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2020-12-23 雪碧蒙奇奇

小時候,當我們把碗裡不愛吃的青菜挑出來時,總會聽到父母如河東獅吼一樣的聲音衝我們喊:「沒教過你不能挑食嗎?挑食長不高、會生病,都給我吃了!」;

小時候,覺得父母的控制欲好像特別的強,我們做什麼他們都會有各種不滿意,嘮嘮叨叨地挑刺;

小時候,動不動就要挨一頓劈頭蓋臉的思想教育;小時候感覺父母就是頂在自己頭上的兩尊天神,他們是那麼的強大甚至無法撼動……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一切竟開始悄悄地變了。

我們的父母變得很聽我們的話了,就像小時候我們聽他們的話那樣;他們開始擔心自己哪句話說得不對,會讓工作壓力大的兒女變得不高興;他們小心翼翼,對我們說話的語氣從最開始的命令,到現在的商量或者徵求,更或者有些討好。

像我,每次假期回家返程時,我媽總會「求著」我帶東西回去:「水果帶著吧,路上吃」「排骨和餃子帶回去吧,到時候熱一熱就能吃」「這兩盒榛子都你拿走吧,你愛吃……」

而我有時候嫌重、嫌帶著這些東西麻煩,下意識就會出口拒絕。我真的切身體會到我媽從原本的會跟我爭執幾句,到如今不會強求,而只是默默拿著東西落寞轉身而去……心裡真不是滋味,從什麼時候起,父母竟然連想對我好都變得怕我不開心,而如此小心翼翼了呢?

都說愛得深的那一個,就是卑微的那一個。在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上,其實同樣適用。只是與愛情不同,親情上的卑微,往往更低到骨子裡。

我們面對著老去的父母,很多時候可能覺得嘮叨覺得煩,覺得自己教了他們很多遍的東西為什麼他們還是學不會做不好……而父母們便在我們一次次不經意地「厭煩中」,變得唯唯諾諾、戰戰兢兢。

有時候想想,人這一生啊,欠得最多的人只有兩個:那就是父親和母親。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他們哺育我們成人,他們對我們的愛最深、情最真,他們愛了我們一輩子,老了還要因為愛我們而變得小心翼翼。

但是要知道,就像電視劇《請回答1988》裡很多臺詞說的那樣,自始至終,父母都從沒忘記過愛你。他們只是老了,並沒有什麼錯。

即便你「偶爾覺得媽媽很丟人。媽媽為什麼連起碼的臉面和自尊心都沒有呢。我都覺得上火。」但那是因為比起她自己,她有更想守護的就是你。人真正變強大,不是因為守護著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的時候。所以父母很強大。

