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娑婆世界】是什麼意思?娑婆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2021-02-19 眾善奉行

娑婆世界是什麼意思?

  娑婆世界,即世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這個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三千大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何以言之是苦呢?這個世界一切法都是染汙法,不清淨的,故非常痛苦;縱是樂,都是苦的因,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叫堪忍。

  如穿新衣服是快樂,但被塵埃染汙就生煩惱。又人最歡喜的是發財,可是財發得再多,死時亦帶不去。在生時,即使一分錢也算得清清楚楚,沒有得到錢時,就想法子去得,沒有得到,心裡貪求是苦,已得到了,又怕失去,這都是苦,可是你不覺得苦。患得患失,怕得不到,死時一分錢也帶不走,你說這是苦?或是樂呢?這兩樣東西,是世界上人人所歡喜的。一切樂,皆是苦的因,不過你尚未覺悟到,故此世界叫『堪忍』。

娑婆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從空間上看,宇宙是沒有邊際的。從時間上看,宇宙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佛將「一個日月所照」,稱為一個「小世界」,相當於現代話所指的一個行星系,我們所在為太陽系。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相當於現代話所指的一個恆星系,我們所在為銀河系。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人們常將「大千世界」稱作「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由無數個大千世界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當中遷流變幻、循環不息,沒有片刻的靜止。每個大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有佛出世,教化著那裡的眾生。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稱做「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的真面目

  娑婆世界,就是影子的世界。風景很美,這風景是真的還是假的?是不是過眼雲煙?是不是光影中事?都是影子!什麼叫娑婆世界知道嗎?就是影子的世界。娑婆世界的苦是無盡的,具足三苦、八苦,無法計算的各種苦,沒有一點快樂,所以名叫娑婆世界。

  我們這個世界,第一件苦事,就是最初在母親肚裡的時候,同了生出來的時候的苦。小兒在胞胎裡頭,他的母親吃些冷的東西下去,小兒就像在冰山旁邊一樣的冷。吃些熱的東西下去,小兒就像在火山旁邊一樣的熱。母親的肚子吃飽了,又像有一座山壓下來一樣的重。等到生的時候,像是有兩座山把他夾住了,他在兩座山當中硬鑽出來,那個時候的痛苦,真是說不出,話不完的。所以小兒一生下地,總是哭的,就是這個緣故。不過等到大了會說話的時候,就記不得了,所以大家不曉得。這個叫做生苦。

  第二件苦事,就是我們這些人,都是父母生的,吃的是五穀,天氣又忽然冷、忽然熱,所以病痛是總不能夠免的。各人有各樣不相同的病,就有各樣說不盡的痛苦。這是人人曉得的,不過病好了,就忘記了病時候的痛苦罷了。這個叫做病苦。

  第三件苦事,就是老了的苦。世界上的人,若是沒有到老就死了,自然人人說他是短命人,總說是很不好的。不過人到了老,就有種種的苦了。譬如要看什麼東西,眼光不清楚,看不見了。要聽什麼說話,耳朵也不清楚,聽不到了。要吃什麼東西,牙齒又脫落了,咬不動了。要跑到什麼地方去,腳又走不動了。坐船坐轎,也還嫌辛苦了。種種的不能夠自由自在的苦處,也是說不盡的。這個叫做老苦。

  第四件苦事,就是一個「死」字。一個人到了死的時候,實在是極苦的。不過人已經死了,不能夠說話,旁人不曉得他的苦罷了。你們看一個人到了臨死的時候,大半舌頭是很硬的,透氣是很急的,手腳也是很不靈便的。要動又不能夠動,在床上翻來覆去,渾身酸痛。要吃又吃不下去,要吐又吐不出來,四肢百脈,處處難過,要死又偏偏死不了。這種情形,是很多的。況且一切事情或者都還沒有料理好,要交代後輩,偏偏神志不清楚了,不能夠說話了。或是神志倒很清楚的,不過嘴裡要說話,喉嚨裡頭又偏偏哽住了,說不出來了,對了自己家裡的人看了,心裡頭說不盡的難過。若是急病,或是飛來橫禍死的,那更有種種不了的事情,說不盡了。這個叫做死苦。

