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這場大火燒掉了中國最豪華的宮殿,燒掉了大清天朝上國的美夢,也燒掉了保守派最後的防線。鹹豐躺在離京城二百多公裡的熱河避暑山莊奄奄一息。留守京城的奕訢負責與英法和談,見識了英法堅船利炮奕訢也堅定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決心。他利用和談的機會與文祥、桂良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小團體,也獲取了英法國家的好感。
幾個月後,鹹豐落寞的死在了避暑山莊。奕訢、慈禧兩人密謀的政變讓他們都獲得了各自想要的東西——奕訢成了議政王,而慈禧終於可以效法武后得以垂簾聽政。獲得實權的奕訢在京城開始大力支持以軍事工業為重點的洋務事業。
一、器不如人
中國的事兒沒有京城的支持,地方上再起勁也難以成氣候,有了奕訢的支持,曾左李胡等地方實力派開始在各地建立軍事工業企業,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為神州大地種下了工業之根,中國也開始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的嘗試。也正是有了這些工業的滋養,天朝上國在軍事上才慢慢開始建立新式陸軍、海軍等。不過這一時期的創辦的工業企業基本都是「官辦」,這些工業企業更像一個個新設立的衙門,還不能說是真正意義的企業。
發展了十年軍工企業的洋務運動面臨著資金、原材料、技術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再加上單純的軍工企業難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洋務派開始了「以求富支持自強」的轉變。19世紀70年代,中國工業開始出現了以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國有獨資,國有控股或混合所有制企業)等方式,開辦的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鐵路、電報局等一系列基礎工業企業。
二、官督商辦
洋務運動開展10年後的某一天,科舉無望的盛宣懷走進了李鴻章的官邸。當時的中國商界不會意識到,盛宣懷的出現直接影響後世百年中國的企業形態。
1872年曾國藩剛剛去世三個月,此時擔任了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已然成為了洋務派的扛把子。但這時候,開辦洋務卻遇到了特別棘手的難題——「國庫日漸吃緊」。善於洞察先機的李鴻章發現,開辦洋務資金越來越缺乏,但長江航運上英美輪船公司卻異常繁榮,抓住機遇,他開始盯上了輪船運輸這塊肥肉,決心開辦輪船招商局。
此時,盛宣懷28歲,在李府已做了兩年幕僚,他敏銳的嗅到了,這是一個揚名的好機會。他迅速開動腦瓜自擬了一份《輪船招商局章程》,第一次創新性的提出了「官督商辦」的理念,也就是「招商局利用民間商人籌資建立公司,再由清政府派遣經理督辦,以清政府授予的漕運壟斷權,來保證公司利潤和股東利益」。「官督商辦」開創性的解了清政府資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以壟斷權做餌使清政府和股東均可獲利,開創了國有壟斷企業的先河,也成為了後世「國有企業」的模板。
可是,意氣風發的盛宣懷真正從幕後走到臺前,他卻用了整整13年的時間。起初,李鴻章認為他太年輕沒有根基,並沒有讓他督辦輪船招商局。不過,他還真是一個有耐心的人,從1872年起草輪船招商局的第一份章程,到1885年,盛宣懷才終於如願以償的坐上了輪船招商局真正的頭把交椅。
在那13年間,由於輪船招商局的資金絕大多數來自民間商人,輪船招商局的督辦大部分時候也都是由商人擔任。可以說,那個時期的招商局更傾向於「商辦」,由於商人們對于洋務官員充滿警惕,最初設想的「官督」也慢慢形同虛設,也就是說,招商局在向民營企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這一切引起了李鴻章的強烈不滿,也正是這一切,給了覬覦輪船招商局已久的盛宣懷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歷史來到1885年,盛宣懷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輪船招商局的督辦,他一方面利用自己官方優勢逼迫私人股東撤股,一方面將招商局視為他的囊中之物,招商局逐漸變成了一家「官督盛辦」的企業。類似招商局「國進民退」的現象直接影響了當時眾多國有企業的走向,再加上晚清官場貪腐橫行,盛宣懷在招商局的一些做法迅速被擴散到其他國有企業當中,盛氏經營企業的風格被傳承下來,從此遺禍百年。
盛宣懷在中國的工業化歷史上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他辦過船運、電報、礦務、鐵路、銀行、鋼鐵,每一項都是關乎一個國家工業基礎的事業,他憑藉以一己之力,在晚清積貧積弱的環境中,面對著老百姓迷信、洋人強勢、官員貪腐無能、國庫空虛無力的局面,獨立支持。他善於利用民間資本,辦成了許許多多實業,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近代中國工業化的進程,為中國的工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他的一生是輝煌的。
