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塘子街道山後村苗族婦女張翠蘭(右)與女兒在舊屋子裡留影(2017年5月31日攝) 楊宗友攝/本刊
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塘子街道山後村苗族婦女張翠蘭(左一)與女兒、丈夫、孫女在新居前留影(2017年10月10日攝) 楊宗友攝/本刊
在雲南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地質災害隱患點多,想找到一塊像樣的平地十分困難,不僅要嚴格進行建設風險評估,還要提升土地利用率,否則很難滿足搬遷需要
為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雲南組建「背包隊」「保障隊」「建築隊」「服務隊」4支不同的攻堅隊,互相配合趕走搬遷路上的攔路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靜
在易地扶貧搬遷考試中,雲南拿到的,是一份2019年年度搬遷任務全國最重的考題。
為答好這道題,雲南建設了24.4萬套安置房,並於今年5月,使全省99.6萬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搬遷入住。
雲南省發改委副主任梁旭東表示,這意味著雲南完成了該省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效益最優的「挪窮窩、換窮業」行動。
雲南近百萬群眾的「改天換地」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在如此大規模的易地搬遷背後,人往哪裡搬、錢從哪裡籌、地在哪裡劃、房屋如何建等問題又是如何一一破解的?
挪窮窩,迎新生
2019年12月1日,本是普通的一天,但對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康普鄉弄獨村的貧困戶鄧興明而言,卻難以忘懷——在這一天,他終於住進了縣城附近的新家。
鄧興明原先的家位於海拔2300米以上、坡度約60度的山上。由於村裡沒有平地,鄧興明家的兩層木楞房只有1.5米露出地面,在2018年前,村裡的道路是名副其實的馬路——馬才能走的小道。
鄧興明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搬到縣城附近,與城裡人一樣住進小區,有活動廣場,出門就有公交車。這讓鄧興明在採訪中不時念叨「做夢都沒想到」。
「我來的時候還有些不適應,孩子們卻很高興。」鄧興明告訴記者,以前家裡黑黢黢的,現在的家亮堂堂,並且孩子們無論是在縣城上學還是到昆明都方便太多。「家裡人在屋內活動特別小心,生怕弄髒了。」鄧興明說。
維西縣發改局局長李建新表示,全縣對5324名貧困戶實施易地搬遷,群眾告別了木楞房、土基房,搬進了磚混結構的樓房,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基層扶貧幹部說,住房條件改善只是易地搬遷的成效之一,通過易地搬遷,貧困群眾能更便利地接觸外界環境、接受新鮮事物,思想、工作、生活等都在發生積極變化。
家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鄉託坪村的花六妹因為易地搬遷第一次接觸到棒球。不到一年時間,她已熟練掌握縫製棒球的技術,並成為易地扶貧車間的管理員。
花六妹所在的託坪搬遷安置點與鄉政府僅一江之隔,但從搬遷點到她的老家則需要步行4到5個小時。
「交通不改變,再勤勞也沒用。」花六妹說,以前住在山上的時候,只能種些土豆、玉米,後來政府幫助發展草果等產業,卻還是因為交通不便,每年草果成熟時,把草果運到鄉政府的花費就接近草果的價格。
有了搬遷點,企業才來投資建廠。花六妹說,如今有10位婦女在棒球廠固定務工,農閒時有30多名婦女在棒球廠縫製棒球,只要認真工作,每月至少有2000多元工資。
託坪村黨總支書記和建才介紹,他們在搬遷點開設扶貧車間、對貧困群眾進行技能培訓,既解決大家的就近務工問題,又能提升貧困戶勞動素質,讓搬遷群眾能夠真正穩得住。
據了解,怒江州有2/3的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改變了刀耕火種的生產狀態,改變了「晴通雨阻、人背馬馱」的出行狀態,改變了往返幾十裡山路上學、看病的生活狀態。
「易地」不易
在鄧興明、花六妹等貧困群眾告別「窮窩窩」、搬進新生活的背後,是雲南省新增搬遷任務全國最多、2019年年度搬遷任務全國最重的試題。
