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而平等」並不是《獨立宣言》首創,卻來自中世紀?

2021-01-09 澎湃新聞

人人生而平等,因為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而廣為傳播。這句話,堪稱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甚至整個世界近現代史上最有持久影響力的單一短句。你可以在1789年頒布的法國《人權宣言》、1945年胡志明草擬的越南《獨立宣言》和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上,看到這個短句的微調版本。你也可以在近兩個半世紀以來一些知名政治人物的公共演講中,聽到這個短句的鏗鏘引用。

「人人生而平等」,嵌在美國《獨立宣言》第二段的段首。《獨立宣言》因為有了「人人生而平等」,成為一個可供傳誦的經典文本。

1776年6月10日,大陸會議響應維吉尼亞州代表理察·亨利·李(南北戰爭時期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李的叔祖)的提案,任命了一個由約翰·亞當斯、班傑明·富蘭克林、託馬斯·傑斐遜、羅伯特·利文斯頓、羅傑·謝爾曼組成的五人小組,起草文告以宣示獨立之決心。其中,託馬斯·傑斐遜為執筆者。傑斐遜在完成初稿後,交由德高望重的富蘭克林審閱。富蘭克林有廣告文案的天分,更擅長修辭。當看到「人人生而平等」時,他提筆為這句話的前置導入語做了一個修改,將傑斐遜原文中略顯拖沓冗長的「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神聖和不可否認……」改為「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

事實證明,富蘭克林這個充滿靈感的修改,配得上他那登上一百美元大鈔的尊容。「人人生而平等」因與「不言自明」搭配,具備了先驗的色彩,神啟的威儀。

富蘭克林

不過檢視「人人生而平等」的語境,它似乎更應該被譯作「人人被造而平等」。因為,賦予眾生平等的是造物者。「造物者」乃「權利」的先決條件,作為一種價值觀貫穿於《獨立宣言》。

顯然,《獨立宣言》是一個具有濃厚基督教背景的政治史文本。美國獨立,本質上是清教徒移民的立國實驗。考察《獨立宣言》的形成過程,不難發現,美國的開國先賢——他們政治信念與宗教信仰之間的內在聯繫。華盛頓說過,沒有宗教的原則,國家的道德就不可能建立。而刻在華盛頓傑斐遜紀念碑上的碑文,則更直白地闡述了《獨立宣言》所蘊含的價值觀:「給我們生命的上帝,同時也給了我們自由。這些自由是上帝的恩賜。如果我們將人們心中對此的確信除去,這個國家的自由還有保障嗎?」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三位美國國父中,《獨立宣言》的執筆者傑斐遜恰恰是基督教傾向不那麼鮮明的一位。而在撰寫《獨立宣言》時,他還是個自然神論者。這是傑斐遜深受歐陸理性主義思潮影響的佐證,他認同於上帝創世,但在「上帝是否監管這個世界」方面,傑斐遜要比漢密爾頓等正統基督徒激進一些,他更認同世界是按照其本身規律存在和發展的。撇開上述區別不論,美國開國先賢們在一點上達成共識,即因為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所以人人被造而平等。「人權—天賦」,是上帝律法的一部分。

縱觀人類文化史,各個文明形態或多或少都表達過平等的願望。但只有基督教真正提出了所有人一律平等的觀念。《聖經》所說「人都為神所造」和「上帝不偏待人」,為基督教的平等觀提供了神判的基礎。而基督教原罪觀,則是對等級社會的一種否定。

作為基督教平等觀的新大陸實踐,《獨立宣言》在兩個方面有所繼承:其一,《獨立宣言》所倡導的平等觀是「神本主義」的平等觀,每個人受造於上帝,人唯有在神面前平等,才能實現在人面前平等;其二,《獨立宣言》所表達的平等是所有人的平等,在神的俯瞰下,無論貴富還是貧賤、無論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無論國王還是草民甚至奴隸,都不可輕慢和忽視,都有權進入天國。

與此同時,在將平等當成一種社會政治權利的理解上,《獨立宣言》比之基督教又有所突破。《獨立宣言》所言的平等,是基於自由的平等,而非那種平均主義的、削足適履式的平等。林肯曾對《獨立宣言》中的平等觀有過解讀:他們不是宣布所有人在所有方面都平等,他們不是說所有人在膚色、身材、智力、道德發展或社會能力方面都平等,他們界定了可以容忍的差異。提出「基於自由的、有差異的平等」,正是《獨立宣言》對基督教平等觀的發展,是基督教平等觀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表達。

那麼問題來了,「人人生而平等」作為一個提神的格言體短句,是《獨立宣言》的首創嗎?

