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劉學鍇文集》首發式在安徽師範大學舉行。該文集共10卷、22冊、1200餘萬字,系統整理、全面展示了被譽為「唐詩知音」的劉學鍇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特別是唐詩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推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程毅中、袁行霈、莫礪鋒等一批古典文學大家均對這套文集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劉學鍇出生於1933年,浙江松陽人,早年就讀、執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63年調入安徽師範大學工作至今。他是海內外學界公認的李商隱研究權威、溫庭筠研究專家,也是唐詩鑑賞大家。
本次出版的《劉學鍇文集》,分為《李商隱詩歌集解》《李商隱文編年校注》《李商隱資料彙編》《李商隱詩選》《李商隱傳論》《李商隱詩歌接受史》《溫庭筠全集校注》《溫庭筠傳論詩詞選》《唐詩選注評鑑》《古典文學名篇鑑賞及其他》等10卷,收錄了他近70年研治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唐詩的主要成果。
劉學鍇被認為是最懂李商隱、溫庭筠的人。「不論誰再研究李商隱和溫庭筠,都繞不開這些高水平的成果。」中央文史館館長、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說。
在唐代文學史上,李商隱是一個頗多疑問和爭議的人物。袁行霈表示,劉學鍇不畏艱難,對李商隱做了系統的研究,既包括其詩文的整理、箋注,又包括對其生平的考證評論以及其接受史的梳理,解開了許多長期糾纏著研究者的謎。他完成的《李商隱詩歌集解》《李商隱文編年校注》《李商隱傳論》等系列論著,對於李商隱其人其詩有大量突破性或創新性的結論。比如,關於李商隱「開成五年江鄉之遊」的辨正和「梓幕期間歸京」行程的考辨,他就給出了令學界普遍信服的結論,有益於深化對李商隱的認識。他和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餘恕誠的相關研究成果於20世紀90年代在國內掀起「李商隱熱」,並由此改寫文學史,重估了李商隱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地位。2005年退休後,他又用10年左右時間完成《溫庭筠全集校注》《溫庭筠傳論》《溫庭筠詩詞選》3部著作。
劉學鍇還是唐詩鑑賞大家,75歲時,「不能忍受閒暇無事的狀態」的他開始撰寫《唐詩選注評鑑》,歷時4載,300萬字,一筆一畫在稿紙上寫成。中國唐代文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陳尚君評價此書是「近30年最出色的大型唐詩選本」。中國宋代文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則認為,「他寫的鑑賞文,是真正懂詩之人所寫」。此後每次重印,他都會對已發現的疏失進行修改。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時年86歲的他又新增修訂400餘處。
「劉學鍇曾謙虛地總結三條治學經驗:第一條是,笨人用笨功夫也可以做一些有用的工作;第二條是前人已經有很豐富的研究,後人也可以做出成績;第三條是自知才學有限,不如集中力量攻其一點。」中華書局原副總編輯程毅中說。
從「義山解人」到「飛卿知己」,再到「唐詩知音」,劉學鍇窮畢生之力,成一家之言,本次出版的《劉學鍇文集》即是「笨功夫」或說是「真功夫」做出了真學問。 (桂運安)
《中國科學報》 (2020-12-31 第6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