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神識投生,與父母有4種緣,愛不重不生娑婆

2020-12-23 妙音聞聲

導讀:佛教講,因果通三世。現在西方的催眠,也可以讓人進入另一個場景,說出以前的事。由此可知,三世因果,真實不虛。那麼人是以什麼因緣來到這個世間的呢,和父母之間又有怎樣的緣分呢?帶著這些疑問,閱讀下文,你就會找到答案。

首先每個人的「根性」不同,根性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一直帶到這一生。根性的意思,打個比喻比較好理解,比如一個家庭的小孩,他的行為談吐,有的比較像母親,有的像父親,民間常說這就是遺傳,其實這就是一個人無始劫的習氣,和父母習氣相投。小孩來投生一定是和父母投緣的,因此有些習氣就相投。

至於一個人的容貌、體質,這和「念頭」有關係。佛在經上講,神識來投生,與父母有4種緣,下面我們分別會講到。如果沒有「緣」不會成為一家人。每個人來這個世界的時候,與貪愛之心關係非常密切,佛教常講:「愛不重不生娑婆。」所以小孩有的像父親、像母親,是投生時,心想生的,所以相貌會變。

一般來講,四十歲以前的相貌,是投生那個時候造成的,有變化但是不大。四十歲之後的相貌,就是前半生所造的善惡業,在相貌上就會顯現出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父母跟子女的4種緣,如果沒緣,當面也看不見。

第一種緣:報恩。

說明過去對這個小孩有恩,這一生緣分具足遇到了,來報恩。決定是孝子賢孫,也非常好養,長大後孝順父母,光宗耀祖。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在與人交往中,廣結善緣很重要,善緣多,福報才多。

第二種緣:報怨。

這就是來報仇的,長大後惹是生非,這個小孩將來是敗家子,因為過去你害他,今天他來報仇。

第三種緣:討債。

你欠他的錢,因錢結緣,感情的緣很淺,小孩花錢大手大腳,往往一輩子賺的前都給了孩子,最後得不到回報,因為是你欠的債。

第四種緣:還債。

孩子欠父母的,對父母生活物質方面會照顧得非常好。像有些家庭,有了小孩以後,父親的事業蒸蒸日上,這都是孩子帶來的福報。

如果沒有以上這4種緣,是成不了一家人的。那知道了這4種緣之後,如果是惡緣怎麼辦呢!要把這些惡緣轉變成法緣。從小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中國老祖宗重視紮根教育,把惡緣變成法緣,法無定法,看你會不會轉變。

把惡緣變成法緣,也是因果報應,善有善報,因為你這一教,對孩子就有布施的恩德,本來就是報恩的,教他變成聖人,來抱怨的,教他變成報恩的。要知道,孩子是陪父母一同成長的,家庭是最紮實的道場。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聖人,那就要從小從紮根教育教起,教孩子相應的倫理、道德。從小讓孩子就有因果道德觀念,一家人就能平平安安、其樂融融。

地獄之門,第八殿,不孝父母者,皆會墮入此獄

晚年「享福」的人,有2個特徵,看看你有嗎?

