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2020年第55卷第8期
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指頭位相對於重力變化出現的短暫眩暈伴發短暫的誘發眼震,時間通常小於1min。根據病因不同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可分為外周源性和中樞源性。外周源性最常見的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最常見的前庭病變,人群累計發病率為10%,約佔門診頭暈、眩暈患者的20%~30%。中樞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CPPV)又稱惡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罕見。病變部位以腦幹、小腦為主,如第四腦室背外側、腦橋、延髓、小腦蚓部、絨球和小結病變。CPPV雖源於中樞系統病變,但發病時可能僅有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表現,即僅表現為孤立性眩暈,並無明顯的神經功能損害的提示,臨床表現與BPPV有很多相似之處,易於混淆。CPPV是多種病因導致的共同結果,已知的文獻報導的病因包括血管源性疾病如出血、梗死,佔位性病變如腫瘤,阻塞性病變如腦積水,退行性病變如小腦共濟失調和多系統萎縮。關於慢性出血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和副腫瘤小腦變性引起的CPPV報告較少,本文探討這3種情況引發的CPPV,結合病例分析CPPV的臨床特點、可能的病理機制及其與BPPV的鑑別要點。
研究對象: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齡分別為36、14、70歲。3例患者均因中樞病變引發的以「頭位相對重力變化誘發短暫眩暈」為主訴就診的病例。患者接受了全面的神經耳科檢查,對前庭眼動和視眼動結果進行了評估。所有患者均行視頻眼震圖(VNG)、聽力學、頭顱MRI、血清及腦脊液抗體檢查,1例行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查和組織活檢。病例分析:病例1,女性,36歲。以「臥起或低頭時短暫眩暈半年,加重伴不穩感1月餘」為主訴就診。患者近半年來出現起床、躺下或低頭時短暫眩暈,自覺持續時間數秒。一個月前勞累後睡眠中突然暈醒,持續約數分鐘緩解。此後頻繁於左翻身、左側躺下或低頭時出現短暫眩暈及走路搖晃、不穩感。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均小於1min。有耳部間歇悶堵感,否認伴隨耳鳴和聽力下降。否認頭暈家族史及偏頭痛病史。既往病史顯示,10年前曾診斷「小腦動靜脈畸形並發左側小腦出血」,行伽馬刀治療痊癒。床旁檢查,自發眼震左水平,不伴眩暈;左側Dix-Hallpike試驗躺下時出現左水平眼震瞬時增強伴眩暈,坐起左水平加上向眼震伴眩暈;左側滾轉試驗(rolltest)左水平眼震不伴眩暈,右側滾轉試驗無眼震、無眩暈,變位試驗及VNG結果詳見表1。純音測聽和聲導抗結果正常。雙溫試驗結果正常。試行改良Epley耳石復位方法治療2次,眼震及症狀均無明顯改善。追問病史,既往小腦出血時即有類似頭暈症狀。遂行頭顱MRI檢查,結果顯示:左側小腦半球體積小,左側橋臂含鐵血黃素沉積(圖1)。綜合患者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主訴,凝視性眼震、反跳性眼震等中樞體徵,變位試驗雖有眼震及眩暈但不符合任一半規管耳石症的眼震特點,耳石復位無效,實驗室檢查視動、視跟蹤異常,結合既往腦血管病病史及頭顱MRI結果,診斷為CPPV、動靜脈畸形放療後出血。