盛宣懷的格言是「民資可用也可欺,洋資可用,絕不可信」,他高度警惕外國資本和民間資本。他利用官方背景周旋於資本市場之中,事必躬親,牢牢把握著眾多企業的控制權,蠻橫霸道的他左右逢源、欺上瞞下「挾官以凌商,挾商以蒙官」,可以說,盛宣懷也是中國工業史上的一代「梟雄」。而由他強力推行的鐵路國有化,由於侵佔民利過甚,遭到各省商民群體一致反對。最終,在川人組織的保路運動中,直接導致他守護了四十年的清王朝覆滅。自此一代風雲人物,終究成了歷史。
盛宣懷是一個兩面人。他亦官亦商的身份為他的家族帶來了巨大好處,一方面,運用官員身份督辦商務,吃盡國家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又以商人身份運作生意,賺盡商業利潤。在洋務運動中,盛宣懷稱得上是最大的贏家。單他去世後,留給子孫的財產就合計有1349萬兩白銀,為上海首富。
與他同時期的日本工業迅速走向民營化的道路,一舉躋身為工業化強國。由於「官督盛辦」的工業之風盛行,中國的工業化道路走上與日本不同的方向,他成功的開啟了國有壟斷企業的所有弊端,利益輸送、貪腐、質量粗糙、效率低下等等,真是肥了一人,拖慢整個國家工業化進程,也使得已有的民族工業基礎不但沒有發揚光大、還逐步走向沒落。
洋務運動灑下的工業化火種並沒有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勢,反而在國際化競爭中接連敗退。全球化在這個時代已經開始在世界各個國蔓延開來,晚清政府也被裹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風雨飄搖。原本工業化是可以成為晚清政府遮風避雨的利器,但由於自身的局限、發展的滯後,再一次被世界甩在身後。
三、耀武揚威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國工業化進行了二十五年了。軍工方面,雖然在英美列強面前還是柔弱可欺的小姑娘,但是在小弟日本面前還是可以有裝一下大姐大的派頭。在這一年夏天,北洋水師耀武揚威的開著四艘如山一樣的軍艦定遠、鎮遠、威遠、濟遠進了日本長崎港,水兵上了岸就到妓院去給日本貢獻GDP了。自高自大的北洋水兵因不願排隊和日本浪人大打出手。帶傷回艦的水兵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懣,就把巨炮對準了長崎港,揚言要一戰蕩平日本島。
本著中國人先禮後兵的優良傳統,李鴻章先是電告日本駐天津領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如果日本不聽話,隨時準備對日開戰。這是赤裸裸在日本面前秀了次肌肉。最終日本認慫。賠款了之。可是,我們也錯失了唯一一次可以炮轟日本本土的機會。
我們把視野轉向西方,十九世紀的歐洲,以法國、德國等為代表新興的工業國,正在爆發著以電動機和內燃機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他們迅速崛起為世界強國。而此時,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已經開展了一百年,馬克思靠著恩格斯每月10英鎊的支援正在大英圖書館寫著幾百萬字的《資本論》,他不會想到自己忍飢挨餓批判英德資本家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會成為百年後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手冊,他也不會想到自己的肖像會在萬裡之外城樓上高高懸掛。
雖然北洋水師的軍艦還是大部分購自英德,但自己也能生產一些噸位小的艦艇和槍炮,大清朝的工業化發展在那個時期也已經具有雛形,如果晚清政府及時調整發展重心,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那麼後面的屈辱歷史也許不會發生,近代中國的苦難也許會少了很多。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晚清的工業化仍在腐敗、效率低下中緩慢前行,是世界不再等待我們,尤其是是被我們欺辱過的日本,更是從皇室到平民都勒緊褲子發展工業,晚清再一次被世界甩開。
四、制不如人
1895年甲午,北洋水師在膠東半島的覆滅,不僅表明了大清朝的時日無多,更是打斷了中華民族近代工業化前進的步伐,甚至打斷了近代中華民族的脊梁。從此大清朝在昔日小弟跟前顏面盡失,隨之也失去了最後一個附庸國——朝鮮。再也不是10年前開著定遠、振遠、威遠、濟遠在日本長崎耀武揚威的天朝上國了。洋務運動至此宣告失敗,近代中國第一次工業化嘗試在官方層面也宣告失敗。從漢族精英官員到普通知識分子開始思考不是我們的技術、機器不如洋人,而是晚清的君主專制制度不如西方的議會民主制度。
日本憑藉《馬關條約》索要賠款白銀兩億兩,後又有白銀三千萬兩贖遼,總共兩億三千萬兩。日本靖國神社內除了擺放著近代日本歷次對外戰爭對他們來說是犧牲者、對被侵略過來說是戰犯的牌位外,還擺放著歷次對外戰爭取得的功績,其中就有甲午戰爭獲得賠款的用途。
日本把這些拿來的賠款多數用在了教育、工業方面直接提升了日本的國民素質、科技水平,使日本國力大增。洋務運動的失敗是中國第一次工業化嘗試的失敗,直接導致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
只是工業化潘多拉的魔盒已經打開,民智也逐步開啟,工業的機器不再是被視為奇技淫巧,而是可能拯救中華的利器。建工廠、修鐵路不再是被認為破壞風水的妖物,思想上的解放成為了第一次工業化嘗試的最大成果。工業化的理念已經在這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紮下了根基,誰也阻止不了工業化的滾滾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