翻閱《聖經》,可以找到許多帶有平等意味的表述,譬如「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又如「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凡此種種。但是,《聖經》並沒有「人人生(被造)而平等」的句子。

在《聖經》的平等訴求與《獨立宣言》的平等金句之間,究竟是誰完成了關鍵性的擺渡?

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給出了線索。在赫伊津哈所著《中世紀的秋天:14世紀和15世紀法國與荷蘭的生活、思想與藝術》一書中,他告訴讀者:教皇格裡高利一世為即將來臨的中世紀留下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格言,這句格言以各種各樣、略有變換的形式被反覆使用……

有必要指出,在對中世紀起點的認定上,赫伊津哈與當下世界史通行的說法不盡一致。我們所熟悉的是,中世紀始於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依此判定,格裡高利一世,他擔任教皇的時期(590至604年),歐洲已經邁進了中世紀的門檻。

格裡高利一世

格裡高利一世生活的時代(540至604年),歐洲社會剛入「黑暗隧道」。對於漫長的中世紀而言,他是一個難以評判的角色。在教會話語中,格裡高利一世享有「至聖」「偉大」的榮耀。但在歷史視野裡,中世紀的黑暗恰恰在於教會統攝了一切,教權壓倒人權甚至君權。而格裡高利一世,是此等局面的肇始者。正是他利用日耳曼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分崩離析後所形成的有利形勢,增強了羅馬教會的實力、提高了羅馬主教的地位。在他之前,羅馬主教受制於拜佔廷皇帝,僅在羅馬教區享有統治權,且僅限於宗教事務;而在他之後,羅馬教會擺脫了拜佔廷皇帝的節制,管轄權拓及整個西歐,且延伸到民事領域,羅馬主教贏得了「普世牧首」的頭銜。格裡高利一世是教皇制的奠基者,中世紀文化的締造者,所謂「中世紀教皇之父」。

除此之外,格裡高利一世還是一位神學理論家,與奧古斯丁、安布羅斯、哲羅姆並稱為拉丁教會四博士。格裡高利一世神學理論的核心是什麼?簡單講,就是認為知識盡在《聖經》之中。世俗知識,無用、無益、無趣,應加以反對。此人最著名的舉措是一把火焚毀了羅馬圖書館,因為「不學無術乃虔信之母」。

對世俗知識持否定態度的格裡高利一世,窮其一生的思想活動都與基督教有關。與前輩思想家奧古斯丁相比,格裡高利一世不算精深,卻足夠廣博。所以,他的理論建樹主要體現在詮釋基督教教義上。他撰寫了許多宗教著作,有三部在中世紀的歐洲流傳甚廣,分別是《伯約記解說》(又譯作《道德論》或《倫理書》)、《論神職人員的職責》(又譯作《論教牧職守》或《牧人的準則》)和《義大利父老生平神跡對話錄》(又譯作《對話錄》)。其中,《伯約記解說》稱得上是格裡高利一世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總匯,全書35卷,共6部分。在這本大部頭的著作裡,格裡高利一世對舊約《約伯記》進行了詳盡的評述。

《約伯記》第31章第15段有云:「造我在腹中的,不也是造他嗎?將他與我摶在腹中的,豈不是一位嗎?」

當注釋到這一段時,格裡高利一世猶如一支灌滿油脂的火把被閃電擊中,他口吐蓮花:唯有造物主超越一切……當上帝審判,該如何作答?人人被造而平等……

這個神句泊靠於《伯約記解說》第21章「面對審判的人」,第一次將基督教平等觀從含糊的訴求提煉為明確的文字。

就觀念來說,「人人被造而平等」足以對其他文明形態的倫理表達構成領先,甚而套圈。可笑的是,說出這句格言的人——格裡高利一世,卻立於歐洲千年停滯的起點。在看似沒有盡頭的「黑暗隧道」裡,「人人被造而平等」更像是一盞孤獨的路燈,閃亮但無法指引人們走向未來。就像赫伊津哈所說,對中世紀的人而言,其要害是近在眼前的死亡的平等,而不是實際生活中毫無希望的平等。

格裡高利一世看不到他身後的歷史,他只是一位品德高潔、無上尊崇的神職人員,他以個人的虔誠、善念和力量壓倒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其後很多世代。而當「人人生而平等」作為一顆希望的種子被播入《獨立宣言》,已是遙不可及的1200年後。後果如此深遠,當時之人豈可預見?