患者出血範圍小,已轉為慢性期,給予保守觀察治療,2個月後電話隨診仍有起床、躺下或低頭時短暫眩暈。病例2,女性,14歲。以「頑固性呃逆,進行性消瘦20d」為主訴入院。住院期間出現左側躺臥短暫眩暈伴嘔吐來我科會診。無耳鳴、聽力下降、耳悶及耳脹滿感等耳部症狀。否認眩暈既往史、家族史及偏頭痛病史。床旁檢查,自發上向眼震,不伴眩暈;左側Dix-Hallpike試驗時記錄眼震情況的視頻請掃描文中二維碼觀看。視頻30s時患者向左側Dix-Hallpike位躺下,32s時開始自發的上向眼震增強,35s時達到高峰,誘發的眼震潛伏期極短,上向眼震持續約40s,眼震衰減極快,約3s迅速停止,期間伴有強烈眩暈和噁心。眼震與典型左後BPPV的眼震方向、潛伏期和漸強到減弱變化的特性完全不同。其他體徵及VNG結果詳見表1。聽力學檢查顯示聲導抗正常,純音測聽顯示左耳8000Hz聽閾輕度升高,餘頻率未見異常。試行左側改良Epley復位2次無效。行頭部及頸部MRI檢查提示:延髓、C3-5椎體水平脊髓內斑片狀長T1、長T2異常信號,邊緣可疑線狀強化,見圖2。血清和腦脊液水通道蛋白4抗體陽性,血清視神經脊髓炎IgG抗體陽性(絲加核型),抗核抗體陽性。綜合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主訴,凝視性眼震的中樞體徵,變位試驗雖有眼震及眩暈但不符合任一半規管耳石症的眼震特點,耳石復位無效,實驗室檢查視動、跟蹤、掃視異常、頭顱MRI及血、腦脊液抗體檢查結果,確診為CPPV、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病。給予免疫抑制劑及對症支持治療,治療1個月後眩暈、嘔吐及位置性眩暈與眼震消失。病例3,男性,70歲,以「頭位變動短暫頭暈進行性加重伴走路不穩、言語含混3個月」為主訴就診。3個月前患者在仰頭、低頭時出現短暫眩暈,每次10~20s。在外院診斷為BPPV並多次進行復位治療,無明顯緩解。1個月前反覆復位後出現視物成雙並逐漸出現走路不穩。無耳鳴、聽力下降、耳悶及耳脹滿感等耳部症狀。否認眩暈既往史、家族史及偏頭痛病史。床旁檢查,自發下向眼震,不伴眩暈;滾轉試驗雙側持續背地性眼震,不伴眩暈;前躬位時出現短暫增強的下向眼震伴有明顯眩暈,眼震及VNG結果詳見表1。神經科查體:雙眼水平粗大眼震,構音障礙,鐘擺樣腱反射,指鼻及跟膝脛試驗不準。VNG結果顯示掃視過衝,視動增益下降,視跟蹤曲線為Ⅲ型。頭顱MRI結果陰性,PET-CT顯示左側口咽部扁桃體區域代謝增高,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為8.9,雙側小腦瀰漫性代謝增高,SUVmax為17.4,提示副腫瘤症候群可能性大(圖3)。左側扁桃體處活檢,病理回報:淋巴上皮樣癌(圖4)。結合病史、床旁檢查、VNG檢查、MRI、PET-CT及病理結果,確診為CPPV、扁桃體淋巴上皮樣癌、副腫瘤小腦變性。就診於放射科給予放射治療。所有患者均在某一變位試驗時出現短暫性眩暈同時伴有誘發的短暫位置性眼震,均伴有其他中樞前庭系統異常體徵,如自發性垂直性眼震、水平凝視方向改變的凝視性眼震和/或其他視眼動反射異常。病例3出現小腦病變的症狀,走路不穩及構音障礙。位置試驗誘發的眼震均不符合BPPV眼震特徵,對復位治療無反應。3例患者通過頭顱MRI、血清/腦脊液水通道蛋白4抗體和PET-CT結果提示為慢性出血、炎症和瀰漫性小腦變性。病變部位分別位於橋臂、延髓、小腦。這些部位都涉及中樞速度存儲機制(VSM)通路,這些部位的不同病變導致VSM通路功能受損(圖5)。推薦閱讀:
《可視化時代來了!在家就能輕鬆掌握圍術期超聲實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