,並成為易地扶貧車間的管理員。

花六妹所在的託坪搬遷安置點與鄉政府僅一江之隔,但從搬遷點到她的老家則需要步行4到5個小時。

「交通不改變,再勤勞也沒用。」花六妹說,以前住在山上的時候,只能種些土豆、玉米,後來政府幫助發展草果等產業,卻還是因為交通不便,每年草果成熟時,把草果運到鄉政府的花費就接近草果的價格。

有了搬遷點,企業才來投資建廠。花六妹說,如今有10位婦女在棒球廠固定務工,農閒時有30多名婦女在棒球廠縫製棒球,只要認真工作,每月至少有2000多元工資。

託坪村黨總支書記和建才介紹,他們在搬遷點開設扶貧車間、對貧困群眾進行技能培訓,既解決大家的就近務工問題,又能提升貧困戶勞動素質,讓搬遷群眾能夠真正穩得住。

據了解,怒江州有2/3的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改變了刀耕火種的生產狀態,改變了「晴通雨阻、人背馬馱」的出行狀態,改變了往返幾十裡山路上學、看病的生活狀態。

「易地」不易

在鄧興明、花六妹等貧困群眾告別「窮窩窩」、搬進新生活的背後,是雲南省新增搬遷任務全國最多、2019年年度搬遷任務全國最重的試題。

據了解,在雲南西北部的怒江州,全州95%以上國土面積都是環境惡劣的高山峽谷;在雲南東北部的昭通市,全市山區半山區佔96.4%,全市1平方公裡以上的平地不到3%,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的45%。

這意味著,在雲南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地質災害隱患點多,想找到一塊像樣的平地十分困難,不僅要嚴格進行建設風險評估,還要提升土地利用率,否則很難滿足搬遷需要。

走進怒江州瀘水市的維拉壩珠海小區,映入眼帘的是黃色牆體的安置住房,幼兒園、小學、衛生室、商業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安置點用3年時間創造了30年的跨越。」大興地鎮黨委書記李雪花解釋說,該鎮用30年時間將集鎮人數發展到3000多人,安置點達到這一人口規模僅用了3年。

但在李雪花看來,找到安置建設用地並不容易。「安置點位於怒江河谷的衝積扇,原本計劃安置有緊急情況的157戶,但後來發現平地太少、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需要搬遷人數多,最終決定治理這一地段,並在評估後擴大安置規模。」

除搬遷建設用地緊缺外,精準扶貧以來,由於貧困地區基建速度加快,當地配套的砂石、水泥等建材供求出現短暫失衡,加之部分地區因氣候原因導致施工時間短、建設任務重等因素,也增加了易地搬遷如期完成的難度。

4支攻堅隊

為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雲南組建「背包隊」「保障隊」「建築隊」「服務隊」4支不同的攻堅隊,互相配合趕走搬遷路上的攔路虎。

「背包隊」負責清除思想障礙。基層幹部說,要讓群眾搬遷,首先得做好工作。怒江州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實施近10萬名貧困群眾的易地搬遷工作,但到2月,仍有20%的貧困人口未能搬遷。怒江州派出由1006名黨員幹部組建的15支「背包隊」,入戶80個未摘帽貧困村,進行易地搬遷動員。

以蘭坪縣為例,縣委常委楊海春介紹,當地易地搬遷人數佔怒江州總搬遷人數的40%以上,去年底開始搬遷入住,今年通過組建「背包隊」上門為群眾做工作、描繪未來生活場景等,到3月底,全縣易地搬遷群眾實現了全入住。

「保障隊」確保項目、資金落實到位。梁旭東介紹,自2017年以來,雲南省級發改系統共出動3000餘人次,深入全省121個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縣(市)的2832個安置點實地督導,同時積極爭取協調資金,並用好下達雲南的575.79億元易地扶貧搬遷款。

「建築隊」集中力量辦大事。雲南省發改委為克服安置點建設工期短、建房壓力大等困難,對易地搬遷任務重的地區推行EPC工程總承包製,其中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點全部由國有大型企業承建,投入施工力量20多萬人、施工機械2.4萬臺,有效保障了工程質量、施工安全和建設進度。

以安置了4萬餘名群眾的昭通市昭陽區靖安新區為例,據中建三局靖安新區項目經理陽旭介紹,該項目2018年10月立項,2019年12月就要完成竣工驗收,工期非常緊張。項目先後組織各專業圖紙會審13次、圖紙深化8次,形成圖紙疑問710餘項,前後過程收圖573份、圖紙調整6次。在施工高峰期,投入近5000名工人、40多臺塔吊、20多臺汽車吊車和6臺履帶吊車,最終讓73棟住宅樓如期全部封頂。