  第五件苦事,是極要好極恩愛的夫妻兒女,天天在一塊兒,很有趣的。忽然為了求衣求食,要出門去了。或是碰著了刀兵災劫,或是死了,只得硬著心腸各自分開。就是親戚朋友天天聚會在一處,也是很有趣的。等到有了什麼事情,或是我離開他,或是他分開我,也就不能夠相聚了,這都是沒有法子的。到了那個時候,一種難分難捨的苦處,真真覺得可憐得很哩!這個叫做愛別離苦。

  第六件苦事,就是一個人,總有不要好的人,或是同我反對的怨家,巴不得不要見面的,偏偏又常常要碰著。避又避不開,逃又逃不過,碰著了又無緣無故,生出種種的煩惱苦處來。或是想出法子來破你的錢財,或是害你的性命,也是有的。這個叫做怨憎會苦。

  第七件苦事,就是要東不得東,要西不得西。譬如想要一件東西,或是盼望成就一件事情,或是要到一處地方去,或是要看見一個要好的人,偏偏都做不到。我心裡頭要的,偏偏要不到,種種不能夠稱心的事情,無論什麼人,都是很多的。這個叫做求不得苦。

  這七種苦,都叫做果苦。還有一種苦,是因為五陰熾盛得著的苦,叫做因苦。七種果苦,一種因苦,合起來就叫做八苦。

  什麼叫做「五陰熾盛」呢?那「陰」字,是「遮蓋」的意思。有五種事情(五種事情,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凡是有形像可以指得出來的,都叫做「色」。「受」是受著的種種苦的、樂的境界。「想」是心裡頭轉著的種種好的、壞的念頭。「行」是心裡頭持的念頭,一個去了一個又來,接連著沒有停歇的意思。「識」是分別那種種境界的意識),遮蓋了人的本性,可以使得人的心裡頭迷迷惑惑,造出各種的業來。所以那五種事情,就叫他「五陰」。因為有了這種五陰,那貪、瞋、痴的心,就著牢在這個五陰上頭,像火碰著了乾柴一樣,就會烈烈烘烘的燒起來,所以叫做「五陰熾盛」。這「熾盛」兩個字,本來是「火勢旺得厲害」的解釋。現在借這「熾盛」兩個字來,譬喻這五陰的。並且譬喻這五陰的迷惑人,容易得很,像乾柴容易著火一樣。

  有了這五陰熾盛的一種苦,就會生出上邊所說的七種苦來。因為五陰熾盛,譬如是苦的種子,是受種種苦的原因,所以叫做苦因。那上邊所說的七種苦,譬如結的果子,是受種種苦的結果,所以叫做苦果。因為有了五陰熾盛的因苦,就自然有果苦生出來了。不過人正當那五陰熾盛的時候,糊糊塗塗,不覺得苦罷了。雖然人不覺得苦,但是既然有了這種五陰熾盛的因苦,將來就一定會受著那七種果苦,這是因果報應一定的道理。並且將來受七種苦報的時候,卻仍舊還有這五陰熾盛的一種苦因牽連著的,所以就成功了一世一世永遠脫不了的苦哩!

  總之,這個世界上,苦的事情多得很。這八種的苦,無論富貴人、貧賤人,人人都有的,沒有一個人沒有的。還有別種的苦,各人各有不同的。富貴人有富貴人的苦,貧賤人有貧賤人的苦,哪裡說得盡?