相關焦點

  • 人的神識可代為受胎?
    其附人說苦樂事者,皆其神識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於胎中。生時,每有親見其人之入母室者,乃係有父母交媾時,代為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圓澤之母,懷孕三年,殆即此種情事耳。此約常途通論。須知眾生業力不可思議,如淨業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現淨土。惡業深重者,人臥病而神嬰罰於幽冥,命雖未盡,識已投生。迨至將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體。此理固亦非全無也。
  • 恆強法師解讀阿含經:探尋生命的源起 生從何來
    在下方世界毀滅之前,所依住的有情都會修行善法而最終投生到上方更高的天上;當下方世界恢復之後,上方世界的有些天人依緣、依業又投生到下方世界。《長阿含·世紀經·本緣品》中講到,上方世界的有情如光音天,在下方世界初成時,因福盡、行盡、命盡而化生下方。下方世界中最初化生的有情都是「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並且「無有男女、尊卑、上下」。
  • 【佛教常識】【娑婆世界】是什麼意思?娑婆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這個世界一切法都是染汙法,不清淨的,故非常痛苦;縱是樂,都是苦的因,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叫堪忍。  如穿新衣服是快樂,但被塵埃染汙就生煩惱。又人最歡喜的是發財,可是財發得再多,死時亦帶不去。在生時,即使一分錢也算得清清楚楚,沒有得到錢時,就想法子去得,沒有得到,心裡貪求是苦,已得到了,又怕失去,這都是苦,可是你不覺得苦。患得患失,怕得不到,死時一分錢也帶不走,你說這是苦?或是樂呢?
  • 【心遇.圍城情空】情重生娑婆 緣深結夫妻
    情重生娑婆 緣深結夫妻     誦讀|莉音佛家認為,人類是因為有情愛才生到人間來的。父母如果不相愛,就不可能結為夫妻,子女又怎能生到人間來呢?所以說:「情不重,不生娑婆。」然而,人活在世上了為情愛,常常苦樂參半,為情所苦,所以對待情愛也要講究方法。
  • 米凱拉的軌跡- 4:前世情人之因緣投胎與出生心理學
    佛教裡講投胎轉世,那是因為因緣,前世有因、今生有緣,才能走到一起,成就一家人的感情。所以,妻和我與米凱拉是三世的緣分。前世的因緣,決定了孩子今世會投生在怎樣的家庭,因此也要珍惜這世的因緣。佛教的輪迴觀則認為人離世後,會進入來生。而且依前生前世的所作善惡,一個靈魂會有六個可能的去處,即造惡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和,行善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他全都在這裡,所以文說「離伽耶城」,這其實法常住,也沒有離和不離,沒有說離開和不離開。佛陀入滅和沒有入滅一樣,因為我們現在還是,佛,釋迦牟尼佛說的法,延伸至現在,佛陀的法身,還是住在我們現在中,沒有滅,也沒有生。所以,這不是在那個時候說哪裡,才去哪裡坐菩提樹、才在哪裡成佛,其實原來佛陀他就是在靈鷲山,靈鷲山是要代表什麼呢?
  • 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三千大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何以言之是苦呢?這個世界一切法都是染汙法,不清淨的,故非常痛苦;縱是樂,都是苦的因,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叫堪忍。  如穿新衣服是快樂,但被塵埃染汙就生煩惱。
  • 【修行人生】大安法師:娑婆世界的厭離行
    然娑婆世界眾生欲生起厭離心,殊為不易,是故釋尊詳陳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極樂聖眾種種功德,意在由此參照系,反襯出娑婆世界的穢濁與敗壞,激活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對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的厭離,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觀照。或藉助苦緣的逼迫,激揚娑婆眾生厭離心。娑婆眾生耽戀五欲六塵,無有休止。設使這個世間絕對沒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難,那麼,人人悉皆在放逸安樂中醉生夢死,誰還肯發出世心,修淨業以了生脫死?!
  • 佛教:業障重的四大表現,4種方法幫你消除
    每個人投生到這個人世,都帶著宿世的業力,每個人的脾氣性格都不同,相貌不同,身體的健康程度也不相同,即使同一個父母的兄弟姐妹也都有各自的個性和習慣行為,這就是業力的不同。與生俱來的業力障礙會阻礙你的生活!
  • 佛教: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其實,真正與佛有緣的人,不是那些整天燒香拜佛、跪拜在佛前的人,不是整天待在寺廟裡就是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不在寺院,就在我們的心中。心中有善念、正念的人,縱使沒有佛教信仰,縱使從來沒去過寺院,也是佛緣深厚之人。一個人有沒有佛緣,看的是德行,而不是所謂表面功德。
  • 佛教:這四個特徵的人,與佛有緣,看看你有嗎?
    佛家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諸佛如來是出世間的大醫王,能除一切煩惱障礙,卻不能救拔慧命將盡之人。很多才接觸佛法的善信,經常提問的就是,某位「大師」說我有佛緣,你覺得是這樣嗎?「緣」是佛家認識世界的基本觀念,萬物有緣,才能發生關聯,並進一步發展,乃至產生結果。
  • 佛教:「與佛有緣」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內心善良的人,即使不信佛,也是與佛有緣之人。這「緣」在善根、在覺性。佛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只是眾生業力不同,所以佛緣深淺有無不一。障深慧淺、福報不夠的人是暫時聞不到正法的。佛緣沒有那麼玄妙,學佛沒有什麼與眾不同,它就是一段棄惡從善的過程,就是做一個善良智慧的人。修行就是要剔除自身惡的習性,發掘本自具有的清淨自性,用智慧斷除無明煩惱,達到解脫。
  • 印光法師: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心裡常常念說:「我某人從無始劫以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多麼幸運,今生得到人身,又聽聞到佛法。
  • 再怎樣擁有金銀財寶,最後一毛錢也帶不走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五濁惡世的穢汙痛苦,就會迷戀而不曉得要離開;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極樂世界的清淨安樂,無有眾苦,就不曉得欣慕而願生淨土。 有一句話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既然投生到娑婆世界來,表示每個人都有很深重的愛欲和煩惱,因為貪求五欲,所以廣造殺、盜、淫、妄、酒等種種罪業。
  • 佛教:有了這4種表現,是業障消除的徵兆,看看你有嗎?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有緣遇到佛法,乃是生生世世修來的福報,所以作為學佛修行人,這一生有兩件事不能等,第一是消除業障,第二就是要廣結善緣。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造業,有善業,有惡業,如此循環不休。在《易經》中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人一生的吉兇禍福也都源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在佛教中講得更為明了,種善因得善果,因果報應,絲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