相關焦點

  • 語錄偵探 | 「人人生而平等」並不是 《獨立宣言》首創?
    「人人生而平等」,嵌在美國《獨立宣言》第二段的段首。《獨立宣言》因為有了「人人生而平等」,成為一個可供傳誦的經典文本。富蘭克林不過檢視「人人生而平等」的語境,它似乎更應該被譯作「人人被造而平等」。因為,賦予眾生平等的是造物者。「造物者」乃「權利」的先決條件,作為一種價值觀貫穿於《獨立宣言》。顯然,《獨立宣言》是一個具有濃厚基督教背景的政治史文本。美國獨立,本質上是清教徒移民的立國實驗。
  • 「人人生而平等」——誰的平等?
    不久前,筆者在「澎湃」發表的一篇小文中提到,美國《獨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主要是指美利堅民族平等建國的集體平等權而非個人平等權,引起學界朋友的一些疑問。那麼,此平等究竟是誰的平等,看來值得探討一番。       古典自由主義與公民共和主義是美國憲政的兩大基石。
  • 揭穿美國人人平等的謊言——從美國的《獨立宣言》講起
    之前簫葉也寫過數篇關於美國各種不民主的問題,不想老調重彈,今天來從源頭上說說美國的「人人生而平等」問題。 《獨立宣言》起草的背景 到1776年的時候,英國在北美已經建立了多個殖民地。
  • 瞄準「人人生而平等」
    但如果切換認知角度,生而平等是靈魂、價值觀和終極目標,而不是出生境況,則這句話不僅完全正確,而且其價值趨於無窮大。從現象出發,生而平等這話不僅很有問題,而且大有洗腦之嫌,因為它不符合事實,卻被太多的人接受。但是,在較高層面上的認知,不是因為真實而相信,而是相信後成為真實,對於人生而平等的認知就屬於後者。不信,請看將生而平等定位在靈魂、價值觀和終極目標上的效果和功效。
  • 「人人生而平等」給我的震撼
    ■梁振亞我一直想看看美國的《獨立宣言》講些什麼,一直無法找到。那是「文革」期間,我還是一名工人。恢復高考後,1978年我成了暨南大學經濟系的一名學生,在學校教師閱覽室裡,我第一次知道東歐早已並正在進行市場改革,第一次知道西德和日本在二戰後不久經濟就起飛了,第一次知道南斯拉夫的自治市場經濟改革和西德的社會市場經濟。
  • 人人生而平等
    種族歧視問題一直是美國歷來已久的,是歷史性問題,從1619年販賣進北美大陸的第一批黑奴開始美國政府就開始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美國1776年宣布獨立只是白人的獨立並不包括黑人,這也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一大汙點。
  • 張瑞敏稱美國大企業裡CEO就是皇帝 沒有人人生而平等
    來源:金融界網站8月29日,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瑞敏在2020亞布力論壇青島夏峰會上,談到海爾對GE家電的收購時稱,在美國的大企業裡,沒有人人生而平等,CEO就是皇帝。收購後GE家電後發揮每個員工的作用,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
  • 美國的最大謊言,早就寫在《獨立宣言》中
    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批准了《獨立宣言》,這一天也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這個宣言也永久展示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之國家檔案與文件署當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然而,哪怕是《獨立宣言》的起草者託馬斯·傑佛遜,在寫下「人人生而平等」的時候,自己當時就還擁有數百名黑人奴隸。
  • 《慶餘年》:人人生而平等
    在眾多的穿越劇中,穿越過來的主角,經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人人生而平等,這也是古代和現代區別最大的地方。在古代那種視人命為草芥的時代,作為富人權貴家的奴僕,早已習慣了叩拜作揖,別人給予恩惠,動不動的就以命相報。就像《慶餘年》裡範閒和滕梓荊,這兩個人最初是因為滕梓荊受命刺殺範閒而相識。
  • 民法典案例解讀——第14條「人人生而平等」,女兒也有繼承權
    【法條】第十四條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解讀】「人人生而平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現代法制進程中最早是由美國的《獨立宣言》提出來的,進而法國《人權宣言》以及後續各個現代法制國家均逐步認可和確認了這一原則
  • 張瑞敏:美國大企業裡沒有人人生而平等 CEO就是皇帝
    「美國人最引以自傲的就是《獨立宣言》,《獨立宣言》第二段第一句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在美國的大企業裡,沒有人人生而平等,CEO就是皇帝」,張瑞敏強調,「人單合一」就是要做到每個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