「服務隊」著力解除群眾後顧之憂。基層扶貧幹部認為,要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必須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提升他們的就業技能,幫他們儘快融入新生活。為此,雲南尋甸縣、鎮雄縣、會澤縣等地在安置點及時成立臨時黨支部,並建立配套的社區服務中心。

「我們這裡安置的群眾多是少數民族,與外界接觸較少。為了讓他們適應新生活,我們從整理內務開始,給他們做示範,培訓他們的勞動技能。如今,過去很少外出務工的村民,開始來到城市,在收入增長的同時,眼界開闊了,見識都增長了。」在尋甸縣功山鎮綱紀村委會偏路村民小組安置點,村黨總支書記姜禹賢說。□

相關焦點

  • 搬出大山天地寬——雲南會澤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新華社昆明1月2日電題:搬出大山天地寬——雲南會澤易地扶貧搬遷見聞新華社記者字強烏蒙之巔,金沙江畔,雲南省會澤縣脫貧攻堅戰正酣。連日來,會澤縣寶雲街道6個村159戶636名群眾搬出大山,成為會澤縣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二期安置小區的首批入住群眾,開啟了新生活。
  •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新疆葉城:搬出大山天地寬
    「十三五」期間,葉城縣紮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各項工作,近3萬名群眾搬出大山告別絕對貧困。總臺記者來到葉成縣,走進新疆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區——阿克塔什鎮,我們一起去看看當地百姓的新生活。阿克塔什鎮是一座搬遷新城,現在生活著14000多名各族群眾,主要來自葉城縣的4個山區鄉鎮。眼前這位女孩叫阿依吐爾遜,在阿克塔什,她家經營著一座溫室花卉大棚。
  • 早報:巴西總統二次新冠檢測仍陽性;西安杭州3年人口增量超百萬
    斯蒂特表示,他目前感覺「很好」,像「輕微感冒的初期症狀」,他說並不知道自己在何地、何時以及如何被感染。(人民日報)巴西總統確診後第二次新冠檢測仍陽性當地時間15日,在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一周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宣布其於14日晚間再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的結果仍為陽性。
  • 大涼山易地搬遷:搬出生活新天地
    行走在大涼山,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青山環抱中,是充滿彝族特色的易地搬遷安置點新居:或灰白,或土黃,密集的是樓房小區,開闊的是聚合新寨。  「真是想不到。」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村民且沙次爾有著太多感慨。從懸崖邊的土坯房到彝家新寨;從攀爬懸崖峭壁到通村公路全線貫通,開通客運班線;從靠天吃飯到成規模種植……種種變化,讓他感念於心。
  • 美國各州的新冠患者總數:與人口非常相關,三大州均超過百萬
    美國各州的新冠患者總數體現了一個特點,與人口總量非常相關,基本上美國人口多的州,新冠患者也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三大州患者總數超過百萬—— 加利福尼亞州、 德克薩斯州、佛羅裡達州。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的西南角、 德克薩斯州是美國的正南、佛羅裡達州是美國的東南角,在新冠患者上面,它們成為了「難兄難弟」。下面的表格也就是美國患者總數的請的。
  • 瞭望|探索城市有機更新
    老城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功能衰退導致生機活力不足,過去開的藥方是拆舊建新;如今「留」字放在首位,留住文脈、留住風貌、留住記憶成為首要目標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凌軍輝 蔣芳舊城改造為何必須以「留」為先?尋根鑄魂、民生需求和未來發展如何兼顧?
  • 四川省21個百萬人口縣排名
    四川省一共有21個百萬人口縣。(按照戶籍人口計算)排名第一的是資陽市下屬的安嶽縣,安嶽縣人口162萬,面積2700平方公裡。安嶽縣主要資源是天然氣、石油、煤、銅、銀,是全國檸檬生產基地縣。全國產肉十強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農副產品加工業、絲綢紡織業、包裝裝飾業、製藥業是安嶽縣工業的四大支柱產業。
  • 瞭望東方周刊專欄
    《瞭望東方》憑藉新華社實力雄厚的國際新聞團隊、世界問題研究機構以及遍布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網絡,依靠國內外一流學者,密切關注影響中國政治與經濟安全的大國關係、周邊動向,更注重以全球眼光來觀察國內政經走勢。《瞭望東方》以誠實為至高原則,以深度為第一追求,致力於發掘新聞背後的新聞,揭露表象下面的真相。
  • 百萬人的大農莊!
    而慕尼煕人則炫鎦自己是住在一座百萬人的大農莊裡。行走在幕尼黑,我們隨處都能感受「農莊」的情調:樹木、草坪、花壇、河流、湖泊、古城堡,仿佛就是這城市的常住人口。基本上感覺不到我們國內那些大城市黑壓壓一片的高樓大廈「以大欺小」壓人。導遊介紹,慕尼黑政府規定,只要不是臨街一面的髙樓,兩個建築之間的距離必須是倒塌時不能相撞。