相關焦點

  • 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是什麼意思?  娑婆世界,即世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這個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
  • 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之間,難的是距離
    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之間,難的是距離嗎?原創 傳喜法師 中國佛教慧日法寶 ■NO.壹■這個世間,比如說我們到某一地,開車、坐高鐵、坐飛機,只要你別上錯車,就能把你運到目的地。但是這個修行,極樂世界到娑婆世界,如果有個高鐵就好了,坐著上去,這頭出發了那頭就到站了,如果是這樣會簡單很多。但這個生命的提升,五濁惡世到淨土之間實際上不是物理的距離。所以《阿彌陀經》上來說去此向西十萬億佛土,這個「去此向西」,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說有十萬億佛土這麼長,我們很容易理解成是物理的空間,佛陀也是怕我們理解成物理空間,所以說遠一點,十萬億,坐火箭也去不了。
  • 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分別
    先比較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差別。娑婆世界同居土有分段生死之苦,彼土是蓮花化生,一往生就是一生補處,候補成佛,是最後身;所以沒有分段生死之苦,也沒有變易生死之苦,一生成佛。所以娑婆八苦,極樂皆無。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有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 「娑婆世界」的樣子?(二)
    可是,這一天就怎麼就總是遙遙無期呢?人們或許不知:這「徹底放下」的實質,在佛家恰恰就是選擇「娑婆世界」,還是選擇「極樂世界」的終極智慧問題!選擇了「娑婆世界」的圈子,就等於你將自己置身於「疾病、苦難、死亡、倒黴」的環境裡,而且循環往復,看不到盡頭!而若選擇了「極樂世界」的圈子,就等於你「永遠選擇清淨光明、開心快樂、和諧平順!」
  • 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一個是安穩的.
    所以,娑婆世界的快樂全部要有代價。  但是現在有什麼問題呢?就是說,既然人生是得不償失,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繼續輪迴呢?因為你被你的妄想騙了,我們總是記住娑婆世界美好的影像。我們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可能有一些影像給你很幸福快樂的感受,然後在分別這種感受時,你的心就堅固地住在這個影像裡面。
  •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所以,這不是在那個時候說哪裡,才去哪裡坐菩提樹、才在哪裡成佛,其實原來佛陀他就是在靈鷲山,靈鷲山是要代表什麼呢?代表大乘法集中的地方,就是講《法華經》處;能夠講《法華經》,菩薩法在那個地方延伸出去,將這個法顯現出來那個道場,就是顯一乘法的道場,所以這是「常寂」。「法性身緣遍法界」,這是法性身,不論是生、老、病、死,也不離開法性身。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對比,您想去哪裡?
    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已入滅,佛之正法開始了無修無證的衰頹和僧風濁亂以及步向絕滅的末法時期。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佛光逐漸隱去,眾生的心光已被無明覆蓋,人類為私慾正在地球上自掘墳墓。娑婆世界:受胎生產,苦不堪言。極樂世界:皆是光華身,有形無體。娑婆世界:血肉之軀,笨重熱惱。
  • 淨宗法師:娑婆世界,只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有什麼好苦惱的?你要這麼想,你就安樂。所謂「示現種種應化身」,你這個身體,也是阿彌陀佛示現的應化,你就該這麼得度。生病就生病吧,那怎麼辦呢?沒有別人聰明,那就笨一點吧,就你這樣就行了,就可以了。大家在一起,都是遊戲一場,只要能把眾生引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了。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對比,何去何從?附:宇宙三十六維空間!
    娑婆世界:受胎生產,苦不堪言。極樂世界:皆是光華身,有形無體。娑婆世界:血肉之軀,笨重熱惱。極樂世界:長生不老,逍遙自在安穩快樂。娑婆世界:壽命短促,具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纏身。極樂世界:禪定意生自然食,柔軟天衣作莊嚴。娑婆世界:為謀衣覓食忙忙碌碌,時光等閒虛度。