  • 海爾CEO張瑞敏:美國大企業裡CEO就是皇帝 沒有人人生而平等
    8月29日,2020亞布力論壇青島夏峰會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瑞敏談到海爾對GE(美國通用電氣)家電的收購時稱,在美國的大企業裡,沒有人人生而平等,CEO就是皇帝。收購GE家電後,發揮每個員工的作用,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
  • 美國獨立宣言:要繼續效忠英國嗎?膽子大的人,讓美國獨立
    如果真要跟英國撕破臉皮,一些領袖們依然猶豫不決,無法割捨對英國國王喬治的忠臣之心,並且想反抗大陸會議的獨立宣言;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一旦北美洲打了敗仗,我們這些宣布美國獨立的人,就要被英國處死,當作叛國賊!此時的英國比美國強大多了,美國很有可能輸掉戰爭!
  • 《獨立宣言》到底是怎麼寫出來的?
    洛克在1690年發表的《政府論》中,認為「自然的法則掌握著自然狀態,而它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理由就在於,這個法則教導所有人類,他們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都不得傷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或私人財產。」把這句話與傑斐遜最為膾炙人口的一段文字,也是《獨立宣言》最激動人心的一段文字做比較——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受造而平等 (以往翻譯為人人生而平等,但並不準確),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中間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則是經被統治者同意授予的。
  • 混元金鬥的終極奧義:不是馬桶,而是人人生而平等!
    但是有一個極其厲害的先天靈寶,不是很被人關注,但卻實實在在地為西岐大軍製造了大災難。那就是混元金鬥!《封神演義》作為明朝成書的神話小說,同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混元金鬥這個法器的出現同樣不可能是隨隨便便出現的,有一定對現實的折射。我認為混元金鬥的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淨桶」或者「馬桶」,去除汙穢的意義,二是明顯反應了人人生而平等的主旨。
  • 美國《獨立宣言》全文及介紹
    《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是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並宣明此舉正當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屆大陸會議(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於費城批准,這一天後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
  • 美國暴動:人人生而平等,但你要先是人
    美國,人人生而平等,但至少有1億多人不是人,但他們若能造反,早就造反了....  2014年,加納死亡案。旁觀者攝像表明,加納被警察鎖喉,被臉貼地按在地下後。他喊了十一次:我喘不過氣來,我喘不過氣來……不久,這位黑人無聲無息地躺在馬路邊。  他本可生還,只要警察把膝蓋從他脖子上移開。
  • 食言而肥的《獨立宣言》:為何美國精神國父也在黑人的清算之列
    在令人敬畏的拉什莫爾山國家公園上,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裴遜佔據著一席之地,作為《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洋洋灑灑的數千文字成功樹立其美利堅合眾國的建國思路,以及後世數百年自由民主之燈塔,可謂不遜於華盛頓的精神國父。
  • 美國外交官所自以為的,正是《獨立宣言》所反對的
    川普的內政外交讓世人看了笑話,美國因此蒙羞,回頭看見證美國成立、崛起的《獨立宣言》,現在的美國政府所為卻是和《獨立宣言》不沾邊、甚至是對著幹的事,美國總統和他的助手們正與美國的建國宣言背道而馳,200多年前描述的致力於做出的改變到現在依舊存在。
  • 美國的天大謊言:「人人生而平等」
    1776年7月4日,代表北美洲13個英屬殖民地的「第二次大陸會議」通過由託馬斯.傑弗遜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宣布13州脫離英國而獨立。這個宣言提出了幾個號稱「不言而喻」的「真理」,首先就是「人人生而平等」。這句話直截了當、扣人心弦,簡直難以想像如此聖潔的「普世價值」還能有例外。但是,它卻正是一個天大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