  • 搬出大山天地寬 隆回縣易地扶貧搬遷入選國家發改委典型案例
    隆回縣是湖南省貧困人口最多的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56163戶194555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2420戶9650人。隆回縣130萬幹群勠力同心,戰天鬥地,一舉摘掉了貧困帽,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山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貧困戶搬出大山,告別危房,住進城鎮,昂首挺胸向小康邁進。
  • 國新辦在昆明舉行雲南脫貧攻堅情況新聞發布會
    易地扶貧搬遷方面,實現了雲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百萬人大搬遷,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壯舉。全省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9.6萬人、隨遷人口50萬人,建成集中安置區2832個,現已全部搬遷入住。生態扶貧方面,88個貧困縣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1212.81萬畝,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17.7萬人,帶動70萬貧困人口脫貧。
  • 百萬支鮮花被銷毀 這個情人節雲南花農平均虧過萬
    (原標題:百萬支鮮花被銷毀,這個情人節雲南花農平均損失過萬)
  •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紅領巾尋訪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作者:鎮寧思源實驗學校 趙永富 國家的關愛和政策,像一道陽光溫暖人民的心房,為山區群眾繪就一幅移民幸福生活新畫卷。01一、好,走上小康路2020年11月24日,為了記錄這難忘的一刻,安順市啟新學校紅領巾小記者社團的少先隊員們走進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主題為——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的紅領巾尋訪之旅。
  • 點亮不夜城 合肥萬達濱湖新天地商家籤約儀式召開
    早上8點半,濱湖CBD的白領、萬達城的3萬員工、主題公園的第一批遊客,在濱湖新天地開始屬於他們萬達城的一天。中午11點半,在水世界、主題公園遊玩的客人和星級酒店群裡入住的嘉賓,來到濱湖新天地品嘗舌尖上的美味。下午3點半,放鬆心情的遊客從新天地開始購物之旅。晚上8點半,主題公園裡瘋狂了一天的人們或者辦公樓裡打拼了一天的白領,來新天地放鬆休閒。
  • 上海新天地打造城市更新樣本
    瑞安通過現代化的設計規劃對其進行更新改造之後,這一片區從人口密集的石庫門聚居區,煥新成一個集合了「生活、休閒、工作、娛樂」於一體的城市核心複合功能區。其中,新天地更成為上海的時尚地標,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全球二十大文明地標」之一。
  • 《瞭望東方周刊》
    我們願意在東方創造新生,孕育偉大;我們願意在東方篳路藍縷,締造主流……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瞭望東方周刊編輯 瞭望東方傳媒有限公司出品 總 編 輯:姬 斌 執行總編輯兼總經理:歐陽曉晴
  • 遼寧將出現一座「空城」,人口流失上百萬,當地人:壓力太大
    在我國許多的地區,有許多的城市是處於發展很快的,它們的城市經濟和實際的能力也是凸顯的很快速,也甚至是比一些其它的省份城市更具有潛力,這也就是這個城市的發展逐漸成為我國區域內發展最強的原因之一,但是有發展好的城市就有發展差,這在我國任何城市也不例外,今天我們來聊聊遼寧將出現一座「空城」,人口流失上百萬
  • 瞭望丨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 謝永林:為服務國家、服務...
    《瞭望》新聞周刊就此專訪了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謝永林。    持續創新造就「平安模式」    《瞭望》:近日,平安獲評「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卓越企業(單位)」,平安在推動行業發展、創新方面有哪些成績和貢獻?
  • 凝心聚力勇擔光榮使命 偉大實踐鑄就歷史巨變——國新辦雲南脫貧...
    又是如何有針對性地來解決這些挑戰?  阮成發:感謝新加坡記者對雲南的關心。雲南過去的省情概括來講,就是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於一體。這四個方面因素相互交織,使得雲南脫貧攻堅的特殊性、複雜性、艱巨性在全國罕見。我在這裡舉幾個例子。
  • 瞭望丨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來,中國雜交水稻必將不斷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尋找新出路。可以說中國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誌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