  • 佛教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
    針對上面這個問題,佛經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世界是由成(形成)、住(維持)、壞(敗壞)、空(虛空)四種狀態的無窮循環而成的。宏觀世界的時間是無始無終的,我們根本追溯不到一個根本源頭,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中這個世界誕生,另一個世界可能在住劫,而有的世界已經壞掉再成為了虛空。
  • 開示丨身在娑婆 心在極樂
    如果我們都能這樣深信,我們在這個穢土世界的日子就好過了,心裡就沒有恐懼。我們的身體雖然還在娑婆世界,還要吃飯,還要喝水,還要睡覺,但也就是一個假殼子在這裡,犯不著為它太動心,犯不著為它煩惱、發脾氣,那就把它太當真了。活在這裡就是一具行屍走肉,利用這個身體在世間跟別人結緣,多勸幾個人回淨土。
  • 在娑婆世界西方的離垢世界中,四聖諦有這四百億十千的名字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悔恨。或名資待。或名展轉。或名住城。或名一味。或名非法。或名居宅。或名妄著處。或名虛妄見。或名無有數。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你們應該明白四聖諦的道理,也應該知道四聖諦的名字。在這個娑婆世界中,所說的四聖諦中苦聖諦的名字有很多種。在那個離垢世界(西方世界)中,也有種種不同的名字。簡略來說有十種。
  • 【修行人生】大安法師:娑婆世界的厭離行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一定要知道!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似乎是佛教的代名詞,佛教專屬。佛教道場寺院裡各處也都貼著這樣的標識,僧眾與居士相互見面打招呼,也是這句佛號不離心。雖然許多人常念這句話,但是其中的真實含義鮮為人知,大多數人只是盲目地一味念誦,如此念佛,功德利益是不圓滿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解讀一下「南無阿彌陀佛」背後的深意,希望大家能受益。
  • 佛教:神識投生,與父母有4種緣,愛不重不生娑婆
    導讀:佛教講,因果通三世。現在西方的催眠,也可以讓人進入另一個場景,說出以前的事。由此可知,三世因果,真實不虛。那麼人是以什麼因緣來到這個世間的呢,和父母之間又有怎樣的緣分呢?帶著這些疑問,閱讀下文,你就會找到答案。
  • 太上無極盤古大帝尊 聖諭(20180120)告娑婆兒女書(一)
    太上無極盤古大帝尊 聖諭(七)告娑婆兒女書(一)吾乃無極古天真
  • 娑婆極樂光對比 念佛當下佛光攝
    娑婆世界光的傳播,如果在一個均勻的介質當中,一般是直線的——筷子放到水裡,為什麼看上去就彎了呢?因為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和在水中傳播的速度不一樣,它遇到另外一種介質就有折射,所以你看筷子就彎了。但總之它是直線性的傳播。極樂世界的光是可以迴旋的,它可以繞彎,像毛線一樣,怎麼編都可以。《無量壽經》裡有這兩句話:回光圍繞身,三匝從頂入。
  • 聞其名號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就是把這句名號給我們
    說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苦行證道成無上菩提,甚至是歷劫修行,這次示現成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不過是得了一聲阿彌陀佛。一般人敢這樣解釋嗎?不敢,這樣解釋人家也不信你。「如果這樣,我們跟釋迦牟尼佛不是平等了嗎?他得一聲阿彌陀佛,我也得到了?」對啊!「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釋迦牟尼佛成了佛,他得了什麼法?
  • 印光法師: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所謂的念念在此的意思,是即使倉促匆忙的時候也一定不忘記念佛,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不丟掉念佛。居士既能發露懺悔。於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您既然能夠發露懺悔。對於淨土法門,最容易相應。這就是《維摩詰經》中所說的:心淨則佛土淨。
  • 【佛教常識】圓融是什麼意思?佛教圓融解釋!
    圓融是什麼意思?  圓是「周遍」,融是「融通、融和」。謂破除妄執,圓滿融通。一切萬法,如果以分別妄心去看待,則有種種差別相;但如果從本質上觀察,則融通無礙,無二無別。比如,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眾生即是佛。因此,圓融表明的是諸法實相,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楞嚴經》云: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