據了解,在雲南西北部的怒江州,全州95%以上國土面積都是環境惡劣的高山峽谷;在雲南東北部的昭通市,全市山區半山區佔96.4%,全市1平方公裡以上的平地不到3%,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的45%。
這意味著,在雲南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地質災害隱患點多,想找到一塊像樣的平地十分困難,不僅要嚴格進行建設風險評估,還要提升土地利用率,否則很難滿足搬遷需要。
走進怒江州瀘水市的維拉壩珠海小區,映入眼帘的是黃色牆體的安置住房,幼兒園、小學、衛生室、商業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安置點用3年時間創造了30年的跨越。」大興地鎮黨委書記李雪花解釋說,該鎮用30年時間將集鎮人數發展到3000多人,安置點達到這一人口規模僅用了3年。
但在李雪花看來,找到安置建設用地並不容易。「安置點位於怒江河谷的衝積扇,原本計劃安置有緊急情況的157戶,但後來發現平地太少、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需要搬遷人數多,最終決定治理這一地段,並在評估後擴大安置規模。」
除搬遷建設用地緊缺外,精準扶貧以來,由於貧困地區基建速度加快,當地配套的砂石、水泥等建材供求出現短暫失衡,加之部分地區因氣候原因導致施工時間短、建設任務重等因素,也增加了易地搬遷如期完成的難度。
4支攻堅隊
為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雲南組建「背包隊」「保障隊」「建築隊」「服務隊」4支不同的攻堅隊,互相配合趕走搬遷路上的攔路虎。
「背包隊」負責清除思想障礙。基層幹部說,要讓群眾搬遷,首先得做好工作。怒江州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實施近10萬名貧困群眾的易地搬遷工作,但到2月,仍有20%的貧困人口未能搬遷。怒江州派出由1006名黨員幹部組建的15支「背包隊」,入戶80個未摘帽貧困村,進行易地搬遷動員。
以蘭坪縣為例,縣委常委楊海春介紹,當地易地搬遷人數佔怒江州總搬遷人數的40%以上,去年底開始搬遷入住,今年通過組建「背包隊」上門為群眾做工作、描繪未來生活場景等,到3月底,全縣易地搬遷群眾實現了全入住。
「保障隊」確保項目、資金落實到位。梁旭東介紹,自2017年以來,雲南省級發改系統共出動3000餘人次,深入全省121個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縣(市)的2832個安置點實地督導,同時積極爭取協調資金,並用好下達雲南的575.79億元易地扶貧搬遷款。
「建築隊」集中力量辦大事。雲南省發改委為克服安置點建設工期短、建房壓力大等困難,對易地搬遷任務重的地區推行EPC工程總承包製,其中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點全部由國有大型企業承建,投入施工力量20多萬人、施工機械2.4萬臺,有效保障了工程質量、施工安全和建設進度。
以安置了4萬餘名群眾的昭通市昭陽區靖安新區為例,據中建三局靖安新區項目經理陽旭介紹,該項目2018年10月立項,2019年12月就要完成竣工驗收,工期非常緊張。項目先後組織各專業圖紙會審13次、圖紙深化8次,形成圖紙疑問710餘項,前後過程收圖573份、圖紙調整6次。在施工高峰期,投入近5000名工人、40多臺塔吊、20多臺汽車吊車和6臺履帶吊車,最終讓73棟住宅樓如期全部封頂。
「服務隊」著力解除群眾後顧之憂。基層扶貧幹部認為,要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必須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提升他們的就業技能,幫他們儘快融入新生活。為此,雲南尋甸縣、鎮雄縣、會澤縣等地在安置點及時成立臨時黨支部,並建立配套的社區服務中心。
「我們這裡安置的群眾多是少數民族,與外界接觸較少。為了讓他們適應新生活,我們從整理內務開始,給他們做示範,培訓他們的勞動技能。如今,過去很少外出務工的村民,開始來到城市,在收入增長的同時,眼界開闊了,見識都增長了。」在尋甸縣功山鎮綱紀村委會偏路村民小組安置點,村黨總支書記姜禹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