這種可以拋棄「自尊」的妥協,你可以說它只懂得保全自我、帶著軟弱,但你也不能否認它有個強大又有力量的名字叫做,「愛」。

怎樣善待父母,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人生功課。因為父母存在的價值絕不是他們能留給我們多少財富。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相關焦點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今天看到一條短視頻,作者定的主題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視頻按時間順序發展,背景音樂是《父親》。女兒出生時,父母坐在門前,父親用手腕試著奶粉的溫度,然後遞給母親,母親給女兒餵奶,父親彎著腰看著自己的寶貝閨女,說「我大閨女真漂亮」。小學時,母親批評女兒成績差,父親幫女兒攔著母親,安慰她說「下次好好考啊」。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句句扎心
    文/談情說李01,歲月無情催人老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每次讀到這個句子,心裡都會泛起一陣難言的滋味。父母在,家就在。有父母在,每個為人子女就是最幸福的。無論你多大年齡,在父母眼裡,永遠是一個被寵愛的孩子。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有多少人一邊心心念念著自己的父母,一邊又放不下自己的生活,記得曾看過一句扎心的話是這樣說的:放下磚,沒法抱你,抱你,就沒法搬磚。
  • 黃子韜直播首談父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黃爸爸跟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對自己的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愛。他給黃子韜提供了優越的家庭條件,同時又給了他自由的空間,鼓勵和支持黃子韜追求自己的夢想。對於黃子韜來講,這肯定是人生巨大的痛苦與失去。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總是感覺孩子長不大,我們總覺得父母不會老,這個想法真神奇!當父母竭盡所能把最好的給我們時,我們要做的是理所應當地接受,還是更加努力來回報他們?古語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珍惜與家人相伴的時光從來不會太早。
  • 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看著父母微駝的背影,眼眶有些溼潤了,兒子跑過來說媽媽你怎麼哭了!我慌忙用袖子擦了下眼睛,沒有,風把沙子吹進了媽媽的眼睛,媽媽要把它洗出來!哦,這樣啊!兒子轉身跑開了。姥爺,姥爺,你幹嘛呢!父母老了突然發現好像還沒有為他們做過什麼呢。每次問他們需要什麼他們都會說啥也不缺!我們總也沒有回報給他們什麼我們總會想方設法的買點什麼,來換取兩周的片刻安寧!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句句精闢)
    我們永遠無法報答他們的恩情,趁著在世,好好的孝順,等真的去了,不留遺憾。父母在,家就在。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 曾經讀過一首詩,是給已逝的母親的,作者希望時間能夠倒流,一切的一切都能回到母親在世的模樣。可惜,歲月不能倒流,人生常常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 俗話說:「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行孝莫等才是孝道
    大多數人心中的孝道就是給父母穿新衣服,買好吃的。殊不知父母早已年老,穿了新衣也出門不得,見到美食一嚼就是半天。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就是子女多陪陪他們。「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應是我們刻在自己心中的一句話,我們要時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善待父母,有時間一定要多陪陪父母。
  • 「父母在人生尚知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句句戳心
    今天看到網上發過的一道親情算題:對於大部分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子女來說,每年回家按倆次計算,假設父母還有30年,真正陪伴他們的時間約為2個月。看到這兒特別震驚,心想我父母現在都八十多歲了,不可能還有30年啊?那豈不是陪伴的時間更短?
  • 趙忠祥老師突然離世: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歸途01歸途,讓我們想到的是人生的終點。可是在西瓜視頻裡,我見到最雲淡風輕的一句話。而趙老師的離世,也是算得上一種「完美歸途」。人生從此開掛,成為了中國第二位播音員,第一位男播音員,先後主持12次春晚,還主持過《正大綜藝》、《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等節目,直到退休後仍擔任兩個節目的配音,被評選為「70年70人,傑出演播藝術家」榮譽稱號。他的社會影響力,及個人所積累的財富應該是我們普通人沒有辦法去衡量的。可是,他也得到了最好的「歸途」。
  • 俗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不願與家長說話,關係越處越冷,也寒了家長的心。在作家畢淑敏作品《孝心無價》中,有這樣一句話廣為人知,那就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非常簡單,那就是父母賜予我們生命,讓我們得以降臨世界,才能品讀人間的是非善惡,體驗人生百態。我們應該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去,兄弟姐妹是親戚。91歲的老媽坐在床上,手託下巴,面帶微笑看著57歲的三女兒和61歲的二女兒教71歲的大女兒玩手機。有人說:父母是穿珠的線,父母在,珠串還在。父母去,珠子會四處零散。想想也是,父母健在,即使再忙,總會回家,總有機會在一起。
  • 無論你是不善言辭還是羞於表達,都請大聲說出你對父母的愛!
    我們常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雙親去,此生只剩歸途
  • 父母對於孩子的意義。希望你不要理解得太遲
    小時候,父母就像是天,我們好像怎麼努力都不可逾越,永遠逃不出他們的手心。但有時他們也像是一座山,可以是我們永遠的依靠。青少年,我們感覺羽翼好像逐漸豐滿,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想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看的多了,見識多了,才發現,父母好像也不是無所不能。但之後慢慢才會發現,父母才是不會算計你的人。
  • 對待父母的態度,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父母在,一切榮華,都有見證與掌聲;父母去,所有得失,都變得不值一提。 老舍說: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父母尚在的人,終究是年輕的。
  • 人生,不過一來一去
    其實,人生不過一來,一去。來的,終究會來,去的,始終會去。每個人於他人來說,即使表面有多麼緊密的關係,也不見得有自己想得那般重要。反之,自己也需要明白,在自己的人生中,他人的看法評論,也沒那麼重要。將失去當作一種收穫,將分別當作另一種相遇,將離開,當成對後來的期待,或許,才是一切「去」的最好歸處。總有人說,父母在時,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後,人生便只剩歸途。
  • 為人子女最大的幸福就是父母都健在
    俗話說:「父母在尚有來往」,不管我們走的在遠,只要父母健在,家就是溫暖的。趁現在父母都健在,我們要記得常回家看看,好好孝順父母,只有孝順父母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事情。一個人最大的幸福,不是富有,不是健康,而是上有老。
  • 前進的路上,別忽略了身後的父母,他們曾溫柔地陪伴你長大
    」嗯,我正要去睡覺。「我回覆說。」快去休息吧,不早了。「……燈光裡似乎可以看到她臉上的多條皺紋和幾根銀光閃爍的青絲。這幾年一直在外面工作,很少過問家裡的事情,只有自己累得不行的時候,就會想回來看看。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中寫道:「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父母吃不下飯,你有關心過原因嗎?
    7天假期,除去往返耗時、外出訪友、睡覺等時間,實際上一年能陪伴父母的時間大約在24小時左右。即使和父母住在一起,除去應酬、上班、睡覺等時間,平均每天能陪伴父母3小時,一年最多也只能陪伴父母1095小時。我們總以為人生很長,但被量化後的人生竟如此短暫。我們總是理所當然的享受父母給予的一切,卻忘了用心去回報他們。
  • 最大的幸福就是:父母在,孩子安,夫妻和!
    有人說,幸福是一種關於內心的感受;也有人覺得是身體無痛苦,精神沒煩惱;甚至有的人認為幸福就是一種理想狀態;我覺得都沒問題,重點是你如何去看待這個問題。小時候,覺得幸福是一個物品,擁有就是幸福;長大後,覺得幸福是一個目標,達到就是幸福;成年後,覺得幸福是一種生活方式,找到就是幸福;成熟後,覺得幸福原來是一種心態,懂得就是幸福。
  • 行李箱再大也裝不下父母的愛
    「我現在根本不敢說自己想要什麼,不然行李箱可能得比我整個人還沉……哦,甚至有一年,行李箱裝不下了,我媽給我寄來的,結果因為裝得太實,包裝箱『炸』了…」幸福的「煩惱」,愛的搬運工已經結婚了的思思也被父母填滿的行李箱搞得有些「頭疼」,「我現在回家都會多準備一個箱子,專門給兩位媽媽裝東西,我不只是她們的孩子,還是她們之間的『搬運工』!」